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王夫人为何从响快人变成了木头一样的人?

刘姥姥说王夫人:“他们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 贾母说王夫人。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

诗人歌德说:“才能自然形成,性格则涉人世之风波而塑成。”

国内心理工作研究也表明:人的性格最终形成要到青年期乃至成人期,会因境遇或身体状况的重大改变而发生一定变化,从而由量变到质变,从跳跃到稳定。

王夫人的变化,恰恰印证了以上说法,更多地源于家庭因素:长辈、同辈、晚辈——

1、长辈,婆婆贾母带来的阴影。

贾母,是一个出身高贵,性格强势,精明能干,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人。

  • 乍一看,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却因为轻轻一句话,让妈宝男贾政冷着脸几个月没到她屋里去。
  • 当凤姐儿被一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撞到,照脸打了他一个筋斗后,贾母连忙安慰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哪里见的这个势派,……”瞅瞅,在掐尖儿落好儿的同时,无形中在打压王熙凤,挑衅王夫人。

有这样的婆婆,无论是家世,还是智商和情商,王夫人都不是对手,甚至连话语权都不能有,想必其心理阴影面积是极大的。

二、同辈,丈夫贾政的冷落。

  • 其一,感情名存实亡。王夫人出身武将世家,其家里不重视子女教育,所以,王夫人只是略认识几个字而已,根本不懂什么诗词歌赋。而贾政,虽然能力不強,却曾经也为考功名而饱读诗书,二人鲜有共同语言。他们的婚姻,就像一个文人娶了个文盲,除了生儿育女,似乎无从谈及感情。
  • 其二,贾政移情。在王夫人怀宝玉期间,贾政纳了年轻美丽的赵姨娘为妾,对她很是宠爱,明里暗里维护着她。宝玉之后,赵姨娘接连生了探春和贾环。而赵姨娘又是一个是非之人,常吹枕边歪风,使得贾政对王夫人更不上心,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一切,都让王夫人大受打击,形成了阴郁的性格。

三、晚辈,子女遭遇的不幸

王夫人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贾珠才华横溢,十几岁就中了秀才,娶妻生子,若将来中了举人,必能光耀门楣;女儿元春贤淑温柔,貌美才高;小儿子宝玉颜值极高,贾母宠爱有加,连王夫人也因此沾了光。

按说很是圆满,当王夫人以为有盼头的时候,却发生了意外——

  • 贾珠不到二十岁早逝,令人猝不及防;
  • 元春入宫,表面风光,却从此再也难以见面;
  • 宝玉身弱,怪癖,且讨厌功名,成天混在脂粉之中,让王夫人操碎了心……

王夫人不理解宝玉,却把所有的宝都押在宝玉身上:比如害死了金钏、晴雯、拆散“宝黛”二人,在一场姻缘拉锯战中,黛死钗嫁,宝玉出家,王夫人怎能不心如死灰呢?!

几十年里,在长辈、同辈、晚辈以及身边人的同时倾轧之下,王夫人心力交瘁,渐渐由昔日的“明月光”变成了当下的“饭粒子”,且成了一个惧上暴下的封建社会的可悲可怜可气的人物。

她所能做的,就是在贾母面前息声,在众人面前变成木头人。

《红楼梦》里的王夫人为何从响快人变成了木头一样的人?

看《红楼梦》没怎么觉得王夫人变成了所说的木头人,和年轻时的王夫人相比,兴许有些变化,想也是自然和时间而形成的改变, 可能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变化,或是外貌变老了,变成熟了,变开朗了,或变淡然了,变的话少了,或是变的叨唠了,从心智到外貌的改变,也是很自然的。封建的豪华大家族决定了王夫人的性格,到外貌的端庄,成熟,稳重和威严,这也不能不理解为一个大家庭女主人的优点,我觉得并不是缺点。特别是她的稳重和做人做事的深思熟虑,她的身份和不寻常的家族决定了她就该有那样的性格,举止不能轻兆,说话言谈不能言不由衷,随心所欲,天天面对一大家子的夫人、老爷、长辈、小姐、丫头、下人。又是母亲,又是贵夫人,又是主子,多重身份,还不能失去自己的威严和大家族的风范,王夫人的表现己经很到位了,大方,端庄,得体。偿若是贾府不衰落,红楼故事如果还能继续,我想再过些时间,岁月再老一些,宝玉再懂事一些,王夫人不用再操心打理府内之事,兴许也会如同那个性格开朗孩童般的银发老太太,宝玉的奶奶贾母一样,天天只和儿孙、丫头们,打趣玩笑,吃茶猜谜,赏花看戏的老太太,一个养尊处优享受生活的慈祥的老太太,不会再那么木头人了。女人,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特点,优点,很欣赏周杰伦的一句歌词:“美丽的白发,幸福中发芽,天使的魔法,温暖中慈祥”。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也不例外,会随着岁月的改变而改变,但也并未变差,只是更多了几分威严和端庄,沉稳,以及为人处世的老练,那是她们那种大户人家的身份和环境造就的,而并非真正的变成了“木头人”。不能拿她与下一辈年轻活泼的凤丫头去相提并论吧。如同果子,该成熟时不熟,会是什么样子?是青涩呢还是觉得稚嫩呢?还是装嫩呢?总也会让人觉得是美中不足。还是觉得红楼里面王夫人的形象很有中年女人的魅力,演员如此,曹先生笔下也是如此吧,她的时代和环境决定了,再说出身是大家闺秀具备的知书达理。后来的王夫人仍然端庄贤淑,稳重,很少有见无理取闹,无事生非。不如凤姐的婆婆妖冶古怪,也不象赵姨娘刁钻、献媚的模样,总之,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这样的。欣赏王夫人的端庄、沉稳。

《红楼梦》里的王夫人为何从响快人变成了木头一样的人?

王夫人出身名门富贵人家,父母疼爱,家世也好,哥哥王子腾还官位一升再升,应该是很幸福乐观开朗的,就像刘姥姥回忆第一次见到还是姑娘时的王夫人说“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

可是为什么嫁入贾家王夫人就由响快人变成了木头人呢?按道理贾家当时也算是显赫府邸吧!

其实有几个原因导致后来的王夫人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

1.婆婆的强势和打压。

贾母就是王夫人的婆婆,出身更高贵,保龄侯的女儿,又精明能干,性格强势年事已高都不肯让位,大小事都要听她的,王夫人根本没有话语权。

就拿宝玉的婚事来说,贾母想宝黛配,王夫人却更看重妹妹的女儿薛宝钗。王夫人为了掌握主动权,以女儿元春的名义去清虚观打平安蘸。

观里小道士不小心撞到了同行的王熙凤,王熙凤扇了道士一巴掌,平日里最喜欢王熙凤的贾母竟然不让打骂小道士,公开不给王熙凤的面子,其实是挑衅王夫人。因为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亲侄女,这是贾母打压的手腕。

家世智商情商,王夫人都不是贾母的对手,始终扳不过婆婆,唯有息声。

2.丈夫贾政的无用和风流。

贾政是王夫人的老公,贾政官职不大一个闲差事,贾政自觉仕途无望,所以天天跟一帮清客吟诗作乐,也不管家里事。

这对夫妻的婚姻也是封建婚姻的牺牲品,贾政不爱王夫人自然不温柔不体贴,王夫人也不看好老公受婆婆的打压,找不到一个知心人。

接着贾政又纳妾赵姨娘,赵姨娘是个是非之人,爱吹枕边风,贾政喜欢赵姨娘的年轻漂亮,对王夫人更不上心。

赵姨娘生了一儿一女,王夫人作为正室,却要压抑妒忌视庶出为己出,做人实在太难了!

3.儿女的波折。

王夫人生了两儿一女,大儿子贾珠聪明好学,十四岁进学,又取个清贵门第好媳妇李纨,可惜不到二十岁夭折了!贾政这个封建卫道士,自己没用天天苛求儿子们读书升官发财,给贾珠造成很大的压力,这也是贾珠过早过世的原因。

而唯一的女儿元春打小被贾母拉到她身边养大,王夫人根本没享受到天伦之乐,接着元春十二三岁进宫,更是与母亲相隔遥远。虽然后来元春当上了皇妃,一年也难得省亲两次,王夫人始终见不到女儿,荣华富贵能填得了孤独寂寞想女儿的心吗?

小棉袄不在身边更无能说贴心话的人。元春当皇妃后,王夫人还要维护元春的皇妃尊严,处处循规蹈矩,这也难为了本就直言直行的王夫人,给她罩上了一层压力。

再来说说小儿子贾宝玉,王夫人只得把希望寄托于他,偏偏宝玉讨厌功名不求上进,整日混在女人堆里,怎不叫人心焦啊!

4.身边一堆不省心的亲戚。

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侄女,但这个侄女也好大喜功,精于势利,整日把贾母马屁拍的好好的,知道姑姑没话语权也不大买姑姑的账。讨得了贾母的喜欢,贾母自然就更冷落了姑姑王夫人。胳膊肘往外拐,王夫人那个无奈啊!

妹妹薛姨娘死了老公,侄儿薛蟠打死人,哥哥王子腾不问事,只得王夫人来扛这包袱,薛姨娘还带着薛宝钗投靠姐姐,寄居在荣国府,王夫人本身泥菩萨过河不得贾母的喜欢,薛姨娘进来,有什么闪失自然贾母要怪罪到她的头上,挺尴尬的位置。

长房嫂子邢夫人吧!没得到管家权本就一肚子气,矛头对准二房王夫人,虽然也知道王夫人有名无实,但是柿子就拿软的捏,她敢动贾母和王熙凤吗?不能,唯有拿王夫人出气。所以,妯娌两个常常闹矛盾。

5.可怜的王夫人走投无路,一大堆烂心事,既没力量争取,又没人可倾诉,自己文化不高境界一般难释怀,所以寄托于信佛念经,但是心中的怨恨依然在。

6.不能开悟放下的人,表面越佛系,内心越扭曲,这是心理反弹的作用。所以王夫人越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骨子里行事越狠毒。

她太多的幻想期待破灭,因而把宝玉当作了唯一的情感寄托,对于这个精贵的儿子,她的控制欲更强烈。

所以,她听到宝钏和宝玉的戏话后,狠狠羞辱宝钏,致宝钏跳井自尽;贾母中意晴雯,她又找机会将晴雯赶出门;她更热衷于拆散宝玉和黛玉。

就是这个遭遇太多不幸的王夫人,鲜活和热情逐渐被消耗,就像街头无人问津的广告牌,虽然极力宣示存在感,终究抵不过风吹日晒,随年华的逝去渐渐褪色,直至破烂不堪,成了风雨中的断瓦残垣。

《红楼梦》里的王夫人为何从响快人变成了木头一样的人?

谢谢邀请。

王夫人在娘家时千金小姐大家闺秀,结婚前父母都会教育她:好好侍奉公婆贤惠相夫教子之类。她也觉得那是应该的。

没想到贾母太会做人也太会说话,贾政明显妈宝男一枚。我们看看贾母圈了多少粉儿,就能推算出王夫人心里阴影面积有多大。

她的大女儿元春被贾母抱走抚养,那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一个好婆婆好奶奶。其实,奶妈下人一大堆,她一点也不辛苦。

元春进宫这件事,是所有疑惑的总钥匙。

贾母先对贾政说,让元春进宫,家产全是你二房的,搞定了贾政。贾政贾母一边欺哄王夫人,一边在元春面前打亲情牌,经过一番斗智斗勇贾母胜。这时王夫人气得翻白眼,但没人支持,因为她娘家也会从家族利益出发支持元春进宫。贾母让她管家,她知道这个家是自己女儿拿命换来的,她当着也生气,于是借口身体不好吃斋念佛去了。贾母说让你亲侄女儿替你干着吧,王熙凤既是二房的亲侄女儿又是大房儿媳妇儿,平衡了全家的利益。

贾母为什么不养贾琏贾琮贾环也不养贾兰,单对贾宝玉一个那么溺爱呢?因为贾宝玉是元妃的亲弟弟,只有贾宝玉是正宗国舅爷!不是因为他有玉!不是因为他长得让人疼!!

《红楼梦》第三回黛玉进贾府第一天贾宝玉摔玉,贾母说:“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这是善良的奶奶能说出口的话吗?

《红楼梦》第29回打醮清虚观:可巧有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儿……不想一头撞在凤姐儿怀里,凤姐便一扬手,照脸一下,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筯斗,……贾母听说,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哪里见的这个势派,……”

真的是会掐尖儿落好儿会做人。跟这样的婆婆共处,王夫人郁闷到吃斋念佛憋出内伤也没有变成夏金桂,已经不错了。她也只是撵了金钏撵晴雯而已,没有举刀更没有杀人。

《红楼梦》里的王夫人为何从响快人变成了木头一样的人?


王夫人是金陵“王家的二小姐”,贾政的妻子,贾元春、贾珠、贾宝玉的生母。她也是王子腾的妹妹、薛姨妈的胞妹,王熙凤的姑姑。

在贾府这个大家族里,她真是风光之极,她的婆婆是在贾府权势最高统治者史老太君,因史老太君年龄已高,便把贾府的管理侍家大权授于自己,使她的地位又在贾府提升了起来。

可好景不长,不久,自己的内侄女王熙凤出嫁来到了贾府。

这个王熙凤,没有文化,但是心机频多,她利用自己优越的社会关系和足智多谋,年纪轻轻的就成了贾母最喜欢与最信任的孙辈人物。

王熙凤又在王夫人面前使出各种表现,也取得了王夫人的欢心。很快,这个王熙凤便获得了驾驭整个贾府局面权势的人物。
在贾府,王夫人与贾母、王熙凤共同操纵着荣国府儿辈、下人的命运。

王夫人,她随着年龄的增老,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

同时,她还有一个最大的弱点,那就是:

【王夫人对上是一味地逢迎忍耐】

王夫人的这种对上忍耐表现出了她性格中存在着奴性的一面。

贾母说她是“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有时贾母在某一件事上误责了她,她都不敢有一言之答、一词之辩。

即使是对于小她一辈的王熙凤,她则更加打心中畏惧其的泼辣刻毒,遇事也仅仅是敷衍而已。例如,她发现王熙凤有私下克扣奴仆“月银”的行为,便小声的问了一下,王熙凤当面遮掩搪塞了一阵,她便因害怕而无计可施。把要问的话停了下来,再也无话可说,不了了之,表现出她性格中懦弱的一面。

【王夫人对下面的奴仆是特别的狠】

王夫人对待手下的奴仆特别的狠,暴露出了她凶狠刻毒的一面。

她曾经逼死了金钏儿,又听信王善保家的谎言,掀起了抄检大观园的轩然大波。

在这次抄检大观园事件中,直接受害的除了下人,还有贾府的儿辈人物,如贾探春。

而受害最惨最烈的则是“身处下贱,心比天高”的丫鬟晴雯。王夫人在晴雯重病不起时,命人从炕上拉了下来,扣下其衣物,赶出贾府。

晴雯被逐回家后,终于在贫穷与生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总之,王夫人这位在贾府惧上暴下的主妇,是一个封建阶级女主人典型的人物。

作者:一片红与红楼梦,欢迎关注我,专业为你解读、写作《红楼梦》中的人与事。

《红楼梦》里的王夫人为何从响快人变成了木头一样的人?

王夫人的性格看似平和,实则极有成算和威势。一且有谁触犯了封建伦常道德,她的反应是迅速而果断的,此时连爱子也不敢多言一句。宝玉受笞后,袭人进谗,王夫人随即采取了暗中将袭人扶为宝玉侧室的措施,这显示了她胸中实际极有成算。王夫人欣赏的是“廉静寡欲极爱素淡”的宝钗式性格,而“最嫌趫妆艳饰语薄言轻者”,所以她一旦得知有人与宝玉调笑,或有人在宝玉面前娇嗔,就会怒火攻心。撵金钏而金钏投井死,逐晴雯而晴雯含恨亡,便是她一手导演的悲剧。痴丫头误拾绣春囊后,她赶去讯问凤姐,这时,连平素目中无人的凤姐也吓得六神无主,这同样反衬出她素日隐而不露的威严性格,她喝命抄检大观园就是这种性格可憎的展现。作为维护封建道德标准的贵夫人,这也是她最本质的一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