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有24个儿子,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为何只有康熙出现了九子夺嫡呢?

因为朱元璋早早就确定了要建文帝继承大统,并且做了充足的准备。首先是封建文帝为皇太孙,其次是令各地藩王都到各封地呆着,没有命令不准随便进京。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把建文帝的叔叔王们都叫了过来,当面告诉他们,你们都别争了,以后他就是皇帝。虽然私下里,建文帝见了叔叔们,还得行叔侄礼,但是这是家礼,是晚辈和长辈的关系。如果到了外面,见了东宫太孙,这些叔叔王们,得向太孙行礼,建文帝就是皇储,朱元璋早早地确定了建文帝和各地藩王的尊卑关系,如果有哪个王胆敢有夺嫡之心,不用说,肯定会天下共讨之。

在建文帝成为太孙以后,朱元璋着意培养,亲自教导他怎么做皇帝。《明史》上说:“初,太祖命太子省决章奏,太子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

皇太孙已经可以批阅奏章了,什么意思?这些奏章都要打回去的,打回去的时候,都要有御批或者盖印的,当然都是用皇太孙的名号。朱元璋此举意在告诉天下臣子和各地藩王,皇帝由建文帝来继承,已经板上钉钉了,各地藩王绝无理由再去争夺了。如果有敢争夺的,那岂不是自作聪明,成为叛臣贼子了。

此外,朱元璋在死前已经为建文帝削藩做准备了,他在晚年不断地调动一些藩王的封地,目的就是防止各种王在当地势力过于强大。而且朱元璋死前留下遗诏说:“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意思是不让藩王随便进京,从而各地藩王无法在京城活动,以使刚继位的建文帝稳定局面。

建文帝在继位之初,接连削了四个藩王,并把朱棣的嫡子弄到南京城作人质。从此可以看出,朱元璋死前的安排是很妥当的,建文帝不费吹灰之力,没遇到什么抵抗就轻易地削藩了。只是到了燕王朱棣那里遇上了问题。

而燕王朱棣的问题在于他还有兵权,其他的藩王已经没有兵权了。之所以燕王有兵权,是因为朱元璋死前,朝鲜老是挑事,有大臣建议对朝鲜用兵,只是朱元璋病了,所以搁置了下来,但是兵马已经准备齐当了,还有要防备北方蒙古用兵。据《明史》记载:夏四月庚辰,廷臣以朝鲜屡生衅隙请讨,不许。戊午,都督杨文从燕王棣,武定侯郭英从辽王植,备御开平,俱听燕王节制。

因此燕王朱棣才有的兵权,所以建文帝削藩削到燕王那里出了问题。而燕王很大程度上也是被逼着靖难的,皆因为建文帝削藩的操作太急切了,刚登基第一年就要急着把所有藩王都削掉,甚至有一个王还自焚而亡,燕王儿子还在建文帝手里,这时候燕王能不铤而走险吗?

在此之前,各藩王应该都没有争夺皇位的心思的。

至于康熙帝所面临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他两次废过太子,给其他王子以可乘之机,死前又没有明确一个继承人,所以才演化成九子夺嫡的惨烈局面。

而且康熙帝的皇子们有一点还跟朱元璋的皇子们不同,朱家的皇子都封了王,分驻各自的封地,跟朝中大臣来往不频繁,而康熙的皇子们不但生下来就一直住在北京城,而且都不同程度地参与朝政,跟朝中重臣勾勾连连,甚至结党,这就造成他们各自已经具备了夺嫡的实力和团结了各自的支持者。

而康熙皇帝老年时已经力不从心,被朝中党争和朝廷官员的腐败折腾的够呛,更没有精力去捋清各皇子之间的斗争以及他们跟朝中派系千丝万缕的关系了。

总体上,就是上面所讲的那样。

康熙有24个儿子,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为何只有康熙出现了九子夺嫡呢?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是地地道道的汉人王朝,汉族建立的王朝,自商周起就有“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对于皇帝来说,皇后就是妻,其他都是妾,所谓嫡长子,就是皇后生的大儿子。老皇帝去世,让皇后生的大儿子继位,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经过一千多年实施,嫡长子继承制在人们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由于这种制度的确能有效化解皇权交接中的争斗,实现平稳过度,因此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一直以来,汉人建立的政权大都采取这种制度。

朱元璋建立明朝,沿用了嫡长子继承制,立马皇后的大儿子朱标为太子。其他皇子根本没份,所以也没必要争。

大清朝起源于后金,是少数名族的一个部落,他们的首领称汗王,没有一夫一妻制,而是大妃、二妃、三妃……,很多妻子。汗王传位实施贵族公推制,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是这样。

皇太极向汉民族学习,自称皇帝,建立大清国,逐步向汉制过度,实施一夫一妻制,才有了皇后。到顺治时,他采取了遗诏制,传位给康熙。到康熙时才第一次釆用“嫡长子继承制”,立胤礽为太子。

康熙朝,“嫡长子继承制”的思想基础不牢,所以才有康熙废太子之事。废掉太子其实就是宣布,放弃“嫡长子继承制”,这样所有皇子都有了继承皇位的权利,“九子夺嫡”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感谢您阅读点赞留言转发关注!

康熙有24个儿子,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为何只有康熙出现了九子夺嫡呢?

向敬之

康熙是崇拜朱元璋的,几次南巡途径金陵,都会爬上紫金山,拜谒对朱元璋的孝陵,并题词“治隆唐宋”。

朱元璋建国后,册立嫡长子朱标为储君,又两次封王诸皇子,并给他们藩地,命镇守一方。康熙也学习汉人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指定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亦两次奉爵皇子。

所不同的是,朱元璋的儿子天生就是亲王,太子朱标之后,除了最小的第二十六子幼殇外,其他大大小小都是王。洪武二十四年第二次封王诸子时,不少还在襁褓之中。康熙不然,儿子生了不少,但真正被封爵者,只有十四阿哥以上的年长皇子(十三阿哥不得封),还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四等。

康熙封爵年长皇子,论其功劳、父皇喜好,甚至生母身份。康熙后期,第二次废储后,实施秘密建储计划,命诸年长皇子分领旗务,参决大政,组成了凌驾于内阁、议政处之上的特别权力中枢。

康熙朝之所以出现九子夺嫡的储位之争:

一、储君的人心向背。朱标为朱元璋诸子老大,颇有人气,友爱诸弟,一旦弟弟冒犯父皇,他主动为之求情,赢得了弟弟们的敬重。同时,朱标推行儒家仁治思想,受到了文武群臣的拥戴。胤礽不然,因为康熙的溺爱放任,以及谋主索额图的放纵,日益“肆恶虐众,暴戾淫乱”,大失人心,导致诸兄弟及皇族宗室、满汉大臣中出现了强有力的反太子派。

二、皇储的处理关系。朱元璋建储较早,又封其他皇子为藩王,但加重储君的绝对权威,严格约束藩王对储君的崇隆之礼,较早地命他们至藩地,同时接受朝廷严厉的制度监督。康熙也是高度重视太子的仪注和权威,但又一视同仁加重其他皇子教育,对他们赋予留守京师、扈驾外巡的重任,使之觊觎储位,暗结亲信,各成集团,寻找机会挑战储君。朱元璋为太子组建了强大的顾问教育团队,命朝中重臣参与其中,其他藩王皇子在地方却不得与朝臣交结。而康熙只是为太子组建了詹事府,重视服务,而不引导,同时将年长皇子分入诸旗,留在京师,并无严格的交结禁令,导致了兄弟之间不忠不孝、无情无义的骨肉相残。

康熙有24个儿子,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为何只有康熙出现了九子夺嫡呢?

归根结底,是因为满清奉行丛林法则。

满清自努尔哈赤开始,皇位继承就从来奉行所谓贤者居之的传统。而何为贤?

不是真正的贤德能,而是以实力说话。

以努尔哈赤为例:

第一位继承人祁英,本身功勋卓著,但当了三个月就被五长老与弟弟们联合干掉。祁英真实情况怎么样,努尔哈赤会不知道?当然完全知道,只是面对这么多儿子大臣们的反对,努尔哈赤也只能废黜祁英。

第二位继承人代善,甚至还只是被努尔哈赤口头上表示(本汗死后,幼子与大妃都归代善抚养。这算是委婉地托孤給代善)将给予代善继承者地位,马上就有内宫妃子揭发大妃阿巴亥私下结交代善,赠送饮食酒肉,意图现在就巴结示好代善(这个将来会成为阿巴亥新男人的儿子)。努尔哈赤当然也明白原因,却知道这就是其他儿子们的激烈反对表示,如果不收回对代善的继承安排,能够伸手到自己内宫的儿子们还会继续做出反应。所以努尔哈赤再次向贵族皇子们让步,假装处分阿巴亥,收回了代善的继承人地位。

第三位继承人则是幼子多铎。多铎之所以被称呼为继承者,是因为努尔哈赤亲将的两黄旗65牛录被分給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而且各领一旗,其中阿济格多尔衮只各15牛录,多铎不仅有旗主位,还有努尔哈赤分給的亲兵35牛录,比其他任何一旗都多。然而,多铎三兄弟年幼,努尔哈赤死后不仅没有继承汗位,而且连亲娘阿巴亥都被四大贝勒合作逼殉。

所以,康熙之前的皇位继承,根本不是皇帝说了算,而是八旗贵族们议定。不仅努尔哈赤死亡后如此,皇太极死亡后依旧如此。原因就在于这两个时期,满清皇位继承是誰拳头大誰说了算。皇帝也要被贵族会议所约束,比如皇太极就当众盟誓,即便贵族宗室犯罪,他的兵马也只能分给兄弟子侄,皇帝不能私吞。

因此,到了顺治死亡,初步掌握权力的孝庄等人议定由得过天花的康熙继位,算是以皇帝遗命确定皇位继承的先例。但此时各旗主依旧掌握巨大权力,只是康熙运气好,干掉鳌拜、灭三藩之后权力得以集中,才最终确定皇权的无上统治地位,各旗主的权力被逐步剥夺,对朝政的影响力基本消失。

所以,康熙时期才会出现皇子夺嫡。

而康熙本人喜欢玩弄权术。

对废太子好得失去理智,默许其扩张势力,结果废太子集团庞大得令自己都坐卧不安,立即放出大阿哥来平衡势力,这才是最终九子夺嫡的根源。后面,废太子与大阿哥一起倒台,八阿哥又跳出来接管大阿哥党羽,康熙再次故技重施,不仅重立废太子,又允许老三,老四这些参与朝政,分薄废太子与八阿哥势力。

因此,归结到底,就是满清没有嫡长继承制的基础,为了皇权稳固,干脆让皇子们各自去奋斗,似养蛊一般培养继承人。

但是,这样的继承人确实很会玩弄权术,但几乎都是不会治国的。

康熙有24个儿子,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为何只有康熙出现了九子夺嫡呢?

康熙和朱元璋的文治武功都很高,康熙除鳌拜亲政,平定三藩、除郑氏政权,平定准格尔丹,签订尼布楚条约,开创盛世局面。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成就也很高。

那康熙皇帝和朱元璋的儿子都很多,为什么康熙皇帝后期会出现九子夺嫡的情况呢?

康熙皇帝和朱元璋儿子虽然都多,但他们的情况不一样。

朱元璋儿子虽多,但他生前是明确的确定了继承人。朱元璋登基后,立朱标为太子,朱标也深受朱元璋的器重,那时朱标的太子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因此朱元璋其他的儿子是根本没有希望。

而朱标后来虽然英年早逝,但朱元璋又确立朱标之子朱允文为继承人。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其他的儿子还是无缘太子之位。

所以朱元璋生前没有发生多子夺嫡的情况,只是朱元璋驾崩后,朱允文登基为帝后,才会先了朱棣起兵。

而康熙则不同,康熙虽然也确定了太子,但他出现过废立太子的情况,同时后来的太子也不被康熙所喜爱。

康熙皇帝的其他儿子看到康熙厌烦太子,他们觉得自己有希望做太子,所以就开始攻击太子。

当太子地位不保后,康熙的其他儿子又开始拉帮结派,他们都想做太子,做未来的皇帝,因此他们之间也开始明争暗斗。

在加上康熙在太子地位不保后,又一直没有明确太子之人,就让康熙的儿子们有了非分之想。康熙是到了最后才确定了雍正为继承人的。

所以康熙后期会出现九子夺嫡的情况,而朱元璋的儿子虽然也多,但却没有再朱元璋生前出现众子夺嫡之事。

康熙有24个儿子,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为何只有康熙出现了九子夺嫡呢?

康熙与朱元璋,都是历史上多子的皇帝,康熙有24个儿子,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同样是多子的皇帝,为何只有康熙出现了九子夺嫡?

两者立嗣态度不同。康熙早立了太子,可这就导致了太子的骄纵,变得为所欲为,逐渐太子失去了康熙的喜爱。而康熙在废掉太子之后,对谁为太子的态度不明确,这就使得有权势的皇子纷纷争夺太子之位,形成了以八阿哥、四阿哥为首的派别,两者之间相互倾轧。朱元璋建国之后,就把朱标选为了候选人,这就使得朱元璋其他儿子无法觊觎太子之位,就算朱标死后,其他藩王也无机会,朱标的儿子朱允文成了太子,这就让其他儿子无法争夺。加之,朱元璋做人强硬,为了保护其孙的地位,对强势的藩王采取打压的措施,使得藩王在朱元璋在位时不敢有异心。但朱元璋一死,朱允文即位时,势力强大的燕王朱棣就不满足于自己的身份,发动了对建文帝的战争。

康熙虽说处理朝政厉害,但他处理家事方面缺乏果断力,要是他废除了太子之后,能够及时选出太子,断了其他皇子的念想,可能皇子之间也不会争夺。反观朱元璋,立了谁是太子就谁是太子,就算太子死了,太子的儿子即位,这就断了其他藩王的野心。但强硬的朱元璋一死后,不老实的藩王就蠢蠢欲动,要想夺朱允文的皇权,最后朱棣也成功夺了朱允文的皇权。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