李少红版《红楼梦》,每集配的背景音乐是什么意思?

在87版首播前早就开始对把黛玉听得如痴如醉潸然泪下的昆曲《牡丹亭》“惊梦”产生了好奇心,可惜一直等到87版首播也没有看到有黛玉“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一段情节。

1988年我在逛音响店的时候看到了张继青先生昆曲《牡丹亭》的卡带,从此因为爱红楼而爱上了昆曲《牡丹亭》和黛玉一样痴迷于昆曲优美雅致的词藻和温婉醉人的唱腔。

直到2006年第一次连续三晚现场观看了白先勇先生策化的青春版《牡丹亭》,是张继青先生亲自指导的学生沈凤英扮演的杜丽娘,终于比较完整的欣赏到了中国“百戏之母”六百年历史的昆曲,欣赏到中国的莎士比亚~汤显祖在四百年前昆曲极盛时期创作的经典作品之一。

两百多年前伟大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是一个最重要的情节场景就这样真实的重现在我眼前了,突然明白了《红楼梦》真正的韵味的确不是王立平的八十年代流行曲“啊~啊~啊!”,87版不但是王扶林导演所说的“简化、通俗、小人书版”,还是民歌基调加现代流行音乐的“现代化”配乐版,

10版的音乐背景以曹翁和他笔下酷爱昆曲的贾母、黛玉、宝钗、宝玉等人物最欣赏的昆曲音乐和鼓点来配乐,是真正贴近《红楼梦》创作年代的音乐背景风格和独特韵律的配乐。只是可惜现代人对“中国百戏之母、六百年昆曲”了解甚少,接受程度相对较或者可以说相当一部分观众感觉不知所云、甚至产生了排斥情绪,真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李少红版《红楼梦》,每集配的背景音乐是什么意思?

导演喜欢这样的意境,橘子红了、大明宫词都给人相同类似的感觉。我估计是导演偏爱这种风格,她觉得与众不同,能给观众留下特别印象,更能体现她个人的品味吧。

纯欣赏昆曲固然是国粹,是好事。坏就坏在了没处理好。在诡异的乐曲声中,大观园里的姑娘们阴森森的飘来飘去……实在不知道是人是鬼?

李少红版《红楼梦》,每集配的背景音乐是什么意思?

反映不同层次的人物,情感~~

李少红版《红楼梦》,每集配的背景音乐是什么意思?

体现那个时代的封建思想。

李少红版《红楼梦》,每集配的背景音乐是什么意思?

说的是《晴雯歌》吧? !

演奏的方式不一样,姐妹们入住大观园那集的背景音乐,或者是宝钗进贾府的背景乐,是比较欢快的。 但是到了晴雯死掉的那一集就很悲切。 有很多版本,有萧演奏的,还有王洁实演唱的版本。

这背景音乐使用了大量的昆曲,咿咿牙牙不绝于耳,被不少网友认为“诡异”。不过,对于喜爱戏曲的观众来说,也许这音乐就不算扰人了。“曹雪芹笔下的昆曲名段,在原著中其实起到了很大作用,台上台下是同一出戏,贯穿整个故事发展。所以要严格按照原著拍,就必须还原原著中的戏中戏。

李少红版《红楼梦》,每集配的背景音乐是什么意思?

这几天把断断续续追了几年的新版红楼梦补完了,别的暂且不作评价,就单论一下被大多数观众所诟病的配乐。在我看来,配乐是极好的,杜薇和郭思达两位作曲家的能力不容小觑。

那些说配乐像恐怖片的人真是应该提高自己的艺术审美和音乐鉴赏能力了。不协和音都解放一百多年了,但如今大众的听觉审美与音乐的发展却是严重脱节的,这点也跟我国的美育教育问题脱不了干系。我们不应该凡听到不协和的音响就迫不及待打上“恐怖片”的标签,这种片面性的固有思维需要打破,况且这部电视剧的音乐也并没有使用任何在大众看来是多么“不堪入耳”的现代作曲技法,一切音高组织结构皆建立在中国传统五声音阶上,昆曲中程式化锣鼓的借鉴、昆曲唱腔和电子乐结合而成的“轻摇”感、人声的创造性运用、以“八音”思想为原则的场景器乐曲创作把中国古典美学与“梦”之感表现得恰如其分。

整体配乐是高度艺术化的,音乐与画面的配合更是极具戏剧性的。87版的音乐上,最打动观众的是那几首插曲,旋律优雅且上口,至今仍是家喻户晓的经典良曲。然而10版里更多被拿来与87版比较和“吐槽”的却是那些“光怪陆离”的场景音乐,场景音乐(器乐曲)与插曲(歌曲)本不具有可比性,二者的表现功能本就不一样——场景音乐旨在向观众传达画面中当下场景的情绪与思想。再者,即使10版中也有将判词度上曲来吟唱的音乐,但其真正性质却是“场景音乐化”的,可以理解为“带人声的器乐曲”,它同时兼具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渲染场景氛围的功能,包括那些“咿咿呀呀”让人“毛骨悚然”的哼唱亦是此用意,其音乐的表现力与表现功能方面较之87版更为丰富多彩,且更具创造力。

而没有把剧中的场景音乐单独出一张原声碟是很遗憾的。引用某短评中的一句话:“87版红楼梦上映后,红学家大骂演员烂,说她们毫无文化味,甚至遭遇了停播期,这些情景,和现在的新红是何等相似。”相信终有一天,人们会逐渐发现并接受新版红楼梦所诠释的美。

最后望题主采纳,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