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宝玉最后为什么娶了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

宝黛爱情在贾府尽人皆知,按理说,最终宝玉应该跟黛玉成婚,但最终他却娶了薛宝钗,这是为什么?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读红楼我们都知道,宝玉最终与宝钗成婚了,这一点红楼梦的批者脂砚斋早有透露,但让我们奇怪的,前八十回里,宝玉明明和黛玉情投意合,为何最后娶了宝钗呢?

根据前八十回里交代的线索,我们也不难推断,八十回后宝玉和宝钗的婚事,极有可能是在元春、王夫人、薛姨妈等人的推动下完成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时候的贾母去哪里了?她才是贾府最有话语权的人,难道她也支持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

从前八十回里的一些情节,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贾母是支持宝黛爱情的,且这一点贾府上下人都知道。从清虚观打醮一回就知道,她不可能支持金玉良缘。原文还有一些情节,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贾母是忠实的木石姻缘的支持者。

宝玉被贾环烫伤一回,黛玉去看宝玉,因说到喝茶的话题,王熙凤就开黛玉的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对宝玉宝钗黛玉等少男少女来说,爱情和婚姻都是十分敏感的话题,而王熙凤却敢拿这个开黛玉和宝玉的玩笑,因此我们不难得出,她一定是贾母那里得到了确切的消息,不然绝不敢开如此玩笑。

所以脂砚斋批语说“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具不然,叹叹!”所谓上下之人都知道,除了王熙凤,就连小厮门都是知道的。贾琏的小厮兴儿就曾对尤二姐这么说宝玉和黛玉的姻缘。

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不仅小厮们非常清楚贾母对宝黛之事的态度,贾母自己也说过一段颇有深意的话,直接透露了她对宝黛爱情的态度,以及暗示了八十回的重要情节。

二十九回里,宝黛之间再次闹了矛盾,贾母知道后,就说了下面这样一段话:

“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自己抱怨着也哭了。

从这段话我们知道,贾母对宝黛之情不仅知情,而且是默认和支持的。不仅如此,她的一番话更是一句谶语,透露了八十回后的关键情节。

当然,贾母的这段话交代的还不够明确,她只是提到了自己的死亡,我们需要结合另一个女孩的一段话,对比进行分析,就会得出非常明确的答案,这个女孩就是贾母拨到黛玉身边服侍的丫鬟紫鹃。

紫鹃试探宝玉一回,回来后就推心置腹地对黛玉说了一番话,其中有这样一段话,非常关键。

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

将贾母的一番话和紫鹃的这句话结合起来看,我们会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即宝玉和宝钗的婚姻,应该是在贾母去世之后才办的。也就是说,一心支持宝黛姻缘的贾母,还没有来得及为宝黛主持婚姻,就去世了。

贾母去世之后,黛玉无依无靠,只能任人欺负,这跟黛玉葬花词中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相呼应。可能她与宝玉的姻缘已经公开了,只是还没有正式办婚礼,但就在这时,贾母忽然去世。

于是,一直不同意宝黛爱情的王夫人等人,趁贾母去世之机,立即将黛玉压了下去,不承认宝黛姻缘,最终让宝钗和宝玉成了婚,这一点与黛玉葬花词中的“三月香巢已垒成”相呼应。

所以,紫鹃对黛玉的一番话,正暗示了黛玉的真实结局,她在外祖母去世后,被王夫人等人欺负,不能够与宝玉成婚,最终在泪尽中夭亡。

而贾母话中的二人闹上天去,也许正是葬花词里说的“梁间燕子太无情”,黛玉知道宝玉和宝钗成婚的消息,误会了宝玉,认为宝玉无情,甚至二玉再次闹过一场,而宝玉也因此大病一场,这也应了宝玉通灵玉里的“二疗冤疾”(冤疾,因冤家而引起的疾病,又应了贾母口中的“两个小冤家”),最终宝玉还是靠通灵玉救转过来。

很多人可能还会疑问,宝玉知道娶的宝钗,他会愿意吗?宝钗知道嫁的是宝玉,她看得上吗?别忘了,在母亲王夫人面前,宝玉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金钏儿、晴雯等人被撵走,宝玉不敢说话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不可能忤逆父母。

至于宝钗,更是不可能做出有违女子闺誉的事情来,她应该会谨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信条,无论嫁给谁,都是母亲和哥哥作主,而不会自己去择婿,更何况是嫁给她平时就非常关注的怡红公子?一个不敢忤逆父母,一个谨守女子贞德,两人结合就顺理成章了。

因此,八十回后的故事可能是这样的:贾母已明确宝黛婚事,王夫人等人不敢违拗,只好接受。就在即将为宝黛办婚事之际,贾母去世。王夫人等人立马偷梁换柱,促成宝玉宝钗婚事,两人虽各有心事,但终究成为夫妇。寄人篱下的黛玉受尽欺负,且误会了宝玉,大闹一场,宝玉因此生了一场大病,而黛玉最终泪尽而逝。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红楼梦》里,宝玉最后为什么娶了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缘聚缘散。命中注定的

《红楼梦》里,宝玉最后为什么娶了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

感谢有机会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个人之见,非喜勿喷。通篇《红楼梦》看完之后,不能不佩服曹雪芹这位作者确实文笔太好了,情节安排的巧妙,细腻,特别是宝玉,黛玉,宝钗三人最后的结局,因为他本人没有写完,所以引来现在后世不断的猜想,不过从曹雪芹前期交代的判词来看,最后黛玉是肯定没有嫁给宝玉的,而宝钗后来应该是嫁给宝玉了,从《终身误》里就可以看出来,这也是令许多人“意不平”之处吧?个人从书上看来,说说三点如此结局的原因。

第一点,宝玉,黛玉是“木石前盟”,是有情的,是心灵密友,是灵魂伴侣,是知己,撇开他们前世的木石前盟不说,从这世的相处也可以看出,宝黛二人从小一起长大,可以说是青梅竹马,情投意合,而且二人都不喜欢追求功名富贵,宝玉出生富贵,是一个不愿长大的孩子,黛玉无父母依靠,才华出众,超凡脱俗,宝黛在一起谈的是情,是诗词歌赋,是交心的,为彼此怜惜。可是,人是注定要长大的,不能逃脱世俗的各种关系,责任,身份定位,宝黛二人注定只能是精神上的伴侣,他们是“镜中花,水中月”,注定是虚的,空的,不会落到实处。当然他们也不需要俗世的结果,他们只要交心就好,明白彼此的心意以后就注定他们尘世的缘分已经终结。

第二,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是现世的富贵,注定他们会是这一世的缘分,因为“金,玉,宝”都是富贵,是物质的,宝钗出生于商家,早熟,圆通,世故,理性,处处留心,深得人心,具有人安身立命的智慧,虽有才华,但是却深藏不露,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在贾府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里处处周到,讨得上下欢心,注定他们一旦长大,脱离了小儿女时代,宝钗才是最大赢家。

第三,封建社会男女婚嫁是不能自己做主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黛玉没有父母为她做主,贾母年事已高,最后可能也做不了她的主,而宝玉的妈妈王夫人一直都不喜欢黛玉,而喜欢宝钗,而宝玉虽是贾家继承人,而自己年幼没有独立,且做不了主,两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伴侣,注定是无言的结局,而事事通达的宝姐姐就着“金玉良缘”成功上位。

拿到现世来说,宝黛估计也是那样的结局,黛玉更像宝玉纯洁真挚的初恋,而宝姐姐是他世俗的婚姻,即使心不在,人却还要活下去。一首《终身误》估计也让现代很多人认同吧?

《红楼梦》里,宝玉最后为什么娶了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

这是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一种自我设计。至于他为什么要做这种设计,后人是无法知道的。也许他要从中揭示出没落的社会就是从这种没落的婚姻开始的。也许他要告诉世人,很多婚姻並非两心相愿,两情相悦,而是差强人意,不尽人意的撮合凑合。或许他还要启示大家,包括婚姻在内的人生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决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可能还有很多也许,无法揣摩,不一而足。

《红楼梦》里,宝玉最后为什么娶了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

谢邀。

《红楼梦》中,最终嫁给宝玉的是宝钗,而不是宝玉深爱的黛玉,这是书中设定的必然。而这个必然,也有着合理的解释。

1.有情人不能成眷属,是一种现实存在,也是书中故事最开始就设定好的结局。

古往今来,有情人终成眷属都是一种美好愿望,事实上不能成眷属的还是相当多。所以,宝玉和黛玉虽然相爱,但这并不是一定会修成正果的理由。相反,让相爱的人不能相守,这是常见的悲剧故事,一般的文学作品,总是要悲剧性的才打动人。

按照书中的设定,宝黛之间的情感纠葛最终是注定成空的。书中第一回就交代了,两个人本来不属于凡间,分别是仙界的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绛珠草得到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才得以修成人性,想要报恩才在警幻仙子案前挂号,追随下凡历幻的神瑛侍者,完成一部叫做“木石前盟”的剧本,用一生的眼泪报答这段灌溉之情。

所以,宝玉和黛玉注定有缘无分,黛玉注定要为了宝玉伤心落泪,直至泪尽而亡——回到天上了结此公案。如果结局改成嫁给宝玉的是黛玉而不是别人,那怎么跟警幻仙子交代?上天设定的剧本怎么能擅自改动呢?

2.古时姻缘不考虑当事人情感,只考虑适配度。比起黛玉来,宝钗被认为和宝玉适配度更高,所以被安排嫁给宝玉。

一直到现在,爱情对于许多人来说依然是奢侈品。而在古代,不但是奢侈品,甚至是违禁品——婚前青年男女是不允许擅自接触,“私相授受”的。自由恋爱会被认为有伤风化,失德失范。婚姻大事,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长辈的意志起决定性作用,当事人的意愿没那么重要,甚至可以被忽略。

而旧时的长辈考虑后辈的婚姻时会看中什么?自然是合不合自己心意,而不是合不合后辈心意。比如,女孩子的性格能力是否适合当一个大家庭甚至一个大家族的媳妇以及未来的主妇,女孩子的背景资源是否对自己家庭或者家族有助益。至于女孩子是否符合男孩子的期待,是否喜欢那个男孩以及被那个男孩喜欢,长辈往往不会考虑。

如果这个女孩子竟然在没有谈婚论嫁的时候已经和男孩两情相悦,甚至会成为被考虑排除的对象——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就说明这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女孩子,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规范。这种“规范”之外的反叛型人物,是旧时长辈特别忌讳的。

黛玉身体弱,本身在“适合操持大家族事务”这一条就落了下乘。如果再坐实和宝玉暗中相爱,在“适合作为品德无瑕疵的大家族媳妇”这一条也会失分。所以,不要让长辈知道宝黛相爱还好,如果知道了,黛玉嫁给宝玉的希望反而会渺茫。

当然,开明的长辈除外。贾母是开明的,奈何在书中,她的对手是特别顽固的王夫人。贾母也必须为整个贾家的利益与和谐均衡考虑,不可能一意孤行地和王夫人对着干。王夫人坚决不考虑黛玉,贾母也是很难办的。

而王夫人属意的宝钗呢,偏偏是个各方面都挑不出毛病的“女德典范”。贾母虽然不喜欢,但按照当时婚姻标准而言,也无法提出过硬的拒绝理由。这样一比较,最后嫁给宝玉的是宝钗而不是黛玉,也就不奇怪了。毕竟这桩婚姻,作为当事人的宝玉、宝钗、黛玉都无法自己作主。

3.当相爱不被鼓励却被视为过错,客观阻碍就会转化为主观阻碍。

通常来说,相爱的年轻人都希望得到长辈和社会环境的认可,这样才能更顺畅地步入婚姻,让感情取得一个圆满结果。在过去婚姻大事由父母作主的年代尤其如此。所以,但凡有点心机,年轻男女通常都会在长辈面前收敛起率性一面,演出“乖巧听话”“知书达礼”的人设。

在书中,宝钗显然比黛玉更懂得收敛自己,只把符合主流社会规范要求的一面展示出来。

天真的黛玉一直都缺乏“掩饰自己”的意识,以致于她和宝玉的感情几乎成了贾府公开的秘密。

王夫人不说,但关键时刻总可以拿来做文章。贾母拼命掰谎,不承认“我们家”会有才子佳子私相授受的事,也是为了保护宝玉和黛玉未来可能的婚姻。

黛玉身体弱,很大部分原因正是因为感情上的不顺畅,对未来终身寄托的迷茫。

和宝玉的感情不能落实为婚姻,这是黛玉最大的心病。多愁善感的黛玉郁郁寡欢,身体每况愈下。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因为婚事前景不明,黛玉越发焦虑虚弱。因为她越发焦虑虚弱,长辈看到眼里越发觉得她不是宝玉妻子的好人选,越发会倾向于选择看起来健康大方的宝钗。

这种情况下,普通人说不定自己都放弃了。客观阻碍会转化为主观阻碍,诚如那句话所说:“得不到长辈祝福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只是黛玉更悲剧一些,等不到自己或宝玉放弃,已然香消玉殒。

所以,宝黛不能修成正果,宝钗最终成为宝玉的妻子,是上天设定、时代限制、个人条件等多元素交织影响的必然结果。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海阔天空随便聊。

《红楼梦》里,宝玉最后为什么娶了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

为什么嫁给贾宝玉的是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一,林黛玉和贾宝玉最终不能成为伉俪的结局是他们的宿命

早在第五回,作者就利用梦幻的形式向读者们剧透了贾宝玉、薛宝钗和林黛玉了三人的结局。

在书中,贾宝玉梦中到警幻仙境,在警幻仙子的带领下,贾宝玉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结局。其中有一曲为“终身误”,就暗示了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恨纠葛: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钟情的事林黛玉,但二人终不能成眷属。即使面对着集美貌与美德于一体的薛宝钗,仍觉得美中不足。

二,也是剧情的需要。

《红楼梦》是一部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四大家族败落,只剩下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并带有一定神话色彩的悲剧。

在书中,宝玉与黛玉两个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心有灵犀,互为知己。这在世人看,应该是金童玉女的存在。如果让二人结合,就会削弱文本本身悲剧的力量。因此,作者才会两人的世界中又添加了薛宝钗,史湘云的女配,让两个人的情感世界平生波澜。而最后林黛玉也因为与贾宝玉的感情一直不能够落实抑郁而终。

只有让贾宝玉和林黛玉爱而不得,让读者们为他们的悲剧而感叹而惋惜而痛恨而哀伤而思索,这才是真正的悲剧的魅力。

另外,绛珠仙子化身为林黛玉,其目的只是报恩,报恩的方式是“还泪”,而不是以身相许,当林黛玉泪尽,绛珠仙子的报恩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她不会再留恋尘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