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病态美已成为一种美的典范了吗?你是如何理解病态美的?
多谢邀请!
汉文化推崇病态美由来已久,病态美的典范“西子捧心”,《红楼梦》中林黛玉“病若西子胜三分”来源于此。
在人类的农耕文明高度发达之后,父权社会确立,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品。“男尊女卑”的社会需要女性对男性的绝对顺从。
于是农耕文明的中国社会中女性“三从四德”的封建文化应运而生,女性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困守家中,与封建道德相适应的审美观念便自然形成了。
汉族女子的病态美,以病弱为美可以将男性的生理和心理优势最大化。汉人女性以瘦为美、以削肩为美、以平胸为、以病态为美,甚至于以“三寸金莲”行动不便、脚臭熏天为美。
汉人贵族妇女们为了保持小胸、平胸,在生完孩子后自己不哺乳婴儿,请来奶妈代替自己哺乳。
(梅兰芳大师扮演的林黛玉)
汉人女性束胸,以宽布带紧紧缠着胸部,以达到胸部扁平的效果。含胸低头上半身向前倾,即所谓的“西子捧心”以做出胸口痛疼时的上身姿态为美。上图梅兰芳大师的上身前倾姿态,应该就是汉人女性曾经的标准美态吧!林黛玉之美以“弱柳扶风”站立不稳、楚楚可怜为美,其实现在人们心目中标准的林黛玉~陈晓旭老师也并非标准古典美、病态美,起码是身体姿势完全不同了,现代化的电视剧中古典美人个个挺胸收腹、直颈仰面都是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姿态了。(你以为这就是古典美、病态美?还差得太远了,只是比较瘦而已了。)如果把林黛玉真的演成了含胸低头、上身前倾的梅兰芳大师款,恐怕电视剧就会没有人看了。如果晴雯、尤二姐等《红楼梦》中的缠足汉人美女们,真的向你展示出她们从童年开始缠足被完会折断卷缩在脚掌前端的变形脚趾,你只会留下终身难忘的恐惧印象。你将再也不会觉得贾母称赞的尤二姐“是个齐全孩子”是美女,贾母亲自指派给宝玉的晴雯要是脱下睡鞋的话,或许你这辈子都再没有靠近晴雯的愿望了。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名言说就是:“你放心!”,中国经过百多年来的反封建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当今中国已经彻底消灭了林黛玉式的“弱柳扶风”“病若西子胜三分”的古典美、病态美。
如果用两百多年前曹雪芹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中国女性,全是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王熙凤,根本就找不出一个林黛玉、晴雯、尤二姐、邢岫烟来。
贾宝玉要是生活在今天,会为天下再无林黛玉而哭死的。
如果将干巴巴、凶巴巴、翻白眼、撇嘴巴,挺胸、收腹、提臀、抬头、眼睛直视前方练过西方芭蕾舞的陈晓旭老师介绍给曹翁~这是人间再无的林黛玉。
曹翁怕是会当场昏厥过去了……
林黛玉的病态美已成为一种美的典范了吗?你是如何理解病态美的?
林黛玉是不是美的?这个问题,《红楼梦》的读者恐怕没有谁能够否认。再问一句,林黛玉的身体是不是有病?恐怕也否认不了。《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刚到贾府之时,书中写道:“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不足之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天不足,天生身子弱。说她有病,决不为过。林黛玉的美,如果从形式之美来说,就是在这样一种有病的身体之上展示出的美,称之病态美自无不可。同一回宝黛相见之时,作者通过宝玉的眼晴,写出了林黛玉的形态“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其中也非常明确的说“娇袭一身之病”,而“泪光点点,娇喘微微”也确乎是病态之美的真实写照。但以此就认为林黛玉之美是病态美。我个人是不认同的。道理很简单。上面的评价是把林黛玉做为物来看待了。而人的美丑,除了形式的因素之外。还有性格之美。这种美是在人的思想和行为中体现的。林黛玉虽然身体病弱,但她的精神和性格是健全的。因此,不能把林黛玉之美,简单的看做病态之美。
病态之美,是一种娇弱之美,既然娇弱,便需要强者的照顾。欣赏娇弱之美,能从审美对象的娇弱之中,反衬出主体的强大。给人带来内心的自毫感。从这个角度来看。欣赏病态美的。其内心情感,或者也是有些病态的。这个观点,不是我的发现。龚自珍的《病梅馆记》表达的应该是这样一种观点。
龚自珍引用世俗的观点说:“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但龚自珍认为,这种说法固然有道理,但也不能以这个标准规范所有的梅花。这种“遏其生气,以求重价”的做法,是对健康生命的迫害。
这种迫害是为了迎合士大夫病态的审美以求重利。士大夫,为什么会有这种审美标准。这与主流文化所塑造出的奴才性格有关系。既然已经是奴才了,人格自然无法伟岸。人格渺小了,心里自然装不下伟岸的东西。只能装点病梅之类了。青松之挺拔,泰山之雄伟,他们心里是装不下的。就算是一棵健康茁壮梅树,他们的花盆也是装不下的。于是,只能把它们弄病了,弄残了。花盆里才装得下。花盆里装下的美,许多是有些病态的。
美丽的女人常常被比做花。林黛玉不也是“娴静时如娇花照水”吗?但人毕竟不是花。当人真正成了花的时候,她就成了审美的对象,她在人格上就被物化了。成了人的宠物。杨贵妃被赞为“比花花解语,比玉玉生香”,在这个比喻中,杨妃的美丽被承认了。但是,她人格的独立性却失去了。这一点,上千年来,很少被人注意到。为什么?因为做了皇帝的宠物,是远远比普通人要高贵的。但林黛玉决不是谁的宠物,她的人格和精神是独立的。甚至薛宝钗亦是如此,要不然被贾宝玉比成杨妃之时,就不会勃然大怒了。这是曹雪芹的伟大之处。
我们现在读《红楼梦》的时候,大多数读者基本不会感觉到所谓的病态之美了。为什么?因为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林黛玉与我们是一个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审美对象。我们可以从书中读到他的热情正直与才华,可以感受到她的人格魅力,从而喜欢上她。一般人很难去想,假如我是贾宝玉我会怎样?因为现在的社会与他们当时的社会是不一样的。假如生活在现代的你,遇上一个林黛玉这样的媳妇,你会不会和她结婚呢?你的父母会不会同意呢?问题可能就复杂了。按现在时髦的说法,结婚当然是为了爱情。可是如果对方身子弱,很可能不长寿,而且可能生不了孩子。你还会义无反顾吗?你的父母还会义无反顾吗?这个问题可能很难回答。
《红楼梦》为什么被一些人认为是明珠家事。原因中有一条是,纳兰容若与他妻子卢氏的感情,很像《红楼梦》中的宝玉与黛玉。卢氏难产死了之后,容若一生无法释怀。他自己的早亡,恐怕也是与之相关。卢氏是否像林黛玉一样“娇袭一身之病”,现在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我们可以大体推论,一个身体健壮之人,一般是不会难产而死的。
上面这些,似乎与“美”没有太大关系。其实不然,现代美学理论认为,美与善是有相关性的,这里的“善”不是指人的善良,而是“美”是有功利性的。它一般是可以给人带来好处,而不是灾难的。比如一朵色彩斑澜的蘑菇,如果它是有毒的。拣菌的山民一般不会感觉到它的美。这说明,美的标准是与社会地位相关的。鲁迅说:“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检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的人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现在好多人在批判说鲁迅说错了。应该给焦大爱林妹妹的权利。这当然是自说自话。自认为比鲁迅高明了。如果焦大真要娶个媳妇的话,他最先考虑的恐怕能不能生孩子。抛开对林妹妹的亵渎先不说,对焦大来说,林妹妹肯定不是焦大首先考虑的。
如果说“病态美”是一种现实存在,把林黛玉做为这种美的典范,应该是有道理的。但是,现代人欣赏林黛玉之美,其着眼点并不在所谓的病态,而是她身上体现的人性之美。可是,林黛玉的性格和命运是与外型之美有内在联系的。假如林黛玉不是“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弱身子。她有现代人的健康之美,又有良好的文化教养,家族背景,经济能力。那样,贾府的命运悲剧依然不可避免,可她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是否还会存在,可能就有些难说了。所以,外型与命运是相关联的。
我们可以欣赏林黛玉的美,她的美,可以称为病态之美,但她的美代表着一种一自然之美,“天然生成的一段风流”。龚自珍所说的病梅之美,也是一种病态之美。两者是很不相通的。林黛玉之美的核心是“美”。虽然体弱,但精神强大。病梅之美,核心是病,是人对生命的摧残。从这个角度上看,把林黛玉之美称为“病态美”的典范是可以的。
林黛玉的病态美已成为一种美的典范了吗?你是如何理解病态美的?
病态如果就是美的一种标准,就没有“东施效颦”一说了。只是一种跟豪放相对的气质而已。婷婷袅袅,风流婉转。看看87版红楼梦就知道了。平常走路是弱柳扶风,也有活泼的时候,活泼起来是另一种可爱。
林黛玉的病态美已成为一种美的典范了吗?你是如何理解病态美的?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病态美,不是缠绵病榻,面黄肌瘦。任何美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没有美。汉武帝宠爱的妃子在病重期间拒绝见皇上,就是因为自己被病痛折磨得变丑了。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病态美是先天不足,是身体娇弱,不是疾病缠身。黛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如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黛玉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在古代人们推崇女性的娇弱之美。尤其是贵族家的小姐如果不吃点药,生点小病都不好意思出门。否则就不是娇小姐了!
连薛宝钗都有热毒之症,病发时,宝玉等都要去探病。
很多人说黛玉未能当上宝二奶奶是因为黛玉有病。事实并非如此,那个时代,黛玉体质弱,不是弱点,反而是优点。否则就不会有东施效颦了。
现代女性拼命节食,希望自己瘦一些,苗条一些。你对一个女孩子说她娇若西子,她会高兴。如果你说她健壮如牛,她一定会生气。
因此即使是现代社会,人们也喜欢病态美。
作者:润杨阆苑,欢迎关注!欢迎留言!
林黛玉的病态美已成为一种美的典范了吗?你是如何理解病态美的?
实际上躺在病床上的人是不美的,比健康时的容貌差多了,这里说的病态美,应该是一种柔美,女人的美还是以婀娜多姿为好,与男性之美达成一种阴柔,美有千姿百态,如自然界中的各种花卉,展现出自己最优势的一面,自己看着舒服,别人看着舒服,不要“东施效颦”反怡笑大方。
林黛玉的病态美已成为一种美的典范了吗?你是如何理解病态美的?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它歌颂的闺阁女性大致分为两个类型,以林黛玉为代表的西施式的病美人儿,像秦可卿、香菱、尤二姐、晴雯、柳五儿等都可归类于这个类型;以薛宝钗为代表的杨玉环式的健康体魄的美人儿,像史湘云、尤三姐、袭人就属于这个类型。
封建时期尤其是唐宋以后是文人统治社会,女性做为男性的附属品甚至财产的一部分,对女性的束缚和禁锢不但有儒家的理论做基础,也有形式上的具体呈现,形成了对女性非人性约束的独特的文化基因,士大夫对女性的审美趋向则是“纤弱”、“娇柔”、“瘦削”等趋向病态的美,这样的女子才能激发男性“我见犹怜”“顿生怜惜”和保护欲,当然这样弱不禁风的女子也好驾驭好控制嘛,否则,一个个健康能干如武则天,男人们哪里能找得到存在感?
其实,封建时代男性对女性的病态审美己到了变态的地步,最集中体现的就是缠足的“金莲之癖”,男性对三寸金莲“柔若无骨、瘦欲无形”痴狂式迷恋,“越看越生怜惜、愈亲愈耐摩抚”的病态和扭曲审美文化,也是禁锢女性走向社会的压迫手段。倍受今天推崇的那些大诗人都是有“三寸金莲”崇拜的,比如南唐后主李煜、苏轼、陆游、李笠翁等等,就是现代的大学问家辜鸿鸣、顾撷刚等也是小脚的拥趸。要想阻止脚的长大并终身拥有“三寸小脚”,小女孩三四岁就开始裹脚了,除大脚指之外的四根脚趾生生折断,并使足弓向上,这一裏就是十几年,直到成年,完全畸形。1912年国民政府宣布废除蓄发、缠足陋习,民间并无禁止,依然风行,直到1949年才彻底遭到摒弃,中国女性几千年为此付出的血泪代价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述清楚的。
《红楼梦》里不少女性都是小脚,只是作者描写的比较隐晦罢了。第八回写林黛玉探宝钗说她“摇摇”的走了进来,这是小脚女性行走独有的步态和身姿。第四十九回写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湘云穿着麂皮小靴,这种小靴也是小脚才穿的鞋子。第七十回说晴雯穿着“红睡鞋”和宝玉作《芙蓉女儿诔》里“莲瓣无声”都证明晴雯是小脚,第六十五回写尤三姐,“一对金莲或翘或并”,这当然是在写尤三姐是小脚,第六十三回写邢岫烟颤颤巍巍的迎面走来,这和黛玉的“摇摇”类似,所以邢岫烟也是小脚。
曹雪芹对女性的审美显然倾向于弱不禁风的病态美和有着“三寸金莲”情节。看他是如何描写他心目中的女神林黛玉的: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公的文字艺术和文学艺术当然是超一流的,但林黛玉是一个什么样的美人呢?愁绪锁眉、眼有泪光,没活动就气喘虚虚,一付病秧秧的样子,药罐子不离身,风一吹就得倒,不要多,跑上一百米估计得大病一场。按我们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实在算不上个美人儿。
所以林黛玉的病态美只是曹雪芹时代社会或者男性对于女性美的最高标准,在女性受教育和参与社会甚至政治活动的今天,我们崇尚阳光的美,健康的美,这么一看,倒是可以迫赶蝴蝶的薛宝钗外形相当符合今人的标准和要求。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探究红楼一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