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袭人为何要对湘云编排黛玉的不是?
三十二回史湘云来贾家,在宝玉房中当着宝玉和袭人说话,三个人光明正大聊天,可内容却是对着林黛玉去的。无论史湘云还是袭人,都带着怒气,争相将话题引向林黛玉,刺激贾宝玉。尤其袭人,更是直接当面议论林黛玉,说了几句林黛玉的闲话。
袭人也笑道:他本不知是你做的。不知怎么又惹恼了林姑娘铰了两段。史湘云道:越发奇了。林姑娘她也犯不上生气,她既会剪,就叫她做。袭人道:她可不作呢。饶这么着,老太太还怕她劳碌着了。大夫又说好生静养才好,谁还烦她做?旧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线呢。袭人背后议论主子,虽然当着宝玉湘云终究不妥。可她仗着贾宝玉宠爱,妄加议论,严格来说也有问题。袭人为人稳重,轻易不在人前暴露情绪。当众如此,自然是对林黛玉大为不满。
袭人和湘云对林黛玉不满,起因就是一件。打醮清虚观后,因张道士提亲,贾母引出史湘云的金麒麟。贾宝玉和林黛玉为此大闹一场,打的不可开交,贾母百般劝和不见好都气得哭起来。此事闹得贾家鸡犬不宁人尽皆知。连累跟着的人都受到贾母等长辈申斥责罚。袭人作为贴身侍女受责更重,不满林黛玉也是因此。
史湘云人在家中坐,背后却被无辜卷入宝玉黛玉的矛盾之中,听闻之后自然气不过。史湘云心直口快,藏不住话,和袭人一唱一和挤兑贾宝玉,也是针对林黛玉出一口气,过后就忘了。反倒是袭人对林黛玉的不满,早非一时一日。
袭人从小与林黛玉一起长大,二人有感情基础。林黛玉对袭人一腔真情,曾当众唤袭人好嫂子。不想袭人背后却说她闲话。而袭人之所以不顾旧情不满林黛玉并非个人好恶,主因都在贾宝玉身上。
袭人的性格跟了谁,就心中眼中都是谁。从跟了贾宝玉后,一心一意对贾宝玉丝毫不敢耽搁。可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软肋,两个人三天两头打架吵闹,贾宝玉每每被林黛玉荼毒,低声下气服软后才作罢。袭人看在眼中,渐渐对林黛玉产生不满也属正常。
贾宝玉本人不爱仕途经济,尤其厌恶与仕途之人来往,更不喜读仕途之书。为此贾政无奈,王夫人无法,袭人也“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心中着实忧郁”。
袭人日日忧心贾宝玉的学业,每每劝谏贾宝玉并不听从。不但如此,连薛宝钗和史湘云的劝谏,贾宝玉都视如仇寇。薛宝钗劝宝玉之时,贾宝玉转身就走;史湘云劝宝玉,贾宝玉直说:“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肮脏了你知经济学问的人”。任凭谁人劝说,贾宝玉都不听从。不但如此,贾宝玉还经常当众宣扬:
“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林姑娘从来不说”贾宝玉当成知音之语,四处炫耀。却不想正是此话害了林黛玉。袭人对林黛玉不满,也是来源于此。林黛玉不和袭人一样劝贾宝玉读书走仕途,两人志向分道扬镳。别人劝说林黛玉不劝,纵容得贾宝玉更加妄为。袭人越对贾宝玉忠心耿耿,越会对林黛玉不满。
史湘云是袭人当日最早服侍的主人,曾经感情最好,二人无话不谈不似外人。所以袭人才敢当着贾宝玉和史湘云的面,发泄一些心中对林黛玉的不满。袭人此话抱怨居多,倒也不是无中生有诽谤林黛玉。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搜索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红楼梦》里,袭人为何要对湘云编排黛玉的不是?
想这些干嘛,即费脑又没用。读点积累知识的多好。
《红楼梦》里,袭人为何要对湘云编排黛玉的不是?
因为袭人给自己的定位与别的丫环不同,而袭人的工作最终没有取得成功,而她认为这种不成功是黛玉造成的!
袭人原是伺侯贾母,小说这个交待非常重要。意味着袭人是经过贾母细心调教出来的,而且调教得非常成功,否则书上不会说贾母见她心地纯良,恪尽职守,然后命她服侍贾宝玉!
在贾母眼里,怎样服伺宝玉算是成功的呢?衣食往行么?显然不是!
袭人心地纯良,自然会真心替主人考虑,而且这也是大丫环的品德基础。但更重要的是恪尽职守。所谓恪尽职守完全是根据宝玉的性子而来的,宝二哥肆意,狂放,温柔,而且不甘礼教束缚,这些都是让贾母头疼甚至担心的事情,因为这种人很容易“误入岐路”,这是贾母所不允许发生的,因为宝玉是下一代贾府的顶梁人物,哪怕贾母再喜欢宝玉,也不得不为家族考虑。
贾母要的不是温润公子,而是仕途红人!
所以,在宝玉身边安插一个品性兼忧的丫头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她可以从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中照顾宝玉,规劝宝玉,看管宝玉,甚至是监视宝玉。而符合这样要求的,必须是心地纯良,恪尽职守。
袭人是不二之选!
袭人自己也知道自己的使命,何况以贾母的通透,如何不会对袭人耳提面命呢?
因此,袭人便认为自己与别的丫环终有不同。尤其是和宝玉初试云雨情之后,便一心系在宝玉上。不仅是丫环,更是身边人,甚至房里人。自然要一心为宝玉考虑,而这个考虑的核心,就是她也认为贾母对宝玉期许是对的!
服伺宝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生活上的无微不至,二是对男人的打造或勉励。比如,要有事业心,要励志上进,要有功名欲望,要能经济文章,就像许多功成名就的达官显贵一样!
生活上她成功了,宝玉被她照顾得无可挑剔。
而志向上她失败了,宝玉对这些根本就不感冒。而这种不屑一顾或不以为然竟然还有一个支持者,而这个支持者偏偏就是宝玉最在意的人!
林黛玉!
按照袭人的规划,林黛玉做为宝玉的红颜知已,也应当规劝宝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是。可偏偏黛玉也不吃这一套,整日随着宝玉厮混,儿女情长,痴怒笑骂,甚至放纵宝玉的胡作非为,两个人就特么像脱离俗世的神仙一样自由自在,不拘世事!
黛玉,你怎么可以这样!!!!由着宝二爷的性子胡来!!
袭人是丫环,她从未想过要独占宝玉,或者让宝玉明媒正娶,更未想过飞上枝头做凤凰,在她的梦想里,成为宝玉的通房丫头,在宝玉功成名就时,成为姨娘是她的终于目标。
袭人也曾经服伺过史湘云,自然会显得亲昵一些,有些话也可以向湘云啰嗦一番。
也就是说,袭人所说的编排,针对的不是黛玉的品性,德操,仅仅是不理解黛玉为什么由着宝玉不务正业。按黛玉和宝玉的关系,只要黛玉有心,肯规劝一二,宝玉多多少少还是会听进一点的。
一点也行啊!
可是事实如何,第三十二回,史湘云劝宝玉多注重那些仕途经济等,结果宝玉翻了,然后袭人打圆场,说到黛玉。宝玉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吗?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天!这两个痴人!
这让袭人姐姐如何完成贾母的期待,又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红楼梦》里,袭人为何要对湘云编排黛玉的不是?
袭人在史湘云面前“编排”林黛玉的不是指的大概是32回开始时的情节。史湘云到贾府来玩,因为从小和袭人一起玩感情比较好,便到怡红院找袭人闲聊,同时也给袭人送个小礼物――降云石戒指。两个人闲聊之时,谈到了宝钗和黛玉。二人在言语之中对宝钗都是大加称赏,而对黛玉去颇有微词。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编排不是”吧?
这个情节,说是“编排”也未赏不可,因为他们二人确实说了一些黛玉的不是。但也未必是编排,因为她们说的都是事实,不用编排。之所以会这样,首先是性格上的原因。在《红楼梦》的人物谱系中,林黛玉与晴雯是个性相似的一类人物,宝钗和袭人是个性相《红楼梦》写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关于有爱情,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辞》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贾宝玉与林黛玉也是情之至者,可是《红楼梦》却让我们看到,真情是可以被社会所扼杀的。
似的一类人物。史湘云的个性与薛宝钗虽然很不一样,但他们在价值观上是相同的。林黛玉是与他们持有不同价值观的另一类人。薛与史的价值观是当时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而林黛玉是当时社会的叛逆者。史湘云与袭人编派林黛玉的不是,体现的是林黛玉与社会普遍价值观念的冲突。也就是说,站在当时的道德立场上,袭人与史湘云说的黛玉的弱点都是事实。
小说中的所有情节当然都是为主题服务的。32回袭人和史湘云聊天这个情节,也是为写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服务的。通过这个情节,以及与之前后相关的情节描写,扳映了宝黛爱情所处的广阔的社会人文环境。而且,32回的这个节点,是宝黛爱情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宝玉与黛玉之间是相互试探阶探,各以假意试探对方真情,两假相逢,必有一真,于是,也闹出了许多麻烦。32回袭人和史湘云这次谈话之后,宝玉和黛玉之间相互明白了对方的心意,从此之后,他们之间已经是心心相印,再也不用互相试探了。爱情的矛盾,从两个主人公之间的矛盾冲突,转为他们的爱情与社会伦理道之间的冲突。是否相爱,是他们个人之间的事情,他们可以自己把握。是否能够成就婚姻,他们自己说了不算。不唯宝黛二人是如此,就是薛宝钗,史湘云也是一样,她们的婚姻只能听从父母之命,媒灼之言。这是《红楼梦》中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
我们还是先从宝黛爱情说起,再谈袭人的“编排”。宝黛的爱情,在《红楼梦》中,称为“木石前盟”。在他们二人心中,这个前世盟约,是重于性命的,毕竟他们下世为人就是为了这个一个约定。可是,在世人的眼中,木石的分量太低了,比起“金玉良缘”来,就显得不值一提了。另外一点,“木石前盟”并不是一个婚姻之盟,只是一个还泪或曰还债之盟,因此,它是命中注定走不到婚姻中去的。
在林黛玉的心里,贾宝玉是她唯一的灵魂知己。也是她生命的全部,失去贾宝玉,她自己也就没有了。于是,这种基于真爱而产生的患得患失在人物的外在表现上,就是爱吃醋使小性子。这正是林黛玉的性格特征。当然,爱吃醋 是因为爱,如果无爱,自然也不醋。当然吃醋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不了解不信任。当相爱的双方,互相了解了,绝对的心心相印了,也就不会吃醋了。32回之后,林黛玉明显吃醋的情节就很少了。这时,他们的内心的问题已经解决。所有的冲突,都是与社会的冲突了。
林黛玉吃醋的对象先后有两个人,一个薛宝钗,另一个就是史湘云。八十回后半部分虽然又写了一个薛宝琴出来,荣国府中传出许多闲话,但林黛玉毫无反应,就是因为关于内心,她已经不在忧虑。况且,薛宝琴也是名花有主。
木石前盟最大的敌人是“金玉良缘”,贾宝玉有玉,薛宝钗有金锁,姻缘大概是上天注定的。当薛宝钗来到贾府之后,她就成了林黛玉最大的敌人,让林黛玉忧心忡忡。与贾宝玉闹出了不少风波。直到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之后,林黛玉才在内心消除对薛宝钗的敌意。
薛宝钗因为有金锁,所以引来林黛玉的敌意。史湘云也因为一个小小的物件,成为林黛玉吃醋的对象。贾宝玉得到了一只金麒麟,因为史湘云也有一只,贾宝玉便把这只金麒麟留了下来。这引起了林黛玉的疑心。于是,在史湘云来到贾府的时候,林黛玉因此讥讽史湘云。说她的金麒麟会说话,这时,史湘云根本不知道贾宝玉的金麒麟,对林黛玉的话自然感到莫名其妙。在这个前提之下,史湘云来到怡红院找袭人。通过两个人的闲谈,提及了薛宝钗以及林黛玉平常的一些情况。这些情况大概有以下几点。
首先,薛宝钗为人大度而林黛玉为人尖刻,爱使小性子。其次,林黛玉因为身体不好,平时很少做针线活袭人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她可不做呢。饶这么着,老太太还怕她劳碌着呢。大夫又说好生静养才好。谁还烦她做?旧年好一年功夫,做了个香袋,今年半年,还没拿针线呢。”
这些话说是编排也无不可,但都是事实,这与说瞎话编排人是不同的。袭人和史湘云的谈话还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公候之家的小姐们,也是要做针线活的。林黛玉不做不是一种特权,是因为她的身体不好。而先天身体不好,恰恰是在婚姻中很被看中的。婚姻之事,当事人说的不算,父母说了算。谁家的父母为儿子娶媳妇的时候会娶一个淹淹一息的人呢?林黛玉做为一个文学形象是美的。但她确实不具备做人老婆的先天条件。爱得再深也没有用处。
史湘去和袭人为什么会说到林黛玉做针线的事上,因为袭人请史湘云帮忙为宝玉做鞋。于是,说起了之前她为贾宝玉做的扇套子被林黛玉铰了的事。可见林黛玉的任性。
袭人和史湘云的这些话,都是当着宝玉的面说的。宝玉之所以不反驳,就是因为他们说的是实话,而不是编派。
这次谈话的结束,还是因为史湘云劝宝玉多学仕途经济的事,把宝玉说恼了。最后宝玉自己说:“林妹妹从不说这些混帐话,如果他说了,也早和她恼了。”
在《红楼梦》的人物中,林薛史是三个最重要的人物。关于最后的结局,有各种猜测,有说史湘云最后与宝玉结婚的。但是,32回的这个情节让我们清楚的看到,贾宝玉的灵魂伴侣只有一个,她既不是史湘云也不是薛宝钗,而是林黛玉。
袭人所说的林黛玉所有的坏话,在贾宝玉看来,虽然是事实,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二人的心灵契合。在这一点上,《红楼梦》中只有宝黛二人是一致的。除此之外,其它所有人在价值取向上,与他们都是相冲突的。这些人中包括薛宝钗、史湘云、袭人以及王夫人,贾政贾母等等几乎所有人。一段爱情处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怎么可能完满呢?于是,他们的爱情只能以悲剧收场。
《红楼梦》里,袭人为何要对湘云编排黛玉的不是?
孤女黛玉喜爱宝玉是发自内心的,黛玉没有“金的”“玉的”、又“没有父母替我主张”,这个可怜“草木人儿”为赢得宝玉的爱总是小心翼翼、躲躲藏藏、患得患失。
第三十二回宝玉对黛玉“诉肺腑”说“你放心”之前,黛玉时时都处在紧张担心和防范怀疑其他人的状态中。清虚观打醮贾母为宝玉指出了“金麒麟”,黛玉便担心宝玉湘云会因“金麒麟”做出“不才之事”。黛玉尾随在湘云之后到怡红院,在窗外来偷听宝玉和湘云的谈话。 然而,正因为这次偷听,也让黛玉从此放心了。题主所说的袭人对湘云“编排”黛玉的不是,就正是第三十二回黛玉“偷听”到的。袭人从小先服侍贾母、再服侍湘云,最后被贾母指派给宝玉。在黛玉初进贾府之前,宝湘袭三人才是真正的从小一起长大感情自然亲密些,宝湘袭三人只是在一起说了些关于钗黛个性为人的“大实话”而已。
第一、在《红楼梦》第三十六回之前,黛玉的“小性儿”连她本人在第四十五回钗黛结金兰时也承认的。黛玉跟宝玉在一起时的哭哭笑笑、小打小闹、常常呕气就更多了。宝钗待人宽厚,就连贾母也喜欢宝玉的稳重和平。第二十二回贾母为此还在“元妃省亲”之后亲自捐资为宝钗过了十五岁生日。
此时,袭人也不过是在谈话中对湘云提起了黛玉对宝玉耍“小性儿”,客观评价了宝钗的包容大度。作为宝玉的贴身大丫头,袭人也的确是为了宝黛之间吵吵闹闹操了很多心。就在农历五月初六黛玉“偷听”的四天前,农历五月初二宝黛二人刚刚在潇湘馆中发生了一场大闹,宝玉为黛玉第二次摔玉、黛玉剪了玉上的穗子。事情惊动了贾母王夫人,袭人紫鹃都被贾母一统迁怒教训被斥没有好生服侍。袭人这个时候在宝玉和湘云面前发发牢骚,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呀!
第二、宝钗、湘云、袭人都对宝玉说过关于“仕途经济学问”这样的话,这是当时封建时代很正常的社会主流观念并没有什么问题,钗湘袭三人都是为了劝宝玉上进、是为宝玉“学好”如此而已。
钗湘袭三人都是出于关心宝玉的前途,宝钗湘云是作为表姐妺关心表兄弟,袭人更是作为宝玉的“准姨娘”关心自己将来可能会托付终身的“宝二爷”。 贾宝玉作为一个幼稚的“妈宝”、一个“中二病患者”纨绔子弟,视“仕途经济学问”为“混帐话”反映了宝玉此时作为一个判逆者“愤青”的心态。
第三、在贾宝玉的内心中,黛玉是从来不说“混帐话”的,因此青春判逆期的宝玉将黛玉视为唯一知己,对黛玉说“见到别人就怪腻的”。 然而在黛玉的内心中,探花之女“林姑娘”未必真的反对宝玉读书上进,只不过黛玉对宝玉“读书进取”的态度是嘴上从来不说、行动上默默付出而已。
黛玉不仅仅是在“元妃省亲”时悄悄的替宝玉作了“杏帘在望”,黛玉还是大观园姐妹中最早替宝玉写字充功课最多的。第七十回为了不影响宝玉读书,黛玉有意停了自己发起的“桃花社”,有意装病、装睡不兜揽宝玉,以便好让宝玉安心读书。
黛玉有恋爱天赋,“小性儿”时为了荷包、香袋子之类的小事情与宝玉小吵小闹,动不动就拿剪刀铰什么香袋、扇套之类的小东西。然而黛玉却十分懂得保护青春判逆少年贾宝玉脆弱的自尊心,绝对不会去踩宝玉这个“学渣”仕途经济学问的“痛点”,绝不触碰宝玉的心理底线。
黛玉让宝玉感觉在整个家族都对他“学渣”的失望目光中,还有一个内心“安全的港湾”。只有在黛玉面前,宝玉才会听不到关于“仕途经济学问”的教训和唠叨。 其实就连贾母也未必不会在极度保护宠溺宝玉的同时,在脸上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对宝玉“学渣”的失望,要知道贾母偏心次子贾政的原因就是“自幼酷喜读书”。
然而贾宝玉在怡红院里当众对湘云袭人说出“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吗?”,也无可避免的将黛玉“绑架”了。在贾府里,关于贾宝玉说林妹妹从来不说“混帐话”的笑话必然是会弄得人尽皆知的。
孤女黛玉没有“金的”“玉的”、“无父母替我主张”,还从来不说关于仕途经济学问的“混帐话”,黛玉能入选“宝二奶奶”的概率还会有多少?更何况之后宝黛还闹出了元宵节家宴上“喂酒”、“紫鹃试玉”这样越来越明显的“私情”苗头来呢!
真不是袭人对湘云“编排”了黛玉的不是,而是唯爱是命的黛玉,被宝玉鞍前马后无微不至的“爱情”所裹挟了,“宝黛爱情”在偏离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道路之上越走越远了。
黛玉在第三十二回的“偷听”之后,对宝玉“放心”了、与宝钗和解了、跟姐妹们和睦了、对下人们也宽厚了。但是这些全都改变不了“宝黛爱情”因为“从不说混帐话”的所谓“志同道合”,被主流价值观绝对排斥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里,袭人为何要对湘云编排黛玉的不是?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林黛玉的思想境界和她超凡脱俗的才情不是袭人能够理解的了的。袭人虽然在贾府众多人眼里是一个恪尽职守温存贤良的人,尤其深得王夫人的赏识,但是袭人如何取得王夫人赏识的却是不光明磊落。也许这就是袭人在贾府能够站稳脚跟的方法。仔细读红楼梦就会发现,袭人是一个很有手段的人,宝玉的奶娘李嬷嬷,还有宝玉最早期的丫鬟地位应该与她一样的茜雪,都被她不显山不露水的挤兑的离开了宝玉身边。最惨的是晴雯硬生生搭上身家性命还背上了一个大黑锅。
贾府的人评价她,服侍那个主子,她心里眼里就只有那个主子,而她对宝玉的心里眼里这份只有,表现出来的近似可怕,跟她的丫鬟身份非常不符,她理解不了宝黛之间那份互为知己彼此欣赏的感情,于是抓到机会就会攻击黛玉,按理说,在贾府那么一个等级森严的公侯府邸,她一个小丫鬟说主子小姐的坏话,就是做下人的大忌。但是她仗着和贾宝玉有了不可告人的关系,仗着贾宝玉喜欢她,她就敢做下人不应该做的事情。表面上她是最懂规矩的丫鬟,稳定位置取得大家的信任后,就敢做下人不应该做的事情。而她反抗的不是贵族阶级对她的统治,是要一点一点的打击排除影响她接近贵族层面的人。宝玉是她的晋升最佳途径,宝玉如果仕途上春风得意,那她做了贾宝玉的姨娘自然也是风风光光。偏偏贾宝玉不热衷于读书不爱朝着仕途方面去奋斗,整天就爱在林黛玉面前卿卿我我的,这使她不愿意看到的。她喜欢薛宝钗 因为薛宝钗见到贾宝玉是经常劝导贾宝玉要多读书求上进,这样的话袭人赞同,所以她自己本能的就把自己划到薛宝钗史湘云王夫人的阵营里了。即使她知道她说了不应该说的话,她也不会觉得有错,在她心里,她觉得自己不管怎么说黛玉的不是,目的就是为了宝玉好,是没有错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