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丫鬟一定是通晓文字知礼仪的吗?
按照宝钗的观点:“作诗写字等事,也非你我分内之事”;“你我只该作些针黹纺织事才是”,认为女子读书识字,是额外的。
这个观点是有社会基础的。曾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全国最高学府校长)的李守中:
李守中承继以来,便说“女儿无才便有德”, 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烈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纺绩井臼,是纺线、织布、打水、臼米的合称。贵族小姐用不着亲手做这些,无非是概指女红针线,以及管理家庭内部事务。当时社会主流(或者叫“封建礼教”)认为,这些才是女子的本分。
至于读书识字,下棋绘画,乃至书法诗词,都是闲情逸致,并且是一不小心就会成为不良爱好的闲情逸致。
这还是贵族小姐。至于奴才丫环,当然文化水平会更低些。她们认得字吗?
先说亲戚家。黛玉是正经上过学的,老师是考中过科举的贾雨村,正式上学有一年时间。当时有两个伴读丫鬟,不知雪雁是否其中一个。到黛玉进贾府,只带了雪雁一个,但雪雁戏份不多,再没有介绍她是否识字。
薛家正式的丫鬟有莺儿和文杏,都没说是否识字。香菱是妾,在作妾之前曾服侍过老奶奶薛姨妈,也就是作丫鬟。她认得字,还自学读诗,后来甚至专心学写诗。她是什么时候认字的?可能是到了薛家以后,像黛玉的伴读丫头一样陪宝钗读书认字(如果宝钗为了好玩,教她认字,就像现在的小朋友喜欢作游戏当老师一样,也可以算在伴读之中);也可能在人贩子手里就认了字。
“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女儿,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十一二岁时,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人贩子把拐骗来的小女孩养六七年再卖,当然是为了卖出更高的价钱。除了长大些更值钱外,可能也会教些识字、歌舞之类的技能,以增其值。香菱或许是在这个过程中认了字,受到了最初的启蒙教育,奠定了以后自学的基础。
林、薛两家的丫头,都有识字的,那么王家呢?王熙凤出嫁之初,是连字也不认识几个,要管家理事,还特意用了个没上头的小厮彩明记帐。王夫人更惨,行牙牌令说俗话,连刘姥姥都能说,她却不能:“至王夫人,鸳鸯代说了个”。
刘姥姥说:“我们庄家人闲了,也常会几个人弄这个。”这样共赏的娱乐项目,王夫人也插不上嘴,更不用说读书识字、写诗填词了。
薛姨妈倒是能行酒令说几句,也博得“众人称赏”,却是全书中唯一一次。其文化水平,未见高明。多半跟王熙凤一样,是出嫁以后受夫家熏陶。
王家的姑娘小姐都是这样,丫头奴才就更不用说了。直接证据就是陪嫁丫头平儿不识字,连帐也看不了、记不成,否则王熙凤不会用个没上头的小厮彩明记帐,而放着平儿不用。
史家丫头写得不多,翠缕跟湘云讨论阴阳一段很有趣。听其言语,对阴阳理论连最基本的认识也没有,多半也是不识字的。
让我们再回到贾家。贾家的丫头虽然有抱琴、司棋、侍书、入画之样风雅并且有联系的名字,但肯定是主子给起的,不能证明丫头有文化。而怡红院的袭人更是直接说:“我们不识字,可不要那些文的。”这句话,连最爱争辩的晴雯、最擅口才的麝月也没有反驳,看来怡红院丫头不识字,是一定的了。
林红玉(前期算怡红院编制,后期到了王熙凤手边)倒是有笔,那是为了描花样子,没有交代她会写字。唯一的例外是司棋,表弟潘又安捎来的情书被她珍藏密敛。情节可以托人捎来,但大概不会请人代念,这样推下来,司棋应该是认识字的。而司棋跟的,是最不善管理辖制下人的迎春。这个安排耐人寻味。
总结一下。《红楼梦》里的丫鬟,有的识字,有的不识字,前者应该占多数。对于丫头的文化学习,主子们可能是出于一时好玩,教她们一点,而不是出于实用。即使教一点,也是偶一为之,绝不会持鼓励态度,更不会引导或者支持丫头钻研学问。像宝钗对香菱的学诗,基本是持反对态度,即使不禁止,也绝不鼓励 。相比之下。黛玉的有教无类、湘云的志趣相投、宝玉的暗中感慨,摒弃了阶段观点,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红楼梦》里丫鬟一定是通晓文字知礼仪的吗?
荣宁二府算是诗礼簪缨之族,温柔富贵之乡,且有端庄贵气,格外注重礼仪。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见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俗,彼时,她穿过一重重院落,走至贾母房中,见阖府中人,鸦雀无声,屏气凝神,肃然而立,足见规矩森严。
再者,读《红楼梦》,感觉《红楼梦》里的女子实在是既聪明美丽,又识文断字,而且是强闻博记,才情超群,让人觉得简直是十全十美,兰心蕙质,由里到外,无一处不美。但是细想一想,《红楼梦》里的众多小姐是这样的,除了王熙凤这位俊俏能干的少奶奶,相对来说算是半个文盲以外。
可是,问题来了,生活在这个封建大族中那些美丽周全的丫鬟们都知礼而识字吗?关于这个问题就要具体分析一下了。
首先要区别知礼与识字是一回事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封建价值观当中,讲规矩、识大体是顶顶要紧的,特别是对女人而言。就是王熙凤这样放诞无礼的人,真正在大事面前或正规场合都是极其注重规矩守礼仪的,这也是贾母称赞她的一个重要原因。贾母曾经说过,不过是没人的时候,娘儿们顽笑一回罢了。若她日常也这么着,就不成规矩了。
王熙凤在捉鲍二家的与贾琏的奸情的时候,看到小丫鬟见了她就掉头跑,而没有站住问好,就说要把这个没规矩的奴才打烂了。尤氏因为受了委屈,到李纨这里来闲话,丫鬟给她端洗脸水时没有跪下,只半弯着腰,就说是没规矩了。平儿与王熙凤的关系处得那么好,但是,平常说话也是很注意的,绝不敢乱用“你〞这个词,吃饭时也不敢在一个桌上吃。类似于这种要讲规矩的事,书中实在是比比皆是。
同时,封建价值观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当然并不是说女子不要有才能,而是说女子的德行是第一位的,就是要知礼仪、守妇德,至于说是不是能够读书习字,那倒在其次的。如果真的是识文断字,也不过是能够给丈夫以红袖添香的感觉,但是不足为外人道也,否则便有失女子的名声,即所谓不务正业,这一点,薛宝钗在教育林黛玉时是明确提出了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真正极其具有才情,特别是诗词歌赋之类做得好的,往往恰是青楼头牌。
林黛玉初进贾府时问贾母,姐妹们都读什么书?明明贾家的四姐妹都是才能出众的,但是贾母还是说:〝读什么书,不过是认得几个字,不当睁眼的瞎子罢了。〞贵妃省亲之后,大观园空在那里,宝玉和姊妹们搬进去居住,李纨的职责也是带领姊妹们学规矩,做女红,而不是叫她们专门读书习字的,至于成立诗社,也不过大家玩一玩罢了!真正需要讲求读书的,是贾宝玉的职责。
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你想上上下下对丫鬟们读书和知礼这两件事应该怎么看呢?丫鬟们每天做着服侍主子,讨主人欢心的事情,知礼是必须的,但并不见得是要读书习字的。
从贾母的丫鬟,再到邢、王夫人的,薛姨妈的,再四春的,史湘云的,薛宝钗的,林黛玉的等等诸位佳丽的丫鬟,貌似都没有读书写字的。只是有一个似乎有点例外,那就是迎春的丫鬟司棋,司棋和表弟潘又安有情,两人互有书信来往,虽文墨不通,但毕竟也是略识些字的。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候,和贾母等人游大观园,同时还行令,金鸳鸯就充作令官。金鸳鸯懂得如何行令,如何做令官,也颇有一些文词,但是这也并不代表她一定是识字的。毕竟说和认字以及写字是有很大区别的。
我是冰珊醉红楼,从我的视角析红楼,欢迎关注品评
《红楼梦》里丫鬟一定是通晓文字知礼仪的吗?
《红楼梦》里丫鬟不一定都晓通文字,但一定知礼仪。
以前就有“宁娶大户人家丫鬟,不娶小户人家小姐”之说。
大户人家调教出来的丫鬟,比小户人家的小家碧玉见过世面,而且吃穿用度不比主子差多少。跟小家碧玉比起来,大户人家的丫鬟更要养尊处优,更懂得规矩和礼仪。
像贾府这样的名门贵族,调教丫鬟的水平自然不会差。三宣牙牌令的鸳鸯是晓通点文字的,倒底是贾母手中调教出来的水葱儿,连大老爷贾赦都起了纳她为妾的“不轨之心”。
与表弟潘又安有私情的司棋大丫头也是识字的,从她与表弟往来情书就可见一斑。
三姑娘的丫头侍书,四姑娘的丫头入画想来也是认字的,她们的主子小姐都是才女,丫鬟自然近墨者赤,略通文墨。
《红楼梦》里丫鬟一定是通晓文字知礼仪的吗?
刘姥姥游大观园行酒令由鸳鸯主持而且是要求押韵的酒令,贾母的体己(个人财产)都由个人鸳鸯管理出入记账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鸳鸯一定是通晓文字知礼仪的。
除鸳鸯之外,另外的丫环应该基本上都是文盲。袭人这样的大丫头也不知道宝玉写了什么字,还请黛玉来看。平儿的主子凤姐也是半文盲识字也不太全,自己想写个东西“私密”一点的字条还得请宝玉或者黛玉帮忙。还有个例外是司棋,她表哥潘又安让人给她私传“情书”这种书信是不能找别人来帮忙看的,司棋至少自己会认字。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