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王夫人汇报因晴雯患了女儿痨被赶走时,贾母知道她在说谎吗?有什么依据?
我们知道,王夫人一向是不多话的,连贾母都在薛姨妈面前说过她笨嘴拙舌的,在公婆面前不讨好。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王夫人跟王熙凤就是两个极端,一个特别会说,一个不爱说话。可是,在赶走晴雯后,王夫人却说一了一长段话,这本身就是令人生疑的:
话说两个尼姑领了芳官等去后,王夫人便往贾母处来省晨,见贾母喜欢,便趁便回道:“宝玉屋里有个晴雯,那个丫头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我常见他比别人分外淘气,也懒,前日又病倒了十几天,叫大夫瞧,说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赶着叫他下去了。若养好了也不用叫他进来,就赏他家配人去也罢了。再那几个学戏的女孩子,我也作主放出去了。一则他们都会戏,口里没轻没重,只会混说,女孩儿们听了如何使得?二则他们既唱了会子戏,白放了他们,也是应该的。况丫头们也太多,若说不够使,再挑上几个来也是一样。”王夫人知道赶走晴雯的严重性,可是她不得不回这个问题。虽然是个丫头,她还是要向贾母回禀的,这本身也说明了晴雯在贾母心中的分量的。而且王夫人回的时候还捡了贾母高兴的时候。就像现在孩子犯了错,跟父母坦白了,也要趁父母高兴的时候一个样。为了掩饰自己的问题,王夫人把晴雯的事说得很严重:一则说晴雯一年之间病不离身,这句话也是经不住推敲的,难道说这一年之中贾母都不怎么看到晴雯吗?宝玉每天要去跟贾母晨昏定省,身边少不了丫头跟着,晴雯应该是贾母经常见的呀。二则说晴雯懒。懒这个东西还真不好说,也说不清。晴雯有时候仗着宝玉宠她,确实有不想做事的表现,但是,勤快能干的时候我们也是知道的,可以为宝玉忙一晚不睡。而且依照王夫人前面的口吻,王善保家的在她面前说晴雯坏话的时候,王夫人都装作不认识晴雯似的,怎么就知道她懒?可能眼见着这两点都没有触动贾母,而王夫人又彻底不想晴雯再进来,所以最后来才说是得了女儿痨,这把晴雯要回来的路给堵死了。
贾母听了,点头道:“这倒是正理,我也正想着如此呢。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贾母听了王夫人的话首先还是对晴雯作了肯定。从她的模样谈吐针线等多方面作了肯定。而且说将来只她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一个“只”字说明晴雯在贾母心中的份量。说明对于贾母来说,晴雯是给宝玉作妾的唯一人选,没有第二个。接着来一句“谁知变了”,这是来自贾母的质疑。是否是真变了,也只是你说,我并没有看到。以贾母的智慧,就这一句就够了。她早已看穿王夫人的做法。但那又怎样?难不成她还为一个丫头去跟王夫人争论吗?这涉及到大家族的脸面。
王夫人笑道:“老太太挑中的人原不错。只怕他命里没造化,所以得了这个病。俗语又说,‘女大十八变’。况且有本事的人,未免就有些调歪。老太太还有什么不曾经验过的。三年前我也就留心这件事。先只取中了他,我便留心。冷眼看去,他色色虽比人强,只是不大沉重。若说沉重知大礼,莫若袭人第一。虽说贤妻美妾,然也要性情和顺举止沉重的更好些。……”王夫人显然接受到了来自贾母的质疑,所以她又解释了一大通理由:一则是病说她命里没造话,二则是她变了调歪,这是顺着贾母的话来说的。三则说她三年前就留心这事,先取中她,这也在策略上表示自己跟贾母一致。然后发现她不大沉重,不如袭人知大礼。
贾母只说了那么一句话,王夫人却说了那么多,也是在为自己开脱,不停地解释。这大概是王夫人在贾母面前话说得最多的一次,也恰恰说明王夫人是知道贾母不相信她的,所以她得不停地解释。
我是苏小妮,喜欢请点击关注和分享!《红楼梦》里王夫人汇报因晴雯患了女儿痨被赶走时,贾母知道她在说谎吗?有什么依据?
王夫人撵走晴雯后,谎称她有女儿痨,贾母绝对知道,只是没撕下那层遮羞布罢了。而她和王夫人过的招,清醒又不失风度,那才叫宅斗典范。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将晴雯撵走几天后,王夫人才来跟贾母汇报。
按理说,贾母至尊至贵,不大会关心一个丫环,王夫人作为一个管家太太,如何打发一个丫环,她是没必要跟她报告的。由此我们该知道,晴雯不同于一般的丫环。
晴雯的特殊之处在于:她是贾母放在宝玉屋里的人。按贾府的规矩,将来贾宝玉成家,她是要作为宝玉姨娘的,古人讲究“妻贤妾美”,作为贾府最俏的丫头,晴雯被贾母看中,没毛病。
另一方面,在贾府,服侍过长辈的丫头,较其他奴才要尊贵,林之孝说过:“就连老太太屋里出来的猫儿狗儿,也轻易伤它不得。”
所以贾琏夫妇要赶着鸳鸯喊鸳鸯姐姐,而从贾母屋里出来的袭人、晴雯,贾宝玉要“更该尊重些才是”,免得人家说眼里没有长辈。
所以,正常情况下,就算迫不得已要处置晴雯,王夫人都该先和贾母说明情况。可如今她一声不响先把晴雯撵走,再来说明情况,那就是先斩后奏,目无尊长。
那么,王夫人该如何汇报这件事,才不会让两人剑拔弩张?贾母又该如何面对来自儿媳妇的冒犯?说来这真是一出绝妙的战争,而这种没有金鼓杀伐之音的战争,非贾家这样的资深贵族不可有。
按规矩,王夫人每天要来贾母屋里晨昏定省的,可是将晴雯撵出府后,挨了几天她才说,是因为要等贾母心情比较好的时候。这一天,她因“见贾母喜欢”,便趁机回道:
“宝玉屋里有个晴雯,那个丫头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我常见他比别人分外淘气,也懒。前日又病倒了十几天,叫大夫瞧,说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赶着叫他下去了。若养好了,也不用叫他进来,就赏他家配人去也罢了……”
一开口,就妄捏晴雯有恶疾,这不仅是打诳语,更是诅咒,这真是一个吃斋念佛的人能说出来的话吗?完后就是汇报遣散那些学戏的女孩子。
王夫人这汇报,是有章法的,她先将晴雯的事淡淡说出,后面再用其他事情压着,这样听着的人就很容易只注意后面的事,前面的就略过了。
可对于贾母来说,这件事哪里那么容易略过?
贾母先对打发戏子这件事点头,马上就说到晴雯这上面来:
“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
对于王夫人说的女儿痨,贾母没接话,而是一句一句发出了质疑:你说晴雯懒,可我一直觉得她很好,做事麻利,快言快语,针线上更是一骑绝尘。怎么这么快就变了?贾母就差没脱口而出:“你在说谎呢吧?”
听到贾母说晴雯是她看中的宝玉姨娘人选,王夫人也不好直接否认贾母的眼光,只好打哈哈呀,您看中的当然没错,可是人是会变的呀,而且“有本事的人未免有些歪调”,随后开始撒谎:
“三年前我就留心这件事,先只取中了他。我便留心,冷眼看去,他色色虽比人强,只是不大沉重。”
看到这里,真是佩服作者揶揄人的手段,一面说王夫人“天真烂漫”,“喜怒出于心臆”,一面又让王夫人撒出弥天大谎。
记性不差的朋友都记得,就在前不久,人家来状告怡红院的晴雯妖乔泼辣时,王夫人连晴雯都不知道是谁,脑海中搜寻一会才跟王熙凤确认,晴雯就是那个削肩膀、水蛇腰、眉眼像林黛玉的丫头。连名字都没弄明白,怎么就说三年前就留意了?算起来,三年前她王夫人不正口口声声称呼袭人为“我的儿”,暗中提拔她做宝玉姨娘的吗?
很快,她就将袭人推了出来:
“若说沉重知大礼,莫若袭人第一……袭人模样虽比晴雯略次一等,然放在房里,也算是一二等的了。况且行事大方,心地老实,这几年来,从未逢迎着宝玉淘气。凡宝玉十分胡闹的事,他只有死劝的。因此品择了二年,一点不错了,我就悄悄的把他丫头的月分钱止住,我的月分银子里擘出二两银子来给他。不过使他自己知道,越发小心学好之意。且不明说……”
王夫人这番话,可不是单纯的认同袭人那么简单。
一直以来,在贾宝玉的婚事上,“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就处在对峙的状态。而林黛玉和薛宝钗,正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林黛玉聪敏,言语爽利,直来直去,是性灵派代表;薛宝钗守拙,沉默寡言,沉稳知礼,是贤良派代表。
按贾母,她自始至终都想要林黛玉做宝玉的妻子,在林黛玉刚进府时,她就开始安排两人同屋睡觉同桌吃饭。
而王夫人呢,一直对林黛玉多有疏离,反而多次称赞薛宝钗,在第二十八回元春赐下的端午礼物上,薛宝钗和贾宝玉独独一样,暴露了王夫人的选择,她倾向的是薛宝钗。
贾母和王夫人的选择,除了个人喜好自然还有多方面的考虑,显然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互相妥协的,因此此事一直悬而不决,除了偶尔各自用点小动作强调自己的力量,谁也不敢直接打开天窗说亮话。毕竟是百年贵族,婆媳撕逼实在不体面。
而巧合的是,晴雯和袭人,分别与林黛玉和薛宝钗相似。
如今王夫人直言晴雯“女大十八变”,行事“歪调”,而点明要袭人这种做事沉稳的,这就等于在说,你贾母看人也会走眼,林黛玉并非你想得那么好,她会逢迎我儿子淘气,不读书,这样的姑娘我不喜欢,我就喜欢薛宝钗那种行事稳重的,宝玉只要不读书,她只有劝谏的份,这才是好儿媳。
都是狐狸,百年狐狸王夫人的潜在之音,千年之狐贾母何尝体会不到?她就笑了:
“原来这样,如此更好了。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他是没嘴的葫芦。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
葫芦,古人将人比作葫芦,多因为其满腹计算,如“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贾母将袭人比作葫芦,正是此意。
早在第五十四回,贾母就因为对袭人深度不满,当众批了她一顿。那次元宵节,贾母因没看到袭人跟着贾宝玉服侍,便当众指责袭人“拿大”。以贾母这等身份,去指责一个丫环,就如同现在的总经理当众批评一个基层打字员一样,是很让人不可思议的,唯一的可能是,中间夹杂着个人喜恶。
而袭人让贾母厌恶的地方,就是她背叛旧主,投奔了王夫人。
贾母将袭人称为满腹算计的葫芦后,又意味深长地说了句:“既然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这话说的,没有大错误,那小错误总跑不了了吧?
其后,贾母又给王夫人泼了一盆凉水:
“我深知宝玉将来也是个不听妻妾劝的。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
你以为袭人和薛宝钗就能让贾宝玉读书?可拉倒吧,贾宝玉根本不听人劝,他天性如此。
不得不说,贾母真的很懂贾宝玉,因此她也才知道只有让林黛玉嫁给贾宝玉,才能让贾宝玉真正的快乐。可惜王夫人一味颟顸固执,害了自己的儿子。
婆媳俩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以一笑结束。贾母年岁已老,王夫人才敢捅破窗户纸,此时的贾母,即便心中深知王夫人满嘴的谎言,晴雯根本没有什么女儿痨,可是她不可能为了一个丫头,公然跟王夫人撕破脸,一是不体面,二是为了保留力量保护林黛玉。她只能用清醒的言语告诉王夫人,我知道你在说谎,而且你的想法很愚蠢,你将为了自己的行为承担苦果。
事实证明,贾母看人一点不错。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后,终日念念不忘林黛玉,至于薛宝钗的劝谏,不仅于他没有任何作用,反而加速了他逃离的步伐,不知后来的王夫人,想到一去不复返的儿子,看着独守空闺的薛宝钗,会不会后悔当初没听老太太一言呢。
《红楼梦》里王夫人汇报因晴雯患了女儿痨被赶走时,贾母知道她在说谎吗?有什么依据?
《红楼梦》里,王夫人以狐媚子的罪名赶走了晴雯。事情过后,王夫人选择一个贾母高兴的时候,汇报了晴雯的事情。
她说:“宝玉屋里有个晴雯,那个丫头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我常见他比别人分外淘气,也懒。前日又病倒了十几天,叫大夫瞧,说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赶着叫他下去了。”晴雯得了女儿痨,所以让晴雯回家治疗了。王夫人继续说:“若养好了,也不用叫他进来,就赏他家配人去也罢了。”王夫人这是向贾母邀功,她赏晴雯自主配人。
王夫人为什么向贾母汇报晴雯的事情?贾府有那么多丫头,走就走了没必要向贾母汇报。抄检大观园后撵走了许多人,包括司棋,晴雯,四儿等人。王夫人对别人只字不提,为什么偏汇报晴雯被撵的事情呢?
晴雯是贾母选中给宝玉的屋里人。王夫人知道这件事,所以她把晴雯撵走了,必须向贾母汇报。
王夫人没说晴雯的不是,只说晴雯生病了,而且是女儿痨,必死之症。
晴雯生病不假,但她不是女儿痨。再者晴雯离开怡红院不是因为生病,而是王夫人认定晴雯是狐狸精勾引宝玉,所以被撵出大观园。
那么贾母是否知道王夫人在撒谎呢?贾母当然知道王夫人在说谎。
因为宝玉是贾母的眼珠子,心肝宝贝,所以贾母对于宝玉房里的风吹草动,都知道得一清二楚。晴雯生病,贾母知道,自然也知道不是绝症。女儿痨是王夫人杜撰的,并非真事。贾母只要问一下给晴雯看病的大夫就知道。或者问一下宝玉,她也能知道真相。
至于晴雯懒不懒的问题,贾母最有发言权。因为晴雯不仅做宝玉的针线活,而且替贾母做针线活。
怡红院的盘子不见了,别人都想不起来在哪里,唯独晴雯记得放在探春房里了。晴雯在怡红院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是难得的勤快人。
贾母既然知道王夫人撒谎,为什么不揭穿呢?贾母听了王夫人的话,说道:“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
贾母肯定了晴雯的能力,最后强调只有晴雯配给宝玉使唤。袭人不配!
贾母对晴雯懒惰的指控,提出质疑:“谁知变了”!
王夫人一听,笑着解释一番:“老太太挑中的人原不错。只怕他命里没造化,所以得了这个病。”然后王夫人又说晴雯仗着有本事,“就有些调歪”,“不大沉重”。接着王夫人夸奖袭人好,说他“沉重知大礼”。她坚定不移地说自已经将袭人提到了准姨娘的地位。
这是王夫人第一次在贾母面前滔滔不绝地说话。
贾母见王夫人如此笃定,坚持,便没有再说话。她默许了王夫人的决定,牺牲了晴雯。
王夫人毕竟是荣国府的当家人,这个家归根结底是王夫人说了算。王夫人听贾母的话,是孝顺;不听贾母的话,贾母也拿他没办法。
贾母知道,自己的面子是别人给的,如果执意在晴雯的问题上和王夫人较劲,儿媳妇不执行,她也没办法,反而令自己更没面子,以后还不好和儿媳妇相处。
贾母何尝不知王夫人的小算计可是时移世易,贾母不能像护着鸳鸯那样地护着晴雯了。
当年贾母指着王夫人大骂:“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要,剩了这么个毛丫头,见我待她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她,好摆弄我!”
贾母明知道弄开了晴雯是为了摆弄自己,摆弄林黛玉,但是她没辙了。甄家已经被抄家,自己家里不能内讧,否则便是自杀自灭。
自己这个老祖宗,老封君不过是个牌位而已,指挥不动儿媳妇了。她能做的就是妥协,不和儿媳妇撕破脸,保持贾府表面的团结,不给外敌可乘之机。贾母被王夫人摆了一道,不得不吞下苦果,牺牲了晴雯。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红楼梦》里王夫人汇报因晴雯患了女儿痨被赶走时,贾母知道她在说谎吗?有什么依据?
贾母作为贾府地位最高的人,没有什么是她不知道和不能知道的,就看她老人家想不想知道。抄检大观园闹得沸沸扬扬,贾母能不知道么?包括后面王夫人骗贾母晴雯有病才撵走的云云,贾母虽然不会一清二楚,但也是心知肚明。
首先,贾母从没有放松对荣国府关注贾母在确定王夫人作为当家人后就交出了手中的管家权力让给了王夫人。自己每日含饴弄孙,颐享天年。这是每一个婆婆都会享受到的待遇,也是对早几十年养儿育女孝敬公婆的补偿。交权那一刻,贾母就褪去荣国府管家的光环,乐呵呵做她的老封君!
退休的贾母能不管事就不管事。很多人说贾母难道不对贾家的衰落负责么?没什么好负责的。荣国府继承人贾母是无权决定的。贾政当家绝不可能是贾母决定的。丈夫死了,贾母跟着儿子,贾家怎么发展也是贾政贾赦等管理,贾母不会也不能对儿子的做法和决定横加干预,女人有女人的本分,哪怕她是贾家的老祖宗!
贾母不管不代表她什么都不知道。贾母对王夫人发火:
“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要,剩了这么个毛丫头,见我待她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她,好摆弄我!”贾母话里话外的意思是别以为我不管事就不知道你们干了什么。你们想摆布我,算计我还早,很不能够!
其次,贾母有知道消息的渠道就像王夫人在怡红院和赵姨娘处都有眼线一样。贾母做了一辈子管家自然不可能对自己家彻底不闻不问。但她作为老祖宗,一般人也不会告诉她真正大事。但别忘了,鸳鸯等丫头的存在自然也是她的眼目拐杖。挑能说的告诉贾母,绝不会让她成为瞎眼老太太!凭借贾母的智慧和经历,贾母知一斑而窥全貌,什么事不是贾母经历过的?抄检大观园这么大事,王夫人又岂能骗过了贾母?
最后,贾母对抄检大观园一清二楚。抄检大观园那么大动静,贾母却装不知道,这是做老祖宗之道。直到王夫人来向她汇报,她两句话表明不但知道,还明白王夫人抄检大观园的真正用意。
但晴雯那丫头我看她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她,将来只她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贾母这话表明她对王夫人处理晴雯的不满,人都撵走了,她还说晴雯甚好,还说别的丫头多不及晴雯就是告诉王夫人,你选的丫头没一个比的了晴雯,你这样的选择不是对贾宝玉最好的。但最厉害的却是后面贾母的话,表明贾母真正了解王夫人的用意并警告王夫人到此为止:
我深知宝玉将来也是个不听妻妾劝的。我为此也担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她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贾母这里否定了两件事,贾宝玉懂得男女之事和宝黛爱情。贾母用担心、每每查看、细细查试三个行动词证明贾宝玉连男女之事都不知道,更何况谈恋爱了。这是对前文“掰谎记”所谓我们家再没有这样的事的补充。就是告诉王夫人,我都仔细论证过了,没有你担心的宝玉和黛玉之间得私情,宝黛爱情不存在,你给我收手好了!
贾母当然说谎了。宝黛爱情不但存在,还很显眼,可王夫人一系列针对行为贾母认为够了,到此为止好了。干脆说自己查看了,证实了,她一个老太太查看什么了?显然这是贾母对宝玉和黛玉的保护。你觉得呢?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红楼梦》里王夫人汇报因晴雯患了女儿痨被赶走时,贾母知道她在说谎吗?有什么依据?
《红楼梦》的读者一定都知道,王夫人这个女人的嘴里,从来都很少说实话。
此时先不论王夫人的谎言是善意还是恶意,先来数数她都说过多少谎话:
金钏儿之死,被王夫人说成了是金钏儿弄坏了她的东西,而被撵出去;
宝玉被贾环用蜡烛所烫,王夫人瞒着贾母,说是宝玉自己烫的;
荣国府的日子过得入不敷出,王夫人和王熙凤就拆了东墙补西墙,瞒着贾母;
抄检大观园这么重大的事情,王夫人还是瞒着贾母独办;
晴雯的病已经有王太医的确诊,这姑娘得的是伤寒,可在王夫人的口中就变成了女儿痨。
贾母是荣国府的最高统治者,人能做到这个地位,靠的绝对不是淳朴与善良。必然靠的是心机与手腕。
贾母同王夫人大概已经相处三十几年,王夫人是什么样的人她岂能不知!
所以不是贾母知不知道王夫人在撒谎的问题,而是王夫人汇报工作,贾母根本不会信……
一.连撒谎都毫无逻辑的王夫人
王夫人是个权利欲和占有欲都非常强的女人,但是在她的身上,并没有与这些欲望相匹配的能力。
为了权与利王夫人时常撒谎,但是因为本人的愚蠢,她根本无法周全自己说过的毫无逻辑的谎言。
戳破王夫人的谎言,无比容易!
贾宝玉是荣国府的凤凰,太多的女孩子都想到他的房里工作,所以宝玉身边丫鬟位置,竞争激烈可想而知。
对于大丫鬟而言,宝玉身边少一个人,就少一个自己成为通房丫头的对手;
对于小丫鬟而言,宝玉身边少一个人,自己就有了成为二等丫鬟的可能性;
对于想要到宝玉房里工作的丫鬟而言,宝玉身边少一个人,就等于自己也有了机会。
也就是说,一旦晴雯得了什么不好的病,她的工作岗位,马上就会有人惦记。
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晴雯就算没有得女儿痨,而只是病症与痨病相似,大观园中的所有人会马上就知道。
怡红院中的老妈妈,出于对疾病的恐惧,会马上汇报这件事情;
怡红院中的小丫头,出于对疾病的恐惧,会马上将这件事就传出去;
而袭人呢,宝玉身边想要上位的丫头呢?出于女人之间的妒忌和竞争,马上就会向贾母、王夫人汇报,将晴雯撵出去。
如果晴雯真地得了重病,在大观园中她一天都待不下去。
当晴雯生病时,因为要给她请大夫,宝玉向大奶奶李纨说起过这件事情。
宝玉这位荣国府的凤凰,他身边绝对不可以留着得传染病的丫鬟,这是李纨这位大嫂子必须要保证的。
给晴雯看过病的有两位大夫,其中有一位还是《红楼梦》里描写医术高明的王太医。
二位大夫的方子不大相同,但诊断是一样的,晴雯得的是伤寒:
“小姐的病症是外感内滞,近日时气不好,竟算是个小伤寒。……风寒也不大,不过是气血原弱,偶然沾带了些。吃两剂药疏散疏散就了。”
李纨知道晴雯生病的事,也知道宝玉给她请大夫这件事。虽然小说里没有描写,但是依照世家大族的一般规矩,在大夫走后,怡红院中的老嬷嬷还是应该将晴雯的病症汇报给李纨的。
而李纨没有将这件事情上报,也足以证明,她收到的消息,是晴雯没有什么大病。
于是,怡红院中的是一切事物正常运转。
正常运转的怡红院、正常运转的大观园,都能让贾母确信,其中不会有人得痨病。
那么王夫人自然是又撒了一个谎,当然王夫人撒谎,贾母会看破不说破……
二.贾母和王夫人的布局
抄检大观园时,被撵出大观园的不只是晴雯一人。司棋、入画、四儿、小戏子们都被撵了出去。
司棋、入画、四儿等丫鬟王夫人根本就没有同贾母提及,小戏子们也只是随便说了一嘴。
王夫人认真汇报的,就只有晴雯一人。
宝玉屋里有个晴雯,那个丫头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我常见他比别人分外淘气,也懒。前日又病倒了十几天,叫大夫瞧,说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赶着叫他下去了。
若养好了,也不用叫他进来,就赏他家配人去也罢了。
①晴雯这丫头是贾母给宝玉的,所以这件事情王夫人必须向贾母汇报。
其实晴雯犯了多大的错误吗?
只怕没有王夫人容不下她的原因,最大的理由就是晴雯是贾母的人,而王夫人看不上贾母的人。
无论是贾母心中选定宝玉妻子的人选,还是贾母心中宝玉妾侍的人选,王夫人统统看不上。
这与人没有关系,更多的是利益,王夫人和贾母在利益上也有着纷争。
所以王夫人必须除之而后快。
②王夫人为什么急于汇报呢?
因为王夫人在向贾母汇报晴雯得了女儿痨时,晴雯已经死了。
这种事情,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荣国府根本瞒不下去。
这件事情,晴雯哥嫂的邻居会马上知道;
这件事情,怡红院的宋妈也已经知道,之后整个怡红院都已经知道;
在晴雯的哥嫂向王夫人要丧葬费后,整个荣国府都会知道了这件事情:
王夫人闻知,便命赏了十两烧埋银子。又命:“即刻送到外头焚化了罢。女儿痨死的,断不可留。”
这个时候的王夫人,扯谎已经扯到了没有边际的程度。
③王夫人是大夫吗?
不是大夫,凭什么判断一个人是得什么病死的;
王夫人是缺少起码的世故人情吗?
以晴雯哥嫂的品性,如果这姑娘真的得了痨病,不可能把她留在自己的家里。
所以一切都是王夫人在展示女主人的威风,她要在所有的下人面前展示出一种状态,她不喜欢的人,任谁也留不下!
但晴雯是王是贾母给宝玉的,所以王夫人必须给贾母一个交代。而王夫人也认为,只要给一个交代就行了, 哪怕这个交代,就是极容易被戳穿的谎言。
而贾母真的不知道这件事情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别说晴雯死了贾母会知道,就是抄检大观园贾母也一定心里有数。
虽然抄检大观园这件事情,王夫人以为用的都是自己的心腹,所以传不到贾母耳中。
但豪门大族,事情哪有那么简单。
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早就得到了消息。
既然探春一个小女孩都能知道的事情,想瞒住贾母当然不可能。
贾母身边的鸳鸯、琥珀等大丫鬟,同样是她的心神耳意,会帮助她监控整个荣国府;
贾母身边的二等丫鬟,也会随时帮助贾母留心荣国府的事情,以便得到贾母的青睐,有机会上升成为大丫鬟;
贾母的身边还有整个一套服务班子,加上这套服务班子的家人都会互相监督。
抄检大观园这件事,贾母身边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个人敢欺瞒这件事情,不向她汇报。
所以贾母必然早就知道晴雯被撵了出去,晴雯的死亡,贾母和王夫人知道的时间也会大致相同。
但是贾母能怎么办?
为了一个丫鬟和儿媳妇撕破脸,这不是一个宅斗经验丰富的一家之主的所作所为。
所以这件事情,贾母对王夫人的谎言只是故作不知。贾母做事自然会抓大放小。
晴雯之死伤了贾母的威严,所以贾母必然会有所行动,这才是贾母认为的大事。
而晴雯之死本身,不得不忧伤地发现,一个丫鬟之死,真的是一件小事,对于古代的贵妇来说只会视如草芥。
之后贾母与王夫人的整个对话,都是在笑着与儿媳妇宅斗。晴雯没有机会成为宝玉的妾侍,那么王夫人想提拔为宝玉妾侍的袭人,也被贾母给驳回了。
于是这对婆媳,又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这些豪门贵妇闲而生事,为了宝玉的婚事,一定还会有新的戏码出现。
只是可叹红楼未完。
《红楼梦》里王夫人汇报因晴雯患了女儿痨被赶走时,贾母知道她在说谎吗?有什么依据?
谢谢诚邀
首先我们看王夫人是如何向贾母汇报晴雯一事的:
那日,王夫人便找到了老太太,这样跟她解释道:宝玉屋里有个晴雯,那个丫头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我常见他比别人分外淘气,也懒;前日又病倒了十几天,叫大夫瞧,说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赶着叫他下去了。若养好了,也不用叫他进来,就赏他家配人去也罢了。其实我们可以看出,这句话王夫人说得漏洞百出,且看贾母如何回应:
一、贾母首先严明晴雯的本质是好的,毕竟晴雯是贾母给宝玉的,贾母如此说:
贾母听了,点头道:“晴雯这丫头,我看他甚好,言谈针线都不及他,将来还可以给宝玉使唤的。谁知变了!”贾母夸赞晴雯言谈举止、针线绣工是很好的,还打算将来给宝玉使唤。
这时候的王夫人据理力争,接着回应贾母:
王夫人笑道:“老太太挑中的人原不错,只是他命里没造化,所以得了这个病。俗语又说:‘女大十八变。’况且有本事的人未免有些调歪,老太太还有什么不曾经历过的?三年前,我也就留心这件事,先只取中了他。我留心看了去,他色色比人强,只是不大沉重。”王夫人假惺惺的说她以前也看中晴雯,但是人都是会变坏的,还说晴雯不大稳重,真的是一大盆一大盆脏水往晴雯身上泼呀!
二、贾母听了王夫人的一大堆客套场面话,也深知,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贾母听后只得笑道:“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我深知宝玉将来也是个不听妻妾劝的。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用词,贾母“只得”,这一词体现出贾母的无奈。
还有贾母说“冷眼”,我觉得贾母这里也是有一点嘲讽袭人的意思,王夫人你虽然看中袭人,但是袭人不也是犯了如此大忌吗?
封建大家庭里面的和谐关系,贾母不会为了一个小丫鬟而被打破,贾母已经在自己的范围内为晴雯争辩了一下,既然无法改变,晴雯一事只能不了了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