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西厢记和牡丹亭对林黛玉有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贾宝玉的那事启蒙是秦可卿或秦可卿那装饰香艳、渲染春梦的卧室的话,那么对于宝玉来说,爱情的启蒙,便是元代王实甫创作的那本《西厢记》杂剧。《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宝玉在元妃的安排和父亲的允许下,随众姐妹欢天喜地地搬进了大观园,宝玉选择了怡红院,黛玉选择了潇湘馆,宝钗蘅芜苑,迎春缀锦楼,探春秋爽斋,惜春蓼风轩,李纨稻香村,七处馆阁,各取所需,各有所喜。
宝玉自二月二十二日搬进,与自己喜爱的姐妹们共处于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大观园,与父母亲和祖母隔开于两个世界,尤其是与外面那些浮浪子和污浊世界划清了界线,每天看到的都是如仙女一般的姐妹,无论琴棋书画,还是读书写字,皆与赏心悦目者一起,故玩得欢畅,过得痛快,特别是远离了父亲随时可能监视的眼睛和随时可能爆发的呵斥,那种身心放松的愉悦,则非寻常高兴可以比拟了。
无忧无虑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瞬,一年就在他的几首即事诗的创作中如白驹过隙般飞逝了。像所有青春年少的孩子一样,宝玉忽一天浑身不自在,坐立不安起来。小厮茗烟最懂宝玉心思,遂从外面书坊中,购来许多外传、传奇之类的书籍,什么飞燕、合德(赵合德),什么则天、玉环等等,皆是宝玉见所未见的珍藏秘本,因此让宝玉大开眼界,尤其一本《西厢记》,更是课堂所无、闺房禁书,让他如获至宝。
在那个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阳春三月,早饭之后,宝玉身上揣着《西厢记》,一个人偷偷跑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的一块石头上,掏出《西厢记》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极为享受。忽一阵风吹过,树上的桃花随风吹落,纷纷扬扬,漫天飞舞,落得宝玉满身满书都是桃花。宝玉怜花,便将花兜着,挪到水边,抖落池里。
正在这时,黛玉肩担花锄,携着花囊、花帚,飘然而至,葬花来了。问宝玉所读何书。宝玉搪塞说《中庸》《大学》之类。黛玉知道宝玉不可能躲到这种清幽之境来读那种平时就讨厌的课本,黛玉因笑他弄鬼。宝玉只得拿出《西厢记》,递给黛玉,且赞不绝口道:“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黛玉接过书,翻开后就须臾没停下,一目十行,才一顿饭功夫,便将《西厢记》杂剧十六出从头到尾一睹为快。书读完了,人还半天愣在那,只管出神。她像宝玉一样,被这书惊呆了,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宝玉此时多大年龄?按此回中叙述他入大观园一年中所作诗被人们读到后的反映时说:“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可见宝玉入园第二年三月时,年龄为十二岁出头、十三岁不到。而黛玉呢?按她刚到贾府还未见到宝玉时,王夫人说起宝玉,黛玉说:“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可见她比宝玉小一岁,此时十一二岁的样子。
男孩十二三,女孩十一二,真正的少男少女,因古人相对早熟,在这花季之年,而又意外读到《西厢记》这种情色之作,恰如风乍起,吹皱了一池春水,便情窦初开,有些爱意朦胧了。故黛玉读完《西厢记》后,宝玉会笑着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这种不无善意的挑逗之词了。
《西厢记》是什么作品?爱情之作,私奔之作,青年男女冲破封建伦理桎梏的叛逆之作,也如同一篇追求自由爱情的檄文,对二人的感情世界既有石破天惊的影响,亦有初开情窦的启发。然而,因为性别的不同,读后的反映也会大相径庭,宝玉以嬉笑表达感受,而黛玉听到宝玉那用意明显的比喻后,顿时“微腮带怒,薄面含嗔”,眼泪很快就扑簌簌地掉了下来。羞涩是女孩的通病,嗔怒是少女掩盖羞涩的武器,宝玉因此遭到黛玉的抱怨数落。
然而,当宝玉发誓认错后,黛玉又用一句《西厢记》里的台词:“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回敬他,这就是《西厢记》阅读后的回应,也是对宝玉既有朦胧之意、又被这种心意弄得不知所措的遮掩,更是内心泛起感情涟漪的反映。随后,黛玉在梨香院墙边上,侧耳听到女孩们演习《牡丹亭》戏文,当听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等唱词,想到“水流花谢两无情”,“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这些诗句之后,不沉心痛神痴,潸然泪下。
宝、黛二人的感情源头虽不在这些书,但让这爱情的源头之水流过少年的心田、涌向青春的河床的沟渠,却正是此类书籍,尤其是《西厢记》,影响至深。因此也可以说,《西厢记》是开启宝、黛二人爱情密码的那把金钥匙。
《红楼梦》里西厢记和牡丹亭对林黛玉有怎样的影响?
西厢记和牡丹亭,是我国古代的优秀戏剧作品。剧中的故事有相似的内核,都是青年男女互生爱慕,冲破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姻缘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世俗禁忌,私定终身的爱情故事。故事的结局也还算不错,有情人终成眷属,爱情赢得了胜利。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显然是很喜欢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听牡丹亭戏文可以听到“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自己一个人在潇湘馆烦闷时,忘情说出西厢记的戏词,更不用说行酒令时脱口而出西厢记、牡丹亭的戏文,让宝钗顿时明白黛玉看了这些“杂书”,回头就以知心姐姐的姿态对黛玉循循善诱了一番。对于心高气傲的黛玉来说,收到这番训诫是很尴尬的了。
黛玉如此喜爱西厢记、牡丹亭,这两出戏文对她的影响肯定不会浅。具体是怎样的影响,我想应该就是宝钗教育黛玉时说的“移了性情”。
宝钗说:
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对宝钗的苦口婆心,黛玉表面上“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但其实是不以为然的。后来黛玉虽然小心翼翼,不再在人前失言,流露出自己对这些“杂书”的向往,但她和宝玉的爱情脚步却没有停止下来。事实上林黛玉早就“移了性情”,和宝玉一样,成为大观园中遵从自己内心、追逐爱情与自由的两个异类了。
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和牡丹亭里的杜丽娘,正是古代社会的那种“异类”。身为大家闺秀,与自己爱恋的青年男子私通款曲,所做的是那个时代所不能容忍的“伤风败俗“之事,出发点却很简单,因为爱情。
这样的爱情故事写进戏文,就很动人、唯美。然而,对美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从《红楼梦》中我们知道,宝钗是小时候背着大人偷偷看这些“杂书”,后来被大人“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宝钗很自然地接受了大人灌输给她的思想,认为要看“正经书”才是对的,显然这些“杂书”并没有很深地影响她。
黛玉就不同了。以前我回答《如何看待贾宝玉这个人物,贾宝玉对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感情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时说过,宝玉和黛玉的审美是一致的。从共读西厢一节就能看出来。本来是宝玉在偷偷读这书,被黛玉发现了,宝玉把书给她看,并强调“真真这是好书”。果然,黛玉一读就爱不释手了。
看书里是怎么写的: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接着,黛玉在回房的路上又听见戏班女孩子在演习牡丹亭。本来不大喜欢看戏文的她,偏偏就被飘到耳里的唱词吸引住了,不仅侧耳细听,而且字字句句听到心动神摇,最后还落下泪来。
可见,和宝钗不同,黛玉小时候并没有接触到这种“杂书”。她读到西厢记、牡丹亭,纯属偶然和被动。然而一接触就被深深吸引了,显然是被唯美的戏文击中了内心。
毫无疑问,黛玉属于对美很敏感的那种人。这样的女孩子,内心深处必然和崔莺莺、杜丽娘一样,对代表着人性和生命之美的爱情、自由、勇气有着深深的憧憬。所以,黛玉会被西厢记和牡丹亭的故事影响,会向往同为大家闺秀的崔莺莺、杜丽娘的际遇,也是很正常的。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查看除了问答之外的文章和视频。
《红楼梦》里西厢记和牡丹亭对林黛玉有怎样的影响?
如果之前黛玉對寶玉只是兩小無猜的表兄妹之情,看了西廂記和牡丹亭這兩部小黃書後,終於演變為男歡女愛的私情了。所以黛玉才會有為了防範一對金麒麟引出的金玉良緣成為事實,跟蹤史湘雲去寶玉處聽牆根兒想要抓姦的行為。
此時的黛玉已經走火入魔,忘記了自己是話都不能多說一句的千金閨中女兒身份了。真是可敬可畏。
《红楼梦》里西厢记和牡丹亭对林黛玉有怎样的影响?
宝玉带着黛玉“共读西厢”,紧着黛玉又独自听了牡丹亭“艳曲”感动落泪。张生崔莺莺、柳梦梅杜丽娘的爱情故事为黛玉开启了一片新的浪漫美好的感情新天地。
黛玉父母双亡,自己也没有“什么金什么麒麟”这种代表世俗“姻缘前定”缘分之物。黛玉对宝玉的爱跟崔莺莺杜丽娘一样就是“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就想起终身大事来了。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儿女私情。宝玉带着黛玉“共读西厢”,让黛玉明白原来世界上早已经有人和宝黛二人“同心”,一样可以仅仅因为有了发自内心深处的爱,爱了就爱了,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然后,张生和崔莺莺、柳梦梅和杜丽娘相爱的书生和小姐们,他们还可以再因着有了爱就有了无比的勇气和力量去为自己的感情争取,去与世俗所谓的“天赐良机”“父母之命”抗争。并且通过两个相爱的人自己齐心协力一起努力,最终战胜“无人为我主张”的现实,让封建家族不得不接受已经这样自发的萌芽蓬勃生长出来“儿女私情”,在“生米煮成熟饭”、先斩后奏之后,逼得父母亲不得不接受现实,最终成就姻缘“有情人终成眷属”。
由《西厢记》、《牡丹亭》黛玉的内心豁然开朗起来,黛玉明白了宝玉的心事果然是与自己“同心”的。黛玉更仿佛从此获得了精神上的知己崔莺莺和杜丽娘,在书中与自己一样养在深闺却已经陷落在爱情中的官宦世家小姐。
之后,黛玉如痴如醉的沉浸在《西厢记》、《牡丹亭》的浪漫爱情故事里,这让她在刘姥姥游大观园行酒令时,不知不觉间脱口而出说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这样大家闺秀们不应该挂在嘴边的“淫词艳曲”。
元宵节家宴上,黛玉当众给宝玉“喂酒”。紫鹃试玉,宝玉为林妹妹回南发了痴病,拉着紫鹃说“要去带上我一起去”,就是宝黛为了爱的公开抗争。
在宝黛为自己的“儿女私情”从抗争到无望之后,黛玉在与湘云的中秋联句中作了“冷月葬花魂”,这是黛玉对自身宿命结局的谶语。在《牡丹亭》“离魂”一折中,杜丽娘在春天后花园中遍寻与自己梦中相爱交欢的书生柳梦梅不得之后,因相思抑郁成疾的杜丽娘在中秋节的夜晚萧瑟秋风中伤情而亡了。然而,《西厢记》、《牡丹亭》中的贫寒书生张生和柳梦梅都是十年寒窗苦读奋力拼搏的青年,最终走上读书科举之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的成功人士,迎来了学业事业和爱情家庭的双丰收幸福圆满结局。
应该说《西厢记》、《牡丹亭》实际上是更符合薛宝钗的思路对于爱情婚姻家庭的期盼,而贾宝玉却根本就不是张生和柳梦梅那样在爱情激励下努力奋斗的贫寒书生,而是一个连贾府“出多入少”都不关心的纨绔子弟“富贵闲人”。
很难说在“学霸”探花林如海之女林大姑娘黛玉,对于安于做家里的“混事魔王”极恶读书又不通俗务拒绝长大的“妈宝”“奶宝”贾宝玉,内心中会不会也会有着深深的失望呢?钗黛的姐妹情深、相互理解,或许也是有着对“富贵闲人”贾宝玉失望心情的默契在的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