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和王夫人的关系怎样?

表面看,王夫人晨昏定省,对婆婆百依百顺,贾母对儿媳也不苛责,不多问,好似婆慈媳孝,实际上,两人却是明争暗斗,经常借人打擂台。而焦点则集中在四个女孩身上。

林黛玉是贾母的嫡亲外孙女儿,贾母对她宠爱的很,不但让她住在自己的碧纱橱里,而且让宝玉住在碧纱橱外,让二人从小培养感情,面对这种情况,王夫人不动声色的炮制了金玉良缘,而且借助女儿贾元春的贵妃身份,成功的阻止了木石姻缘的发展趋势。贾母也寸步不让,二人拉锯的结果,便是金玉良缘与木石姻缘都“妾身未明”。

婆媳二人的擂台还表现在晴雯与袭人的身上。袭人暗中向王夫人谏言,得了王夫人的信任,提拨她做了宝玉的准姨娘,回家探母病时,王熙凤还把她打扮成小型的贵妃省亲。

可是贾府宴饮时,贾母因发现袭人没来,大光其火,当时指责袭人“跟主子却讲不得这孝与不孝”,虽然王熙凤打了圆场,也足以看出贾母对袭人的不满。

晴雯是贾母为宝玉看好的妾,长相出众,口齿伶俐,针线出众,但在王夫人眼里,却是一幅狐猸子样,是勾引宝玉的狐狸精,不但先斩后奏,把晴雯赶出大观园,而且还说晴雯死于"女儿痨,并给她安了个“不沉着”“轻狂”的帽子。

贾母面对渐渐嚣张起来的王夫人,虽然没有拆穿她的谎言,却也指出宝玉不是个听妻妾劝的,袭人将来未必能辖制住他。反将了王夫人一军。

王夫人与贾母打擂台,一个赢在了女儿的身份地位,一个赢在了自身的辈分,结果二人胜负,却牺牲了四个女孩儿的幸福。

贾母和王夫人的关系怎样?

婆媳关系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读《红楼梦》,很多读者不仅对秦可卿私生活兴趣浓厚,对“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或拥或贬,更有多人对王夫人和贾母的婆媳关系加以窥探和猜疑。

贾母和王夫人都出身名门望族,即便性格在有不同,受到的礼教大致相同,所以应该即便两人再有嫌隙,表面上也能维持过去。但以作者的笔力,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贾母和王夫人,大抵是不和的。

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可这句话永远不适用于婆媳之间。根据刘姥姥所说的,王夫人在家时也是个“响快人”,我们可以通过王夫人查抄大观园时雷厉风行、稳快准狠的行事作风推测,王夫人年轻时大抵跟她的侄女王熙凤一般,姑侄基因上、家庭环境影响相似,终究相差不大。

可是这么跟侄女王熙凤如此想象的王夫人,最后却变成了贾母口中的“木头人”,到底为何?我们可以想象她经历了什么,丈夫专宠小妾,冷落自己,好不易将人生寄托于儿子身上,谁知中年丧子,要知道王夫人一开始都是将希望寄托于贾珠身上的,独独留个小儿子宝玉自己却没有教育他的资格,都被贾母宠溺到无法无天,根本看不到希望……这都是王夫人慢慢变成木头人的原因。

当然,最主要是因为这个婆婆太过强势,我们可以想象最初贾母强势夺走宝玉的“教导权”时,王夫人是多么的绝望,自己身边丈夫不在,儿子也不在,唯一一个女儿都进了那“不得见人的地方”,但因为封建礼教的约束,王夫人必须“三从四德”,她哪敢违拗贾母的意愿?故而,在无数个无聊空虚的夜里,她只能通过佛经慰藉和平复那份怨念。

而对于王夫人,贾母实在是不够喜欢的,因为礼教的约束,王夫人少女时的言语爽利根本不能在贾母面前展示出来,她只能做一个安份得体的媳妇,方是保险之道。而我们再看贾母,她喜欢的都是什么人?王熙凤、林黛玉、史湘云、晴雯……王夫人明显不是贾母喜欢的类型,这连贾母都亲口对宝钗说过,

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

意思很明显,王夫人就是不讨贾母的喜欢。

不仅贾母不喜爱王夫人,还上升到不满的程度,这在鸳鸯拒婚一节贾母便表现了出来,鸳鸯被贾赦强娶,从头到尾真的与王夫人无关,最多只能是贾赦夫妇的不对,可是邢夫人都不在,贾母却把怒火发向了王夫人,

因见王夫人在旁,便向王夫人道:“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要,剩了这么个毛丫头,见我待他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他,好摆弄我!”

贾母的话说的很重,以致在场的人没人敢言语,局面一度陷入僵局。外头孝敬,里头盘算,摆弄我,这种话大抵是贾母借机向王夫人表示不满。为什么呢?我想是因为在此之前王夫人暗里提袭人成宝玉的姨娘,停掉了袭人在贾府房里一两银子的月利,从自己月利支出二两给袭人,从此,袭人便是王夫人私人的丫头,与贾母再无关系。

可袭人此前一直是贾母八个大丫头之一,只不过是贾母宠溺宝玉才让其侍候宝玉而已,名义上还是贾母的人。所以贾母才会对王夫人发飙:“有好东西也来要,好人也要”,现在就剩鸳鸯一个了。

贾母对王夫人私下收买袭人的怒火一直延到元宵家宴上,因不见袭人便开始质疑袭人拿大。王夫人出来解释袭人妈妈刚没,热孝在身。贾母便道:“跟着主子还管什么热孝不热孝,难道跟着我也这样?”意思很明显:“你袭人就是跟着别人才敢如此不把我放眼里!”,更值得玩味儿的是,鸳鸯此时正因热孝被贾母放假,跟袭人歪在怡红院聊天呢。所以,贾母骂的就是袭人和王夫人。

当然,贾母即便发飙警告,王夫人也点头哈腰唯命是从的样子,但依然明里孝敬,暗里算计,直到后来王夫人先斩后奏把晴雯撵出一事告诉贾母,贾母亦只能忍耐,不过说了些场面上的话。毕竟贵族太太,体面总是要维持的,两人的关系,大抵就是表面风平浪静,内里雷霆万钧吧。

贾母和王夫人的关系怎样?

红楼梦与其说是宝黛的爱情,不如说是女人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林黛玉并非是孤军奋战,而是有着强大的援军,即贾母。很多读者都为林黛玉的寄人篱下,悲愁生活而感到哀鸣。正如葬花词中所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清人富察明义更是写哀叹:“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那么林黛玉诗中所说的“风刀霜剑”指的是谁呢?谁会让林黛玉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呢?自然不会是那些丫鬟,也不会是是贾府的姐妹们,赵姨娘顶多算半个主子,地位还没有贾环高,而贾母又十分宠爱林黛玉,贾政是自己的嫡亲舅舅,俗话说见舅如见娘,唯独王夫人对于林黛玉来说没有血缘关系,属于“外人”,并且黛玉自己还要仰仗着这个“外人”的鼻息生存。所谓“风”在红楼梦里面是由特指的,如探春谜语中“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这里的“东风”指的就是长辈,比如父母。而林黛玉的柳絮词“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黛玉的婚姻黛玉的命运“春”已经不管了,只能由“东风摆布”。那么这个春可以理解为贾母,在贾母去世后,黛玉的被王夫人这个“东风”随意的发配。故而“风刀”实际上指的就是王夫人。那么“霜剑”是谁呢?霜是颜色是白的,而雪的颜色也是白,并且霜雪是经常连用的词汇。所以“霜剑”实为薛姨妈。

薛姨妈和王夫人一心想要促成“金玉良缘”,就得拆散木石前盟,处处提防林黛玉,时时留意潇湘馆。薛姨妈和王夫人一步一步的让黛玉放松警惕,甚至拜薛姨妈为干妈。殊不知,黛玉已经陷入巨大的危险当中。然而作为贾府最精明的老太太贾母洞察秋毫,对一切都了如指掌。只要逮住机会就极力否定王夫人。比如在宝玉挨打后,贾母领着众人去怡红院看贾宝玉,此时薛宝钗奉承贾母,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薛宝钗这话一开头,便被贾母抢走了主动权,立即说“我如今老了,哪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她还来得呢。她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她。”仔细分析贾母这一段话是有着深意,第一贾母告诉众人,自己精明能干狠,王熙凤都远远不如自己。第二,夸王夫人老实,这实际上是“褒中贬”,把王夫人形容成二木头。在贾府里二木头是一个很差的形容词,看看奴才们用“二木头”形容迎春,就知道对这个词是多么的不屑和轻视。第三,贾母喜欢伶俐的女孩。比如王熙凤,比如林黛玉。这个时候或许有读者会问,当贾母想引着贾母夸奖林黛玉的时候,贾母偏偏夸了薛宝钗。贾母的原话是“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那么刘心武对这句话作出过独特的解释,贾母口中的我们家的四个女孩是元迎探惜四春,故意说连元春都不如薛宝钗,明着打脸薛姨妈。所以贾母对薛宝钗是一种“褒中贬”

在红楼梦中贾母只要找到机会就要针对王夫人薛姨妈姐妹俩,最有力的证明是,当贾赦想要讨鸳鸯作小老婆的时候,鸳鸯当众哭诉,贾母立即发飙,却把责任先引到王夫人身上,说“我通共剩了这么一个可靠的人,他们还要来算计!”因见王夫人在旁,便向王夫人道:“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来要,剩了这么个毛丫头,见我待她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她,好摆弄我!”贾母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给王夫人一顿训斥,下不来台。有些读者或许会说,那是贾母没分清青红皂白乱拿人开刀,其实贾母是故意训斥王夫人的,等到邢夫人真的来的时候,贾母和邢夫人说起鸳鸯的事,反而心平气和,并没有多大的生气。按照常理说,贾母见到邢夫人之后,更应该大怒,但是贾母没有,反而很平静的把事给解决来了。所以贾母对邢夫人的不满是表面上的不满,对王夫人的不满属于心里的不满,一旦找到机会,就会发作。

当薛姨妈说“老太太偏心,多疼小儿子媳妇,也是有的。”贾母道:“不偏心!”如果根据上下文,参看薛姨妈这段话可以看出,薛姨妈这是给贾母找台阶下,没想到贾母丝毫不给面子,直接反驳了过去“不偏心”,这是活生生打脸薛姨妈。所以贾母对王夫人和薛姨妈是非常不满的,只不过一般不留露表面,无论是谁,只要反对宝黛婚姻,那么贾母必定反对她,贾母是宝黛婚姻的守护神,可惜老太太死的早,让薛姨妈和王夫人拆散宝黛爱情。故而贾母和王夫人的关系始终是站在对立面的,婆媳之间的斗争都是在暗处。

贾母和王夫人的关系怎样?

很多读者一提到贾母王夫人马上像打了鸡血一样,意淫出无数的宫斗大戏。《红楼梦》近些年逐渐宫斗化,也是本末倒置,让人啼笑皆非。其实贾母和王夫人不失为一对不错的婆媳。我们简单聊聊。

一,王夫人处处惟贾母马首是瞻

王夫人有贾母这样的婆婆不好说是幸还是不幸。贾母越活越健康,让王夫人做老太太享受的梦只能不断延迟。有贾母在,王夫人只能处处谨小慎微,惟贾母马首是瞻。

同样是当家人,薛姨妈在薛家已经说一不二,王夫人还要在贾母面前不自由。要说王夫人心甘情愿一定不可能。可婆婆不死,她也没办法,该孝敬还要孝敬,王夫人受过的教育也不至于对贾母有什么不敬!年近五十还要贾母面前伺候,吃不自由,坐不自由,时刻要以贾母为重。王夫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太太知道怎么得了。这不是避着贾母,恰是害怕贾母知道受到责难。作为儿媳妇,处处以贾母马首是瞻,也是王夫人当家媳妇必须的作为!

二,贾母有亏欠王夫人之处

刘姥姥说王夫人做王二小姐之时非常爽快。这与贾家吃斋念佛的王夫人判若两人。之所以会这样,在于王夫人的遭遇。原本王夫人嫁给荣国府二房不用承担当家责任。虽然说当家权利大,同样责任大。肩挑荣国府继承重任就要考虑荣国府的发展。为此贾政王夫人夫妇对长子贾珠要求严格,王夫人对袭人说:我当初是怎么管你珠大爷的?王夫人管的严,贾政管的更严,贾珠之死,十有八九与此有关。随后贾政又送贾元春进宫。送女进宫未必是贾家行为,十有八九与背后的四王八公集体决策有关。王夫人连续失去一儿一女。别说她还会沾沾自喜。作为母亲,失去儿女都会痛苦。王夫人是为荣国府甚至贾家做出牺牲的。

贾母清楚贾家亏欠王夫人,人前夸奖王夫人极孝顺也是投桃报李。贾母这个年纪的和身份也没必要说一些不尽不实的话。她宠爱贾宝玉,是对王夫人最好的补偿。甚至她强让薛宝琴认王夫人做干妈都是对王夫人失去儿女的补偿。贾母体现偏心二房也同样,既然大房不管家不操心,二房管家为家族牺牲,偏疼二房也是应该。贾母半日笑道,我也应该叫那婆子扎一扎,老母亲无奈心情溢于言表!

三,贾母和王夫人最大的矛盾就在贾宝玉身上

金玉良缘和宝黛姻缘确实是贾母和王夫人之间的分歧。在贾母来看,贾宝玉的妻子人选必须出身家世配的上。贾珠的妻子都是国子监祭酒的读书世家女儿,贾宝玉绝不可以差。比较起来,林黛玉自然非常合适。但王夫人绝不做此想。王夫人失去了一儿一女,不想再让小儿子经历那样的艰难,做个富贵闲人,平安一生就好了。薛宝钗出身是低,配不上贾宝玉,但薛家有钱。贾宝玉不用学习,不用科举。有贾家和薛家就可保他一世富贵。贾母和王夫人都爱贾宝玉。但想法无疑,南辕北辙。

当然,王夫人和贾母的关系不可能太紧张。因为孝悌是封建时代最主要的要求。王熙凤即便再看不上邢夫人也要忍辱顺从。真像夏金桂那样,是自己太傻!王夫人对贾母一贯顺从,因为贾母太厉害,也容不得王夫人小动作蒙蔽。王夫人干脆也都是阳谋。比方抄检大观园撵晴雯,就是阳谋。金玉良姻更是阳谋。从始至终王夫人都反对宝黛姻缘的态度。但这属于分歧,属于贾母王夫人不宣之于口的较量,不影响婆媳关系的相处。不过就是走着瞧而已!

综上,贾母王夫人婆媳关系相当不错。王夫人一直尊敬贾母,贾母也很照顾王夫人。两人的根本分歧都在贾宝玉身上。但也绝不是水深火热,毕竟都是为了贾宝玉好。她们的身份地位也不可能泼妇骂街一般,更不会阴谋诡计手段尽出。两人的分歧都是阳谋,根本不用藏着掖着!也不用“宫斗”解读二人婆媳关系!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贾母和王夫人的关系怎样?

王夫人对于贾母就是:我也认为是这样的;你觉得怎么好,就怎么好;听您的,我没意见。

举一例:老太太要给凤姐过生日:“初二是凤丫头的生日……咱们大家好生乐一日”

王夫人笑道:“我也想着呢。”

贾母笑道:“今儿我出个新法子,又不生分,又可取笑。”

王夫人忙道:“老太太怎么想着好,就是怎么样行。”

贾母笑道:“我想着,咱们也学那小家子大家凑分子……”

王夫人笑道:“这个很好,但不知怎么凑法?”

王夫人说话有时不知回转,贾母怪袭人没来参加宴会,王夫人回答袭人有热孝在身,不便前来,贾母听后就有些不高兴,幸亏有凤姐提着,编了一通三处有益的理由,糊弄得贾母连说周到。难道老太太这样的活络人不喜欢王夫人,在外夸王夫人老实,是个极孝顺的人,在内倒说“木头似的”。

贾母和王夫人的关系怎样?

贾母和王夫人的关系首先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贾母偏心二房次子贾政,贾政王夫人对贾母回抱以愚孝。双方都知道对方是不可缺少的,有贾母偏心才会有二房在荣国府的主导地位。有贾政王夫人的孝顺言听计从,才会有贾母在荣府自始至终的极高威望。

其次贾母和王夫人之间,还是相互依赖关系。

在贾政的妻妾关系中,贾母绝对是维护王夫人和宝玉的,王夫人对贾母也回报以极大的尊重,儿子贾宝玉的事情不论读书或者婚姻都会遵从贾母的意愿。然而孤女林黛玉的到来,打破了贾母与王夫人婆媳之间的平衡。

在王夫人看来,“两个玉儿”成天都腻在一起,宝玉的种种毛病非但没有改好,反而更严重了。尤其是儿子贾宝玉亲口说“林姑娘从来不说混帐话”,不劝儿子宝玉走仕途经济学问的“正途”。

这本来就是贾政王夫人对儿子宝玉最恼火的事情!宝钗是个好该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人大方得体、稳重和平。

贾政王夫人想要贾宝玉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就成家立业了,不要再被老祖宗贾母这么“凤凰蛋”似的捧在手心,贾母的隔代宠溺弄得儿子贾宝玉越来越不知天高地厚了。贾元春也是觉得薛宝玉是不错的“宝二奶奶”人选,弟弟宝玉能有这样的好女孩扶持是一定能大有长进的。

贾母也认为宝钗很不错,是个好孩子。可就个性也太寡淡了些,实在是不够活泼开朗。贾政也有一些迟疑,太过寡淡的女孩子怕是将来的福薄了。

贾母一开始是属意过自己娘家的侄孙女儿有“金麒麟”的史湘云的,有才有貌、活泼开朗最像年轻时候的史太君贾母她老人家自己了,可以史家叔婶看不上贾府这个不思进取的“凤凰蛋”宝玉。

“两个玉儿”长大了,常常小吵小闹的貌似有点不一样的意思了。老祖宗贾母能不明的吗?可是宝黛二人刚见面就摔玉,长大了更是宝玉砸玉、黛玉剪了玉上的穗子,这也太不懂事了、太不省心了吧!

原文:那贾母见他两个都生了气,只说趁今儿那边看戏,他两个见了也就完了,不想又都不去。老人家急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他娘的又不咽这口气。” 自己抱怨着也哭了。

许多读者将这一段看作是贾母支持“宝黛姻缘”的铁证,可是读者们有没有想过宝黛二人的这种闹法,会让贾母他老人家在儿子媳妇贾政王夫人面前有多么的被动呀!

贾宝玉在长大之后的第二次摔玉,果然在仅仅四天后就出了大麻烦,金钏儿投井、琪官事发、宝玉挨打,果真是贾宝玉太不争气了呀!这样的贾宝玉在家里也闹、在外面更闹,贾府能由宝玉这样由着性子闹下去吗?当然不能,贾母也知道不能!

宝玉挨打之后,贾母和贾政王夫人夫妻在贾宝玉的问题达成了妥协和默契。贾政王夫人愿意宝玉晚婚,再好好的陪伴着老祖宗贾母多享受几年天伦之乐,贾母会在贾宝玉的婚姻问题上尊重贾政王夫人夫妻的意见。

端午节过后宝玉挨打,宝玉挨打之后第二天,农历五月初七、怡红院中宝钗和贾母的当众“互赞”正是这种妥协和默契的前奏。

原文:“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二嫂子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风凤丫头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儿。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宝玉笑道:“若这么说,不大说话的就不疼了?”贾母道:“不大说话的又有不大说话的可疼之处,嘴乖的也有一宗可嫌的,倒不如不说话的好。”宝玉笑道:“这就是了。我说大嫂子倒不大说话呢,老太太也是和凤姐姐的一样看待。若是单是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贾母道:“提起姊妺,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薛姨妈听说,忙笑道“这话老太太是说偏了。”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宝玉勾着贾母原为要赞黛玉,不想反赞起宝钗来,倒也意出望外,便看着宝钗一笑。宝钗早扭过头去和袭人说话去了。”

可是贾母她老人家不甘心,这之后“模样性格都难得好的”薛宝琴进入了史太君贾母的视野。宝玉宝琴“金童玉女”一对儿碧人,让贾母在其一暖间梦回自己和过世的丈夫贾代善的青春爱情浪漫岁月。可惜呀!薛宝琴已经许了梅䎐林家,否则宝宝宝琴的婚事可以成为贾母、贾政、王夫人、薛姨妈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了。

对于宝黛“私情”的苗头,贾母不用说的,和王夫人一样坚决反对毫不容情。贾母在元宵节家宴上“掰谎”,当然是意在警告宝黛二人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贾母“掰谎”的确是在为宝黛关系“洗地”,但是贾母“掰谎”中视“儿女私情”为犯了王法的“男人贼情”,事实上已经就是把宝黛关系限制在表兄妹亲情关系中,将“宝黛爱情”送上了绝路。王夫人撵走晴雯,被很多读者认为是贾母王夫人婆媳之间的又一次大对抗。

其实晴雯被宝玉放纵,最后发展到教㖫宝玉装病逃避贾政老爷问书(学业检查),牺牲掉晴雯一个丫头而保全贾宝玉和贾母、贾政王夫人以及所有贾府主子的颜面,这一定是贾母和王夫人共同的默契和选择。

王夫人抄检大观园撵走晴雯和芳官小戏子们,动静那么大,贾母老人家能不知道?

其实贾母王夫人婆媳之间,一直都在寻求和诣统一之路,始终都是基本和谐的这才是主流。

“金玉良缘”也一定是贾府长辈们和谐统一的共同选择,贾府内部不会有真的“宫斗剧”。

贾府的“宫斗剧”一定是一致对外的,四大家族正在败落的路上,抱团取暖还来不急呢!

贾府内当然要尽最大努力避免“内斗”,贾母和王夫人是和谐的婆媳关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