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宝黛真爱,为何宝玉从未在家长面前提及非黛不娶?

宝玉是懦夫吗?

这确是难答之题,只有作者最清楚,吾认为与世俗有关,门不当,户不对,再就宝玉也就上层社会的一个缩影,典型一花花公子,也就不成在和长辈提与不提之说和非黛玉不娶之事。

既然宝黛真爱,为何宝玉从未在家长面前提及非黛不娶?

如果宝玉和王夫人提出要娶黛玉,王夫人不打死宝玉,也会堵死宝玉娶黛玉的路。

封建社会里两个少男少女互生情愫,私定终身,这是为社会所不容的,是不道德的。为什么大观园里的孩子不能读《西厢记》,就是因为崔莺莺和张生私定终身,会把少爷和小姐教坏了。

宝钗为什么让黛玉跪下,要审问她,就是因为宝钗抓住了黛玉读禁书的小辫子。黛玉之所以改变了对宝钗的看法,就是因为宝钗拿到黛玉的把柄后没有告发,所以黛玉认为宝钗是一个好姐姐,以前自己误会她了。

父母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订婚,但是不允许他们自由恋爱。

王夫人赶走晴雯后向贾母汇报,贾母敏锐的感觉到王夫人嫌了黛玉,怕宝玉和黛玉有除了兄妹之情外的男女私情。所以贾母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她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贾母的话明显是为宝玉辩解,宝玉和丫头们闹着玩,和她们亲近不是因为他懂了男女之事,而是单纯的友谊,想必宝玉的前世是女孩子!宝玉最亲近的女孩子是黛玉,贾母告诉王夫人,宝玉和黛玉亲近,没有男女之事,只是兄妹之情,你不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连贾母都不敢承认宝玉和黛玉有情,宝玉更不敢承认了。

宝玉没有向长辈提出娶黛玉,不是他懦弱,而是他要维护林妹妹的名声。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润杨的红楼笔记!

既然宝黛真爱,为何宝玉从未在家长面前提及非黛不娶?

宝玉只想与众姐妹在大观园逍遥度日,是个不愿长大,不愿改变现状的懵懂男孩,让他婚后独守黛玉不是他非常愿意的,尽管比守着别人好些。也可以说宝黛爱情并不完美,宝玉爱黛玉不够深不够专,否则宝玉会盼着早日长大设法迎娶黛玉,与黛玉婚后长相厮守,黛玉对宝玉的明显缺点也是自欺欺人的视而不见,只是因为宝玉是已知的唯一选择,而非未知的也许是更好的选择。逃避现实的宝玉当然不会采取积极行动去改变现状。

既然宝黛真爱,为何宝玉从未在家长面前提及非黛不娶?

以当时的社会风尚和贾府的家庭环境,如果宝玉不在家长面前提及非黛玉不娶,他们的姻缘还有促成的可能。如果提起了,不但姻缘成空,他们两人还会成为重点盯防对象,连正常来往的机会都没有了。

当时的社会风尚提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将《会真记》等才子佳人小说列为禁书。人们的普遍意识里,男女私情是“丑祸”、“短儿”,是应该坚决杜绝的。

在这样的社会风尚之下,人们受到时代认知的局限,都觉得男女恋爱是不能提倡的。

宝玉和黛玉早就存有一段心事,但是他们都不敢轻易表露出来。第二十三,宝玉和黛玉一起偷看《会真记》,看完之后,宝玉对黛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这样的话,对于当今有朦胧恋爱意识的男女而言,是甜蜜的情话。可是在旧时代意识熏陶下长大的黛玉听到后,不觉连腮带耳通红,登时竖眉瞪眼,含嗔带怒,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第三十二回,黛玉在怡红院外听到宝玉对湘云、袭人说:“林妹妹不说这样的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明白宝玉对自己的心意。

宝玉叫她站住,等他说完一句话再走。黛玉推开他,说:“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黛玉知道宝玉要说什么,却不等他说就走了。这也是因为,这些话说不得,说了也听不得。

第五十七回,紫鹃骗宝玉说黛玉即将回苏州,宝玉登时痴痴傻傻,大病一场。宝黛爱情到这时候可算已白热化了,但是黛玉一心想的是别人会将他们当作兄妹,不会往其他事上想,竭力地要把私情藏好。

五十八回,宝玉病愈,来潇湘馆探黛玉。两人见对方都瘦了,感慨万千,相对无言落泪,那句话始终还是掩藏在心里,不犯那个从小就被告知是不可触碰的错。

如果宝玉向长辈贸然提及非黛玉不娶,则这些隐忍和努力都将白费。他们的私情将大白于天下,引发众人的愤怒,遭到监禁看管。别说婚姻难成,就连基本的尊严都将丧失。

贾母把黛玉接来,将宝玉和黛玉放在一块儿抚养,是寄望他们像兄妹一样相处的。如果他们出现什么问题,贾母将背上抚养不当之责,他们则会陷入“丑祸”的被动之中。

别看贾母把宝玉和女孩子们放在一起养育,在孩子们的教育方面,也不是不仔细。第五十四回的元宵宴上,贾母痛批才子佳人小说的不合理处,又说:

“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这几年我老了,他们姊妹们住的远,我偶然闷了说几句听听,他们一来就忙歇了。”

贾母自己偶尔偷偷听点才子佳人的故事,只要姊妹们来了,就马上止住。不希望他们听到这些话,移了性情,万一效仿书中人物,就成为祸事了。

我们都知道贾母有心撮合宝玉和黛玉的婚事,连贾府里的下人都觉得黛玉就是未来的宝二奶奶。撮合他们的姻缘,前提还得要他们循规蹈矩,别出什么差错。

如果宝玉擅自向哪个家长陈言要娶黛玉,就意味着他们没有遵守规矩,犯了禁忌,反而会使贾母受到掣肘,令木石姻缘泡汤。

宝玉不能凭一己之力将天地改换一新,不能令所有人认可自由恋爱的价值。他不敢对家长说非黛玉不娶,不是懦弱,而是不能唐突,空惹事端,把自己和黛玉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既然宝黛真爱,为何宝玉从未在家长面前提及非黛不娶?

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并非真爱,不但不是真爱,而且是根本不爱。

一、贾宝玉不爱林黛玉

实例1:

五月初一清虚观打醮,黛玉中暑。贾宝玉不时来骚扰。不但不让她静养,而且趁机以黛玉说错话为借口,故意和她吵架。直气的黛玉浑身颤抖、吓得战战兢兢,把吃过的药一口一口的都吐了出来。

世间有哪个神经病会趁着自己的爱人生病时与他大吵?还摔砸与性命有关的东西?

如果你是女孩子,有一个男人这样对你,你会觉得他爱你吗?如果你是男人,有一个这样的男人“爱”你妹妹或你女儿,你能保证自己不会把他揍死?

实例2:

晴雯死后,贾宝玉总希望让林黛玉与晴雯合二为一:

首先,贾宝玉把去吊唁晴雯说成去看黛玉;其次,贾宝玉在读完《芙蓉女儿诔》之后,直接对黛玉说你俩“亲厚”,诱导黛玉的悲伤情绪(实际上林黛玉与晴雯一点都不亲厚)。

最残忍的是,贾宝玉给晴雯写祭文,竟然照着黛玉的样子去写:

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

这句里竟然有黛玉的名字!

芳名未泯,檐前鹦鹉犹呼;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老。

这一句里面不但有黛玉的鹦鹉,而且直接诅咒黛玉将要死了!

贾宝玉怎么会爱林黛玉呢?这分明是想杀死黛玉呀!

二、林黛玉不爱贾宝玉

宝黛初会,贾宝玉给黛玉留下了油嘴滑舌、暴躁易怒的印象,所以林黛玉不可能对贾宝玉一见钟情。

在一起生活之后,因为贾宝玉不断地欺负黛玉,黛玉越来越看清了他的真面目,那就是贾宝玉是一个又坏又傻的白痴加神经病。

实例1:

贾宝玉把《西厢记》带到林黛玉面前,告诉林黛玉:“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但是又故意的藏了一下,用来推卸责任(坏)。意思是可不是我让你看的呀,是你非得找着要看的呀!

林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给我瞧,好多着呢。”

这哪里是妹妹说哥哥?分明是一位老姐在说小弟弟。“好多着呢”,这是人们哄傻子的时候常说的一句话。

随着黛玉渐渐长大,他对贾宝玉越来越失望。

实例2:

清虚观打醮之后的五月初六,史湘云来贾府。贾宝玉因要去会见贾雨村,而追上了林黛玉(贾宝玉倒三、混乱)。

贾宝玉抬手要替林黛玉擦泪,林黛玉赶忙后退,责备他“要死”。

贾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不得死活。”林黛玉道:“你死了到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可怎么样呢?”

这时候贾宝玉急得一脸汗,筋都爆起来了。(怕黛玉向他要金麒麟,因为他曾说过金麒麟是为黛玉留着的)

一般的正常人这时候都会说,“金麒麟我是要送给你的呀!”但是贾宝玉不会说,因为他不会送给林黛玉,因为他原本就是要留着金麒麟来气黛玉的。

林黛玉此时已经看透他了,又是给他擦汗,又是给他陪笑,赶忙哄他,“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

实际上,还是像哄傻子一样哄贾宝玉。

贾宝玉之所以不向家长提出非林黛玉不娶,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爱林黛玉。

大家请看慧紫鹃情辞试莽玉一回,宝玉只要求不让林黛玉走,并不提出要娶林黛玉。他在紫鹃面前信誓旦旦,说什么活着一处活着死的时候一处死,也并不一定是要紫鹃做他的姨娘,做他的丫鬟或者不出贾府都是在一处!

贾宝玉当然也是懦弱的,但是即便再懦弱,如果他真心喜欢林黛玉,即便是说秃噜嘴的时候,他还是会说一句要娶林妹妹的。他之所以从不要求娶林黛玉为妻,主要是因为不爱。

贾宝玉不但不爱林黛玉,实际上他谁也不爱。

既然宝黛真爱,为何宝玉从未在家长面前提及非黛不娶?

此问是以今天的视角来衡量古人了,中国在结束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后,一个最大的进步就是人的觉醒,独立的人的意识,充许表达自己了,可惜的是,《红楼梦》的时代完全不是这样的,个人的婚姻是完全受宗法制度制约的,自己不但没有选择的权力,连过问的权力都没有,尊从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相当于今天办理结婚证明,不经过这个,根本就是与全社会为敌。

让贾宝玉公开灼自由恋爱、自己选择伴侣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就算曹雪芹思想再超前,也还有时代的局限性。尤二姐算是自由恋爱的,可是看她的结局,以及曹雪芹左一个拖油瓶、右一个没品行的评价她就明白了。这注定了,曹雪芹的代言人贾宝玉,无论他多么的爱黛玉,不论他多么排斥金玉良缘,他都不可能直接去表达、去要求,那怕在最疼爱他的祖母面前。

不直接表达不代表没表达,作者让宝玉用了多种方式表达自已只要木石姻缘和坚决反对金玉良缘的态度,摔玉砸玉的形为已经算是很激烈了,梦呓算是更直接的表达,一听说黛玉要回家,直接病倒,差点丢了半条病。宝玉的这些行为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贾府里人人心知肚明,可他这些举动,在众人看来不过是疯话、傻话和病中的胡话,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宝玉很认真的去向长辈要求,敲定他与林妹妹的婚事,这是近代西方思想的产物,中华传统观念里压根没这个基因。你看曹雪节借贾母之口讲了一出《掰谎记》,直接批评那些青年男女私定终身的行为叫做: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

贾宝玉和林黛玉虽然彼此早已通了心意,但二人从无逾礼之处,就连宝玉表白、赠帕,黛玉要么阻止他,要么独自题帕,并没有与宝玉有实际的互动,只能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每个时代都有伦理、制度、公序良俗局限性,这就比如古人无比推崇的“小脚”现在看是变态和丑陋的一样,同样,我们不能苛求曹雪芹或者贾宝玉拥有我们今人的思维。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图片来自87版电视剧《红楼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