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为什么要葬花?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
左读《红楼梦》时,每当我们读到这首《葬花吟》时,无不为这首如歌如泣的诗而深深感染。
《葬花吟》《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它描绘的暗淡凄惨的画面,让人忧伤的情调,向我们充分展示了黛在生与死、爱与恨的挣扎中所经历的那种无奈与迷茫。
而让人们感到困惑的是,林黛玉为什么要葬花呢?
在我看来,黛玉葬花是有目的的,他在贾府生活的不如意,想得到却得不到,她伤心,她流泪,她葬花其实就是在葬自己,她把花比作自己,把花落看作是自己消亡,沒人能帮她,只有自己来葬自己了,也是借此解脱。
林黛玉,一个寄人篱下的苦难孤女,她从小父母双亡,由于贾母的疼爱,才被接到贾府。贾府高门大户,林黛玉在这里看透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那种不得不寄人篱下的悲凉之情不由得让人落泪。
在贾府,虽有外祖母宠爱,但也不能解决她所关心的事。在她面前横着多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1、铁壁铜墙王夫人
可以说,贾府里,贾宝玉喜欢林黛玉,可他的母亲王夫人是不喜欢并且讨厌黛玉的,为什么?
因为黛玉是贾敏的女儿。黛玉是贾敏的女儿,而贾母又十分喜欢贾敏,更是疼爱黛玉。这就让王夫人感到贾母对贾敏小姑子偏心,心里很不舒服。
王夫人不喜欢小姑子,也就不喜欢她的女儿林黛玉,她看见她就烦。她不喜欢黛玉的长相和性格,她与黛玉一点也没相同的地方,黛玉长相甜美,做事聪明,口齿伶俐,心也善良。王夫人,不善言语,待人不热情,不正眼瞧人,她们不是一类人,很难相互喜欢。
而且在王夫人看来,黛玉就是一个拦路虎和绊脚石。要知道王夫人和薛姨妈早就商讨好了,要把宝钗许给宝玉。如果宝钗能嫁进家来,可以挤走王熙凤,这对王夫人巩固自己在贾府的统地位十分有利。
可贾母想要宝玉娶黛玉。而且宝玉十分喜欢黛玉。所以,”有黛玉就没宝钗”,是黛玉毁掉了她认为的一个如姻缘,你说王夫人能喜欢黛玉?
另外,宝玉太喜欢黛玉。王夫人想如果宝玉娶了黛玉,会忘了自己,黛玉这是和她抢宝玉。能不恨黛玉?
所以,王夫人就处处找事,排挤黛玉,她指桑骂槐,由于晴雯长的有几分像黛玉,她就对晴雯破口大骂,将一个大姑娘骂的下流不堪。
这黛玉能看不出来?她一个弱女子可又能怎么样呢?只能将泪水咽肚里,默默地忍受。
2、见风使舵,能说会道的王熙凤
王熙凤是林黛玉的表嫂、林黛玉是王熙凤的表妹。可以这么认为,一开始王熙凤是绝对支持宝玉和黛玉的。一是王熙凤知道贾母心中更加赞同木石姻缘,就是宝玉和林黛玉。所以王熙凤“见风倒”,贾母支持,她也支持;二是王熙凤知薛宝钗嫁进来肯定对自己是一大威胁。宝钗的管家能力肯定是强于她。而黛玉做了宝二奶奶,她就沒有压力,黛玉身体弱,不善管家,到时,贾府一姐自然还是她。
但王熙凤就是个见风使舵的人,后来,她却不那么喜欢林黛玉了。特别是在黛玉父亲林如海去世后,黛玉再进贾府,大家对她冷落,当然也包括王熙凤,而且作为贾府的管家,她在这件事上责任更大。
林黛玉只有在得意受宠时,王熙凤才対她百般呵护,最后,黛玉成了孤儿,成了寄人篱下受冷落的人之时,王熙凤就态度大变,在黛玉和宝钗之间权衡后,怎么会帮无依无靠孤孤单单的林黛玉呢,她又觉得宝钗更亲近一些。
3、心机重重的薛宝钗
这个也好理解,在林石和金石姻缘上,她与黛玉是竞争者,双方有排斥也很正常。
宝钗和黛玉一开始是有点水火不容,针尖对麦芒。她们是平等的,都是来贾府的亲戚,而且两人加上宝玉,这其中使她们之间有了明的暗的较量。
宝钗大户人家小姐,端庄大方,体态丰美,她豁达稳重,贾府上下至都比较喜欢宝钗。
宝钗可是经常在王夫人面前调侃黛玉和宝玉,其实是在提醒王夫人,要她提防黛玉。一次在王夫人处吃完饭,宝玉急匆匆的漱口,这时宝钗立刻催促宝玉去看黛玉。但这是她真心话吗?不是,宝钗这样做就是让王夫人知道,此刻宝玉的心不在这里,早到黛玉身边了。
要知道王夫人最讨厌,狐媚子勾引宝玉的人。宝钗故意说这话,目的是告诉王夫人,宝玉的心是让黛玉这个狐狸精给勾走了,要小心了。
而且宝钗做事精干,有时没有怜悯之心。她不像黛玉那样怜香惜玉,的心。从金钏之死她的表现可看出来。金钏死了,王夫人知道后感到后悔,宝钗却一点不动情,随口说用银子打发了就行,一条人命在她眼里那么无足轻重。可见其心不是一般的硬。
想到今后要与这样一个心机重重,又心肠硬的女人打交道,黛玉根本没有胜算。黛玉能不悲伤吗?
4、飘忽不定的贾宝玉
要说前面几个女人黛玉对付不了,依靠不住,那宝玉应该是最可靠的了吧,他应该是最喜欢黛玉的。但这样一个公子哥生活在女人堆里,靠的住吗?
在黛玉心里,对宝玉是又爱又恨,她爱宝玉,是因为宝玉对她说过:"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充分说明黛玉在宝玉心里的地位不是一般的高。
但也恨他坚强不起来,是“银样镴枪头”。当时宝玉借着《西厢记》里张生的话,想对黛玉表白,但林黛玉就恼了,说要告诉宝玉的父亲,宝玉一听马上服软了,苦苦央求,不惜变王八,这实在是“银样镴枪头”。这让黛玉非常失望,这真是一个难以依靠的人呀。
另外,说宝玉飘忽不定,虽然他爱黛玉,爱的死去活来。但在秦可卿房间里午休,做个梦,梦遗了,却把自己的第一次给了贴身丫鬟袭人。
纵观贾府的人,一个个在眼前飘过,黛玉能依靠谁?谁又能让她有所依呢?最后只能是红颜薄命,香消玉殒,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现实。
所以,孤身一个人在贾府的黛玉,环顾四周,她有点绝望了,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前途。就像那落花一样,落在地上,无人理会,于是她拿起花锄默默的把这些无人怜惜落死去埋葬。
表面上黛玉是葬花,其实就是葬她自己了。因为她的心已经死了,就和这衰败不堪的花一样,这就是命,她不愿在自己离世的时候,象这落花一样任人踩踏。所以,葬花来就是来埋葬自己已死去的心和自己的魂。
图片来自网络
林黛玉为什么要葬花?
🙏🌹!
因为林黛玉的命运跟花惜惜相关,她要用葬花来宣染她即使再漂亮,再靓丽,在红楼梦大观园里,也难逃命运的捉弄,就像花那样,终归是落叶满地化泥土,消亡亦悲伤的感怀,也进一步说明林黛玉是个纯洁善良的人,更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孩子,就连花的飘亡都会引起她的同情与怜悯,心伤与共鸣,暗暗垂泪葬花痴,悲悯情怀无寄处!在大观园里,在百花当中,也会自然的凋谢,也会受到冷落,得不到贾宝玉的专宠,伤感无处不在,正是真真的应了那句话了,人没千日好,花没百日红,再好的花也会衰败,再好的人也会遇到被遗忘,所以不免有些伤感失落失望失掉所有的一切,顿感徒伤悲扛着小花篮悠悠的去葬花以示情怀!更是曹公给我们推出了红楼梦一书中的主人公之一林黛玉,随后赋诗一首《葬花吟》!悲悯的预示了林黛玉就像花一样质本洁来还洁去!所以林黛玉就要让花一尘不染的来埋葬!林黛玉更像花一样楚楚凄美短暂的一生!也许曹公还有更多的暗示,我也就只能浅显的说了一点点儿,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谢题主!谢阅)🙏🙏!(迟复见谅)🙏!
林黛玉为什么要葬花?
文中黛玉有两次葬花,第一次是在三月中旬的一天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都吹了下来,后看到黛玉拿着小锄头过来,说飘到下面白白污染了花,所以把它们收集起来。
第二次是黛玉在晚上去找宝玉,小丫鬟们斗了气又没听出黛玉声音,所以没给她开门。而她又恰好听到屋内宝玉和宝钗嬉笑声,不自觉悲伤起来遂去葬花,还写下了葬花吟。我们更关注的是第二次。
黛玉葬花,一方面便是前一天晚上去怡红院时丫鬟没开门,而黛玉天性敏感便以为是宝玉没让开,所以便不自觉伤悲,但更多的却是她对自己处境的感叹。她葬的不仅仅是花更是自己。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黛玉在葬花时写下的葬花吟中的句子,也是对自己的怜惜。父母双亡又从姑苏远赴都中,寄住在外祖母家。虽有贾母和宝玉的疼爱,却终归寄人篱下。
想到从初进贾府到如今每一步路都走的小心翼翼,甚至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怕被别人耻笑了去。而又看多了贾府所谓大户人家太多的龌龊,所以更想保持干净。而今看到这些飘零的桃花,她看到的又何尝不是自己。
所以她更不愿意让桃花飘落到脏水泥沟之中,她能做的就是把它们收集起来,保持它们的干净。碾冰为土玉作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是她想要的高洁,这是她想要的绝对干净,超凡脱俗。
桃花开在三月,那么繁华那么美,然而也终究只开一季。想到自身也是最美的年际,却是体弱多病,自打会吃饭起,便药不离身。她的生命亦如这桃花,不知道那一刻便如桃花般纷飞飘落了。而她却是寄居贾府的,既使过生日别人也没有记住她,恰如袭人说的,二月里还有林姑娘,只是不是咱家人。
在别人眼中,林黛玉始终是一个外来客,而不是自家人,始终陪着她的也只是一张张诗稿和潇湘馆的凤尾森森。她给桃花埋冢想让桃花在死时可有一个安稳的家,也恰是自己对家的依恋,和自身处境的无可奈何。她们的命运同样由不得自己做主,所以才有更多的惺惺相惜。
人杳杳,思依依,更无芳树有鸟啼。凭将扫黛窗前月,持向今宵照别离。她在贾府走的步步惊心,都已经把所有的感情所有的泪都给了宝玉。她多愁善感却对宝玉处处相信,奉为知音。想到上一次自己还和宝玉在这儿共读西厢。然而前一晚宝玉院子中的人却没有给自己开门,况且还听到了宝玉和宝钗的嬉笑声。不免觉岁岁年年相似,年年岁岁不同。
故地重游更是能激发今与夕的对照,就好像自己一直依赖的一个东西或人在突然之间也变得飘渺,看到这纷飞的桃花,也是天涯飘零在风中无所依靠。她所一直相信依靠的精神寄托也那么飘渺,她的未来,她的爱情一切看起来都那么遥远,如桃花纷飞万里。
黛玉一生太敏感也太高傲,因为敏感所以前一晚丫鬟们的凭你是谁,二爷说了谁都不许开门这句话便扎进了她心里。她无法想到自己心爱的宝玉会不给自己开门,她难过也无措,葬花便是她的精神寄托与发泄。
她爱着所有美的东西,而所有美的东西又都能牵动她的柔肠,让她想到自身。所以看到落花,想到世俗的肮脏才更不愿意让它变脏,即使最后魂归虚空,也只想质本洁来还洁去。她与桃花都是天涯游客,桃花受着风吹,而她经历着人情冷暖。太过于心高气傲才更是高处不胜寒更是看万物而觉同病相怜。
黛玉是在葬花更是在葬自己,为自己的命运而唏嘘。
作者:汐芜。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林黛玉为什么要葬花?
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本是绛珠仙家草,
为报深恩入凡间。
兰资慧质玲珑心,
看破人间世情险。
本是博学榜首客,
寄人篱下心熬煎。
痴心一片待宝玉,
奈何君旁多莺燕。
本是雅洁忠贞女,
心系一人无他愿。
时时倾撒相思泪,
痴嗔呆傻见天真。
至纯至善玲珑性,
可叹浊世压清新,
伤春悲秋葬落花,
喋血红楼枉断魂。
林黛玉为什么要葬花?
有书君一直觉得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美的篇章。
“质本洁来还洁去”,葬花这个只有痴人才有的行为,其实也可看作是黛玉对青春、对自己的哀悼。
黛玉和宝钗不同,宝钗还有母亲和哥哥可以依傍。黛玉是一个孤女,寄居在贾府,虽有外祖母疼惜,但她总是有着寄人篱下的敏感、凄凉和小心翼翼。
在那个青春飞扬的韶华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憧憬和向往。黛玉也一样,她在最好的年华里,最明媚的青春里,邂逅了宝玉。
一见如故,性情相投,引为知己。
但这样一个先天病歪歪,又无母族依傍的孤女,怎会是贾府长辈心中的良配。
黛玉心思玲珑,聪敏异常,从贾母的态度中,黛玉渐渐看明白了,她和宝玉没有将来。
看着花儿随风洒落,刚才还开得正艳的花朵,转瞬就凋落、飘零,青春原来也如此短暂,凋零的花儿在地上任人践。
她仿佛看到了自己,这正是“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宝玉将洒落的花瓣兜着撂池塘里,免其被践踏,这是他惜花的方法。
黛玉却另有想法,她觉得外面的世界是肮脏的,看着这水干净,流出去,被外面脏的、臭的、混的污染,仍旧把花糟蹋了,所以她将花扫在绢袋里,埋在大观园的花冢里,随土而化。
黛玉的性格里有一种洁癖,她怜惜这花,想保有这花的洁净,就如她想保有自己的洁净一样。
她在《葬花吟》中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现今花落有她来怜,由她来葬,未来她“魂销香断”时有谁来怜,由谁来葬。
此时的黛玉表面在葬花,内心却有一种绝望,一方面哀悼她随风而逝的青春,如此短暂;另一方面哀悼她的命运,也终有凋零的那一天。
《红楼梦》中,后来黛玉死在了大观园,葬花这个章节里仿佛也有一种影射:
黛玉长于大观园,她认为这里是干净的,外面的世界太过肮脏,她不愿意出去,不愿意妥协,她的归宿就在大观园中,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执拗。
黛玉的葬花,其实质是哀悼自己。她生命中一直有一种坚持,坚持一份洁净,正如她的诗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林黛玉为什么要葬花?
宝玉一回头, 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这是我去翻原文,第一次描写黛玉葬花,黛玉为什么要葬花?因为她惜花啊,只是她惜花的方式和其他人不一样而已。她葬花的初衷,就在上文写的很清楚明确了。宝玉也惜花,他惜花是怎样的?免了花儿被人践踏,所以全撂在清水里,因为他认为水是清洁干净的。而我惜花,就是留它在自然界,自然绽放,自然凋零,因为化做春泥更护花嘛!所以,葬花是黛玉的性格使然。
葬花的描写,是为了写黛玉对于花的怜惜,也是对美的事物的态度,她尊重,欣赏,更悲悯,所以做出了葬花的举动,不也是有人说了一个歇后语嘛“黛玉葬花——闲的慌。”只是我想说,说出这样话的人,根本就没看《红楼梦》,也不理解黛玉。因为黛玉对于生命的认识,就是“质本洁来还洁去。”所以她选择了葬花。
而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葬花吟》除了是对黛玉葬花的一个注脚之外,它更是对黛玉命运的写照,是对黛玉在贾府的青春流逝,飘零无依的身世的感叹。她生活在贾府,锦衣玉食,却也因为过度的敏感,而最终病逝。她的生命如花娇艳,又如花脆弱,而又短暂。《葬花吟》更是一切女子悲剧的写照.“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作者用她的手葬花,是期待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能被美好而又温柔的心对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葬花,是下意识的,是自己对于花的爱惜,也是她对于生命的态度,“质本洁来还洁去。”因为她以花喻人,她把花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等同并且敬畏,如果她不是那么敏感,那么痴,她还是我们的林妹妹吗?唯有如此纯真,才叫人永远为她叹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