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向林黛玉推荐了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这部戏剧的作者和书名是什么?
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讨论一下的问题!在这一回的回目中写的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但是,在正文中却并没有提及《西厢记》三字,而说的却是《会真记》。很多人觉得这应该是同一部作品的两个名字,并没有什么区别,其实这并不是同一部作品。这就要从《西厢记》的发展历程来了解一下了。
《西厢记》或者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戏剧家王实甫的作品,写的是张君瑞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但是这个故事最早的原型却是唐代的一个传奇小说,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元稹,故事的名字就叫《莺莺传》,因为里面有三十韵的会真诗,所以也叫《会真记》。这个时候故事还属于悲剧结局,张生最终对莺莺始乱终弃,并且还反诬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现在能看到的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这些诗词,对莺莺的命运给予了同情,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进行了批评,但故事情节并没有新的发展。 金代出现了董解元所写的诸宫词《西厢记》,诸宫词是当时的一种说唱艺术,类似现代的评弹,用琵琶和筝伴奏,边说边唱。这本《西厢记》将内容大为增加,加入许多人物和场景,最后结局改为张生和莺莺不顾老夫人之命,双双出走投奔白马将军,由其做主完婚。
到了元代王实甫基本根据这部诸宫调将《西厢记》改编成多人演出的戏剧剧本,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但将结尾改成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
这就是《西厢记》的整个发展历程,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整个故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局更是一个悲剧一个喜剧的天壤之别。那么《红楼梦》中出现的这部书到底应该是元稹的《莺莺传》呢,还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其实从书中的描写还是可以基本确定的: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这里可以看到,黛玉看的是“十六出”的戏剧,而元稹的《会真记》则是一部传奇小说,并不是分一出两出的戏剧作品。还有后面宝玉说的:“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这也是戏剧作品中的唱词,而并非是元稹的会真记中的词语。还有后面几回中黛玉偶尔想起的句子:“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
从文中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宝玉在二十三回中,和黛玉共读的正是王实甫的戏剧《西厢记》,而并非是元稹的唐传奇作品《会真记》。至于正文中为什么要写“宝玉携了一本《会真记》”,是曹公故意这样写的,还是后面抄录的人改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作者:流云。欢迎关注作者的头条号“云语红楼”,分享更多红楼品读文章。)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向林黛玉推荐了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这部戏剧的作者和书名是什么?
真的对戏曲作品不甚了解,抱歉!但从这一回中我充分感受到作者曹雪芹一定是要囊破中华文明文化之精随,不但每人要学会吟诗作赋,还要学会欣赏戏曲文艺,尽管曲艺文化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并不高,从事人群也不被世人看好,如此类有关戏曲作品,更是禁书,所以被人们称之"淫词艳曲",但文学艺术价值颇高,怎么也不容忽视,所以,这一章真的能看出曹雪芹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已达到至高无尚的境界,单纯看书,却像看戏,笔触细腻,深入人心。有时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真的是要有一位伟大的作者来应运而生,他不排斥任何作品,反倒是融汇贯通,曹雪芹不仅生动演译了《红楼梦》,而且还把《西厢记》,《牡丹亭》,《会真记》这样的关于戏曲作品再次被世人了解,认知!这哪是一本书,这简直是中国文艺百科全书!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向林黛玉推荐了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这部戏剧的作者和书名是什么?
谢谢邀请!
在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跟林黛玉在一起时,所看的有好几本书。
有《诗经》,《老残游记》,《西厢记》。如果说戏曲的话,应该是《西厢记》吧。它是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作品。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向林黛玉推荐了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这部戏剧的作者和书名是什么?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向林黛玉推荐了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应该是《西厢记》,是王实甫编,我认为是王实甫根据唐代元稹的《会真记》改编成戏曲作品,(又如现在《新三国》内容与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基本一样,改编成电视连续剧,适当作了修改而已)因为戏曲内容与《会真记》差不多是一模一样的,只是结局《会真记》中崔莺莺悲剧了,而《西厢记》中将崔莺莺的结局喜剧化了,有情人终成眷属,人们看戏都喜欢这样的结局,作者是迎合观众的心态而改,故事,小说允许虚构,也允改编,(不是历史,历史改了也许人们反感了),其实这个问题不用这么纠结,《红楼梦》中贾宝玉向林黛玉推荐《西厢记》主要想表达对林黛玉的爱慕之意,给林黛玉恋爱及性方面教育,因为此时林黛玉正值情窦初开,含苞欲放,所以林黛玉看了之后爱不释手,贾宝玉刚见林黛玉时就说:这个妹妹我见过。其实在撒谎,确实对林黛玉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这样一说可使林黛玉心里有种亲切感,也被林黛玉的美貌吸引,现推荐此书,实际就想接近林黛玉,很希望两人是《西厢记》中两主人公,后来情节发展果然很相似,两人常以书中的言话对话,你来我往,眉来眼去,感情升华飞快,可惜贾家不希望他们结合,将薛宝钗嫁给了贾宝玉,害得两人都相思病了,最终成了爱情悲剧。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向林黛玉推荐了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这部戏剧的作者和书名是什么?
感谢您的邀请,对于此问题,戏曲作品为《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作者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为元代中国戏曲剧本,其体现出素朴之美、追求自由的思想,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向林黛玉推荐了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这部戏剧的作者和书名是什么?
王实甫的《西厢记》。
关于《红楼梦》里宝玉向黛玉推荐的究竟是《会真记》还是《西厢记》这个问题,读者之间一直有争论。我们不怕争论,《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哪怕是完整的作品也足够我们形成专业,品鉴研赏。更何况还遗失了后面的大约三分之一的篇幅,令人心痛的同时更是在每一个读过它的人心中形成了自己的《红楼梦》,所以人人都有发言权,先贤蔡元培先生早就说过,“多岐为贵,不取苟同”,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先来区分一下《会真记》和《西厢记》。《会真记》又名《莺莺传》,作者元稹,就是写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的唐代著名诗人,他在传奇小说上也很有成就,《会真记》是他的传奇小说代表作,主要讲述的是贫寒书生张生对贵族小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是个悲剧。《西厢记》是元代剧作家王实甫根据《会真记》所作的杂剧,剧中人名相同,但内容变动很大,最后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有人会说,这还用争论吗,书里明明就写着宝玉走到桃树下,拿出一本《会真记》来读。是的是的,而且书里还写出了那天是三月中浣,古代每十天就有沐浴歇息假,三月中浣就应该是三月二十日或三月中旬,那时宝玉同众姐妹刚刚搬进大观园,住到了心仪的住所,增添了仆役,“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神仙一样的日子,三月中浣,草长莺飞,桃花正浓,宝玉“早饭后,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巧林黛玉来此葬花,于是俩人一起看。桃花树下,“二玉共读”是《红楼梦》里最经典、最美好的画面,以后改编的所有影视剧、戏曲、绘画都不曾忽略这个情景。 (黛玉)“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功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就因为看了《会真记》觉得太好,本来对戏文不屑一顾的林黛玉还仔细听了听戏班的女孩排练的《牡丹亭》,记住了其中“良辰美景奈何天”的句子。这是第二十三回,然后作者就不再提此事了。之后清虚观打樵、死金钏、宝玉挨打、赛诗结社等等发生了好多事,直到第四十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大家行酒令助兴,黛玉害怕被罚酒,脱口而出“良辰美景奈何天”,《红楼梦》读到这里不得不拍案叫绝,作者把他的构思变成一条彩带,带头、带中、带尾上下起舞,时隐时现,交相辉映,每一个点都恰到好处。
回到开头的话题,我觉得二玉共读读的是《西厢记》 。前文说,黛玉一顿饭的功夫“十六出”俱已看完。而《会真记》是小说,不分“出”,只有一折;《西厢记》是戏剧,是分“出”的,都是二十一出,只有在明朝崇祯年间出现过十六出的《西厢记》。这也是为什么专家读者都认为《红楼梦》是发生在明末清初的事,二玉共读十六出的《西厢记》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根据。
不知道说的对不对,请红迷朋友们“多岐为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