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贾母喜欢黛玉,为什么要宝玉娶宝钗?
贾母最后一定是让宝玉娶了宝钗,但这与贾母喜欢不喜欢林黛玉无关,因为,宝玉娶宝钗时,黛玉已经病逝了。
《红楼梦》草灰蛇线,伏脉千里,文中处处暗示了黛死钗代的结局。比如黛钗判词合而为一,比如刘姥姥讲的鬼姑娘茗玉冬日里雪(薛)下抽柴(木木),比如林黛玉日渐病重,特别是芳官为宝玉讲述的藕官与药官,蕊官的爱情故事,更是将剧情一透到底。
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弃虚凰》中。芳官告诉宝玉,扮小生的藕官与扮小旦的药官,时常扮夫妻,日久生情,"倒像真的一样儿”。后来药官儿一死,他哭的死去活来,"到如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又补了蕊官,藕官又与蕊官你恩我爱,而藕官如叱,并非忘了药官,而是心里想着,却也珍惜眼前人罢了。“比如人家男人死了女人,也有再娶的,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就是有情分了。”
而宝玉对这个故事,又喜又悲,又称奇道绝,自然是觉得意中人死了,男人应该另娶才是正当的,这也是男人应该担当的传宗接代的责任。这也暗示了黛玉病亡后,宝玉会廹于家族压力,娶宝钗为妻。
既然贾母喜欢黛玉,为什么要宝玉娶宝钗?
感谢官方的邀请
贾母为何不顾黛玉的死活让宝玉娶宝钗,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对于贾母而言,考虑王夫人的意见,王夫人是喜欢宝钗作为自己的儿媳的,虽然贾母是王夫人的婆婆,家族中的权利至高无上,只是她毕竟只是宝玉的奶奶,中间还隔着王夫人这一辈。如果执意去把黛玉和宝玉撮合的话,显然也不是非常合适。自古以来,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如果做父母的不同意这门婚事,即使贾母同意也没有办法强行做主。
2黛玉的身体,贾母是黛玉的外婆,虽然之前没有见过黛玉几面,她还是相当关心黛玉,黛玉从小体弱多病,贾母也是清楚的,自从进入贾府,贾母对黛玉的身体也是更加了解的,名门望族的大家长选择孙媳儿媳当然会非常慎重,黛玉身体羸弱,优柔寡断,不善言辞,比起阳光活泼的宝钗,差了一些,无疑作为贾府的儿媳,宝钗更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3权利的左右,总所周知,贾王史薛作为当时的四大家族,之间的利益错综复杂,林家的影响力几乎消失殆尽,完全与四大家族无法相提并论,所以综合各方考虑,宝钗更具优势和影响力。这些贾母自然不会说出口,但这些绝对会影响贾母选择儿媳的标准和考量
4 元春的支持,在端午节时,贾元春赏赐礼物,《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曾写道:“袭人(对宝玉)道:‘老太太多着一个香玉如意,一个玛瑙枕。老爷、太太、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香玉如意。你的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和数珠儿,别的都没有。’”元春此时已经封为妃子,更加知道宫廷的争斗,一旦出了事情四大家族可以互相照应,元春最后为了宝玉和宝钗定了调。
5宝玉和黛玉是姑舅表亲,虽然是亲上加亲,但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近亲的结婚的危害,不到万不得已,或者利益结盟,是不会让黛玉嫁给宝玉的。
综上所述,在贾元春和王夫人母女二人的影响下,贾母纵然非常喜欢黛玉但也不得为自己的家族利益考虑,最终携手促成了宝玉和宝钗的婚事。
既然贾母喜欢黛玉,为什么要宝玉娶宝钗?
承蒙邀请,这部分是高鄂的续编,其实还是部分违背了曹雪芹的本意。但就后80回高鄂的意思,贾母对黛玉万般宠爱,但为了贾家的前途来讲,宝钗是比黛玉更符合封建礼教的标准,是会劝道宝玉走仕途讲经济学问的最佳人选,而黛玉,用宝玉的话说就是“林妹妹从不说这样的混账话”,面对如此明显的差别,贾母要从贾家的未来考虑,也只好“不管黛玉死活”了。掉包计是凤姐的主意,而站在个人的角度考虑,你就要和心爱的人步入婚姻的殿堂,而心上人还以为自己娶的是别人并且为此高兴,换做是谁想必都是会“委屈”,宝钗也是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而已。
既然贾母喜欢黛玉,为什么要宝玉娶宝钗?
显赫一时的贾家,先是因为一个秀春囊自个在园子里抄了一遍;不久宝玉的那块通灵宝玉莫名其妙地丢失,宝玉变得疯疯癫癫;哪知祸不单行,元妃薨逝。贾家的核心人物贾母、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已经没有了原来的从容、淡定,贾府内外危机四伏。此时,贾政被外放,即将赴任。
对宝玉的病情,贾母、贾政等人心急如焚。病了这么多天还没有好起来的迹象,于是急病乱投医,贾母便叫人给宝玉算了一卦,“说是要娶了金命的人帮扶他,必要冲冲喜才好,不然只怕保不住。”
对于贾家来说,那块通灵宝玉就像是能够给他们带来无穷无尽荣华富贵的宝物,宝玉也因和这块玉的关系而在贾府中享有特殊地位。现在,正是因为通灵宝玉的丢失,宝玉才变得神志不清。当务之急当然是想尽办法让宝玉清醒过来。
所以,当有了这样一卦之后,贾母等人无论如何都要试一下,死马当作活马医吧。
贾母知道儿子既不信算命这一说,也没打算和薛家结亲,所以,找来贾政,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他,让他和王夫人拿主意。
贾政的一番话道出了他的心思:“老太太当初疼儿子这么疼的,难道做儿子的就不疼自己的儿子不成么。只为宝玉不上进,所以时常恨他,也是恨铁不成钢的意思。老太太既要给他成家,这也是该当的,岂有逆着老太太不疼他的理。”
待见过了宝玉,贾政的一段心理活动很有意思:“自己也是望六的人了,如今又放外任,不知道几年回来。倘或这孩子果然不好,一则年老无嗣,虽说有孙子,到底隔了一层;二则老太太最疼的是宝玉,若有差错,可不是我的罪名更重了。”
由此看出,贾政从心里不打算让宝玉和宝钗结婚,但是,情况特殊,又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顺着贾母的思路走了。
但是,他的心里其实是不愿意这样做的。
“贾政听了,原不愿意,只是贾母做主,不敢违命,勉强赔笑。”
以上种种表现,至少说明贾政从内心里是不愿宝玉娶宝钗的。
贾母就不顾黛玉死活忙着让宝玉娶宝钗吗?
其实,从黛玉进贾府,贾母对黛玉有多宠爱,读者有目共睹,甚至有一次王熙凤和平儿算家里的开销时还说到了宝玉结婚、黛玉出嫁,一出一进都是自己家人,银子都是老太太出,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在大家心目中,宝玉、黛玉的婚事是众人皆知的事,也是迟早的事,贾母本来也是有这种想法的。只不过,后来发生的一系列的变故打乱了她的计划,在外孙女的幸福和孙子的性命需要取舍的时候,她的天平自然地倾斜到了孙子的一方。
在一家人决定瞒着宝玉让他以娶黛玉为名实则迎娶宝钗的时候,作为宝玉贴身丫鬟的袭人原原本本地把宝玉对黛玉的感情告知了王夫人,王夫人又细细地回明了贾母。
接着,作者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贾母听了,半日没言语。王夫人和凤姐也都不再说了。”
贾母的反应真实地流露出了她的心理。她分明知道宝玉和黛玉之间是什么样的感情,现在,要拆散他们,她心里其实也很难过。
所以,接下来作者这样安排:“只见贾母叹道:‘别的事都好说。林丫头倒没什么;若宝玉真是这样,这可叫人作了难了。’”
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作为一家之长,她的心首先是为这个家的长远来考虑,再加上当时黛玉重病,贾母赞同后来王熙凤提出的掉包儿计,也在情理之中。
既然贾母喜欢黛玉,为什么要宝玉娶宝钗?
看到这个问题,或许可以换个方式来问,因为哪些原因,宝玉最终娶了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
一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
在那个时代,男女两情相悦,可以在精神上自由恋爱,但如果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断不能私自结合,也不能主动和长辈提婚事,宝玉黛玉都有这样的意识,所以从来都发乎情止乎礼,不敢私定终身。
二是贾母的离世
此处特别说明一点,所有内容仅以曹雪芹前八十回做参考,高额续写的《红楼梦》不作为依据。
我认为,贾母一直都是支持“木石姻缘”的,而且这个事情,贾府不论是主子还是下面的人都知道。从书中也可以找到端倪。
贾母对宝玉和黛玉自始至终就和其他孙子孙女不同,十分疼爱。贾母活了几十岁,是过来人,怎么可能看不出宝黛的心思,因此对着众人说宝玉和黛玉: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话,一听就能明白,在贾母眼里两人就是有缘分的。
宝玉被贾环烫伤,黛玉宝钗凤姐他们去看宝玉,说到喝茶的问题,王熙凤打趣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
凤姐虽然在任何时候都敢说敢讲,伶牙俐齿,但绝对是个有分寸的人,而且特别懂得讨贾母的欢心,她能说出这样的话,自然是因为她清楚地知道贾母的心思,不然绝不会冒失说出这样的话来。
不止王熙凤,贾府的小厮也是这样认为,当他和尤二姐说到贾府的事情,说到宝玉和黛玉时,原文是这样的:
“只是他已有了,只为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二三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里,往往从下人口里说出来的会更真实。
综上,只要贾母还活着,一定会做宝玉和黛玉的保护伞。后来宝玉宝钗结婚的时候,肯定不是像后40回里续写的那样子。
三是王夫人一派的阻力
王夫人自始至终肯定都是金玉良缘的拥戴者,出于未来家族利益考虑,一定会想方设法让宝玉娶宝钗,黛玉没有家族撑腰,在这段关系中完全没有话语权,宝玉即使反抗,但父母之命最终还是不得不妥协。
以上种种,虽然宝玉黛玉两情相悦,但终究抵不过现实的巨大压力,最终未能完成现实的圆满。说到这里还想插一句,虽然这在现实中是个悲剧,但在精神层面上,两人其实是没有什么遗憾的,自从宝玉和黛玉“诉肺腑”之后,两人之间已经没有了猜忌和怀疑,自此心心相印。从某个层面来说,这对两人对读者来说也是莫大的安慰。
既然贾母喜欢黛玉,为什么要宝玉娶宝钗?
既然贾母喜欢黛玉,为什么要宝玉娶宝钗?
一句话:因为后半段不是曹大神写的啊。
贾母无疑是喜欢黛玉的,她把黛玉和宝玉放在最中心,其他人都统统靠边,本家小姐表小姐什么的,都不可能排在前面,虽然后来出一个宝琴,隐约有提亲的意思,但是以老人精贾母做事的风格来看,多半就是知道宝琴已定亲,却还来这么一出,隔山打牛,敲山震虎,点一点,透不透的,就不是她的事了,她的意思到了就行了。从贾敏去世,她把林黛玉接进京城,亲自教养就可以看出,这老太太是把外孙女当眼珠子来护着的。谁提亲都不依,谁隐约赐婚,都给挡回去,她曾说过:“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
这无疑是一语成谶的话,贾母死了,宝玉和黛玉真得闹上天去。换句话说,只要贾母不死,她就认定黛玉和宝玉是一对,其他人不可能。除非她死了,管不着了,那没办法。
那宝玉为什么要娶宝钗呢?
元春死后,贾母死,黛玉接着也去世了,贾府被抄,宝玉当然得娶宝钗了。
且不说王夫人一直心心念念的喜欢着她,事实上宝钗也是贾府最好当时的选择了。贾家到了贾宝玉这一代,朝中已再无能人。贾敬早去,贾赦贾政都已到了政治边缘,甚至因为抄家的关系,已经被挤出了圈子,贾珍贾琏本身也是靠着贾家的关系才在官场有那么一点点说话的分量,贾家一倒,没用了。亲戚里面,李纨的娘家虽清贵,可是实权也是没什么了,何况人家还不太愿意帮,贾敏的夫家林家也随着林黛玉去世,没什么关系了,尤氏邢夫人家境都比较糟糕,不拖累都是好的,原先最强的,也就只剩下王家,可是王家随着王子腾去世,一盘散沙,连王仁都要投靠王熙凤,可见败落得相当迅速。史家早就没落了,史湘云一个官家小姐都过得和丫头似的,自保都有难度,哪还有余力帮贾府复兴呢?
薛家相较而言,还可以。怎么说呢?薛家在几大家族里,无疑是最没有势力的,早在护官符出现时,四大家族里薛家就没有官场力量,自然是政治影响力最小的一族,可是正因为官场影响力不大,所以薛家的生存之道在于商业,经过多年的经营,渠道早就铺好了。说得白一点,就是没人做官,但是做的都是赚钱的生意,或许会因为皇家的关系,因为其他家族的关系,生意会受到影响,但是薛家不会如其他几族一样瞬间垮台,不可能象其他几族一样,败到极点。薛家的生意还在,生意经还在,相较于完全落败的贾府,两家的差距反而变小了,于是,宝钗嫁给宝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高鹗的想法,应该是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人的意见,的确,宝钗有宝钗的优势,按时人的标准,这姑娘是天生的好媳妇人选,相夫教子,绝对一流,可是她和宝玉不搭啊,一个冷,一个暖,怎么可以长久在一起呢?结局自然也是悲剧。(文/宛如清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