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说陈晓旭之后再无林黛玉?

老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 ,陈晓旭将一个多愁善感、生性多疑的林妹妹呈现在观众面前。举手投足之间,皆楚楚可怜 ,让人禁不住想去呵护她。

也许是先入为主的缘故吧,此后翻拍的《红楼梦》中,没有一个演员能够超越陈晓旭。并不是说没她的美貌,而是做不到形神兼备。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眉眼间满是情,尽是怨,脉脉含情、婀娜动人,让男女老少都为之心生怜意。

在抖音上看过不少模仿林黛玉的视频,相貌的确很像,但是气质上差得不是一丢丢。那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学得来的。

陈晓旭就像六小龄童一样,已经深入人心,谁也取代不了了。

为什么有些人说陈晓旭之后再无林黛玉?

因为陈晓旭的林黛玉把那个角色演绎的淋漓尽致,深入人心。不管是对爱情的深情还是到最后知道贾宝玉娶得人不是她而流露出的一喜一悲的神情都被她演绎的天衣无缝恰到好处。

演技在线也是主要原因,天然的美也是很大的原因,不然怎么那么多人都说陈晓旭为林黛玉而生,为林黛玉而死。她的精致的五官,高鼻梁,樱桃小嘴,柳叶细眉,瘦肉的身躯,灵动的眼睛诠释了古典美。给人一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质,我看到她演的林黛玉总是带着一种忧郁,但是却让我觉得没有不舒服的感觉,相反我有一丝怜惜。

可惜,她去世了,留给喜欢她的人深深的悲痛,幸好还有她演绎的林黛玉陪着我们。

为什么有些人说陈晓旭之后再无林黛玉?

2017年是87版红楼梦三十周年,6月17日,是他们在北京相聚的日子。

30年,应该算长了吧。

可是,观众没有忘记红楼,演员也没有忘记。

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一直在积极组织红楼梦剧组再聚,20年一次,25年一次,30年,再来一次,这次要更隆重些,把能请的人都请到。

这样的聚首算完美么?

只是,少了陈晓旭。

她如今还好吗?

她去那边已十年。

这十年来,一直有人在为她祈祷、祝福,她知道吗?

1984年春,《红楼梦》全国招募演员。

父亲看到了,认为这是锻炼陈晓旭胆量的好时候,鼓励她去试试。

毕彦君从《大众电视》上看到这个消息,也跑来鼓励陈晓旭,“你写封自荐信。”

毕彦君比她大十岁,是个成熟演员了。

“你的外形,气质都接近要求,你也喜爱《红楼梦》,理解林黛玉,就这些该去试试。”

陈晓旭犹豫了很久,终于提起笔来写了一封自荐信。

“你不是新发表了两首诗吗?剪下来,装信封里。”

陈晓旭接受毕彦君的建议,将那两首诗从杂志上剪下来。

红楼剧组,每天都收到无数的自荐信,推荐信。

王扶林导演一有时间就去剧组的临时办公室里溜达,希望能找到自己心仪的自荐信。

没成想,还真被他找到了。

陈晓旭的信,是所有信件里,资料最齐全。

他立即让潘欣欣给陈晓旭回信,“你要重点说明:希望她立即去北京面试,食宿自理,如果没有入选,路费不报销。”

六天后,陈晓旭收到了回信。

她非常激动,当天就把《红楼梦》的小说和自己过去记的读后感拿出来,挨个翻阅一遍。

两天后,她去了北京。

她不在乎报不报销。

按照导演的要求,潘欣欣问了她上百个问题。

初次口试,通过了,可以和导演见面了。

第二天,乌云密布,大雨瓢泼。

陈晓旭依旧准时准点地出现在面试地点。

她苍白,瘦弱,一身浅绿色衣裤打扮,手里还抓着一把滴着水的雨伞。

导演见了她,很满意。

可是,他觉得陈晓旭来的不是时候。

“你来早了,过些时间我们才开始选演员录像,你能在北京等到录像吗?”

陈晓旭慌了,“不行,我是瞒着剧团里出来的,下午就要坐车回鞍山了。”

原来,陈晓旭的老爹是鞍山京剧团的导演,母亲是京剧演员。

而她,就是按照父母的规划成长起来的姑娘。

她小学四年级就退学了,先进入鞍山杂技团,苦练基本功。

后来杂技团解散,她进入了父亲所在的鞍山话剧团。

四年来,她都没有存在感,多数时候打打下手,最多不过演个配角。

导演一听她不能留,只好妥协,“你的照片和诗歌要存档,你回家等消息就行。”

如此,陈晓旭来了一遭又回去了。

站在女生中间的就是导演王扶林

1984年的春天快过半了,鞍山话剧团里突然来人了。

他们是红楼梦剧组专程派来和陈晓旭的工作单位签合同的。

这合同一签就半年,也就是第一期红楼学员班的时限。

好友毕彦君高兴的不得了,父母也欣喜若狂。

只有陈晓旭心里早明白,她一定有戏。

上次回家之前,导演对她说,“把你这次来的火车票收好,下次来的时候好报销。”

林黛玉这一组,有三个候选演员。

张静琳演的很好,但人太阳光,太活泼,没有林特有的专注,忧郁与悲伤,后来安排她去试试晴雯。

张蕾年龄大,需要不断补妆,导演觉得,要是妆太厚,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陈晓旭呢,年轻,有诗人的气质,不足之处就是鼻子大了点。

还有人觉得,她太瘦弱,像是发育不良,可以去演惜春。

三番两次,都没定下来。

导演只好试探性地问问陈晓旭自己的意见,“其他角色你有喜欢的吗?”

陈晓旭是这样回答的:“如果您让我去其他角色(的组),观众会说你让林黛玉演了别人。”

她的笃定和坚持,让林黛玉成了第一个定下的角色,甚至还在贾宝玉之前。

排练许久,角色敲定,开拍开始。

第一场戏,是“宝黛读西厢”,这是在杭州西湖边上拍的外景戏。

杭州春天了,可温度就是上不来,桃花也不开,镜头里总是光溜溜的树杈子,很不好看。

整个剧组只好等。

欧阳奋强建议用假花,剧组不置可否。

他急了,可无所事事。

陈晓旭安慰他,“既来之,则安之。你看西湖风景多好,我们难得有空闲,一起逛逛吧。”

在红楼梦的拍摄期间,她依然在写诗,欧阳是她的第一个读者。

她喜欢读纪伯伦的诗,推荐给欧阳,两人读后就交流心得体会。

欧阳喜欢看三毛,两人就满大街的闲逛,找书店搜罗三毛的书。

他们还喜欢拍照。

等待的日子里,陈晓旭,欧阳,还有吴晓东(贾云的扮演者)一起在西湖畔拍了不少照片。

那时候她最活泼,可爱,鬼点子最多。

后来,工作人员跑来通知他们开拍了。

欧阳问:“桃花还没开,怎么办?”

三人回外景地一看,树上真花假花一大堆。

有一场,黛玉要弹一曲《高山流水》向宝玉倾诉心声,情到深处,弦已断绝。

林黛玉是才女,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但陈晓旭对古琴一窍不通。

欧阳问,“是不是要报告导演找替身?”

她没说话,她不想在口头上耍威风。

第二天,她去音乐学院找了一位老师。

老师让陈晓旭弹一曲听听。

“怎么让我弹?我一点都不会!”

老师惊讶的看着她,“你一点都没学过?我学了4年,才有现在的成色。

你从来没学过,后天却要弹‘流水’?不可能的。”

陈晓旭恳求道,“不是全部,只弹几个小节就可以。”

老师弹了几节,陈晓旭学了几节,全靠死记硬背。

老师给她纠正了手势,陈晓旭跟着模仿,没过多久,居然能弹出样子来了。

她还向老师要来了琴谱。

老师不信她能看懂,而她则凭着一股黛玉才有的固执说,“培训的时候,老师专门讲过如何看琴谱。”

她勤学苦练,不断钻研。

两天后,老师拍着陈晓旭的肩膀说,“你可以出师了,去吧。”

三年来,她付出了所有。

力所能及之处,要做的更好。

力不能及之事,也要学到手,让角色更完美。

结果,三年红楼拍完,陈晓旭的艺术大门关上了。

回望时,再也寻不到归途。

那时,她住在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夏天西晒的时候,屋子里比外头还热。

父亲来看她,热的不得了,想去她的屋子里凉快一下。

结果,一进去,受不了,出来了。

而陈晓旭自己就坐在床边,一动不动地看书。

父亲问:“你看了多久了?”

一下午。

她一下午就这么坐着,看书。

父亲觉得她太辛苦,苦得替他难过,惋惜。

1990年,三年过去了,发生了很多事,依旧穷得叮当响。

亦师亦友的毕彦君从朋友变成了前夫,而她遇见了生命中的另一个人,郝彤。

按道理,她要钱就能马上有钱,但她就是有一股子劲儿,咬着牙坚决不走捷径。

一个企业要花60万买她的肖像权做广告,她不卖。

她就是不愿挣来得快的钱。

她宁愿吃方便面,坐二等汽车,甚至骑自行车。

吃猪蹄,大家都吃一个。

她和丈夫郝彤只吃半个猪蹄,因为买不起整个猪蹄。

父亲从鞍山给她带来4000块钱。

她立即说,哎呀,救命的钱。

父亲说她太苦,何必呢?

她答,“艰苦点儿好。”

广告公司开起来之后,她还坐地铁去工作,朴素得让人心疼。

有人认出了她,她就帮忙签个字,合个影,然后不声不响地离开。

她不喜欢见人,更不喜欢接受采访。

生意渐渐步入正轨,陈晓旭依旧保持着不见人的习惯。

客户让见见,她也不见。

客户让陪吃饭,她说不去就不去。

学佛之后,她就准备一桌素席去会客,全然不顾招待客户的规矩。

有时候就把客户给得罪了。

可后来,大家都知道她就是这脾气,这性子,公司倒是非常可靠,做事也麻利,也越来越喜欢跟她做生意,并不计较。

生意好,钱来得快,陈晓旭就把爸妈从鞍山接到了北京,一家人住在一起,那段日子特别快乐。

然而,有一天她宣布:我想出家。

经过15年的发展,陈晓旭领导下的广告公司,成为了一家年营业额近两亿元的4A广告公司。

她被评为04到05年度中国三十位杰出广告人。

05到06年度中国十大最具风采女性广告人。

05年度,经济风云人物。

人生经历了跌宕起伏,在最辉煌和安稳的时候,却想出家。

其实,早在05年,事业发展最好的时候,她就有了一心向佛的念头。

姑姑就问,“那你准备出家么?”

她答,看机缘。

2007年春节时,机缘到了。

因为当时陈晓旭在长春,不在家里,丈夫郝彤把家人聚在一起。

郝彤先磕了三个头。

陈晓旭的父亲一看,以为是要过年。

郝彤说,“初六这天,晓旭要出家了。”

陈晓旭的父亲感到特别震动。

除此之外,还特别生气,“这么大的事,就这么通知我们一下就完了?”

而陈晓旭的婆婆一听,哭了。

郝彤还没说完,“正月十六,我也出家。”

左:丈夫郝彤

2007年,陈晓旭42岁了。

她放弃了过亿的身价财产,也撇下了年过七旬的父母,在长春百国兴隆寺剃度出家,法号妙真。

而这时候的她,乳腺癌已经恶化,并出现了骨转移,已经不能正常行走,得靠拐杖和轮椅辅助。

一切行动都受到了限制。

得病这事,她瞒了家里大半年,当家里人了解了她出家后面原因的时候,最好的治疗时机已经过去了。

陈晓旭说,“如果用西医给我治,那我就选择死亡。这治完了又化疗,这人就不成样子了,我不愿意那样。”

与父亲语重心长的谈了几次,她都是这个意思。

最后,父亲无奈地说,“这人太爱美了,不愿意最后弄得七零八碎的。”

出家不到两月,就传来了陈晓旭病逝的消息。

后来,家人也想通了,或者不是想通了,而是找到了出口去解释她的所作所为。

2017年冬,父亲回忆陈晓旭时,说了这么一段故事:

陈晓旭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妈妈就做了一个梦。

一个老头告诉她,这孩子名字叫陈ye芬,ye是一个草头,底下一个“也”字。

普通的字典上没有这个字。

父亲急了,想问问这到底有什么含义。

找到了一位师傅。

师傅说,这个字念“爷”,二声,是南方的一种不起眼的小草,自带些许清香。

父亲琢磨来琢磨去,觉得这名字不好听。如果非得取这个名字,还得问问高人。

后来又找了一位老先生问问。

老先生一算,“这个名字啊,林黛玉的命,要悲痛一生的,不好。”

父亲实在想不出来,就干脆取名陈晓旭吧。

正好她是旭日初升的时候生的。

“名字改了,可命还是没改。”

父亲叹着气说。

欧阳奋强说,“红楼梦是个魔咒,把演员的一生都困在了里面。”

陈晓旭说,“我不太喜欢别人说这(林黛玉)是我的工作,因为我觉得我最美好的印象和回忆,就是红楼梦那时候。当他们提起林黛玉时,还是勾起了我最美好的回忆。”

像张明明一样,她靠着自己的才华在红楼之外闯出了一片天。

但两人还是不一样,陈晓旭不愿走出红楼,就算早已功成名就。

说她念旧也好,痴迷也罢。

红楼梦的三年,是她生命中最快乐的三年,她成了另一个人,一个十全十美的画中人,无论喜悦,还是彷徨,都与这个人有关。

她希望艺术的大门不要关上,但还是关上了。

她不得不放手,但最终发现割舍不下。

于是,

从此以后,她靠回忆而活,穷途末路也甘愿。

从此以后,她依幻梦而行,再苦再累也随意。

从此以后,她乘狂风而驰,良辰再美也枉然。

作者:利物浦早茶

为什么有些人说陈晓旭之后再无林黛玉?

时间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当年的真实情况87首播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完全不在10受到的批评之下。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重映的62越剧版又一次轰动全国之后,广大观众心目中的林黛玉就是王文娟大师这样一个神一般的存在。

针对87主演的评价,除了邓婕受到业内人士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外,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在外貌气质和演技都是最受诟病的主演。 陈晓旭在继87林黛玉之后出演《家春秋》又是一片差评之声,因而不得不从此完全退出演艺圈经商。 当年这个委委屈屈自认过于理性,哭戏哭不出来被王扶林导演骂哭,说自己的个性不适合做演员,总共只有两、三部电视剧作品的年轻女演员陈晓旭老师,因为时光流逝和各种机遇命运的巧合,现在被称为“无法超越的林黛玉扮演者了。

87版林黛玉的确是颇具八十年代时代特征的独一无二的一版林黛玉形象,当然陈晓旭版林黛玉之所以独特的基础从根本上讲是来源于87版剧本对原著的改编、对林黛玉艺术形象进行了深具时代特色的重塑。87电视剧对林黛玉人物属性的重塑是:联合晴雯并肩对抗钗袭二人,加强黛玉性格中的“斗争性”。

黛玉端午节劝架叫“好嫂子”,原著黛玉一进门晴雯就走开了。87版“原创”中晴雯没有走开,一直到袭人劝宝玉去参加薛蝌的家宴,这时黛玉晴雯并肩而立一起讥笑宝玉“别忘了去看看你宝姐姐”。

宝玉见了贾蔷和龄官相爱,原著中宝玉回怡红院后向袭人感慨“各得各的眼泪”。87“原创”正当宝玉感慨时黛玉进门来夜访怡红院,黛玉再次叫“二嫂子”,晴雯立即过来搭话道“这屋里什么时候多了个嫂子?”黛玉和晴雯又一次一起讥笑宝玉与袭人的关系。

贾母准备为凤姐过生日,87版“原创”黛玉与袭人在园中路遇宝玉,黛玉说“宝玉,明儿凤姐姐生日你去不去?宝姐姐还巴巴儿的等着你看戏呢!”宝玉正发呆不答,袭人立即打圆场说“林妹妹是在和你说笑话的”。

像87版改编这样突破主子与奴仆、小姐与丫头的身份隔膜成为“战反”的林黛玉与晴雯关系,不说是绝后、至少是空前的时代特征改编。而陈晓旭的继任者,同样在电视剧中扮演林黛玉的蒋梦婕却现在成了饱受观众诟病的新目标了。

这个和当年扮演林黛玉的陈晓旭同样年轻,并且更加娇柔美丽的年轻女演员正在重复着陈晓旭当年最饱受观众诟病的遭遇。

时间,将来有一天还会让我们经历什么还真是不好说呀……

相信在神奇的时光流逝中,在下一个路口我们一定还会相遇另一个“无法超越”的林黛玉。

为什么有些人说陈晓旭之后再无林黛玉?

客观来讲这是两个时代的代沟,这句话基本都是上个时代,老头的评价,就想90后觉得周杰伦的歌很好听,却理解不了00后的tfboy一样。我觉得新版的红楼梦比老版的好多了,只是70年那个时代对那个时代的作品留恋而不认同新时代的作品一样,就想70后不看好80后,80后不看好90后,90后不看好00后一个道理

为什么有些人说陈晓旭之后再无林黛玉?

因为她就是为红楼而生,太经典没人能代替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