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现代京剧是由哪些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你喜欢哪一部?
按照这个海报上的1974年上半年,当时已经有七部“现代京剧”电影《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 、《奇袭白虎团》、《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和两部“现代芭蕾舞剧”电影《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加起来九部。还要加上一部钢琴伴奏《红灯记》海报上当时一共有十部电影。
此后在1976年“十年”结束之前又陆续拍摄了“现代京剧”电影《平原作战》、《杜鹃山》、《磐石湾》和“现代芭蕾舞剧”电影《沂蒙颂》、《草原儿女》等。
其实在1966年“十年”开始之前,早期老一辈京剧艺术家创新推出了许多的“现代京剧”剧目。在“十年”开始之初未被旗手选中、未被列入“样版戏”并拍成电影的应该有多达几十个建国以后“十七年”所新创作的“现代京剧”优秀剧目。在“十年”末期还有一部“现代戏曲”电影《园丁之歌》刚一推出就被旗手批判,之后得到毛主席亲自批示才得以“解放”。
“样板戏”的名字来源于《人民日报》1966年12月26日发表的文章《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该文里第一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此八部“现代京剧”和“现代芭蕾舞剧”因为被当时的旗手选中,而成为了被称为“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时隔不到半年,《人民日报》在1967年5月31日发表了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正式提出了“样板戏”。《红灯记》电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1970年)拍摄的,主要演员为钱浩梁、高玉倩、刘长瑜、谷春章、夏美珍、杜福珍、袁世海、孙洪勋等人。《智取威虎山》电影是北京电影制片厂(1970年)出品的,主要演员为童祥苓、沈金波、施正泉、齐淑芳、张佑福、王梦云、贺永华、孙正阳等人。《沙家浜》电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71年)出品的,主要演员为谭元寿、洪雪飞、万一英、贺永英、张敦义、马长礼、周和桐等人。《海港》电影分为1972年和1973年两个版本,但都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演员也没有变化,分别是李丽芳、赵文奎、朱文虎、郭伸钦、周卓然、艾世菊等人。《奇袭白虎团》电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72年)出品的,主要演员为宋玉庆、方荣翔、谢同喜、邢玉民、陈玉申、沈健瑾、栗敏等人。《龙江颂》电影是北京电影制片厂(1972年)出品的,主要演员为李炳淑、周云敏、李元华、马名群、孙美华、刘异龙等人。《红色娘子军》芭蕾舞电影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1970年),主演:刘庆棠、薛青华、宋琛、李承祥等。《白毛女》芭蕾舞电影是上海电影制片厂(1972年)出品的,主要演员为茅惠芳、石钟琴、凌桂明、王国俊、陈旭东、董锡麟等人。《杜鹃山》电影是北京电影制片厂(1974年)出品的,主要演员为杨春霞、马永安、李宝春、刘桂欣、高牧坤、王忠信等人。《草原儿女》电影是北京电影制片厂(1975年)出品的,主要演员为张纯增、蔡国波、黄民暄、宋琛等人。
其中相对最经典的是“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㳋》、《杜鹃山》和“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