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雪芹的构思中,林黛玉有没有可能被迫嫁给北静王或与其定亲?
《红楼梦》的很多谜团,不联系原型是难以得到合理的解释的,这个问题同样也不例外。
北静王原型和林黛玉原型都出身于满清皇族爱新觉罗氏,让黛玉嫁给自己的族叔成族兄,亏人们想得出来。黛玉和北静王的相同之处是,两人的母亲都是汉族人,因而都是汉满混血儿。根据我在前面已讨论过,这里不再赘述。
让人产生这个联想的无非是两件事,一个就是北静王赠给宝玉的鹡鸰珠串宝玉要转送黛玉,另一件是斗笠和簑衣也想送给黛玉。但两次都是黛玉拒而不受。那么,作者安排这两个情节的目的是什么呢?
鹡鸰代表兄弟,珠者诛也,这个道具的意思是,那个“当今"诛杀了一连串的兄弟,所以黛玉才说他是个臭男人。这个男字是跟女儿对应的,各有特殊含义,简单说,男在这个特殊的语境里指代满,女儿指代汉。这就暗示了那个当今的一大属性和一大罪状。黛玉不要表示自己和那个当今界限分明。
斗笠和簑衣是什么意思呢?先说棠木屐,棠对应女儿棠,指代汉,木谐音满,这个道具补充说明北静王是汉满混血儿。咏雪诗有一句,苇簑犹泊钓,这就是宝玉,对应黛玉说的渔翁,但是,这个渔翁一定要反看,渔翁是捕鱼的,反看则是被追捕的鱼,否则宝玉的风筝就不是大鱼了。下雪时渔翁又出现一次,两次渔翁代表宝玉两次被官府追捕(因两次搭救湘云)。是谁帮宝玉躲过了追捕呢?不用说是北静王。黛玉不要,是因为她没这个经历,她不过只是鱼婆而已。
黛玉嫁北静王,恐怕两人的原型连这个念头都没有,有的只能是感恩。
在曹雪芹的构思中,林黛玉有没有可能被迫嫁给北静王或与其定亲?
不会。
在曹雪芹的构思中,林黛玉有没有可能被迫嫁给北静王或与其定亲?
不可能的事情
在曹雪芹的构思中,林黛玉有没有可能被迫嫁给北静王或与其定亲?
不会,曹雪芹给林黛玉塑造的性格就能看出来,不会有这么一出戏。
一是林黛玉骨子里崇尚纯洁度很高的爱情,二是她的挚爱已经出现,那就是宝玉。
她对宝玉的爱不带任何功利,至真至纯,至死不渝。
除了宝玉,她对王孙贵族一概不感兴趣。
有一次,北静王路祭秦可卿碰上贾宝玉,将一串皇上赏赐的鹡鸰香念珠赠给了他。
宝玉回来后将这串珍贵的礼物转赠林黛玉。
然而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被林黛玉断然拒绝。
即使身世显赫又俊美潇洒的北静王,在林黛玉眼里也不过是一具臭皮囊而已。
其次,从林黛玉《葬花吟》中,也能看出她对自己的命运作了最坏的打算: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借落花喻己,也是林黛玉在幻想和宝玉的爱情破灭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标傲世的品质。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曹雪芹将林黛的命运中加上一段被迫嫁给北静王的笔墨,是不是画蛇添足?
不仅破坏了人们对宝黛爱情的唯美感,也对林黛玉是一种玷污,她是降珠草转世的仙子,怎么能有一些乌七八糟的桥段?
高鶚后续写宝玉和薛宝钗结婚,很多文学爱好者都已经认为,这违背了原著作者的意思,宝黛的爱情一定是唯美而纯粹的:“一生只为一人去”。如果不行,宁可去当和尚。
而这句话,在林黛玉和宝玉闹别扭时,宝玉讲过很多次。这样至情至爱的两个人,怎么可能一个去嫁北静王,一个和女友的“闺蜜”结婚呢?
如果结局注定凄美,那也应该是:一个含泪而死,一个从此古佛青灯。
在曹雪芹的构思中,林黛玉有没有可能被迫嫁给北静王或与其定亲?
希望林黛玉有个好的归宿,这是很多黛玉迷们的愿望,但这并不是曹雪芹写这本小说的目的。林黛玉被迫嫁给北静王,这种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北静王在小说中的意义北静王的原型根据刘心武老师的追索,有乾隆的第六子永瑢的影子。北静王的名字叫水溶,与永瑢很接近,也符合谐音命名的特点。
但是永瑢的年龄与曹雪芹相差比较大,倒是康熙的第二十一子允禧与曹雪芹相近,而永瑢后来在乾隆年间过继给了允禧为孙。允禧比雍正小三十三岁,他无心权力,能诗善赋,能书擅画,很可能私下与曹雪芹有交情。
因此,北静王的原型水溶很可能是允禧和永瑢的融合,而能被曹雪芹写入小说的人物,有三类,一类是被作者崇拜的人,一类是被作者唾弃的人,还有一类便是被命运左右的人。
这三类人,我们在小说中都可以找到原型,北静王就是曹雪芹所崇拜的人,有人把他称为贾宝玉的精神领袖。年轻有为,有着自己评判世人的独特价值观。
第二类,我们从作者的谐音命名上可以看出来,比如卜世仁、单聘仁、戴权等。第三类便是无法掌握命运的人,比如甄英莲、冯渊、元迎探惜(原应叹息)等人。
曹雪芹将现实中对允禧和永瑢的感情融入到了小说中,红学界一向认可红楼为曹雪芹的自传小说,并且将曹雪芹当作贾宝玉的原型。
小说中的北静王经常在私下召集一些兴趣相投的人到府上开坐谈会,那么在现实中,很有可能曹雪芹在现实中也经常被允禧请到府上与志趣相投的人开坐谈会,自然也就和永瑢也熟悉了起来。
所以,从原型追溯这个角度上看,北静王的存在更多的是为贾宝玉准备的,而不是为林黛玉量身订作的对象。
不符合木石同盟传说构想小说在开篇便是两个神话传说,女娲补天被遗弃的大石一心要去繁华之地走一遭。这个神话是为贾宝玉准备的,它不仅赋予了宝玉石性的性格,而且为贾宝玉的结局作了铺垫,从哪里来还回到那里去。
另一个神话便是木石同盟,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恩怨故事。知恩图报也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曹雪芹也把这种中国元素运用到了小说中,自创了一个传说,以泪报恩,泪尽而亡,多么美丽的一个传说,但它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悲剧。
在这个传说当中,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的仙草不止绛珠一颗,但唯有绛珠仙草吵着要报恩,一厢情愿的追逐,换来的是伤痕累累。这中间涉及到的人物只有神瑛和绛珠,没有第三个人,而且传说的结局也是注定的,以绛珠仙草泪尽而结束她的人间之旅,同样也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贾宝玉有诸多的人间俗缘,但林黛玉身上没有。在贾宝玉的身上有两个神话加持,所以,我们看到贾宝玉在小说中的角色比林黛玉要复杂,他面临的人生境遇是全方位的,矛盾也是全面的。他要面对男权的各种挑战,也要面对婚姻的压力。而林黛玉则不然,她面临的矛盾是单一的,她的人间之旅皆为还泪而来。
当她的爱情失败后,也是她泪尽而归的时间,因此,从小说原始的神话传说来看,林黛玉不可能嫁给北静王。
林黛玉和北静王在小说中的交集在小说的情节设置上,林黛玉和北静王并没有见过面,有过交集的情节也只有两处。
第一处,第16回,北静王送了贾宝玉一串御赐的鹡鸰香念珠,宝玉认为这是一件贵重的礼物,刚好黛玉回京,他便把此物转送黛玉,谁知黛玉不仅不要,而且还把它扔了,还骂道“什么臭男人拿 过的,我不要他。”
黛玉对权势的厌恶比宝玉还要甚,她的一生都与权势没有关系,秉持着“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人生理念,她口中所骂的臭男人,既是对权势的厌恶,又是对宝玉以外男人的拒绝。
第二处,第45回,在一个秋雨淅沥的晚上,宝玉穿着北静王送得蓑衣斗笠来看她,黛玉看着很特别,宝玉便说要向北静王也弄一套来送她,黛玉说她不要,不然就变成画上的渔婆,和宝玉的扮象渔夫凑成一对了,黛玉这次的挽拒是出于害羞,与上次拒绝的鹡鸰香念珠完全不同。
所以,林黛玉与北静王在小说中的交集,完全是出于刻画林黛玉的形象而设定的,并不是为了与北静王牵红线。
因此,综上所述,在曹雪芹的构思中,完全没有将林黛玉要嫁给北静王的设定,有此想法的人,纯属个人幻想。
在曹雪芹的构思中,林黛玉有没有可能被迫嫁给北静王或与其定亲?
这是一种极不現实,脱离《红楼梦》主线的狂想,从首回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关系的出現,到追随下世还泪始。至第五回林黛玉的判词和《红楼梦曲》絲毫也看不出林黛玉被迫嫁给北静王或与其定亲一说。如果真是这样,世界必少了一部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而增加一部林黛玉与北静王的故事或者叫什么传说?。
假设必竟是假设,无根据的假说,纵观《红楼梦》全书,可以说曹雪芹老先生“于悼红轩中坡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唯独沒构思“林黛玉被迫嫁与北静玉或与其定亲”一说,如果有这样的构思?为什么通观《红楼梦》,并未发現蛛絲马迹,又如何解说。因此,这是一种不附合逻辑的假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