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如果贾母硬要贾宝玉娶了林黛玉会出现什么结果?

贾母硬是让宝玉娶黛玉,就是说下命令式的,那么有两大关口基本过不去:

一是元妃那关过不去;

二是黛玉今后的婆媳关系越不过去。

这是一个伪命题,别说贾母,当时条件下任何正常思维的人都不会这么干,更不用说智慧的贾母了。

不会蛮干不代表不动脑筋,实际上,贾母和王夫人在宝玉今后妻子人选问题上早就开始斗法和较量了。黛玉还未进府,估计婆媳二人就已经对此问题有了一些思考。

黛玉进贾府的当天,在王夫人的荣禧堂,王夫人就为一件“最不放心的事”“嘱咐”黛玉,今后一定要和宝玉保持距离,结果呢,仅仅一顿饭功夫之后,贾母就安排宝黛几乎算同居一室了,二人卧室只隔一帘,日则同行同坐,夜刚同息同止,亲密友爱,言和意顺,不知王夫人当时心情,用一句当下时髦的话说:求王夫人心里阴影面积!

然后就是宝钗来了,也是一番长住的架式,贾宝玉有玉,人家薛宝钗就有一个金锁,而且上面錾的八个字和宝玉的恰是一对,和尚说了,要有玉的方可配成姻缘,“金玉良缘”这个舆论先造起来,理论依据竖起来。贾母怎么办呢?老太太稳坐贾府第一把交椅多年,岂是吃素的?眉头都没皱,计已上心来。第二十二回,贾母高调宣布,要亲自替宝钗过生日,理由就是宝钗十五岁了,算是将笄之年,古时女子十五岁为“及笄”,笄为簪,就是到了可以插簪的年龄了。《礼记》“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古人还有行笄礼的习俗。所以,贾母此举,就是要昭告众人,宝钗已成年了,“家有小女初长成”,媒婆们可以上门提亲了。

第二十五回,王熙凤借吃茶当众开黛玉的玩笑:

“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你给我们家作媳妇,少什么?(指宝玉)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凤姐这一席玩笑算是当众捅破了宝黛姻缘的窗户纸,让宝黛二人的关系公开化了。凤姐真拿这事开玩笑呢?别说这等贵族世家,就是小民百姓,闺阁女儿和公子的品行名声何等重要,如果没有贾母的默认授意,王熙凤也不敢将二人往这个方向开玩笑。

贾母这里刚开端,王夫人、薛姨妈当然也不会闲着,很快,元妃赏下了端午的节礼,偏偏宝玉和宝钗二人的一个样,而且比其他姐妹丰厚,我前文有分析,这个节礼倒极可能被王夫人动了手脚了,不管是否被动手脚或调包,贾府唯一可常见元妃的只有做为母亲的王夫人,她若想让元妃的天平倾向“金玉良缘”,怕不是什么难事。而且元妃又指示贾府去吃皇家供奉的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这个打醮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四出戏谶伏四件大事在此不说,另一个就是张道士为宝玉提亲了,张道士保媒的那个女孩儿十五岁,模样聪慧根基家当也配得上,这个条件简直和宝钗一样啊,还有人分折说张道士说的就是薛宝钗,是以此对贾母的试探。贾母呢,直接以宝玉命里不宜早娶拒绝了。贾母还来一个不可辨驳的理由:和尚说的。

贾母以和尚说了宝玉命里不宜早娶的这一招一推出,对王夫人集团的打击还是有力的,有贾珠早婚早夭在先,老太太又这么一讲,谁还有胆子让宝玉早点娶亲?元妃也不能不顾弟弟性命赐婚吧!关键是宝钗是拖不起的,真让宝玉十八九岁再议亲事,那宝钗可真成老姑娘了。贾母这一招实在是高明,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通过这个端午节,元妃的力量已是或明或暗的对宝玉终身起作用,万一元妃一个赐婚,这个可能绝对有,那时贾母多年准备和心血将付之东流。所以,只有拖时间,宝黛钗三人最耗不起的是宝钗,贾母真是一番苦心,这也算使了绝招了。

清虚观回来,宝玉黛玉因张道士提亲引发了一场大闹,引出贾母哭诉出那番有名的“冤家”论:

“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

宝玉黛玉只知吃醋,耍小儿女的脾气,哪里知道老祖宗为他们费的这番苦心!贾母这一番哭诉等于又一次当众公告宝黛的关系,摆明立场,她就是要她的这对小冤家和和美美的永远在一起。不是第二天,又大张其鼓的让凤姐去给二人说合嘛,凤姐拉了两人到贾母跟前,笑道:

“我说他们不用人费心,自己就会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去说合……谁知两个人倒在一处对赔不是了。对笑对诉,倒象‘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人去说合。”说的满屋里人都笑起来。

凤姐、贾母这么几次一唱一合,宝黛二人的关系和贾母的态度应该是举府皆知,似乎板上订钉,几无更改的可能了。但王夫人集团在清虚观打醮受打击后,再加上宝黛这么一闹,又生出两桩后遗症之事:一是一向端庄有涵养、深受下人爱戴的宝钗当众发怒了,训斥小丫头靛儿:

“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

另一件更严重,金钏正撞上倍感挫折的王夫人的枪口上,因和宝玉几句顽笑而被撵了出去,羞愤跳井自杀。

王夫人集团会就此罢休吗?当然不会,一方面,王夫人继续做元妃的工作,元妃命大家入住大观园时,特点名令宝钗等姐妹们住进去,众姐妹只有宝钗属于走亲戚,是客居,黛玉虽然也是亲戚,因父母皆无,是不可能再回扬州了,元春偏偏点名宝钗,格外看重她,这当然是王夫人集团的施压。另一方面,宝钗的丫鬟莺儿认了茗烟的娘做干娘,宝钗又拉拢袭人为同一阵营,自已也是不分早晚的往怡红院跑,连晴雯都对宝钗意见大的很,抱怨她有事没事来坐着,害的他们三更半夜睡不成觉。宝钗暗下做功课是很努力的,作者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怡红院里的一个粗使丫头小红,连主子宝玉和总经理王熙凤都不认识,宝钗却仅凭听她的声音就知道是宝玉屋里的红儿,而且还知道她是一个“眼空心大,刁钻古怪的东西”,宝姐姐真是辛苦了。

上面略举几例,便可以看出,以贾母、王熙凤为代表的“木石姻缘”支持派和以王夫人为代表的“金玉良缘”支持集团,一团和气的表面下是暗流涌动的激烈斗争,贾母就一个字“拖”,王夫人集团则寻找时机,趁机而动。因有各方制衡,不可能撕破脸皮,如果贾母霸王硬上弓,指令二玉结婚,王夫人表面不会反驳,但很快就可能接到元妃赐婚二宝成婚的谕旨。既便没有元妃的因素,既使二玉已经成婚,只要王夫人十分不喜欢黛玉,这个婚姻也持续不下去。一个“孝”字,在《红楼梦》时代,不单纯是道德,而是“法理”,忤逆父母,属大罪。这也是王夫人虽握有元妃这张王牌,也不敢下手太重的原因所在!

《红楼梦》如果贾母硬要贾宝玉娶了林黛玉会出现什么结果?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红楼梦》如果贾母硬要贾宝玉娶了林黛玉会出现什么结果?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在贾家是一个难解的题,贾母压根就不能硬要贾宝玉娶林黛玉。

一、古代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贾母虽然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但是她也要尊崇世俗习惯,不能越俎代庖。

二、即使贾母扯开面子,硬要贾宝玉娶林黛玉,在贾元春给贾宝玉和薛宝钗一样礼物暗示之后,也不可能了。

三、在贾元春暗示之前,贾母还真有越俎代庖、不顾世俗的想法,甚至打算为贾宝玉和林黛玉谈婚论嫁。这从王熙凤说的话侧面可以看出来,王熙风在怡红院遇见林黛玉,就问起日前赠送遣罗国茶是否品尝了。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茶叶,就来使唤人了。”风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众人听了一齐笑了起来。在古代,有很多地方有以茶定亲的的习俗,男方给女方的聘礼叫做“下茶”。恰巧在贾元春暗示之前,这个茶就在很多场景反复出现,有贾母的有王熙凤的有贾宝玉的,都是给林黛玉的。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时候贾母和王熙凤是有意加快宝玉和黛玉婚事的。这个时候王夫人和薛姨妈就动了歪心思,估计在贾元春面前说了黛玉的不是,搬弄是非了,如此贾元春就偏向于薛宝钗了。

四、在贾宝玉和林黛玉年龄尚小的时候,是不能谈婚论嫁的,但是全府上下都心知肚明林黛玉是要做宝二奶奶的,王夫人和薛姨妈采用的办法就是推出薛宝钗来取代林黛玉。王夫人容不下林黛玉有很多方面,但有一个方面很重要,那就是贾宝玉太用情林黛玉了,恰似苏轼之于自己的堂妹的爱情得不到家人的祝福一样。家人希望贾宝玉能够不受家庭的儿女情长拖累,在仕途经济上有所建树,正如薛宝钗一样对他有所裨益,而不是林黛玉这样天天卿卿我我。当然苏轼的缘由还有同姓的原因。所以贾宝玉的痴迷,对他和林黛玉的婚姻也是一个阻碍。

综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姻和爱情不成,有多种因素,包括他们自己本身的因素。到后来林黛玉身体每况愈下,贾母和王熙凤也不得不忍痛割爱。如果我们非要让贾母硬要贾宝玉娶林黛玉,那也不是不行。但总归是破坏了太多规矩。先不说林黛玉会不会同意,就是同意了,也不会幸福。毕竟贾母年事已高,不会保驾护航多久。林黛玉所受的风刀霜剑不会因为和贾宝玉结婚减少,反而会更多更严厉,她能否挺过来很值得商榷,贾宝玉实在不会保护人。如果是那样,总归是了了一段情,比之贾宝玉和晴雯的有名无实要好一点。不过这也只是人们的善良的意愿吧。贾母当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拖,再少合适的时机。结果林黛玉和贾宝玉是两个不让她省心的冤家,真真的是人算不如天算,贾母也没辙。

原创不易,期待大家的完阅、关注、转发、评论,谢谢!

想看作者更多的文章请点击@晨曦小荷

《红楼梦》如果贾母硬要贾宝玉娶了林黛玉会出现什么结果?

如果贾母硬要宝玉娶了黛玉会出现两个结果:一、贾母强硬要求,王夫人通过元春强硬反对,最后王夫人胜出;二、贾母强硬要求,王夫人通过元春强硬反对,最后贾母胜出。

第一个结果:王夫人胜出。但是王夫人从此深恨黛玉,很可能在亲事上为难黛玉,为黛玉选一个外好内坏的亲事。贾母不敢赌,于是只能拖着,毕竟宝钗大黛玉三岁,大宝玉两岁,其实贾母为了宝黛试探过一次后,确实也是这么做的。

25回,凤姐在众人面前打趣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接着又说“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然而28回,元春就给宝钗、宝玉独一份红麝串,接着让贾母去清虚观打平安醮,又恰巧遇到张道士想为宝玉向一个15岁的姑娘求亲,这姑娘又恰巧和宝钗同岁。到这里贾母也算明白元春的意思了。不管怎么说,元春也是君,贾母不好扫了她的面子,于是只好拖着,“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这“和尚说了”很有意思,要知道薛家的金玉良缘也是和尚说的。

所以如果贾母强硬要求宝玉娶黛玉,很可能以失败告终,黛玉也被王夫人恨上。

但是如果贾母侥幸成功了呢?那宝玉、黛玉就俨然另一个陆游、唐婉了。

陆游、唐婉也是表兄妹,两人结婚后是琴瑟和鸣、感情颇深。可是陆游的母亲觉得他们感情太好了,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于是以命相挟,让陆游休妻,陆游答应了。

接着陆游、唐婉相继再婚。唐婉是幸运的, 赵士程不在意她被休弃,顶住所有压力娶了她,一心一意、呵护备至。可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有些人一辈子只动一次心,哪怕对象是一个渣男。唐婉对赵士程有感激或许也有喜欢,但是却没办法爱上他。

后来陆游在游园时又遇到唐婉,还留下一阙词: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而唐婉看到这阙词之后,很快抑郁而终。

黛玉曾抽到一支签,上写“莫怨东风当自嗟”,这“东风”就是出自这里。

宝玉性情软弱,金钏出事,他立刻逃了;晴雯出事,他不敢出声;迎春出事,他不敢向贾母说明分毫;到黛玉出事,他真能强硬起来?所以哪怕宝黛成婚,王夫人也很可能逼他们分开。宝玉很可能只是像纪念晴雯一样,再写一首《芙蓉女儿诔》来纪念黛玉,但这不影响他一边娶妻,一边怀念黛玉。当然,因为贾府被抄,宝玉最终实现了对黛玉的誓言,黛玉死了,他就出家。但我强烈怀疑,如果贾府一直富贵,宝玉还会出家吗?

黛玉是宝玉心中永远的白月光、朱砂痣,但绝对不是宝玉的唯一。

至于黛玉,很可能像唐婉那样抑郁而终。

《红楼梦》如果贾母硬要贾宝玉娶了林黛玉会出现什么结果?

如果贾母硬作保山,定可达成心愿。不用问王夫人,百事孝为先,若是一顶"不孝”大帽子砸下来,別说王夫人,就是元春也承接不住。也不要说什么后宅手段,邢夫人在一旁看着,王夫人怕不敢那么大胆。问题是娶了以后会如何?我认为黛玉可能绕不过三道坎。

一,王夫人。做外甥女,王夫人对黛玉可以睁只眼闭只眼,做儿媳?则可以对林黛玉的"病西施""狐媚样"明正言顺的修理了,并且还可以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让人有苦说不出。

你身体病弱,好吧,给宝玉赐几个通房,小妾,为你分忧。你身体娇贵,好吧,让旁人替你打理家事,你伤春悲秋是吧,是时间太闲了,帮我抄抄《金刚经》,陪我礼礼佛吧……拒绝?呵呵呵,你想不孝吗?

二,妻妾之争。黛玉曾经亲热的称袭人为"好嫂子",有读者认为黛玉不吃醋,其实,所处位置不同,心情也会不一样,况且当时的宝玉见了黛玉,眼里便无其他人。自然不大在意袭人未来姨娘的身份,可是婚后呢?

林黛玉早就说过,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他怎么会任由姨娘做大?可是,那些妾室们都是有王夫人做后台的。林黛玉又怎么斗得过?

如果结婚以后,宝玉不再终日绕着黛玉,而是光明正大的离开她,走进其他女子的屋子调笑欢乐,明铺暗盖,我不信黛玉会淡定的下来。即使那女子不威胁她正妻宝座。除非她对宝玉没感觉。可是事实证明,黛玉离不开宝玉。这种情况下,怕是林黛玉积郁成疾,距离返回警幻仙界的时间不远了。

三,日常经济。生活不是诗词,不会你想怎样就怎样。它需要银子。可是贾宝玉却是个万事不理的富贵闲人。手中却无自由支配的经济权。秦钟死后,他甚至没有为秦钟修理墓地的银子,那么结婚以后呢?

人婚前婚后的事情是不一样的,结婚以后有许多社会上的人情世事需要打理。而应酬是需要金钱支撑的,王夫人不满意林黛玉,自然会难为贾宝玉,不是不疼贾宝玉,主要是通过贾宝玉去为难林黛玉,这样,贾宝玉就成了受夹板气的老鼠。

贾宝玉情志不舒,心情不畅,见了林黛玉,怕是不会再如婚前那样温柔体贴,伏小做低。而林黛玉又是眼里不揉沙子的。这样问题就来了。有了矛盾,婚前的甜言蜜语,柔情蜜意都成了泡影。两个人也会由人人看好的佳偶变成相看两相厌的怨侣。

《红楼梦》如果贾母硬要贾宝玉娶了林黛玉会出现什么结果?

如果,我是说如果贾母硬要宝玉娶了黛玉,就隧了二人心意。往好处想,宝黛可以安心过日子,黛玉不再忧愁多感,慢慢养好肺结核的病根子;宝玉安心读书,接过贾家管理权,改革振新一番。这样,贾府或许不会被抄家。

如果出现这种结果,就违背了曹雪芹写这本书的初衷,思想性可读性大打折扣,《红楼梦》就可以了改成《红楼轶事》了。四大名著也就没它什么事了。

《红楼梦》如果贾母硬要贾宝玉娶了林黛玉会出现什么结果?

贾母硬让宝玉娶林黛玉,前提是她必然向贾政施压,然后作出这个决定。

《红楼梦》的时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

贾政才是宝玉婚姻有决定权的那个人!只要贾母同意,贾政也同意,那么王夫人根本就不敢反对。

如果贾母让宝玉娶林黛玉,会出现什么后果?

一.贾政会说,感谢老娘出手相救

小说《红楼梦》中,贾母支持木石前盟,王夫人支持金玉良缘。

很多读者都没有注意到,这两个女人说话根本不算,宝玉娶谁?最终的决定权在宝玉的父亲贾政手上。

而贾政始终没有对这件事情进行正面的表态。

曾经的贾政也是一个诗酒放诞之人,他同王夫人的婚姻就是脾气、秉性均不相同,硬凑合过日子的典型。

贾政每天的起居均由赵姨娘服侍。赵姨娘这个女人是荣国府笑话一样的存在,为人张狂、粗鄙、不懂礼仪分寸,可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能深深的抓住贾政的心。

为什么?

因为赵姨娘虽然一身烟火气,但是她身上有着鲜活的个性。赵姨娘身上的活力,是贾政被压抑得太久的东西!

而此时的宝玉,正有着贾政年轻时的全部活力。

贾政爱宝玉吗?

他当然爱。就因为爱之深,所以责之切,宝玉经常挨他父亲打。因为在骨子里,宝玉和贾政的脾气、秉性其实是相同的。

贾政的骨子里同样追求着诗情画意,所以他闲暇时,找清客相公陪他咬文嚼字,谈诗论史。

贾政心里会非常清楚,宝玉喜欢什么样的姑娘。

贾宝玉喜欢林黛玉,这件事情贾政一定懂。

贾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等他们再念一二年书再放人不迟。我已经看中了两个丫头,一个与宝玉,一个给环儿。……

贾政不是一个言语过多之人,但是他随时都关心着自己的儿子。他能为自己的儿子选妾,那么儿子正妻的人选,他也一定会时时关心。只是不会像妇人一样,宣诸于口罢了。

像荣国府这样的豪门贵族,根本没有秘密。贾母和王夫人,对于贾宝玉娶谁,有不同的人选,这件事情贾政早就会心知肚明!

但贾政根本不能马上表态,老妈和老婆谁也惹不起。

贾母支持宝黛配。

贾政是骨子里品行端正之人,对于林黛玉,把她抚养长大,贾政不能推脱的责任。

如果贾政此生只有一个知己之交的话,那么那个人是林如海。

贾政与妹夫林如海时有通信,一向交好,这使得贾政对黛玉更会多几分怜惜之情。

当初林如海把林黛玉送入荣国府之时,一定得到了贾政的承诺,会照顾好黛玉一生。

黛玉的婚姻是否幸福,贾政一定会十分关心。

所以贾政逼着儿子念书、考科举、求上进。

倘或宝玉不争气,是个废物,那么如何能给黛玉带来幸福?

我倾向于,贾政也支持宝黛配。

因为算一下,荣国府内结婚的年龄大概是十七、八岁。贾珠、贾琏,甚至是宁国府的贾蓉,大概都是这个年纪结的婚。贾迎春出嫁的年纪大概也是十七岁左右。

迎春出嫁时,贾宝玉大概十六岁,黛玉十五岁左右。他们的年纪结婚真的还可以再等一、二年。

宝玉和黛玉都可以拖,而宝钗拖不下去了。宝钗应该比迎春还要大一些。

贾政的妻子王夫人一直在支持金玉良缘。

但是王夫人,只是在暗地里进行这件事情,她也没有明确地表达。

此时荣国府正在急速的衰败,四大家族中只剩王子腾,官位在节节高升。这时候保持同王家的紧密联系,符合荣国府的利益。

因为儿子的婚事同妻子撕破脸,根本就是一件不值得的事情。

既然事情没有放到台面上来,此时贾政大可以装糊涂。

贾政欣赏黛玉,也欣赏宝钗。但是他无论如何不会喜欢薛家。

薛家来投奔荣国府的时候,薛蟠就是一个带着人命官司的杀人在逃犯。

有这样的大舅子,就是一个定时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把全家炸得粉身碎骨。宝钗再优秀,因为有这样的哥哥拖累,很难嫁到好人家。

所此时的贾政,左右为难。王家此时风头正盛,所以妻子不能得罪。而身为儿子,母亲更是不能得罪。

而他又要保持着一个大家长端正,又说一不二的地位。索性干脆说,先让儿子读两年书,再谈婚事不迟。

而贾政心里也明白,对于儿子的婚事,他不能永远躲着。

倘或这时贾母逼着宝玉娶黛玉。贾政心里一定非常开心,老妈帮自己把这件事情给解决了。孝字大于天,贾政不能违背母命。因为母命在身,所以贾政也不必得罪自己的媳妇王夫人。

那时贾政一定会偷着乐:

老妈呀,真是帮我解决了件大事啊。

二.贾家人不会流离失所,王夫人抖不起威风

荣国府被抄家的命运,不会由于宝玉娶了林黛玉就改变。

林黛玉没有那种能力,也没有那样的眼光,可以改变因为贾府站错队,被皇帝清算的结局。

宝玉刚娶林黛玉时,不用担心婆媳问题。

一来荣国府未倒,二来有贾母罩着,林黛玉日子会过得不错。

贾宝玉娶了林黛玉,会是荣国府权力的一次再分配。

此时王夫人没有了一家独大的可能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王夫人会扶持李纨上位。

因此荣国府的管理集团依旧,王熙凤依然会是当家少奶奶,李纨和林黛玉,是她的副手。

三个人只会彼此扶持,彼此制约,谁也别想出头。

以林黛玉的个性,权力欲不是很强。所以同她的二位嫂子也不会有什么大矛盾。

随着时间的推进,荣国府依然会被抄家,可由于宝玉娶了林黛玉,贾家不会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此时,林黛玉更不会有婆媳矛盾。

因为经济基础,始终决定上层建筑!

林如海是什么人?

是探花郎,皇帝钦点的巡盐御史。官位不高却是皇帝真正的心腹。

林如海,绝对是智商情商双高之人!

没人相信林如海会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他在故乡一定会为林黛玉置办了足够资产,够她平静地生活一辈子。

这份资产,林如海一定会小心翼翼地藏好,然后只告诉给林黛玉一人知道。

这些东西绝对不会因为荣国府被抄,就随之而消失。

所娶了林黛玉的贾宝玉,有足够的资本不会流离失所。

那个时候王夫人如果没有被羁押、流放的话,她在荣国府的财产,还有她的陪嫁都会随着一起被抄没。

那个时候也别指望着王家,因为帝王对四大家族的打击会是同时的。

那个时沒有了财产的王夫人,在林黛玉面前是斗不起婆婆的威风的。

以林黛玉之聪颖她绝对明白,有钱却不能外漏。也许会像刘姥姥一样,在乡间买个房子,置几亩地,就让往日的繁华烟消云散。

这时候的宝玉也许会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然后开始刻苦攻读、考科举。

而学习之余,他们也会一起舞文弄墨,然后,写一部刻在石头上的故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