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回宝玉生日,袭人端来两杯茶,宝玉先喝一杯,黛玉饮干宝钗漱口剩下的半杯,为什么?
花袭人端来一碗茶,宝钗用半杯漱口,剩下半杯黛玉饮尽。里头奥妙太多,袭人早点看明白就不会被撵出贾府。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正是贾宝玉的生日,彼时正是百花烂漫的时节,众女儿在饮酒猜拳,吟诗作对后,各自取便说笑去了。
林黛玉和贾宝玉在簇花下唧唧哝哝起来,两人讨论了下探春后,黛玉便先行离开,找宝钗说话去。而此前袭人看到两人在说悄悄话,便去端茶,待两杯茶端过来时,却只见到宝玉一人。
贾宝玉端起其中一杯,剩下一杯袭人便端着来寻林黛玉,不想宝钗也在,这一杯茶该给谁?袭人也没有主意,就说了:
“那位渴了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
袭人的话很合理也很得体,不过一杯茶,谁最需要谁先喝,反正后面还有。然而接下来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表现却很出人意料。文中写道:
这宝钗笑道:“我却不渴,只要一口漱一漱就够了。”说着,先拿起来喝了一口,剩了半杯递与黛玉手内。袭人笑道:“我再倒去。”黛玉笑道:“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多吃茶,这半钟尽够了,难为你想得到。”说毕饮干,将杯放下。
宝钗和黛玉的这个表现,在场的花袭人估计会感到非常震惊。因为无论是薛宝钗还是林黛玉,两人的行举与她们素日的行举完全不是一个人。薛宝钗素日识礼妥帖,不会作出留半杯茶给别人用的事来;至于林黛玉,生性敏感,当年连剩下的两只宫花都不要,怎么肯喝别人剩下的半杯茶?
然而事实上它又是真实存在的,那么,作者安排这么个情节,究竟是为什么?
思来想去,有四个信息:
一,林黛玉内心彻底与薛宝钗和解众所周知,林黛玉是有洁癖的,以至于贾宝玉被烫伤了脸,都不敢给她看到伤处。
此外,林黛玉又是异常敏感而自尊的,当初史湘云接了王熙凤的茬说了声那优伶像林姐姐,贾宝玉不过跟史湘云打了个眼色,林黛玉的自尊心便受不了,为此和贾宝玉闹了一场。
至于薛宝钗这位威胁到自己爱情的敌人,林黛玉更一直保持警惕和敌意,所以,在周瑞家的为薛姨妈送宫花,将最后两支送到她面前时,她选择了无视,理由是:“别人挑剩的”。
两支宫花,林黛玉都觉得备受冒犯,可这时,怎么就甘心将宝钗漱口剩下的半杯茶一饮而尽呢?
原因是彼时她已经不再将宝钗视为敌人,反而是真心实意将其当成了姐妹。
在第四十五回,在牙牌令一节,林黛玉脱口而出《西厢记》相关句子,被薛宝钗抓住了把柄,赶来屋里进行了一番说教。在旧时,《西厢记》因为故事大胆、男女主人公私相授受,与当时社会礼教格格不入,被人视为洪水猛兽。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林黛玉如果被人发现偷看了禁书,传出去面临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可是,被她一直敌对排斥的薛宝钗,却在发现后不仅没有传扬出去,而是私下苦口婆心来劝说。单纯的林姑娘哪里会想得到,这位宝姐姐既然一听就知道该句子出于何处,必定也是熟读此书的。当时非常的感动,甚至自责当初不该“小人之心”只当宝钗心里藏奸,以林黛玉的孤傲性情,能说出这番话来,是真的被打动了。
此后,林黛玉便与薛宝钗亲密起来,以致于连贾宝玉一度看不透,私下悄悄问过黛玉“如何孟光接了梁鸿案”了?
林黛玉这个人,一旦对某人卸下防备,便完全失去了判断力,加之自幼失去双亲、寄人篱下,便对亲情非常的渴望。因此,即便后来薛姨妈假意说要撮合她和宝玉,薛宝钗拿她和臭恶的薛蟠打趣,她竟然也不恼,言语间只是表达出想认薛姨妈为娘的愿望。
所以,内心将薛宝钗视为姐妹的林黛玉,很自然地接受了她只剩下的半杯茶水。
二,暴露了薛宝钗的真实教养一直以来,薛宝钗在人前总是保持知书达理、端庄温和的形象,以至于赢得贾府上下一致好评。一般人很难想象薛宝钗会有失礼的行为,反而对于林黛玉,却多有微词。譬如在第二十七回,林红玉在滴翠亭与坠儿悄悄话,被路过的薛宝钗“煞住脚”听去,可当薛宝钗假意追赶林黛玉,并称刚才看到黛玉在附近时,林红玉却着急了:
“这话被宝姑娘听去倒还罢了,那林姑娘是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怎么样呢?
在林红玉看来,薛宝钗的素养可比林黛玉要值得信任。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这“煞住脚”要偷听的人恰是薛宝钗。而到了后来,自诩淑女的薛宝钗,在不口渴的情况下,竟然不谦让需要喝茶的林黛玉,而是毫不客气地用来漱口。反而是林黛玉,丝毫不介意她的霸道无礼,心里将她视为姐妹,坦然将剩下的茶水一饮而尽。
何谓假淑女,何谓真闺秀,一目了然。
三、暗示了她在这段三角感情中的卑鄙做法这杯茶水,本来是端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贾宝玉拿了一杯后,剩下一杯摆在薛林二人面前。可是口口声声说“不渴”的薛宝钗,非要先漱一口,再递给林黛玉。如果我们将这行为代入宝玉、宝钗和黛玉的三角感情之中,会发现非常的契合。
贾宝玉和林黛玉本来已经培养了感情,两人互生情愫,青梅竹马。可是后来薛宝钗横插一脚,而按她的志向,厌恶经济仕途、不喜读书的贾宝玉根本不是他的菜,她的菜是万人之上的君主,再不济也是贾雨村那种心系官位的人。可是没办法,本身条件不错的她被原生家庭拖了后腿,她只能将目标锁定身后是荣国府光环的贾宝玉。
所以,薛宝钗是虽然看不上贾宝玉,但是她铁了心也要在黛玉面前“截胡”。当然,不排除薛宝钗也是发出挑衅:你林黛玉视若珍宝的解渴之物,于我只配“漱漱口”。
无论是对贾宝玉的态度,还是破坏宝黛两人的感情,薛宝钗的行举,毋庸置疑是很卑鄙的。
四,暗示薛宝钗日后对花袭人的态度在旧时,小妾入门,需要给主母奉茶。这时的花袭人,是王夫人内定的宝玉姨娘,而薛林二人,一直是贾宝玉婚姻对象的两个选择。所以从两人对待花袭人奉茶的态度,可以看出将来作为主母的她们对待花袭人的态度。
很显然,对于袭人的茶,薛宝钗是不以为然的,茶水刚过嘴就吐了。而林黛玉呢?却一饮而尽,足见她对袭人的尊重。
是以,在薛宝钗如愿以偿嫁给贾宝玉后,花袭人也被撵出贾府嫁给了最低贱的戏子蒋玉菡。这一点在前八十回是有许多伏笔的,譬如第二十回脂砚斋批的:
“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依从此话……”
袭人出去时,还是依依不舍的,可是麝月都留下了,她怎么就出去了?从她没找主母告别而是和贾宝玉叮嘱来看,这时她已经和宝钗有了嫌隙,她也对宝钗失去了信任。很显然,她的离开是宝钗决定的。
再反观林黛玉,曾有人提问,为何书中花袭人一直在说林黛玉的不是,却不见林黛玉对袭人反感?
可以说这问题问得太妙了!
以林黛玉的教养、出身和见识,她深知袭人根本没法取代她在宝玉心中的地位,反而因为花袭人对贾宝玉的尽心竭力照顾,让她倍加感激。
而即便,她亲眼见到花袭人在宝玉、湘云面前诋毁自己,她也能视若无睹,一来因为她自身素养太好,不屑于和一个丫头一般见识,二来她只在乎宝玉对自己的看法,其他人怎么看她,无所谓。
所以,如果日后林黛玉做了主母,花袭人做了姨娘,她也会非常尊重花袭人,正如薛宝钗剩下的那半杯茶水。
只可惜,这一切花袭人根本看不懂,所以她处心积虑为宝钗辅路,千算万算诋毁黛玉,只为日后和宝钗这样的主母相处,到头来也不过是个笑话而已。
62回宝玉生日,袭人端来两杯茶,宝玉先喝一杯,黛玉饮干宝钗漱口剩下的半杯,为什么?
六十二回的这个情节,意思很简单。这时候,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以及亲如姐妹的情感。因为只有情感上非常亲密人来,才会不分彼此,同饮一杯茶。
这个意思本来是很简单的。曹雪芹通过这个细节的描写,就是要表现人物情格,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个情节中,共出现四个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袭人、薛宝钗,作者通过袭人倒茶一个小小的细节,很细腻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与相互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曹雪芹的文笔。这一回写的是宝玉过生日的事,这一天和他一同生日的,还有平儿,薛宝琴,刑岫烟。于是,暂时理家的探春为他们庆生,主要是为平儿,因为,贾宝玉的生日,是有正常安排的。平儿是王熙凤的副手,探春主事,主要因为平儿之故,在大观园里凑钱另外举行庆生活动。这是“袭人倒茶”情节的背景。
庆生活动,无非也就是吃饭聊天,互相祝贺。这时,作者又写了大观园里的权利之争,探春在此期间,还要处理家庭事务,于是,林黛玉与贾宝玉聊天的时候,就谈起了探春的不容易。林黛玉说,贾府进的少,出的多,有可能后手不接。贾宝玉说,管它接不接,反正缺不了咱们两个人的。这时,进入倒茶情节:
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宝玉正欲走时,只见袭人走来,手内捧着一个小连环洋漆茶盘,里面可式放着两钟新茶,因问:“他往那里去呢?我见你两个半日没吃茶,巴巴的倒了两钟来,他又走了。”宝玉道:“那不是他?你给他送去。”说着,自拿了一钟。袭人便送了那钟去,偏和宝钗在一处,只得一钟茶,便说:“那位喝时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宝钗笑道:“我倒不喝,只要一口漱漱就是了。”说着,先拿起来喝了一口,剩下半杯,递在黛玉手内。袭人笑说:“我再倒去。”黛玉笑道:“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多吃茶,这半钟尽够了,难为你想的到。”说毕饮干,将杯放下。袭人又来接宝玉的。宝玉因问:“这半日不见芳官,他在那里呢?”袭人四顾一瞧,说:“才在这里的,几个人斗草玩,这会子不见了。”
曹雪芹不愧是文学大师,他用很简单的文字,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这个情节重点是写袭人的。首先,他写出了袭人的身份感。袭人是贾宝玉的丫环,侍候贾宝玉,是她份内的工作。第二,写出了袭人是一个非常好的,尽心尽职的丫头。袭人送茶,是她主动送的,不是贾宝玉要的。她送过去的时候,贾宝玉刚好也要喝茶。这要是放在今天,也是一个一流的生活秘书。第三,写出了袭人的办事得体,心事细密。她是贾宝玉的丫环,侍候贾宝玉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她送茶的时候,发现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一起聊天,于是,便送了两杯。所以,袭人送茶,一杯是给贾宝玉的,第二杯是没有特定对象,是送给贾宝玉的客人,也就是和贾宝玉一起聊天的人。第四,袭人的情商很高。在工作中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首先请示领导。当茶送到,黛玉已经走了的时候,剩下的一杯茶要不要送?他很巧妙的请示了领导贾宝玉:“他往那里去了,我见你两个半日没吃茶,巴巴的倒了两钟来,他又走了。”当然,这请示之中,也蕴含一些表功之意。把工作做好的前提下,能巧妙的让领导明白自己的付出,不也正是做人的聪明处吗?
当听到宝玉让她送去的时候,袭人才又把剩下的送给黛玉。这时,情况变化了,黛玉和宝钗在一起。一杯茶,两个人,送给谁呢?这时又显出了她的高情商和聪明:“那位喝时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
或许,有人会说,贾宝玉明明让她送给林黛玉的。现在,她这样说,这不是违背贾宝玉的意志,和他不一条心吗?这样的理解,大概就很成问题了。虽然开始的时候,这杯茶是给林黛玉倒的。但是,林与薛都是贾宝玉的客人,从待客之道上讲,是不能分先后,也不能厚此簿彼。于是,袭人聪明的把球踢给了薛林二人:“那位喝时,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
到此,这个倒茶的情节结束。这个处理是负责接待客人的在处理此类事情的标准流程。值得所有服务人员学习。
这里问的是林黛玉为什么会喝薛宝钗的残茶?实际上,问的是薛林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一开始就给出我的答案了。看到网上一些红学高手的回答,把薛与林的关系解读为宫斗戏里的主人公。他们可以从《红楼梦》的每一个字里,读出薛与林之间的残酷斗争。我觉得这是把《红楼梦》的情节复杂化,内涵简单化了。
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关系描写,几乎贯穿了前八十回。薛宝钗刚来贾府,特别是“金玉良缘”情节隐隐露出的时候,林黛玉对薛宝钗是有几分敌意,或是醋意的。但在此后相处的过程中,林对薛的敌意是慢慢化解的。到第四十二回的时候,林黛玉对薛宝钗的敌意完全消除,双方建立了互相信任的关系。
以宫斗的思维分析钗黛的关系,我觉得是在糟蹋《红楼梦》。在《红楼梦》的情节主线中,薛宝钗与林黛玉同时与贾宝玉有婚姻和爱情上的竞争关系。以宫斗的模式,她们应该是明争暗斗的关系。但《红楼梦》的情况,却并不这么简单。这种竞争或者有一点,但是,被许多人夸大了。《红楼梦》中这两个人物,不是直接对立与竞争的关系,而是相互补互的关系。
如果把婚姻和爱情分开。薛宝钗与贾宝玉之间是婚姻关系,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是爱情关系。爱情是男女双方自己的问题,与别人无关。而婚姻是家庭的事情。男女双方都自己说了不算。
所以,薛宝钗的婚姻,不是她自己用心机算计来的。贾宝玉的娶薛宝钗,也不是他对爱情的背叛。这就是《红楼梦》在爱情问题上,高于一般文学作品的地方。
也正因此,林黛玉与薛宝钗成为好朋友是可能的。而且,四十二回之后,薛林的相处,就是一种好姐妹的状态。假如有人把薛宝钗给林黛玉送燕窝,以及帮史湘云办螃蟹宴,都认为有恶毒居心。那问题就无法讨论了。
在上述情节中,薛宝钗之所以先喝一口,绝不是怀着什么压林黛玉一头的想法。而是她自己把林黛玉当成姐妹,而且她也知道林黛玉也把她当成姐妹的情况下,才这样的。和林黛玉之间,她是姐姐,自然不需要谦让,而不谦让,也就是不见外。
林黛玉是有七窍玲珑心的。她的聪明不是一般人可比的,《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伤心,都是自己的原因。在所有与人斗嘴,或是处理复杂情况下的人际关系之时,她是从不会出错的。所以,如果认为薛宝钗能在气势上压她一头,恐怕是没有根据的。所以,林黛玉与袭人说的是实话。与薛宝钗同喝一杯茶,表现的就是她们相互之间的姐妹情谊。
假如非要说他们是对手的话,那么,人生最好的朋友可能就是对手。只有称得上对手的,才是势均力敌的。才会惺惺相惜。
62回宝玉生日,袭人端来两杯茶,宝玉先喝一杯,黛玉饮干宝钗漱口剩下的半杯,为什么?
【读红漫谈】(第16期)
(一)事情起因于为平儿庆祝生日...
这天是宝玉的生日。当得知平儿也是这天的生日,于是大家凑份子,探春派人把厨房里的柳家的叫进来,让她预备两桌新巧的菜蔬,给平儿设一个生日宴。
这天由于王夫人不在家,气氛显得自由,活泼,欢快。酒席上,行令声,欢笑声,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真是十分热闹。
宴会特为平儿所设,除了宝玉、宝钗、宝琴、黛玉、迎探惜,李纨、薛姨妈,还有香菱、玉钏、袭人、彩云、紫鹃、莺儿、晴雯、小螺、司棋,都入了座。
(二)袭人的细心和心机...
散席之后,黛玉和宝玉说了一会儿话 ,黛玉就转身往厅上找宝钗去了。
这时,袭人手内捧着一个小连环洋漆茶盘,里面放着两盅新茶。
这表现了袭人的细心,看到宝玉和黛玉在一起谈话,送两盅茶来。
黛玉已经离开,依宝玉的指点,袭人就去给黛玉送茶。到了那里,黛玉和宝钗在一起。
这时,又显出袭人的心机和圆滑。她不说这茶是给黛玉的,而是说:
哪位渴了哪位先接了,我再倒去。
宝钗先拿起茶喝了一口,漱漱口,然后递给黛玉。
袭人笑着重复了一句:我再倒去。
对于贵族之家,这样把剩下的茶给人喝,是不合适的。袭人心里也明白这一点。
黛玉却说:
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我多吃茶,这半盅尽够了。难为你想的到。
(三)喝茶的事,有什么弦外之音?
问题来了。
好多人都觉得黛玉刻薄,说话嘴巴像刀子,不饶人;而认为宝钗温柔敦厚,为人平和。
这都是书中别人认为的。作者写来却不是这样。只说两件事:
一是宝钗扑蝶,在滴翠亭,宝钗无意中偷听到小红和坠儿的私房话,不想被第三个人知道。当她们打开窗子,宝钗连忙把可能的祸,栽到黛玉身上。黛玉想不到远在潇湘馆会躺枪!
二是金钏冤死。金钏由于一句和宝玉的玩笑话,被王夫人一个漏风巴掌打得晕头晕脑。王夫人又大骂金钏,并且把她赶逐出贾家。金钏因此冤愤投井而死。
宝钗劝王夫人说是:
或是金钏在井边玩,一不小心掉到井里去了。
看! 这些就是宝钗的温柔敦厚?我看,这是她这位冷美人的冷酷和虚伪。谎话就像放在她的手边,随时可用。
而黛玉呢?在贾府无依无靠,没有根基,属于寄人篱下。时不时还要受到凤姐甚至湘云等人的取笑。因此为人非常小心谨慎。有气也只好和宝玉发。她并不是仙女一般的不沾人间烟火气,她是非常懂得人情世故而又内心纯真善良的人。
这杯茶,如果不喝 ,马上就泼了宝钗的面子,闹得不愉快。黛玉反而用话圆场。避免了尴尬。她何刻薄之有?
故事发展到了第六十二回书,宝黛爱情已经到了成熟阶段,而黛玉和宝钗已经“和好”了。如果这事发生在以前,不知黛玉如何对待这半杯茶,现在,这半杯茶似乎也不在她的眼里了。
也许另有深意?希望能和大家交流。
这次就到这里吧。谢谢文小姐邀请!
62回宝玉生日,袭人端来两杯茶,宝玉先喝一杯,黛玉饮干宝钗漱口剩下的半杯,为什么?
宝玉生日那天,宝钗喝了本来给黛玉的茶。宝钗这么做,是考验黛玉对她的态度。同时暗示宝钗代替黛玉嫁给宝玉。
此时宝钗和黛玉早已成为好姐妹了。但是在宝玉这个问题上还是你来我往的争斗了几个回合。
这个回合,宝钗和黛玉打个平手。此时此刻的黛玉对金玉良缘已经不当回事儿了。黛玉明白宝玉心里只有她一个。宝钗把自己和宝玉联系到一起,黛玉也没有嫉妒。黛玉认为宝钗有爱的权力,就像妙玉想让宝玉用自己的杯子喝茶,黛玉不生气是一个道理。
宝玉和黛玉谈话,袭人去倒了两杯茶。回来的时候,黛玉已经走了,宝玉让袭人给黛玉送过去。袭人便送了过去,可是黛玉和宝钗在一起。袭人便问二人谁渴,谁先喝,她再倒去。
这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本来谦让,犹如大姐姐一般的宝钗没让黛玉先喝。宝钗自己先喝一口,剩下半杯给了黛玉。黛玉喝了剩下的半杯,而且黛玉谢了袭人。
这里,宝钗没有谢袭人,反而是黛玉谢袭人。这个场景里,仿佛宝钗是主人,黛玉是客人,袭人是宝钗的下人。这段情节暗示,日后宝钗成了袭人的主人。
黛玉没挑宝钗把喝剩下的茶给自己喝。她认为宝钗这是把她当亲妹妹。金兰契后,黛玉是真的把宝钗当亲姐姐待。于是黛玉把宝钗的剩茶一饮而尽,告诉宝钗,放心吧,我拿你当亲姐姐。如果你同意,我们可以共事一夫。
这个情节还有一个暗示。那就是高顎续书里宝钗冒名顶替黛玉嫁给宝玉。(袭人)手里捧着一个小连环洋漆茶盘,里面可式放着两钟新茶,袭人的连环茶盘里的两杯茶是给宝玉和黛玉的,可是被宝钗截胡了,宝钗先喝了。暗示日后宝钗代替黛玉,嫁给宝玉。
润杨阆苑恭候您多时了!欢迎关注!欢迎留言探讨!62回宝玉生日,袭人端来两杯茶,宝玉先喝一杯,黛玉饮干宝钗漱口剩下的半杯,为什么?
看到六十二回这个情节,想到第四十一回贾母带刘姥姥等人去栊翠庵,在那里,妙玉敬了贾母一杯茶,贾母吃了半盏,便笑着递给刘姥姥,刘姥姥一口吃尽,还评价茶好是好,就是淡了些,说得众人都笑了。贾母与刘姥姥什么关系呢?贾母称刘姥姥为老亲家,贾母递茶给刘姥姥,自然表示二人亲密无间。
而宝钗黛玉自从交心之后,黛玉将宝钗视为亲姐,从宝钗手中接过茶水来喝,本是自然而然之事。若真要阴谋论的话,那也是宝钗抢先下手,妄图夺得先机,黛玉坦然无惧,自然接下战书,不过,真正如此解读,红楼梦也就成了一部宅斗大戏。
六十二回,袭人本是给宝黛送茶,说明袭人本已认可宝黛关系,就是宝钗母女也知二人关系亲密,可是当袭人说一句"哪位渴了哪位先接”,宝钗不渴却抢先接过,是否意味着宝钗存心不良,宝钗将茶递与黛玉,黛玉坦然将茶喝掉,是否意味着黛玉与宝玉已经心有灵犀,浑然不把宝钗的挑衅放在心上,最后,宝玉这一杯茶还是稳稳落入黛玉手中?
其实,宝钗与黛玉关系也没读者想象的那么复杂,生活不是阴谋,如果真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弦外之育,那么红楼中的人也要累死了。再说,如果真有什么隐喻的话,黛玉冰雪聪明,断然不会吃亏。宝钗也算不得有断机之德了。
62回宝玉生日,袭人端来两杯茶,宝玉先喝一杯,黛玉饮干宝钗漱口剩下的半杯,为什么?
很高兴可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在看到这一节的时候,其实有点不是很喜欢宝钗的做法,她既然说她不渴,依宝钗圆滑的性格,应该说自己不渴,给林妹妹吧。这才像宝钗的一贯风格,可是,这里是黛玉,宝钗就一反常态了,不渴也要先拿来漱个口。这里完全是宝钗不愿落后黛玉,在黛玉面前想要争个先后的态度。
在这个喝茶之前,黛玉和宝钗两个刚经过一段交心的谈话,黛玉对宝钗已经没有了什么防范,把她当做了姐妹一样,如果就喝茶本身来说,黛玉并不介意宝钗先喝半杯漱口。她喝剩下的半杯。
但是宝钗有一种感觉,就是好像在黛玉面前,她有一点不服气——宝玉对黛玉比她好,比她亲,宝玉的所有好的东西都是要与黛玉分享的。在这里宝钗有点无奈,也有点不服,袭人开始就是准备给宝玉一杯,黛玉一杯的,宝钗可能则想到了这杯茶并不是给自己的(她好像又成了局外人),但是如果完全不碰这杯茶,可能就如对宝玉一样,她有落后黛玉了,于是,她说自己只是漱口,也要先喝半杯。好像这样才不输黛玉。
宝钗第一次展露心机,是在沁芳亭上,听到小红与坠儿的谈话,害怕两个丫头将来事发记恨于她,于是毫不犹豫的嫁祸黛玉。这个事情不大,但是让宝钗的人品大打折扣——关键时刻她是会牺牲别人,成全自己的。而且,由此可见宝钗对黛玉,真的是由心底都有一种敌意,不太友好,但是从来没有显示出来。
对于宝钗来说,最大的悲哀是,无论她做的有多好,她都无法取代黛玉在宝玉心目中的位置,得到宝玉对黛玉的那一份真情,嘘寒问暖,看重。这是宝钗最无能为力,又不服气的地方。这杯茶,袭人明显是给宝玉一杯,黛玉一杯的,宝钗有点不甘心,所以借口不渴,只是漱口。她先喝半杯,再给黛玉,好像弥补了她心里一直以来,在宝玉面前,事事都落后黛玉的那种失落吧。
黛玉就简单的多。在宝玉没有与她表明心迹之前,黛玉与宝玉因为宝钗,湘云有过很多误会与争吵。两人吵吵闹闹,哭哭啼啼,宝玉在黛玉面前,试着表明自己的心迹“你放心”,黛玉在听到宝玉与袭人,湘云的一番谈话以后,知道宝玉对自己是不一样的。黛玉对宝玉已经没有了误会,从那以后,黛玉很少与宝玉有争吵了。
宝钗与黛玉经过一番对偷看禁书的谈话以后,也少了一些戒备,宝钗没有了父亲,为了不让薛姨妈担心,宝钗也是做了许多妥协的,她处处与人周旋也不容易。她说自己是与黛玉是一样的人,黛玉与宝钗关系也好了很多,亲近了很多,黛玉已不计较宝钗的一些小动作了。黛玉从这时已经变得豁达了很多。
至于这杯茶,宝钗非要抢先喝半杯漱口,表明她是什么都要争一争的态度和立场,并不在于茶本身。
这件事情宝钗也就图了个心理安慰,相比之下,还是喜欢黛玉的不争而胜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