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是“阴谋家”吗,你怎么看?
应该干脆地回答这个问题,薛宝钗不是阴谋家,只不过心机较重而已。她毕竟是客居亲戚家,故言行多存谨慎,遇事冷眼旁观不妄多言。大观园中美女云集、众芳争艳,单从文才看,可以说薛宝钗与林黛玉比肩,只不过行文风格写诗心境不同罢了。黛玉之诗有西施病态之美,宝钗之文却给人一种冷艳丰赡之娇。宝黛争魁多系文艺竟争,并非情爱相斗,更没有阴谋论之说。再从所谓爱情看,黛玉心恋宝玉,宝钗未必心怡宝玉。虽然最后“木石前盟”崩毁,‘’金玉良缘‘’巧和,这场‘’大阴谋‘’从构想设计到推进实施,薛宝钗并没有主动参与,只是一个‘’被动者‘’,说到底也是一个牺牲品。这场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包办婚姻并没有给宝钗带来丝毫的荣华富贵更别说什么个人幸福了。结论:在宝、黛、钗这个三角情塔中,笔者实在没有看出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之象,宝钗没有耍什么阴谋诡计,倒是林黛玉屡作小女儿态,疑神疑鬼屡怼贾宝玉情思迷乱。
宝钗不是阴谋家并不代表她没有诡计。有一次宝钗无意听到几个丫环扯淡闲话嚼舌根,为避嫌躲是非,嫁祸于黛玉,手段未免恶劣,令人蹙眉。这大概就是冠宝钗为阴谋家的证据。阴谋家谋划的是大事,宝钗之为充其量只能算作小诡计,上不了台面的。
综上所述,薛宝钗称不上阴谋家,只是个有才华有心机的冷香美人。钗黛合流才是红楼作者摆不开绕还乱的心魔。
谢悟空问答相邀,奉上个人一点看法谨为引玉耳。
薛宝钗是“阴谋家”吗,你怎么看?
我觉得薛宝钗是一个被过度妖魔化的人,是被红学研究过度解读的人,明明薛宝钗也是一个政治婚姻的受害者,是那个封建时代的牺牲品。如果说不喜欢薛宝钗是因为最后她介入了宝黛的爱情,《红楼梦》读者难以接受,所以对这个人物有成见还算说的过去。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解读把薛宝钗变成了一个阴谋家,确实有些过了。
其实之前读小说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薛宝钗有多坏,多么有心机,但是在看过一些解读类的文章后,薛宝钗、薛姨妈、王夫人、袭人等好多角色都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概念后,就不自觉的把红楼梦的人物分成了三六九等,派系分明,阅读体验极差。
对于薛宝钗,谈不上喜欢,因为她做事很圆滑,从来都不得罪人,但也不至于讨厌。感觉她身上缺少了一些年轻人该有的气质,想起一句搞笑的话,我身上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薛宝钗就是这样,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林黛玉和史湘云,包括贾家三姐妹身上都有着各自的缺点,但这并不影响别人对她们的喜爱。
薛宝钗替史湘云宴请大观园众人,有人就说她是在拉拢史湘云;薛宝钗和袭人走的近,就有人说是薛宝钗在宝玉身边布局;莺儿和宝玉说起了薛宝钗的玉,就有人说是薛家故意制造“金玉良缘”来促成宝玉和宝钗的姻缘;她和黛玉交好,就说是别有用心。心疼薛宝钗一分钟,曹雪芹先生表示并不知道此事。
薛宝钗是“阴谋家”吗,你怎么看?
如果一定要说薛宝钗是在谋取“金玉良缘”的话,那么薛宝钗不是“阴谋家”,而是赤祼裸的典型“阳谋”。
第八回、“比通灵”薛宝钗主动出击,首先向宝玉提要看“通灵宝玉”。反倒是黛玉在看“通灵宝玉”的事情上“犹抱琵琶半遮面”,袭人主动说要把玉那来给黛玉看,黛玉却说“今日已晚,明日再看吧。”
第二十二回、“元妃省亲”之后,贾母亲自捐资为宝钗过十五岁生日。宝钗专点贾母喜欢吃的食物和爱看的热闹戏,还因此引出了宝钗对宝玉讲《醉打山门》中“寄生草”一段,宝玉赞宝钗“无书不知”,弄得黛玉的醋劲又来了。
第二十八回、元妃赐下独宝玉与宝钗相同的端午节礼,不爱花儿粉儿的宝钗却立马戴上红麝串去给贾母王夫人请安,惹宝玉因为要看宝钗的红麝串。宝玉不但发呆了,艳慕宝钗雪白的膀子,还因此想“金玉之事”来。结果又招来黛玉手绢子打“呆雁”宝玉。
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张道士捧了一盘子道士们进献的法器来,其中有一个金麒麟,贾母说眼熟好像谁家的孩子戴了一个,宝钗说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一些,探春就说还是宝姐姐有心。结果惹得黛玉当场发酸,宝玉还收了“金麒麟”,黛玉更加窝了一肚子的醋意。
第三十回、清虚观打醮张道士说亲之后,宝玉在潇湘馆中摔玉、黛玉剪了玉上的穗子后,宝黛二人又和好了。 宝玉说宝钗像“杨妃”,宝钗不回怼说可惜自己没有好兄弟做得杨国忠,还借着丫头靛儿找扇子怼了宝玉“素日和你嘻皮喜脸的丫头们,你该去问他们去。”黛玉见状得了意,问宝姐姐看了什么戏,宝钗再怼宝黛二人“负荆请罪”,直怼到宝黛二人羞红了脸。
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宝钗主动送送棒疮药到怡红院。 第二天黛玉一早在怡红院门口守望,看到宝钗经过无精打彩似有哭泣之状,与往日大不相同。 黛玉便在后面笑道: “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 面对黛玉的刻薄,宝钗并不回头,一径去了。
第三十五回、黛玉在怡红院门口守望一早,看到来来往往的人一波波的去探宝玉。紫鹃来叫黛玉,黛玉回潇湘馆逗鹦哥去了。 宝钗却和薛姨妈母女俩一起到怡红院看宝玉,正遇上凤姐陪了贾母、邢夫人、王夫人也来看宝玉。宝钗还当众开启了与贾母的“互赞”模式。跟着贾母又帮着宝玉求宝钗“叫莺儿来给宝玉打络子”,宝钗又过来亲自提议把玉络上,宝玉喜不自尽叫袭人拿金线来,叫莺儿用金线络上了“通灵宝玉”。
第三十六回、宝钗公然接了袭人手里的活计,独自坐在午睡的宝玉床边绣肚兜,被在门外的黛玉望见了冷笑两声,幸得湘云来了把黛玉拉走。
第四十五回钗黛结金兰,也是因为第四十回宝钗的直言“审”黛玉,坦白的对黛玉说出自己在七、八岁时就看过《西厢记》、《牡丹亭》了,令黛玉明白了宝钗待人处事的真诚。宝钗劝宝玉,都是在宝玉最不愿意听的“仕途经济学问”上实话实说、直来直去,根本不顾青春判逆期贾宝玉的内心的自卑和痛点,为纨绔子弟宝玉的前途忧心。面对宝钗的劝说,宝玉抬腿就走,完全不顾宝钗的面子。而黛玉从不说“混帐话”,却在读书的事情上总是暗自上心处处用行动来支持帮助宝玉读书。
黛玉对贾府“出多入少,恐后手不接。”的状况看在眼里,却不过是对宝玉这个事不关己的“富贵闲人”议论一两句,宝玉还待搭不理的。 然而宝钗怼探春、宝钗怼王夫人和凤姐、宝钗在王夫人面前直言批评贾母,都是直接参与协助管理或者对贾府的现状提出批评和建议。
第五十六回宝钗直接对临时管家有些飘飘然的探春说:“你才办了两天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呢!” 之后探春的大观园承包,宝钗却认真的想办想平衡各方面利益,帮助把探春的“改革”能够落实到位。而黛玉却从来不会这样直怼探春,只不过是跟探春开个“蕉叶覆鹿”这样轻松的玩笑。
第七十七回、为了给凤姐配药,王夫人遍寻二两上好人参而不得。从贾母处找到了一大包上好人参,却因存放时间太久,糟朽而失去了药力。正当宝钗在旁,说可以叫哥哥去托个伙计过去和参行说明送原枝的好参来。王夫人因说道:“卖油的娘子水梳头,自来家里有好的,不知给了人多少。这会子轮到自己用,反倒各处寻了。”说毕长叹。宝钗笑道:“这东西虽然值钱,究竟不过是药,原该济众散人才是。咱们比不得那没见世面的人家得了这个,就珍藏密敛的。”毫不客气的直指贾母的“珍藏密敛”是短视。
宝钗说“珍藏密敛”就是针对贾府在贾母支配下的贪图享乐、抱残守缺、自欺欺人、自我麻痹的衰败现实,面对贾府的重大问题宝钗对贾府当家人、自己的亲姨妈王夫人和凤姐说话是直言不讳的。
七十八回、宝钗拒绝了王夫人凤姐仍旧搬回大观园住的挽留,并且当着凤姐的面建议王夫人别再撑着大观园这个虚架子了。
原文:宝钗笑道:“………所以今日不但我执意辞去,此外还要劝姨娘,如今该减省的就减省,也不为失了大家的体统。据我看园子里这一项费用也竟可以免的,说不得当日的话。姨娘深知我家的,难道我家当日也是这样冷落不成?”
宝钗被凤评价为“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然而宝钗也是内外有别“真人面前不说假话”的,宝钗对她认为的“自己人”或者“明白人”说话都是直言,对宝玉、探春、黛玉都是,对王夫人和凤姐也是。
薛宝钗是“阴谋家”吗,你怎么看?
带着偏见和替宝黛爱情鸣不平的心态读红楼梦简直是自作多情,自讨苦吃。
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都在第五回宝玉夢游警幻仙界听十二支金曲其一“终身误”中出现的。根本不是谁能谋来的,非要说有阴谋,也是警幻仙姑预谋安排的。
大概这些读者自知是凡胎不敢与仙姑理论,非要说什么薛家自己编造谎言。
真正读红楼梦的人也不会鼠目寸光总在纠结这些痴男怨女的情节。毕竟一部古典巨著岂能是专门写小儿女私情蜜意你侬我侬这些落入俗套的剧情为主?
希望某些读者放开眼界、心结真正发现红楼梦的传奇所在。
薛宝钗是“阴谋家”吗,你怎么看?
我不这么认为。
薛宝钗根本的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另外一个方面,她的屋子里一片雪白,什么都没有。实际上她是最早悟到这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人了。她不是通过痛苦和思考悟到的,而是天性如此。
家里破产,哥哥被抓了,趁有活口,劝她妈妈问问他还欠了别人多少钱,都没钱了,她也无所谓。她是真正无所谓的人,可是她一切事都做,一切都要做的合适。
她不求目的,只求合适,这就是中庸之道。这种合适又很微妙:这个人应对这个事,它合适;他们俩之间这样做合适,它是随机应变的,又是先验的。
薛宝钗是“阴谋家”吗,你怎么看?
宝钗是《红楼梦》中不怎么讨喜的角色,但又是最成功的角色,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宝钗这个人,《红楼梦》也就不会那么经典了。
宝钗复杂的,复杂到不能用好坏来形容她。全书里对女孩外貌的描述可说她是最具体的了,脸面,头发,皮肤,身材,穿着,没多少想像力的人也能大概知道她长什么样。并且她是最爱到各处溜达的,什么场合,黛玉不一定在,可肯定有宝钗。可就算这样也没有人真知道她是怎样的人,爱什么,恨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她周围的人不知道,读者也不知道。
我们再看看林妹妹,就通过作者的笔,你能想象到她长像,你就很厉害了。但林黛玉却是一个透亮的人,她的仙气,灵秀是外衣,她就是一个缺爱的小女孩,爱和关心就是她的阳光雨露。只要有爱她就明媚鲜艳了。宝玉和她的交往就不说了,薛姨妈的几句温言,宝钗的一个拥抱,莺儿一个亲手编的花篮都让她发自心底地开心,这样的女孩谁都会爱,谁都会疼。当然看她不顺眼的也会是极致的。
想象一下莺儿把花篮送给宝钗会得到什么?一定会是一番教导。作者说她一问摇头三不知。我觉得是反话,哪个场合她是真沉默了?不论是管家还是谈画,还是插科打诨她样样没落下,只是没有多少趣味,一味的都是规矩理法划好的言行。
好容易有一次少女心发做扑一回蝴蝶还引来了“嫁祸大案”。你说这个宝钗也是倒霉,曹公连一点“可爱”的机会也不给她。
人说宝钗是阴谋家的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这次的嫁祸。宝钗是个“心眼很多的”孩子,有祸水外引的想法,她也是做得很成功。因为在人情世故上她的智慧是很高的。但也不能说就这件事她一心把黛玉害成什么样也不现实,就一个小丫头狗急跳墙能怎样?
至于说宝钗利用燕窝给黛玉下毒那就更是无稽之谈。
宝钗是一个没有情趣的女孩,而且做事在不妨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面面聚到。她的心里没有温度,所以她决不会为花落悲伤,她不爱别人也不爱自己,所以才能对人都好。表面上她的热闹也是可以吸引人的。
她的“任是无情也动人。”绝不是褒义词。一个无情的女人,宝玉不爱她,我们也爱不起来。那她的动人就凄凉了,可悲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