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琴为何一出场就独得贾母恩宠?
薛宝琴一来荣国府,贾母就特别喜欢,不同于其他人,贾母对薛宝琴的好简直不亚于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甚至宠溺要超过。不但让薛宝琴陪她睡,还将珍贵的水凫裘给了她,更是派人叮嘱薛宝钗不要约束薛宝琴,让她肆意玩笑。贾母这种宠爱实在少见,甚至当众问薛姨妈宝琴生辰八字,有要为贾宝玉求聘的意思。那么贾母一番作为到底为什么呢?我觉得贾母最少有三个目的。
【一】贾母令王夫人认薛宝琴做干女儿
薛宝琴来,贾母喜欢异常,不但自己喜欢,还硬逼着王夫人收了宝琴做干女儿。原文是这么说的。
探春道:果然的话。据我看,连她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她。老太太一见了,喜欢得无可不可,已经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了。老太太要养活,才刚已经定了。
探春口中说出,有三点,第一,薛宝琴艳冠群芳。探春都信服,薛宝钗以下这些人都不及她,这是极高评价。宝琴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认同,在于她比所有人都强,见过大世面!宝琴父亲是好乐的,带着他们天南海北,国内国外的游玩,这份经历是所有人不具备的。宝琴的好,类似留洋归来的ABC,气质迥异。
第二,逼着王夫人认女儿。贾母很奇怪,自己对宝琴好也就罢了,还用逼的方式令王夫人认薛宝琴做女儿。内中深意令人深思。
第三,自己养活。贾母承担宝琴一切生活所需。这基本等于养孙女了。贾母对宝琴无论如何都好的过分。可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贾母对宝琴好,绝对有意为之。
【二】贾母对薛宝琴好的过分
贾母对宝琴的好令人出人意料。尤其逼王夫人认宝琴干女儿,还自己养活。其中深意其实很简单,也有三点。
第一,宝琴的名字通抱琴。如果带口音的话,估计傻傻分不清。抱琴是贾元春的大丫头,随元春入宫。元春省亲时出场,受到贾母等优待,不以奴婢看待。宝琴的名字与抱琴同音,不能不联想到元春。
第二,元春入宫,对于母亲王夫人来说是个痛。只要是母亲就没有人希望女儿入宫的。元春入宫等于为家族做出牺牲。这是王夫人无言的心痛。她从一个爽快的王二小姐变成木头一般的王夫人,与一儿一女离去有绝对关系。贾母强令王夫人认宝琴女儿,实有补偿王夫人失女补偿的意思。
第三,贾母亲自养活,显然是当亲孙女一般,言外之意表达了对元春的深切思念和对王夫人的精神抚慰。既然儿媳妇为了贾家付出了那么多,于情于理,贾母都要表示。之前对贾宝玉好如此,现在对能与元春联系上的干女儿宝琴好,也是如此。贾母是代贾家对王夫人表示抚慰。
【三】贾母“求聘”是真实假
宝琴优秀毋庸置疑。贾母对她好,有宝琴出色的一面,有王夫人的因素。当然也有针对薛宝钗母女的意思。宝钗宝琴都是薛家人,宝钗更是亲戚。按理贾母也应该表现的亲热。可贾母偏偏对薛宝钗表现得有些疏离,她对宝琴好的过分,都引得宝钗嫉妒:
宝钗忙起身答应了,又推宝琴笑道"你也不知是哪里来的福气!你倒去罢,仔细我们委屈着你。我就不信我哪些儿不如你。宝钗的妒忌是有的。她从没遇到这样的待遇。同样薛家女儿,同样出色,贾母为什么这么区别对待?尤其宝琴都住了几天,贾母不可能不知道宝琴成亲而来。却又有意问宝琴生辰八字,令薛姨妈误会给宝玉提亲。这种情况,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贾母表达了自己对薛宝钗的不满意。
贾母喜欢宝琴是真的,但无疑也利用了宝琴。对王夫人如此,对薛宝钗更如此。贾母根本不可能认可一个商人的女儿做自己宝贝孙子的媳妇。贾家的儿媳妇,贾母是保龄侯尚书令的女儿;王夫人父亲是伯爵之子,主管各国朝贡,最少也从五品;王熙凤父亲王家嫡长子,出身名门,虽不如先祖高,可王家势力在那,又与贾家亲上加亲。更可以平衡荣国府两房分立的局面,作用巨大;而最好的媳妇是李纨,国子监祭酒的女儿,一下子提升了贾家在文人士子中印象,令贾家成功转型。荣国府儿媳妇如此出身,贾母怎么能容忍薛宝钗的商人出身?
薛宝钗商人出身是她最大掣肘,根本在王公贵族中不会有市场。贾母接二连三暗示薛家应该搬走,不惜借对薛宝琴好表达对薛宝钗的态度,借以表达对金玉良姻的反对。
贾母对薛宝琴好,绝非是简单的投缘。贾母的喜欢一定有她的目的。主要是安抚王夫人受伤的心,其次也表达了对金玉良姻的反对,最后才是对宝琴的喜爱。贾家最聪明的人绝对是贾母。借薛宝琴,四两拨千斤,表达的清清楚楚。薛姨妈之所以在五十八回说要给黛玉宝玉保媒,就是因为贾母亮明态度,绝不选薛宝钗的无奈选择!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薛宝琴为何一出场就独得贾母恩宠?
谢邀。
《红楼梦》是一部充满谜团的奇书,写作手法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时间线错乱,现实与魔幻交杂,不少地方看似互相矛盾,又仿佛暗藏玄机。个人认为,阅读这部书时,碰到明显突兀和矛盾的地方,就该考虑这里是一个隐藏暗示,表示相关的人物和故事并非属“实”,而是承担着另外一些功能,比如对故事走向、人物背景、作者态度提供暗示和线索。
《红楼梦》里有一个公认身份特殊的女子,就是秦可卿。她身上充满矛盾,出身卑微、与公公有不伦行为,但是在她病死前后,却得到与她的公开身份不相称的殊荣,贾府上下交口称赞,出殡阵容极尽排场。另一方面,贾宝玉的第一位“梦中情人”就是警幻仙子安排的“可卿”。显然,这些情节中的秦可卿,不可能是书中那个贾蓉媳妇,哪怕是魔幻一点理解为是附着在贾蓉媳妇身上的另一个灵魂,都更说得过去。
我认为,把秦可卿理解为一个符号,一个象征,比较合适。
另一个有着类似情况的女子,就是薛宝琴了。
秦可卿好歹还是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宝琴却不在册。薛宝琴第一次出场是在《红楼梦》第49回,在现在公认是原作的80回中,故事已经过半了。大家都知道,金陵十二钗算是书中“钦点”的主线人物,而宝琴既不在十二钗之列,在书中的出现又是姗姗来迟,出场前也没有任何铺垫和介绍,像不像一个“从天而降”的人物呢?
宝琴一出场,立马就被描述成天上有地下无的零缺点美女,外貌性格都是一等一的出类拔萃,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贾府长辈的欢心。王夫人认她当干女儿,贾母不但送她金翠辉煌的凫靥裘,还向薛姨妈详细询问宝琴的身世生辰等情况,被许多读者解读为有意联姻。如此毫无铺垫,一出场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态势,就更有点“从天而降”的味道了。
然而,宝琴出场轰轰烈烈,之后就无声无息。她的主要“戏份”集中在《红楼梦》第49至51回:来到贾府、众人交赞、贾母问身世、写诗秀才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哪怕是关心主线故事的读者最关心的姻缘问题,薛姨妈一句“把他许了梅翰林的儿子”就结束了所有后续。贾母也不再问了,所有事情不了了之了。之后虽然宝琴还在贾府,但是已经没有了出场时自带的“主角光环”,很多时候只是作为一个列席名字出现在相关场合中,好像一个无关要紧的配角。
如果宝琴出场时的光彩熠熠说明她是一个重要人物,为什么后面就无声无息了?主线故事继续围绕金陵十二钗,仿佛中途插入的宝琴只是不真实的一个梦。
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宝琴就像秦可卿一样,是一个符号和象征,用来给主线故事进行补充暗示。
暗示什么呢?我想,也许是暗示着主线故事往另一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宝琴完美无缺,和黛玉及宝钗这样的主角比起来,她们身上有的优点她也有,她们身上有的缺点她却没有;钗黛党在书里书外明争暗斗,宝琴一来,贾母和王夫人立马达成共识,齐齐喜欢宝琴;虽然不知道宝琴何时离开贾府,但可以想见,她已经许配给了梅家,日后贾府落败,跟她也没有牵连。她是薄命司之外的人,手执寓意“福”的蝙蝠风筝的人,预示着她的结局不错,不像书里其他人,随着贾府落败一一零落成泥。
还有一点我觉得也很有意思,就是宝琴年纪虽轻,却已经跟随父兄四处游历。从她作的十首怀古诗来看,她走过的地方相当可观,包括湖北(赤壁)、陕西(马嵬)、江苏,甚至还有内蒙古(青冢)和南越(交趾),以及两个其他人都不知道在哪里的地方。在那个年代,一个十来岁的女孩有如此广泛的游历,那可是相当不简单。反正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总感觉一股英豪之气扑面而来。
这到底像一个真实的人物,还是像一个符号更多些?
在我看来,从天而降的宝琴,就像一个代表着完美无缺的符号。她的出现,仿佛是来拯救贾府,拯救久悬不下的宝玉姻缘的。
然而,没有成功。
当我们读着那些充满溢美的文字,以为故事从此出现重大转折,以为宝琴将成为此后篇章的重要人物时,宝琴的戏份已经戛然而止。她就好像作者用一种拟人方式暗示的想象:本来悲剧走向的故事是不是可以有喜庆的转折、美满的结局?来,把这个代表着“美满”的符号——薛宝琴——放进去看看。哦,浮光掠影,没有真正融进去。
别想了,梦醒了,颓败的走向是改不了的,第五回就奠定的人物命运是改不了的。宝琴的任务结束了,退回去当背景,主角们的故事,继续。
大概就是这样。
参见之前回答的相关问题:
《你认为<红楼梦>里最悲情的女子是谁?》
《<红楼梦>中秦可卿死后为什么王熙凤轻易不去宁国府了?》
《<红楼梦>中秦可卿带宝玉进她房间睡觉,贾母知道吗?你认为贾母为何不阻止?》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薛宝琴为何一出场就独得贾母恩宠?
《红楼梦》中的薛宝琴,皇商之女,薛姨妈侄女,薛宝钗堂妹,从小跟随父亲做生意到过许多地方。年龄虽小,见识广,初进贾府时就显得很有才华。
长得漂亮,若论相貌,在林黛玉、薛宝钗之上,深得宝玉喜爱。在贾母眼里她就是一个单纯可爱的孩子。因此,薛宝琴深得贾母喜爱,夸他比画上的还好看。
在曹公笔下,薛宝琴是红楼梦中最完美的人。
薛宝琴为何一出场就独得贾母恩宠?
熟悉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贾母钟爱宝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宝玉长得和他的爷爷,即贾母的丈夫,一模一样。
那么,谁和贾母年轻时容貌相仿呢?可能是她的外孙女林黛玉,也可能是她的侄孙女史湘云。
但笔者以为最像少女贾母的应该是薛宝琴,因为她老人家一见宝琴,就“喜欢的无可不可”,非要逼着王夫人认作干女儿,因为她要将宝琴当亲孙女养活。等到安排宝琴的居处时,贾母更是“连园中也不命住”,而是让她“晚上跟着自己一处安寝”。
宝琴踏雪寻梅是《红楼梦》中最优美最著名的场景之一,面对此景,贾母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象个什么?"
众人都认为"就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但贾母却对并不认可:"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依笔者愚见,也许贾母当时是想说“就像我年轻时候的样子”。
和宝琴雪下折梅相映成趣的是,贾母少年时好像有过池上采荷的经历,她虽没有说得明明白白,但通过她的回忆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美好猜测:
我先小时, 家里也有这么一个亭子,叫做什么枕霞阁.我那时也只象他们这么大年纪, 同姊妹们天天顽去.那日谁知我失了脚掉下去,几乎没淹死,好容易救了上来,到底被那木钉把头碰破了.如今这鬓角上那指头顶大一块窝儿就是那残破了.众人都怕经了水,又怕冒了风,都说活不得了,谁知竟好了。少年贾母失足落水的经历可以知道,她当时的性格行事和踏雪寻梅的宝琴有的一拼,这应该也是她喜欢宝琴的原因之一。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忆江南
薛宝琴为何一出场就独得贾母恩宠?
首先、当然宝琴的确可爱 ,很符合贾母理想中“模样性格都难得好的”宝二奶奶人选标准。
其次、不管贾母事先知不知宝琴已经许给了梅䎐林家,贾母详问宝琴八字和凤姐说想要给宝琴做媒,都是贾母向薛家再次伸出橄榄枝表示贾府愿意与薛家结为儿女亲家的明确表态。
果然、之后第五十七回在贾母的力挺之下,贾府长房邢夫人的亲侄女儿邢岫烟与薛蝌率先定了亲,成为80回之后贾薛两家缔结“金玉良缘”的先导。
贾母独宠宝琴详问八字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黛玉首先不淡定了,在元宵节家宴上当众给宝玉“喂酒”秀出了特别亲密的兄妹关系,宝黛二人的“越礼”行为立刻遭遇凤姐“宝玉别喝冷酒”的提醒,以及紧接下来贾母的“掰谎”。
元宵节过后,黛玉病了、紫鹃试玉、宝玉发痴病,这是宝黛二人为了“爱情”(贾母“掰谎”中的私情)所做的最后一次以自身健康为代价的脆弱抗争。
宝黛二人的苦情打动了此时已经达成贾薛两家间接联姻目标的“慈姨妈”,潇湘馆中薛姨妈放风愿意为“宝黛姻缘”保媒,然而贾府方面再也没有任何回应。
宝琴出现的意义,可以说是做了“宝黛爱情”的终结者。一方面是促成了贾母切实表态贾家愿意与薛家结为亲家的开场秀,另一方面也是表确了“宝黛爱情”彻底无望的终结点。
薛宝琴为何一出场就独得贾母恩宠?
她何时独得过?不过是亲戚间的客套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