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主角普遍早慧,是曹雪芹为了艺术效果刻意为之,还是当时公侯人家的公子小姐果真如此聪颖博学?
或许是我见识浅薄。在我看来肯定还是有意为之。聪明早慧的人肯定有,但是肯定是凤毛麟角似的。像谢道韫、李清照等人出身好,受教育早,很早就名声在外。她们都是流传千古的才女,但是也并没有像书里的女孩子那么早慧成熟。在书里,无论是探春还是黛玉,都有着超出一般的早熟,尤其薛宝钗,她们的行为举止,恐怕不是一个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小孩子就能有的。
即使在古代,女子15岁以后才算成年,男子更是要等到二十弱冠,也就是说即使是按着古人的标准,他们也都是小孩子。或许能因为聪明,在某一方面展现出超人的智慧。但是,能在各方面都达到趋近完美的水平,恐怕不可能。即使是被成为神童的骆宾王,七岁写的也只不过是“鹅鹅鹅”这样的诗。
尤其像书中,薛宝钗等人那不仅是学富五车,更称得上是全才了。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而很多知识都是靠着日积月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一切都需要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无论是薛宝钗的螃蟹诗,还是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没有一定的积累,早慧的人恐怕是做不出来的。即使是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在做《洛神赋》的时候,也是人到中年了。而贾宝玉才十三四岁就能做出《芙蓉女儿诔》明显不符合常识。
《红楼梦》的主角普遍早慧,是曹雪芹为了艺术效果刻意为之,还是当时公侯人家的公子小姐果真如此聪颖博学?
应该不是刻意为之,我外公十一岁结婚,那时候还是留辫子的,十一岁,结了婚第二年就是一家之主了,太老爷过世早!我小时候启蒙也早,读学前班的时候其他小朋友学一二三四,我在那抱着繁体字的射雕英雄传。家里就是这样传授的,学会说话就读书识字,能拿东西就学毛笔字。会跑了就开始认药材,再大一些看医案。上学之前要想好自己想做什么,要做什么,该做什么准备之类……
这样长大,我们兄弟姐妹几个,没有什么过不去的火焰山。生活中得心应手随心所欲。
但是,我们很少有同龄的朋友……我们是别人眼中的异类。
《红楼梦》的主角普遍早慧,是曹雪芹为了艺术效果刻意为之,还是当时公侯人家的公子小姐果真如此聪颖博学?
文学都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曹雪芹的父亲曹頫,就不懂写诗。这部小说的底稿从石头记到风月宝鉴,甚至于金陵十二钗这一稿据部分人推测就是他父亲写的,但是非常烂,但是可以作为红楼梦的素材。
红楼梦中的人物也不是个个顶尖,顶级的只有黛玉,宝钗,湘云,妙玉,十二钗中只有三分之一。还有大量文盲,甚至凤姐这样的大家小姐,都是文盲,不会写字。
科举考试中,作诗是必考科目。
《红楼梦》的主角普遍早慧,是曹雪芹为了艺术效果刻意为之,还是当时公侯人家的公子小姐果真如此聪颖博学?
记得读过一个答案。是教授答学生提问这个问题的。
教授说:你看!路边被碾压了小草,早早地开了花。这是感到要凋零了,拼命地开出花来。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宝姐姐是父亲早丧。林妹妹和实大妹妹都是孤儿。三姑娘早看出贾家“自杀自灭”。四姑娘寄养在容府。宁府成了污秽的代名词。
这些,是“遭风霜,受碾压”无疑的人。
便是宝玉,何尝不是看透那些“禄蠹”无能、合府男儿无支撑家业的?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吧。(宝玉这一条是个人的瞎想。只是有这种可能。)
看看那些懂事早的孩子,多跟压力有关。
加上世家优良的文化教育,出现了这些才华横溢的早慧孩子。
《红楼梦》的主角普遍早慧,是曹雪芹为了艺术效果刻意为之,还是当时公侯人家的公子小姐果真如此聪颖博学?
我想问题里的早慧大概就指类似于心智的成熟,和对人生感悟的深刻,表现在为人处世,例如会察言观色,换位思考,感悟人生等。现在人都是小家庭结构,不像封建大家族,从小经历的事儿少,要处理的人际关系简单,所以普遍入社会工作后才慢慢有感悟,尤其是攻理工科的。另外古今都是普遍平民家庭的孩子就是比大家族的晚熟。曹刻画人物我觉得一半是真早熟,一半是创作需要,我是真不信十岁出头的孩子当时的心思能完全像书里写的那样。另外早慧读文史哲类的书多是有一定关系的,书有启发作用,加上那几个主角自己爱思考有慧根就早熟了。
《红楼梦》的主角普遍早慧,是曹雪芹为了艺术效果刻意为之,还是当时公侯人家的公子小姐果真如此聪颖博学?
主角黛玉、宝钗才华横溢,早慧,应该是这样的。但是,并没有多夸张,《红楼梦》里面大部分情况都是很正常的,可以接受。
导致楼主纳罕的原因是什么呢?
(图1. 985高校毕业,主攻初、高中语文,时薪500RMB)
首先,不是他们所有人都聪明,是聪明的主动聚合,更加显眼。书中的情节导致看似博学的人自动聚集。既然要吟诗作对,不会的就只能走开,会的人聚到一起。就如厕所里尿急的人比例比较高。其实里面也有很多才能不济的贵族,也有能把唐寅看成“庚黄”的。迎春和惜春对诗词也不精通,李纨会鉴赏,创作水平也只能是“勉强凑成一律”。聪明如王熙凤也不识多少个字,更别提作诗了。
其次,赢在起跑线上。如果资质算不上卓尔不群,那就拼爹吧。官宦人家,条件好,重视教育,自然不会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请个中了进士的家教,读个“四书”,一年时间不行就两年,反正咱不差钱。除了学习方面,大世面是见过的,礼仪上也不会拖后腿,去别人家不会丢人。如果去外面当官,还可以领着孩子周游世界,将来做个怀古诗什么的也有素材,不至于只知道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要是家里书多,也可以自小博览,各种典故都在心间,别人点个戏、宣个令什么的都能跟自己看的书对上,是不是很牛。
再者,专攻文科。古今同样年纪、同样家境和资质的孩子相比,古代的吟诗作对还是应该更牛一些。十四五岁的时候,他们是不知道什么叫万能公式、和差化积,不知道煤气中毒的机理,不知道是浓硫酸入水还是水进浓硫酸,不知道什么是第一宇宙速度,更不知道什么is,am,are……他们主攻文科。书法也是如此,怎么回事?毕竟那个时候的孩子没人知道什么叫“王旁青头兼五一”,一概手写。
最后,暂时还没想到,参见前几条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