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为什么不喜欢黛玉?

王夫人一开始不喜欢林黛玉,主要是因为贾敏。贾敏不喜欢贾宝玉,也是因为王夫人。这一对姑嫂之间的矛盾虽然没有明写的,但是书中许多细节,影影绰绰,可以窥见一二。

王夫人越来越不喜欢林黛玉,是因为她太会辖治宝玉了。黛玉简直把宝玉拿捏的死死的,只要黛玉一变脸,宝玉立刻赔礼道歉,鞠躬下跪,伏低做小,无所不至,王夫人看不惯宝贝儿子受委屈,对黛玉比对她还好。

王夫人后来决定不让宝玉娶黛玉,还有黛玉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堪忧以及黛玉的家世实在对宝玉和贾府没有帮助了。薛家虽然家世不好,但是有钱,贾府后期已经顾不上面子了,里子要紧。

王夫人半辈子都活在贾敏的阴影里,姑嫂矛盾是“祸首”

如果王夫人只是一个平民出身的女子,那么她可能只会羡慕贾敏,而不是嫉妒,更不是恨。但是偏偏的,她的出身只比贾敏差了那么一点点,她的心态就很难平衡了。

贾敏是荣国公的嫡孙女,王夫人是都太尉统制县伯爵的嫡孙女。贾府钟鸣鼎食,富贵无边,王家虽然不及贾府富贵,但也有爵位,钱也不比贾府少。

尤其是王夫人老爹这一代,专管各国进宫朝贺的事儿,油水很大的肥差,伙着薛家捞了不少的钱,才有“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但是可能王老爹光顾着捞钱发财了,对教育子女上都不怎么上心,儿子可能还逼着去寒窗苦读,但是王家的女儿就逊色太多了。

王夫人、薛姨妈、王熙凤,没有一个有文化的。

王夫人作为贾府当家主母,连酒令都说不上来,还要鸳鸯代说。可见王夫人的文化水平连贾母身边的丫鬟都比不上。可想而知她日常在王公诰命圈里的交际水平了。

当年王夫人嫁给贾政的时候,贾敏还待字闺中。

贾敏当年作为贾母最受宠爱的小女儿,按照王夫人“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的说法,加上当年贾府正值鼎盛状态,贾敏的生活配置肯定不是三春能比拟的,至少也是贾宝玉这个水平。怎么说大体上也要有二十个大小丫鬟,七八个嬷嬷奶妈整天围着她伺候。

看看王夫人二三十年了还对贾敏酸溜溜的羡慕,可见她在娘家时也没有这个待遇,嫁到贾府来就更不如娘家了。古代的小姐是娇客,媳妇没什么地位。

比如我们看《红楼梦》里,三春和黛玉和贾母一起吃饭,王熙凤和李纨就要站着伺候他们,“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那么当年,贾敏和贾母一起吃饭的时候,站在旁边伺候的人就是王夫人了。

王夫人心里是个什么滋味呢?贾敏这个小姑子出身比他高贵,长得比她美,气质比她好,才华横溢、聪慧无双、气度不凡,大家都是高门贵女,凭啥贾敏就比她各方面都好那么多?真是人比人得死!王夫人心里那个嫉妒就别提了。

王夫人不喜欢贾敏,贾敏也不喜欢王夫人。通过贾政对黛玉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贾政和妹妹贾敏的关系很好,可能比宝玉和探春还要亲厚,毕竟是一个妈生的。

贾政当年也是个风雅公子,长得也挺帅的,可是偏偏家族联姻娶了王夫人这么个粗俗平庸的女人为妻,贾政想要和她风花雪月是不可能了,贾政不开心。

贾敏当然也不可能和这个没文化的二嫂子做朋友,因为她确实配不上自己的二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

贾母宠爱贾敏,肯定会教给她治理中馈的管家之道,很可能也会让她在自己家里实践一番。那么闺阁中的贾敏就会得到一部分的管家权。

当年荣国府的文字辈儿的媳妇,可能是贾赦的嫡妻当家,也可能已经娶了续弦邢夫人,管家权在王夫人手里。但不管哪一种,都不会妨碍贾母安排贾敏学习实践。

要么贾敏分走了王夫人的部分管家权,王夫人会失落,要么贾敏分走了大嫂的部分管家权,那么王夫人可就更加尴尬了。

好不容易盼到贾敏出嫁了,王夫人终于不用再被这个美好的小姑子全面压制了,可是看看贾敏的对象,王夫人更生气了:

林家封袭四代列侯,林如海俊美儒雅探花郎,兰台寺大夫。林家林口简单,上无公婆,下午兄弟,贾敏嫁过去就是中馈一把手,林家女主人,早晚都不用给长辈请安的,简直不要太爽啊!

反观王夫人呢,虽然好不容易当了荣国府的家,生养了三个儿女,都五十岁的人了,还要天天在贾母面前立规矩;大儿子读书累病早逝,大女儿入宫当不得见人,小儿子顽劣不堪,贾母宠的没边;元宵宴上当着亲戚们的面,王夫人说在外面坐坐就散了,贾母说去里面多玩一会,那就只能去里面;贾赦强娶鸳鸯,贾母当众骂她,她也不敢反驳……

眼看着在贾府都苦苦熬了半辈子,还没能过上贾敏当年新嫁娘的好日子,你说王夫人心里能好过的了吗?

所以,当贾敏早逝之后,王夫人终于出了一口气,感觉自己总算在寿数上战胜了贾敏一次。但是贾母又要把贾敏的女儿黛玉接过来抚养了,听贾政的口风,好像要把她的宝玉和黛玉凑一对。

王夫人肯定不愿意啊,她好不容易走出了贾敏的阴影,怎么愿意娶贾敏的女儿做媳妇,以后每次看见她都要想起那些年被贾敏全方位压制的痛苦,她后半辈子干脆不用过了。

所以,王夫人一见到黛玉就没什么好态度,明确的警告黛玉,离宝玉远一点,不要沾惹他。

其实,贾敏也很讨厌宝玉。我们通过黛玉的内心活动可以得知,“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一般来说姑姑对侄子都有天然的亲近和喜爱,毕竟血缘关系亲近,但是贾敏对宝玉的评价真的很差,“顽劣异常”“极恶读书“”内帏厮混”妥妥的混世魔王熊孩子无疑了。按照她和贾政的关系,实在不该如此,那么只能是因为王夫人了。

林黛玉把宝玉拿捏的死死的,王夫人看不惯宝贝儿子受委屈

没有任何一个婆婆会喜欢善于辖制儿子的媳妇,王夫人也不例外。

虽然王夫人一早警告了黛玉不要理宝玉,不要沾惹他,但是宝黛姻缘前定,小儿女自幼被贾母凑在一起,又性情相投,感情日渐亲厚,又岂是能阻止的呢?

宝玉本来就是自幼有一股子“痴病”,他发自内心的尊重女孩子,怜惜女孩子,甘愿伏低做小,为女孩子服务。他对其它丫鬟、姐妹们尚且如此,与林黛玉自幼亲密有爱,更比别人不同。

《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真正表白定情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充满了互相试探,又因为“金玉良缘”等事情每每争吵哭闹,每次几乎都是黛玉一变脸,宝玉立刻赔小心,鞠躬作揖,甚至下跪讨饶也不是干不出来的,总之就是万般俯就哄转。

宝黛之间的小儿女情态和日常相处形状,王夫人看的清楚明白,所以她心里更加不喜欢黛玉了。宝玉实在太听黛玉的话了,比对她这个当娘的都要紧。黛玉也实在聪明,她摸准了宝玉的脾气,把他拿捏得死死的。

如果真的让宝玉和黛玉成亲,以后婆媳之间出现争执,宝玉要是一如既往的护着黛玉,她怎么立规矩,怎么体现她做婆婆的威严呢?当年被贾敏压制,难道以后还要被贾敏的女儿压制不成?

王夫人对黛玉的不喜欢,连宝玉都是知道的。从宝钗来贾府,薛姨妈开始宣传金玉良缘的时候,宝玉和黛玉就都很清楚王夫人的意思了。宝玉对黛玉说过这样的话:“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

还能有谁说呢?当然是整天闲话家常的王夫人、薛姨妈姐妹俩。宝玉也曾为了缓和王夫人和黛玉之间的关系做过努力。

那一次王夫人当着贾母的面问黛玉,她帮忙找的鲍太医的药吃的怎么样?结果黛玉心直口快就说,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让我吃王太医的药。王夫人当时就不怎么痛快了,然后宝玉就开始说他有个“六百两银子的药”,配了给黛玉吃了管保能好,王夫人当即就说““放屁!什么药就这么贵?”

六百两银子是不少,但对于贾府来说并不贵,林黛玉一年光人参配药就几千两了。宝玉也看出了王夫人对黛玉的意见。

所以他故意没有去哄转黛玉,而是留下陪王夫人吃斋。倒是宝钗,当着王夫人的面反复提醒宝玉,快点去哄哄林妹妹,也不知道她安的什么心思。

黛玉身体不好,家世无靠,不适合做大家族的媳妇

王夫人不选林黛玉做宝玉的妻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黛玉的身体健康问题。这也是贾母所顾虑的。

像荣国府这样的世家大族娶媳妇,主要看女方的家族背景和自身修养及管家理事的能力。

家族背景方面:黛玉高贵的出身本来是占尽了优势的,甚至是宝玉高攀不起的,但是随着林如海的去世,林黛玉失去了家族方面所有的有利资源。就是林家清贵的门庭和林如海的朝中故旧,也只能锦上添花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自身修养和管家理事方面:黛玉才华横溢,堪称大观园女状元,就是管家理事,黛玉也很有能力,她的潇湘馆是管理的最好的一处,几乎没有一个丫鬟婆子惹是生非。黛玉作为林如海的女儿,贾雨村的学生,她的眼界格局不是一般闺阁女孩能比的,管理大家族的中馈显然绰绰有余。

但是林黛玉最致命的缺陷在于她的身体健康状况不行,这就让她心有余,而力不足。她纵有比干之才,无奈却是个“病西施”“美人灯”,她没有那个体力去操心、受累,管家理事。

看看自幼充作男儿教养的泼辣王熙凤管家才几年,都累成什么样了呢?何况黛玉呢?

而且作为大家族的嫡妻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诞育子嗣。古代是宗法制社会,嫡子对于家族的传承非常重要。

林黛玉的身体情况,从会吃饭开始就吃药,风吹一吹就要倒,指望她多多的诞育嫡出子嗣,恐怕很难。当然,嫡妻不能生,也可养妾生的儿子也可以,但问题是林黛玉的身体情况,不像是多寿的样子。

如果黛玉嫁给宝玉,不管有没有生儿子,但是几年之后,如果她的身体就不行了,还是要魂归离魂天的,那么宝玉只能再续弦。

古代的续弦和原配区别并不大,但是呢还是有区别的,原配的地位高于续弦。尤其是对于贾府这样的大家族,本身已经没落了,宝玉又是个白身公子,父亲只是六品官,二房也没有爵位,就是娶原配也不太好找高门大户家的千金,要是续弦的话恐怕只能找比邢夫人和尤氏还要差的了。

这一切都是王夫人这个做母亲的不得不考虑的事情,她想让儿子一步到位,找一个有家世的、健康的、有能力的好媳妇。

实在找不到,那就家世差一点,要里子不要面子,薛宝钗就不错。毕竟是自己的亲外甥女,听自己的话,和自己一条心,薛家也有钱,既能壮大自己在贾府的“母党”势力,也可以联动贾、王、薛三家势力,这样贾府就完全掌握在王夫人手里了。

总之呢,贾宝玉的妈妈王夫人不喜欢林黛玉,首先是源自她和贾敏之间的旧日恩怨,姑嫂矛盾。再就是林黛玉辖制的宝玉太厉害,王夫人容不得儿子听她的胜过听自己的,再就是黛玉自己的身体健康是硬伤,王夫人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娶黛玉做儿媳妇就是了。

南山橘暖 / 文

我是南山橘暖,爱读书,爱读红楼梦。红楼梦解读见仁见智,如有歧误,敬请雅正。

王夫人为什么不喜欢黛玉?

王夫人对待林黛玉是大体分三个阶段的。

第一个阶段。林黛玉刚进荣国府。那时候林黛玉才七八岁,长的好,懂礼节,出身好,父亲是两淮盐运使,世袭公侯之家,单以社会地位,刨除还没成为贵妃的元春,林家要比贾家势盛的。那时候王夫人对林黛玉也是喜欢怜爱的。

贾母接林黛玉进贾府是人尽皆知的想法。以林家的势力,只有林黛玉一个女儿,如果与贾家亲上加亲,必然会大增贾家的势力。而且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同气连枝,如果再增加一个林家护在贾宝玉身侧。就算有一天荣国府被贾琏掌权,也不会危及贾宝玉的地位。所以王夫人明白贾母的意思。也对林黛玉所代表的林家满意的。

问题出在林黛玉父亲的早丧。林如海英年早逝,虽然留下偌大家产,但身后的势力就土崩瓦解了。这一阶段就不由得王夫人有了犹豫。贾宝玉本身不具备袭爵的资格,贾家最后的爵位和贾宝玉没份,贾宝玉又不是个在经济学问上用心的人。那么王夫人百年后,贾宝玉依靠谁?林黛玉除了有些财力,政途完全帮不上忙。这样,王夫人不免勾起旧日之情。

王夫人叹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从公细想,你这几个姊妹也甚可怜了。也不用远比,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

王夫人和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关系明显一般。她是羡慕嫉妒贾敏的千金小姐气派的。原本动摇的心,看着林黛玉越来越长成妈妈的样子,一定也会勾起旧日之思,对林黛玉的印象分下降。

林黛玉病情严重,彻底断了王夫人的心思。任谁也不愿意儿媳妇是一个痨病鬼。古代选媳妇,第一要素是身体健康能生养的。林黛玉无论如何都不具备。有人说可以娶妾。反正妾生的也是儿子。那差很多。庶出和嫡出天差地别。庶出不但在家里被瞧不起,也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就算贾环有一天当了贾府的主人,他也会在社会上低人一等。这是王夫人不能容忍的。王夫人的想法,那些势利下人一定也探察到了。

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她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

敏感如林黛玉怎么能不知道。父母早丧,彻底失去了依靠。贾母虽然还疼爱自己。却也年事已高。忧愤之下,已经有点病急乱投医了。宝钗就说她的药方人参肉桂太多了,这都是林黛玉的无奈之举,却不知道虚不受补,身体能渐渐垮掉。这一点,和赵姨娘被天天排挤直到病态何其相似…

最后抄检大观园后晴雯被赶出!王夫人借晴雯彻底说出了和林黛玉决裂的话。

王夫人笑道:“老太太挑中的人原不错,只是他命里没造化,所以得了这个病。俗语又说:‘女大十八变。’况且有本事的人,未免就有些调歪,老太太还有什么不曾经历过的?三年前我也就留心这件事,先只取中了他。我留心看了去,他色色比人强,只是不大沉重。知大体,莫若袭人第一。”

这口口声声说的是晴雯,却句句指向林黛玉。到这一步,王夫人就彻底放弃了林黛玉。而不差林黛玉的薛宝钗,顺理成章成了她的首选。

喜欢请关注本人头条号

王夫人为什么不喜欢黛玉?

从就书论书这个层面,以上各位师友的解读都各有千秋,本人自叹不如,这里就不再画蛇添足了,只说一下他们的原型。

其实,王夫人不喜欢黛玉只是我们的一个错觉,宝玉和黛玉早在两人十岁时便订婚了,王夫人如果不喜欢黛玉,何苦要订下这门亲事呢!

这样说有什么根据呢?很多,这里只说三点。一是“木石前盟",这句话出自第五回,太虚幻境宝玉见警幻仙姑隐寓的是雍正十三年曹家进京奔丧时,宝玉原型去平郡王府拜见姑妈时的情景,那时即说前盟表明这之前两人便订婚了;二是宝玉给黛玉取字,古代女子说待字闺中表示尚无婆家,一般地说,字是婆家取的,那么黛玉刚入贾府宝玉便给她取字,说明她的婆家就是贾家;三是“一草一纸",这句话的谐音是一曹一旨(根据另论),什么意思呢?这是说黛玉的经济来源有两家,一个是曹家,一个是北京平郡王府,因为称为“旨"的只有皇帝、王爷等人的吩咐。为什么黛玉和探春等人得的相同,而宝钗则不同,因为此时曹家已不把黛玉当亲戚看待了,已完全当成曹家人了。其它不再讨论了。

我们再看二玉是在什么背景下订婚的。两人订婚时间是雍正十一年,也就是黛玉进贾府那一年(根据我前面已说过,不再重复)。当时是什么景况呢?从雍正六年曹家第一次被抄拣,贾政原型便被扣留在北京认罪,直到五年后雍正得了帕金森病,弘历参与朝政,贾政的处境才有所缓和。恰好前一年告发曹家的隋赫德被治罪,平郡王纳尔苏等人趁机给贾政原型曹頫平了反,曹頫才得以回金陵和家人团聚,二玉的婚事便是在他离京前订下的,黛玉在咏菊诗中说的“陶令盟"指的就是这件事。我们且不说黛玉这是下嫁(一个王府的格格嫁给一个小织造的儿子),单凭曹家当时的处境而言,曹家也完全属于高攀。试想,王夫人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她感激涕零尚来不及,岂能有不喜欢之意!要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是准郡马了呀!那可是整个曹家求之不得的意外之喜。

还必须指出的是,二宝结婚是在黛玉死后两个月才完成的,并不象续书所描述的那样。王夫人即使势利,她也不会自打耳光。(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王夫人为什么不喜欢黛玉?

王夫人为什么力挺“金玉良缘”而不是“木石前盟”?

不知道大家在看《红楼梦》的时候,有没有一种感觉,那就是造成宝黛悲剧的罪魁祸首或者宝黛爱情的最大敌人其实并不是什么封建礼教,若从根上论起,似乎都应该归咎于一个人——那就是宝玉的生身之母王夫人。

是她,明知道宝玉最爱的人是黛玉,却把与黛玉性格最最相似的晴雯赶了出去;也是她,将与宝玉情投意合的金钏逼得跳井;更是她,一力撺掇促成“金玉良缘”,才让薛姨妈有了长住贾府的理由和可能性。其待晴雯、金钏之流,薄情之至。若说晴雯跟她非亲非故,因为是贾母给宝玉的,她嫌不称己意似乎可以说得过去。既与彼无仇无怨,自然好恶发之于衷而形之于外,正如《红楼梦》中所说,“王夫人原是天真烂漫之人,喜怒出于心臆,不比那些饰词掩意之人”,故而赶走晴雯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金钏呢?金钏伺候了她一场,对她也算尽心尽意,为何她一点儿旧情也不念,就巴巴地要赶出来,还一点儿脸面也不给,导致金钏只好跳井明志?真可谓冷心冷血冷情了。

其实,王夫人和薛姨妈的心思应该很明显,什么“金玉良缘”根本不是凭空而来,无非是薛家为了这位未来的姑爷“量身定做”的。小孩子时期的宝黛不知道或者不懂,但长到青春期的小儿女如何能对这东西不敏感?这“金玉良缘”是阴谋,也是阳谋。其本质就是贾家和薛家两大家族的合并或者强强联合。

看官可能要说了,贾家为贾宝玉选的儿媳可并不是薛宝钗,而是林黛玉啊!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想,黛玉很小的时候(有可能六七岁)就已经进了贾府,如果贾母不是有意让林黛玉做贾宝玉的媳妇儿,怎么会让他们一处起卧,任由他们像小孩儿过家家一样“三天好了两天恼了”那样给人添麻烦?再者,王熙凤在一次玩笑中,也曾经对林黛玉说过:“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不给我们做媳妇?”王熙凤是贾母在宝玉之外最宠爱的人,她的意思,多数情况下可以反映出贾母的观点。

更明显的一处是,尤二姐和贾琏的心腹兴儿在一次闲拉家常中,更是明确地说过:

兴儿笑道:“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王熙凤预先窥探到了贾母的意思,而贾琏又很容易得知了贾母的意思,作为心腹,兴儿自然也知道了贾母早已预先为宝玉定下了黛玉。可见,这件事情,在贾府里几乎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只是因为他们还小,不方便说出来罢了。

让林黛玉做媳妇儿,既符合贾母的意思(林黛玉和她妈妈长得实在太像了,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也符合贾政的意思,毕竟是自己的亲侄女儿。而薛宝钗,和自己可是没什么实质上的关系。

但王夫人不干,宝玉是从她肚子里掉出来的肉,她对宝玉可以说溺爱有家,所以给宝玉找的媳妇儿一定要符合她自己的标准。

首先,她得像自己,因为她自己性格沉默,不惹贾母喜爱;遵从三从四德,不讨贾政欢心。但她是封建礼教的既得利益者呀!如果不是她有个好娘家,贾政也许宁愿娶赵姨娘也不会娶她。在她看来,赵姨娘一定是使了什么狐媚手段,勾起了贾政。(从宝玉的眼光来看,或许仍旧是同仇敌忾的)所以她必然不能够让黛玉和晴雯这样会“作”的女孩勾引了自己的宝贝儿子。从内心里,她讨厌林黛玉的心高气傲和尖酸刻薄,动不动拿捏宝玉,让宝玉无法正正经经走“仕途经济”。再者,林黛玉身体那么弱,不利于生育,更不能让儿子安心读书,恐怕儿子要时时刻刻担心她的身体。所以,物以类聚,她讨厌林黛玉晴雯一类人,自然喜欢宝钗袭人一类知书达理又能劝宝玉走“正路”的女子。

其次,宝钗是她妹妹薛姨妈的女儿,是她王夫人嫡亲的外甥女儿。她冰雪聪明,善解人意,更兼有才有貌,完全配得上自己的儿子。对她而言,宝钗更符合她心中的理想儿媳标准。亲上加亲,强强联合,“二宝”一结合,贾家和王家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了。因而称之为“金玉良缘”。

总之,王夫人之所以对宝玉婚事干预过多,一方面缘于她对儿子的溺爱(贾珠死得早,现在只剩下这么个宝贝疙瘩了,但看她为贾珠选的儿媳——李纨,就可见她的喜好了),另一方面缘于她的现实考虑。眼见得“宝黛”结合将要“木已成舟”,她只好和薛姨妈串通,来演了这么一出“金玉良缘”的好戏。

可是,王熙凤作为王家人,本该在此帮助娘家人达成心愿的,但她却并没有,反倒是拿“宝黛”开起了玩笑。可见,王夫人的小心思不能明说,她还不敢公然和贾母作对。

可不是吗?“两个玉儿”在贾母心目中都是心尖上的人儿啊!所以老祖宗才会时时刻刻为他们担心。更不同的是,贾母本性更喜欢聪明伶俐又漂亮的人,不喜欢循规蹈矩的“没嘴的葫芦”。所以才会将晴雯赏赐给宝玉做丫鬟。而袭人,则是因为表面上的忠心耿耿而被贾母送给宝玉作为帮手。当然,后来的袭人,也正是因为“忠心耿耿”地效忠于王夫人,才能够被作为姨娘正式“收编”。——换句话说,袭人此刻的心里,已经只有一个王夫人,而王夫人也自然视她如同心腹。二人惺惺相惜(王夫人认为袭人是她的“心耳神意”),贾母早就离她很远了。

王夫人冷笑道:“这也是个不怕臊的。他背地里说的,同日生日就是夫妻。这可是你说的?打谅我隔的远,都不知道呢。可知道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难道我通共一个宝玉,就白放心凭你们勾引坏了不成!”

王夫人要排除异己,自然很好理解。但金钏本来应该是自己人啊!何以连自己人也驱逐呢?

其实,王夫人喜欢谁不喜欢谁更多的是出于她的理念——即长得像“狐狸精”的女孩必然是会勾引自己儿子干坏事的。既然如此,还不如早点打发出去。——这不啻是对“红颜祸水”观念的生动演绎。

其实王夫人在贾府还是蛮尴尬的:作为儿媳妇,她不得贾母欢心;作为妻子,她不能像赵姨娘那样放肆争宠;而作为母亲,她溺爱宝玉无比,却又不得不苦心孤诣小心翼翼为他安排这“金玉良缘”,还担心因此让宝玉心里受惊。如吴月娘一样,是典型的“正妻”型人格——想要的,不能够放肆得到;失去的,只好暗中夺回。而那在生命中早已默默丧失了的情欲,也只有心甘情愿地埋没在封建礼教的尘沙里。

这样看来,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作者和评论中对于王夫人的诸多回护了——她是真的很爱宝玉。

说了不多几句话,宝玉也来了,进门见了王夫人,不过规规矩矩说了几句,【甲戌侧批:是大家子弟模样。】便命人除去抹额,脱了袍服,拉了靴子,便一头滚在王夫人怀里。【甲戌侧批:余几几失声哭出。】王夫人便用手满身满脸摩挲抚弄他,【甲戌侧批:普天下幼年丧母者齐来一哭。】宝玉也搬着王夫人的脖子说长道短的。【甲戌侧批:慈母娇儿写尽矣。】王夫人道:“我的儿,你又吃多了酒,脸上滚热。你还只是揉搓,一会闹上酒来。还不在那里静静的倒一会子呢。”说着,便叫人拿个枕头来。

只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她不是他,永远无法代他做出选择。纵然勉强做了,也不尽人意。

欲知更多《红楼梦》详情,请关注头条号:半瓣花上阅乾坤。

王夫人为什么不喜欢黛玉?

其实这个问题我觉得只要是为人父母的,大都能想明白。

《红楼梦》,估计很多中老年朋友人都挺熟悉。对于“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应该也有一定了解。

我们首先来看看林黛玉是何许人:

林黛玉是“木石前盟”中誓要以毕生眼泪还报神樱侍者(贾宝玉)的“绛珠仙草”(林黛玉)。

林黛玉是前科探花、当朝巡盐御史林如海与当朝四大家族之一贾府千金、贾母掌上明珠贾敏的“望门独女”

林黛玉是从会吃饭时便吃药,一直没断过也一直不见好,三岁时癞头和尚来化她出家,说:“既舍不得他,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中天注定的“薄命红颜”

林黛玉是贾琏心腹小厮兴儿口中:“一个是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小名叫甚么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尤三姐)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的“多病西施”

林黛玉是刚进贾府就惹得宝玉摔玉(众人皆知那是宝玉的命根子),后来阖府女眷去清虚观打醮,遇张道士当众给宝玉说亲回来,黛玉不悦 ,又逼得宝玉砸玉,闹得贾府鸡飞狗跳,自己也恸哭得连药都吐了出来的“矫情小姐”

林黛玉更是心细如发、敏感小气、诗情横溢、抑郁寡欢,三天一大哭,五天一小闹,心肺两亏,吃燕窝人参都压根儿不管用的“悲情才女”

以上这样的林黛玉,和样貌同样出色、虽是经商人家但才情同样不差,身体好,脾性、持家能力尤其出挑的薛宝钗比起来,谁更受王夫人的青睐?!就连贾母也曾在清虚观说过,宝玉娶亲,重点是:“模样儿性格儿难得好的。”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时光的推移,经过各种事件的考验,相貌出众有文化,处事圆融有魄力且还亲上加亲的薛宝钗,自然是爱子如命的王夫人心头好了。

对于王夫人为什么不喜欢林黛玉这一问题,文友们多有不同解读。我个人也不喜欢薛宝钗的虚伪、心机,可理性地想想,“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作为深爱着儿子的母亲,谁又会甘愿儿子选择林黛玉这样的“刁钻小姐”、“薄命红颜”做儿媳呢?而且自己的儿子还就非她不爱、非她不娶,那哪个母亲又能对这样的女子喜欢得起来呢?

(图片来自网络,深谢[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

王夫人为什么不喜欢黛玉?

我认为《红楼梦》里并没有怎样去描述王夫人不喜欢黛玉。只是宝玉身边的丫头太多,随着宝玉和丫头年龄的增长,王夫人很是担心宝玉的名节,对宝玉管教严厉。王夫人午睡的时侯,宝玉嬉皮笑脸的来逗她身边的小丫头,王夫人立马训斥大怒,“都是你们这些小妖精把宝玉带坏了”,其实也不怪那小Y头,在我看来都是因为宝玉成天混在女人脂粉堆里。立马吩咐把丫头赶出府去,任她妈妈和宝玉怎样求情都没用,那丫头还是哭哭啼啼的去了。

觉得王夫人端庄威严,那个花花公子宝玉也越来越不象话,哪个丫头小姐见着都要打情骂俏一番。作为一个母亲,她一心想着宝玉能够用功读书,离那些丫头小姐远一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真怕会干出什么不干净有辱名节之事。

因而宝玉身边的丫头袭人深得王夫人信任,王夫人命她时刻看着宝玉,当然也包括黛玉。在这件事上,袭人是做的很好,很忠心于王夫人,每次宝玉黛玉在花园见面的时侯,立马就有袭人叫宝玉回去说是有人找。后来贾府决定宝钗宝玉婚事的时侯,是袭人也许是出于自己的私心吧,当时也只有她是宝玉最贴身最亲近过的Y头,是袭人出的馊主意,找王夫人说“薜家宝钗由于哥哥犯罪被革职,本来宝钗是要去准备去宫里选秀女的,由于哥哥的原因再也没有资格去选秀女,是袭人建议王夫人定宝钗和宝玉,说他们是天生一对,也不知袭人是何居心,她明明知道宝玉喜欢的是黛玉,当时王夫人一时也没了主意,袭人提醒她让宫里的姑姑元春娘娘来拿主意。后来娘娘果然传来圣旨,许宝玉和宝钗的婚事,病中的黛玉听到消息后,吐血气绝身亡,香消玉损。所以我认为宝黛的爱情悲剧,也并不在王夫人不喜欢黛玉,后来娘娘发来的圣旨,谁敢违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