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借婚事打趣黛玉,宝钗的做法为何与王熙凤不同?
王熙凤是诚心诚意的希望宝玉和林黛玉结合在一起。而且聪明的她已经看出来薛宝钗和其母的意思了,因此开玩笑时其实是有点有意警示的意思(当然这个意思林黛玉没有意识到但是薛宝钗看出来了)。
而薛宝钗开玩笑却是带有醋坛子味道的。要知道薛宝钗为人谨慎说话非常注意的,因此她开玩笑就别有用心了。林黛玉意识到了。
同是借婚事打趣黛玉,宝钗的做法为何与王熙凤不同?
宝钗一生谨慎,话到嘴边都留三分,要思考再三才会说出,即使是打趣也不会随意玩笑,堪称智商情商双高。而王熙凤则从对她的描述中,尤其第一次出场的情况来看,就已经注明了这个人物的鲜明性格,自然不会像宝钗一样的说话了。
同是借婚事打趣黛玉,宝钗的做法为何与王熙凤不同?
我已经明白了,凡是薛宝钗说话都不怀好意,凡是薛宝钗做的事都是满怀“心机”,凡是薛宝钗的艰难都是活该。
宝玉挨打,黛玉看见宝钗像是哭过的样子就说“哭出两缸子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
钗黛结金兰,黛玉自己都承认了多心、小性儿。部分观众读书者却不依不饶,非要把《红楼梦》分析出“甄嬛传”的意思才肯罢休。
薛姨妈宝钗在燕窝粥里下毒的推测过份了,就继续在各种可疑的地方寻找蛛丝马迹。
亲们!黛玉自己最是嘴上不饶人呀!后来被宝钗的宽容贴体打动了,黛玉都成长了、改变了。
好吧!我觉得《红楼梦》应该出一本“红楼梦背后的故事”,把宝钗语言行动背后的“心机”恶意都写一写才好。
曹翁写了凤姐那么多谋财害命的事情,大家也没有觉得凤姐怎样的不好 !
说不定把宝钗的“心机”都明白写出来,大家反倒是安心了。也不用那么时时提防着宝钗了,反倒爽快了。
宝黛姻缘不成,又找不出一个像样的敌人。
原来这才是最大的烦恼呀!
程高明白写了,贾母面对“黛玉之死”痛心疾首的说“是我弄坏了你………”。
可是程高本又是“假的”,87版才是真的“脂批原意”宝钗就是个藏在背后没有被发现的最大的“心机婊”。
黛玉太单纯了,被宝钗的虚情假意欺骗了。
结果本来“木的姻缘”的宝玉被宝钗耍“心机”,被假的“金玉良缘”夺走了。😭
同是借婚事打趣黛玉,宝钗的做法为何与王熙凤不同?
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
又要管人家的婚姻,叫他成就。你说可忙不忙?可好笑不好笑?
同样是拿黛玉的婚姻打趣,宝钗和凤姐打趣的含义大不相同,宝钗是当众取笑黛玉着急嫁宝玉,而凤姐则是当众催促黛玉快点嫁过来我们家,两种方式自然是催嫁更使女孩脸上好看,是给女孩脸上曾光的一种方式,而取笑着急嫁人却是让女孩脸上挂不住的一件事
同是借婚事打趣黛玉,宝钗的做法为何与王熙凤不同?
若说起王熙凤打趣林黛玉的婚事的情节,那不是一处两处,但给读者印象最深的一句是: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
闺阁女儿的婚事不能拿来说嘴,王熙凤是个人精,自然不会随随便便犯这个忌讳,她敢拿黛玉的终身来打趣,一是揣摩透了贾母要撮合宝玉黛玉的意图,二是顺应了宝黛情感的需要,三是表达了自己隐秘的愿望,她内心里确实渴望宝黛结合,为手中的管家大权加一层保险。因此这句打趣让李纨都说: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
同样,薛宝钗也曾拿黛玉的婚事打过趣,最有名也最让人诟病的一次是黛玉要认薛姨妈为娘,宝钗不让,并打趣说:我哥哥已经相准了,只等来家就下定了,也不必提出人来,我方才说你认不得娘,你仔细想去。
一个未出阁的女孩儿开口闭口的谈论聘娶之类的话题是为人诟病的,薛宝钗是谨慎小心的主儿,她之所以敢这样说,一是仗着这几个人都可靠,薛姨妈自不必说了,自然处处为宝钗着想,她自己更不会自毁长城,黛玉做为当事人,也不会外传。二是爱兄心切。薛宝钗这个人无论好坏,她对薛姨妈和薛蟠都是一片真心。薛蟠心事想来是向这两位至亲说过的。薛宝钗开这样玩笑,里面有很多试探的成分。三是也同王熙凤一样,也表达了自己隐秘的愿望。如果薛林能结为秦晋之好,金玉良缘便垂手可得,探囊取物了。
但薛宝钗的大气毕竟是不合大礼的,因此薛姨妈急匆匆的把话头接了过去。避免了尴尬的局面。用婚事来打趣黛玉,史湘云,贾探春都曾经有过。但她们都属于小儿女的小玩闹,唯有宝钗的打趣带有一点试探,一点渴望,一点恶趣味。
同是借婚事打趣黛玉,宝钗的做法为何与王熙凤不同?
我感觉一个是长辈,王熙凤开黛玉玩笑,有种边开玩笑边说事的,其实王熙凤内心里还是很看好宝玉与黛玉的,记得王熙凤说,喝了我家的茶就是我家的人了,虽说是在开玩笑,但是黛玉却不恼,换而言之,刚好戳中黛玉的内心的想法,所以王熙凤开玩笑的时候黛玉只会露出小女子怀春的娇羞。
而宝钗就不一样了,宝钗作为个未出阁的女子,开玩笑不似王熙凤作为已婚女子般敢说,而且,宝钗内心里还是希望自己有个好归宿的,前期估计对宝玉没啥想法,后期却有了想法了,宝钗打趣黛玉,说的话总会让黛玉多想,却没有王熙凤那样让人有娇羞之意了。
而且,宝钗读过书,总会用文字来打趣黛玉而不似黛玉那般令人易懂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