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开自动挡汽车是右脚控制油门和刹车左脚休息,还是左脚控制刹车,右脚控制油门的,为什么?

我想大部分人开自动档车都是右脚同时控制油门和刹车的,但是我相信一定有人左脚控制刹车右脚控制油门,而这些人一定是新手,因为老司机很难用左脚控制好刹车的。

大家可以尝试一下用左脚刹车,然后你就明白为什么左脚很难控制刹车了,但是一定要注意选择没车的时候。之前我就突发奇想用左脚踩了一次刹车,虽然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结果还是一脚下去踩死了,脑袋差点把挡风玻璃撞碎。因为离合器踏板是最沉重的,我们开习惯了手动挡左脚就形成了肌肉记忆,只要踩必定是用很大力气,而刹车踏板由于助力的原因都很轻,左脚踩上去不出意外的话基本上就是直接踩到底。

而有些人能够用左脚控制刹车一定是没开过手动挡,考完驾照后直接开自动档,左脚并没有形成这种肌肉记忆,所以可以灵活控制刹车。

你开自动挡汽车是右脚控制油门和刹车左脚休息,还是左脚控制刹车,右脚控制油门的,为什么?

我平时开自动挡油门刹车都用右脚控制,但也可以用左脚控制刹车,因为我针对性的训练过,后面会说到。对于先学习了手动挡驾驶的司机来说,开自动挡还是都用右脚控制吧,因为左脚平时操作的时候用来踩离合器都是一脚到底,所以条件反射的因素,很容易开自动挡车时用左脚刹车也很容易一脚到底,总不能在路上行车,每一脚刹车都是紧急制动吧。但我们开卡丁车或在赛道中驾驶时左脚刹车就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刹车都需要比较极限的制动效果。

我也可以左脚控制刹车右脚控制油门的原因是因为我的工作和职业涉及从事汽车比赛和特技驾驶,有时候在中速弯中是需要在稳住油门的同时带一点刹车,在控制车速的同时防止转速过多跌落,为接下来的出弯提供更好的加速效率。但这需要更多的练习才能让左脚灵活的适应不同状态下的操作力度。

对于一些从没有开过手动挡车型的人来说,直接学习上手自动挡汽车用左脚刹车、右脚油门是完全可以的,因为你的左脚对操作不存在任何条件反射和肌肉记忆,完全可以很快的掌握刹车控制。而且初始学习就是用两个脚分别控制油门和刹车就不太可能存在误把油门当刹车的情况。

你开自动挡汽车是右脚控制油门和刹车左脚休息,还是左脚控制刹车,右脚控制油门的,为什么?

谢邀。

问这个问题的人,可能对于自动档刹车油门的位置还不太清楚。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只要我们坐进自动档汽车,就会发现:

我们只能用右脚同时控制刹车和油门,左脚放在休息区;而不能左脚控制刹车,右脚控制油门。

为什么要用右脚同时控制油门和刹车?

至于右脚同时控制刹车和油门,也不是放上去就行,也有一定的讲究。具体来说,就是我们以脚跟为轴,脚掌正面刹车踏板。加油时脚跟不动,将脚掌移到油门上进行加油;不加油时脚备刹车。这样做,可以避免油门当刹车,还可以更快地将车停下来。

为什么不能一个脚控制一个踏板?

从设计上看,油门和刹车离得很近,我们一脚控制一个,坐姿上没有别扭,不符合人体工程学。

▲左脚踩刹车多别扭

从安全上看,如果一脚控制一个,出现紧急情况,很可能会发生刹车油门同时踩的情况,那时候汽车系统也出现紊乱,不知道该听谁的,也是非常不安全的。

以上是易陪练的原创回答,喜欢请关注哦~

我是易陪练,倡导安全驾驶、文明驾驶,教给小白司机《预见性安全驾驶》的实用技能。喜欢请关注、交流哦~

你开自动挡汽车是右脚控制油门和刹车左脚休息,还是左脚控制刹车,右脚控制油门的,为什么?

驾驶自动挡车型,全程右脚控制油门、刹车! 左脚全程休息

你开自动挡汽车是右脚控制油门和刹车左脚休息,还是左脚控制刹车,右脚控制油门的,为什么?

民用驾驶:和手动档一样,右脚交替控制油门和刹车,这样可以防止误操作,保证驾驶安全。另外经过技术演进后,车有刹车优先系统,同时使用刹车和油门会有影响。

极限驾驶:卡丁车、方程式、高级别房车(序列式变速箱)很多都是用左脚刹车右脚油门开,民用车测试极限甚至会长按关闭或部分关闭ESP系统,熟练掌握左刹右油驾驶会更快。

在法规上貌似没有固定左脚不准踩刹车,只要非常熟练保证安全,左右开弓你开心就好!

你开自动挡汽车是右脚控制油门和刹车左脚休息,还是左脚控制刹车,右脚控制油门的,为什么?

问这个问题的人可能没有开过自动挡,其实每个人的左右脚力度是不一样的,开过手动挡的人都知道,左脚由于经常才离合器,所以会用力比较大,而右脚负责油门和刹车,相对来说比较轻。

正因如此,如果一个开惯手动挡的人去开自动挡,要是左脚放在刹车上,那滋味很酸爽。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开自动挡还是右脚同时控制油门和刹车,这点和手动挡没有区别。

当然开自动挡的时候左脚还是有用的,比如你想玩个弹射起步什么的,左脚就有用了,不错过建议不要在马路上玩,危险。

可能有杠精要说了,我一直就是这么开车呀,杠精很牛没人比的过你们,自己慢慢开,别教坏别人就行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