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所作《葬花吟》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本人觉得林黛玉所作的《葬花吟》灵感来自于唐伯虎的《桃花诗》。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林黛玉头天晚上去找贾宝玉的时候,由于晴雯厌烦宝钗加上与小丫鬟拌嘴耍小脾气,没听出叫门的声音是林黛玉,便没有开门。林黛玉吃了闭门羹,误以为是贾宝玉的意思,当场便气得流出眼泪。"颦儿才貌应世稀,独报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这里扯一句,林黛玉实在是美得惊天地泣鬼神。
第二天是芒种节,众姐妹都忙于祭拜花神,嘻嘻哈哈好不热闹。独有黛玉却在那里伤春悲秋,感怀身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葬花吟》。
“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首诗赞美了林黛玉高洁的气质和伤感的情怀。
来看看唐伯虎的《桃花诗》
桃花坞里桃花庵, 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 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 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 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 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 酒盏花枝贫者缘, 别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伯虎的桃花诗也是赞美了作者高洁的气质,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思想。
我想曹雪芹在写《葬花吟》之前肯定是读过唐伯虎的《桃花诗》的,唐伯虎是明朝人,曹雪芹清朝人。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写花。而且林黛玉葬的花也是桃花。只不过曹雪芹以林黛玉的口吻来写,《葬花吟》更长一些,多了些感怀情怀。《桃花诗》更洒脱自在。但两首诗中心意思相近。那就是不与肮脏的世俗同流合污。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所作《葬花吟》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黛玉的灵感来自生活。
这是诗人作诗的初衷,是因为心中有心事,心中不平静,有些东西不能直接表达,所以写诗一抒心中之郁。
而黛玉的心中之郁主要来自以下各方面:
一、伤春惜春情怀这个主题是古往今来诗人无法绕开的,但凡有诗心,有诗人气质,总忍不住对这个季节有所感慨。
忧国忧民如杜甫,看见落花也难免吟出“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惜春之句。
诗人的情感很细腻,他们对世界更为敏感,所以伤春悲秋几乎是诗词的主旋律。
而黛玉则是大观园之中,始终坚持诗人气质的女子。
在春天她会写下《葬花吟》、《桃花行》,在秋天她会写《秋窗风雨夕》,她延续着文人伤春悲秋的传统,这种文人气质也使得她格外出尘脱俗,与众不同。
大观园里另一个有伤春悲秋情怀的人就是宝玉。
宝玉看到杏花谢了,心中很是难过,又看到有只雀儿飞来,心中便胡思乱想:
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子叶,故也乱啼。···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了?
而《葬花吟》之中,黛玉就写: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这种对自然界兴衰现象产生感慨的人,都是很敏感,情绪很丰富的人,而宝黛在这一点是相同的。
二、对生命的感悟这是从伤春惜春情怀上更深一步来的,单独列出来是因为黛玉是女子,与其他诗人的伤春情绪稍有差别。
伤春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时光流逝,生出年华不再的感慨。
而年华不再,继而就会生出碌碌无为,壮志难酬之感。
黛玉是女子,自然不会有怀才不遇的抑郁,她的抑郁和《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抑郁是一致的。
那就是皂罗袍中最经典的一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颓垣。
春光易过,春红易谢,所以她的青春是极其短暂的。她看到落花,就联想到自己,发现自己和落花的命运是趋同的。
花落便是死亡,这种联系使得黛玉直面死亡。林如海和贾敏都是早逝,林家也只剩下黛玉一个,这种对死亡的恐惧是从小伴随她的。
遂有: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所以黛玉惜花,其实是在怜惜自己,她对每一朵花都饱含深情,想去珍惜她们,其实内心深处便是希望有人能够珍惜自己。
所以她会做锦袋,置花冢,进行葬花。
但从而引申出来的问题便是:她珍惜花朵,可是有谁珍惜她?她可以葬花,谁又会葬她?
遂有了: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三、对身世的感伤这个主题是贯穿全诗的。可以说自伤身世是这首诗诞生的真正原因。
父母早逝,这对女孩子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她没有了任何依靠,只有她自己。她要独自去面对这个世界。
所以她说“红消香断有谁怜”,没有人,除了她自己什么都没有。
她寄居在外祖家,情况更微妙,她要面对如此复杂的人际关系,连迎春这个父亲尚在的女子,都过得那么艰难,那么黛玉呢?
这件事情一直压在黛玉心里,她自始至终只告诉给了宝钗一个人:
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
所以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她始终生活在这种境况中,羡慕宝钗要来就来要走就走。但这种话又不能告诉给任何人,宝玉是知道的,所以他对黛玉格外的好,黛玉也只敢给宝钗一个人说。这种日日夜夜的煎熬,从来没有停止过。
前一天黛玉晚上到怡红院找宝玉,晴雯生气关了门,并赌气说宝玉不让开,于是黛玉错疑在宝玉身上。
这之中有一个细节,往往被读者忽略,那就是黛玉本来想高声质问,却没有出声,才哭着离去了。
不仅仅是因为宝玉,黛玉的心酸在这里:
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
如果这是黛玉自己家,她为什么要受这种委屈,可这到底不是她的家,她只能默默忍受。像这样的忍受,还该有多少呢?
这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并不好,所以她很痛苦,但又永远不能说自己痛苦。
更惨的是,她的归宿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她很惊恐,很害怕。没有了父母,谁会为她主张?她的未来在哪里?是贾母做主,还是舅舅做主,还是舅母做主。这些人只是亲人,能够真的像父母那样对她好吗?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这样的问题未免太沉重了,可她就要自己面对这个问题。
所以黛玉会逃避: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但这只是幻想,她知道自己无法逃避。
这种对未来的恐惧迫使她胡思乱想: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是女孩子为自己的困境想到的出路。这其实是一种焦虑,和痛苦抑郁焦灼在一起,她自己根本想不清楚。
在惜春伤春情怀和生命感悟之下,她自然而然想到了死亡。
遂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死亡可以终结一切问题。这是一种无奈,不能说,不能问,不能表现。
对一个花季少女来说,太残忍,也太残酷。
黛玉的《葬花吟》是血泪,满满的都是心酸和绝望。
有人说他爱那句: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但可曾想过,黛玉写这一句时,独自一个睡在空旷陌生的屋子里,身体外每一寸都是陌生而恐惧的。
世人读不懂黛玉,诋毁她时,可曾想过她的境遇吗?
--------丸--------
文:祁门小谢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所作《葬花吟》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在黛玉葬花作《葬花吟》的前一天傍晚,她亲眼看着宝钗进了怡红院的大门。然而等她自己在看了一会儿水禽之后再去怡红院时,大门紧闭丫头晴雯假借“宝二爷说了” 的名义不给她开门。黛玉本想与这个晴雯丫头理论的,但转念一想,自己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无人为我主张”,于是独立在怡红院门口花阴下守望着,眼见宝玉袭人送了宝钗出门,黛玉悄悄在一旁无言泪流,直哭得花鸟黯然。
第二天农历四月二十六姐妺们祭花神,黛玉独自一人去葬花,并作了《葬花吟》。“老司机”贾宝玉带领纯真少女林黛玉“共读西厢”之后,黛玉再听到了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这样的“淫词艳曲”,这是少女林黛玉关于爱情春梦的发端。
林黛玉的《葬花吟》灵感来自她与宝玉“共读西厢”之后,听到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一折中“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联想古人到“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词句,才有了后来的《葬花吟》中的“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第二十三回原文:又侧耳时,只听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得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那么,令林黛玉听得“不觉心动神摇”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以至于“站立不住”的“你在幽闺自怜”等句,到底是什么内容呢?
小生(柳梦梅):小姐,咱爱杀你哩!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你在幽闺自怜。小姐,和你那答儿讲话去。
小旦(杜丽娘):那边去?
小生(柳梦梅):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
小旦(杜丽娘):秀才,去怎的?
小生(柳梦梅):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响眠。
小生(柳梦梅)小旦(杜丽娘)合: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
林黛玉听到的“你在幽闺自怜”等句,当然就是“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响眼。”,黛玉听到柳梦梅与杜丽娘宽衣解带、温柔共眠,于是乎“亦发如痴如醉、站立不住”了。
如果读者不了解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一折把黛玉听到“亦发痴如醉、站立不住”、“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以及“你在幽闺自怜”等句到底是什么内容,怎么可能真正了解林黛玉受到了怎样的爱情启蒙,受到了怎样的内心震撼以至黛玉会“不觉心动神揺”、“如痴如醉站立不住”呢?
不了解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的读者,就会被某些“专家”们忽悠,人云亦云的跟着某些“专家”认为,宝黛爱情是纯粹的在精神上的志同道合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因为黛玉和宝玉一样从来不说“混帐话”。然而,探花林如海家的大小姐林黛玉,才五、六岁就请先生贾雨村来教书,已经读完了“四书”了。大黛玉一岁的“混世魔王”宝玉才读了《诗经》“呦呦鹿鸣”,宝玉与秦钟到贾府家学里上学,干的却是搞基友争风吃醋打群架的勾当。直到秦钟死后一年多,“元妃省亲”后宝黛一同搬出贾母的院子,奉元妃旨与众姐妹一起入住在大观园中读书。
宝黛在大观园中“共读西厢”才一个多月,就因为宝玉在家里“调戏母婢”致使金钏投井,在外面逗引戏子导致忠顺王府上门要人,忠顺王爷“王的男宠”戏子琪官为他出逃了。贾政老爷暴打了宝玉,黛玉哭肿了眼睛才在四下无人时溜进怡红院内对宝玉说了一句“你从此都改了罢!”
黛玉对宝玉的爱恋,不但是如崔莺莺杜丽娘一般“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的少女春梦,并且是排他的,对宝玉的沾花惹草撩丫头、男女通吃逗戏子都是排斥的。并且黛玉为宝玉能好好读书故意“装病”停了自己起的“桃花词社”,为了宝玉能关心俗务建立对大家庭的责任感,乘着宝玉过生日的高兴头提醒他贾府已经“出多入少、恐后手不接”了。
黛玉爱恋宝玉,与她担心的宝玉与湘云会做出什么不才之事一样的春情萌动。黛玉爱恋宝玉,与宝钗湘云一样的操心宝玉读书进取、通俗务,只不过黛玉比宝钗湘云甚至袭人对待宝玉的“教训”却还要温柔婉转得多呢!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所作《葬花吟》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一片桃花裳裳艳,一枝独柳丝点秋
秋风独影撩春色,那晓春色为谁痴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所作《葬花吟》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葬花词更像是转战在外的战士掩埋同伴时唱的哀歌,所以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里的花,喻为国捐躯的战士的灵魂,所以,又像是一支招魂曲。作者很可能在这个节点,缅怀明末为国捐躯的英烈们。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所作《葬花吟》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感怀身世,临景伤情。
林妹妹出身,家庭,相貌,才华都上上之人,偏偏身弱,用现代医学看有肺结核,非长寿之命,加上父母都早逝。就像鲜研明媚的芙蓉,花期不长。
同时花落于地,无人怜惜,众人践踏,让林妹妹联想自己死后无所寄托无人凭吊。
所以葬花吟一曲,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