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为什么封笔?

据闻,金向以“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为书中人物准绳,而写《鹿鼎记》时,无奈把市井无赖韦小宝搬入书中。

向来正面人物多少瑕疵,但韦小宝一反常态,不仅毛病多,且小人心态;这正是金庸觉得新武侠小说此间已至尽头,而非江郎才尽。

封笔如戒酒戒烟,很无奈,但能写出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为联诸多神作,已值了。

金庸为什么封笔?

金庸封笔是自然,不封笔才是意外,因为金庸从事武侠小说创作,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作为出身不俗的旧式文人,金庸本是不屑于写武侠小说的。金庸的理想是做一名优秀的报人,之所以开始写武侠,一是受梁羽生之邀,二也是当时武侠流量正盛,金庸想借这个“流量大户”拉一拉他创设的《明报》。

一个想做报人的旧式文人,为了生意而写流量文,这本身就是权宜之计,年轻的金庸心中一定是会有不齿的。这种想法很好理解:严肃文学太没有市场,现在很多本来挺优秀的作者,为了经营自媒体而改写流量文,虽然有了生计,自己内心却是不认同的。他们一旦不缺钱了,终究还是要回归“正途”的。正因为对武侠不认同,这才有了倪匡对《天龙八部》的代笔;一旦后继有人,金庸也就不出新作了。一个作家若真正在意自己的作品,会让别人代笔吗?说到底,武侠只是他眼中的流量文罢了。

金庸也是如此。他最后一部完结的武侠是《鹿鼎记》,其中的武侠色彩已经不明显。日后花费了大量精力去修订,为的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些武侠小说可以真正完善到登入文学的大雅之堂。金庸是流量巨星,但他是文学家吗?这个问题,金庸自己,也一定在疑惑吧。

金庸为什么封笔?

金庸刚开始写武侠小说,纯粹是个糊口的活计。当时,他在报社当编辑,与梁羽生是同事。某天,报社总编派给金庸和梁羽生一个任务,让他俩写武侠小说,在报纸上连载。

于是,便有了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和金庸的《书剑恩仇录》。

今天看来,《书剑恩仇录》的笔法幼稚,叙述方法笨拙,甚至比不上梁羽生老练。不过,《书剑恩仇录》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却大有可观之处,这是梁羽生比不了的。

梁羽生和金庸都靠着第一部武侠小说一举成名。接着,金庸又创作了《碧血剑》。这部小说依然缺点很多,在金庸的所有长篇小说里排在后三名。

此后,金庸的创作才能被电影公司的老板所赏识,于是他离开报社,进入当时很有名的长城电影公司做了编剧。

在这期间,金庸开始专心研究西方戏剧创作的规律,然后与自己深厚的传统写作功底相结合,迅速走向成熟。成熟的标志,就是创作出了《射雕英雄传》这部小说。

此后,金庸又不甘心做一名编剧,选择了自己创业,创办了著名的《明报》。

在这期间,金庸创作了《神雕侠侣》,在《明报》连载。

当时,金庸两个人就是金字招牌,他的小说在哪里连载,哪个报纸、杂志就能大卖。《明报》草创之初,全靠金庸的小说维持着。

随着《明报》的成功,金庸已经解决了财务自由。他的武侠小说创作,也进入了宗师级别。

金庸接连写出了《天龙八部》《笑傲江湖》这样的大作,爬上了武侠小说的顶峰。此时的梁羽生,早就被他远远地抛在身后。

梁羽生的创作,人物单薄、雷同,后期尤其如此。而金庸的创作,每部作品的人物性格都是截然不同的。

等写完《鹿鼎记》后,金庸就停笔了。

为何停笔?金庸的好朋友倪匡代他答曰:他写不出来了。

其实,这只是笑谈。

金庸停笔原因有三:第一,在《鹿鼎记》获得巨大成功后,激流勇退,保住大师名声——这是金庸的精明;第二,金庸不想重复之前的人物,在无法继续突破的情况下,他甘愿不写——这是金庸的高傲;第三,金庸早就获得了财务自由,在没有创作快感的情况下,他不需要靠写作赚钱了——这是金庸的底气。

金庸为什么封笔?

60/70/的精神抵柱

金庸为什么封笔?

金庸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鹿鼎记》,《鹿鼎记》号称是中国的《唐吉诃德》。《唐吉诃德》终结了中世纪骑士小说,《鹿鼎记》终结了武侠小说。

英雄侠义写到《鹿鼎记》就写到头了,你武功好,你讲江湖规矩,你要脸,最后你干不过只会吹牛拍马,不会武功,不识字,无底线,不要脸的韦小宝。

武侠小说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小说,就是因为武功是武侠小说的核心要素,没有之一。

武功,江湖中人,江湖规矩,这些构成了武侠世界。

练武之人,行走江湖,不受传统社会习俗的约束,也不受官府管辖,但江湖也有江湖的规矩。

老说江湖江湖。

江湖到底是什么?

诗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然而江湖是水,江湖中人是在“水”上,不在土地上,也就不是“率土之滨”,所以也不受官府管辖。

大家想到了啥?

对,就是《水浒传》,好汉们也不在土地上,也是水上,所以不受大宋王朝管辖。

为啥进入江湖?

自由是核心要义。

这些江湖规矩大致包括,有纠纷靠江湖规矩解决,其实就是看谁武功高,谁武功高谁话语权就大,一句话,谁武功好就听谁的。所以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都在追求至高无上的武功。

但实际上,武功好是干不过阴谋诡计的,老虎总有打盹的时候。练武比武这些都只是为了争夺话语权,而不是杀人,真要杀人,阴谋诡计比练武效率高。

有武功的不打(杀)没武功的,也就是江湖人不打非江湖人。这是要脸。

比武的时候不能以多打少,以大欺小,不得偷袭,不得下毒,甚至不能用暗器,用暗器的时候要提醒对方,比如喊一声“看镖”,总之就是要堂堂正正的在武功上胜过对方,这才有脸,这才体面,这才有话语权。

你千辛万苦练就一身好武功,是为了赢得话语权,那你就得要脸,得体面,如果你不要脸,不体面,那也谈不上话语权。

总结一下,江湖世界的逻辑,谁武功好谁有话语权,前提是你得要脸。

这是金庸小说创造出来的武侠世界,在《鹿鼎记》中,金庸亲手颠覆了这个世界。

江湖世界的解体,江湖规矩的消失,甚至连武功都没用。

武功没用,江湖规矩不存在了,江湖也不存在了,那武侠小说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一本武侠小说的男猪脚不会武功,那还叫武侠小说吗?

且听我慢慢道来。

金庸偏偏就这么写了,男猪脚韦小宝是一点武功也不会。

那会武功有什么用?

以往的武侠小说,男猪脚行走江湖必得一身好武功,不然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怎么行侠仗义,怎么除暴安良?

然而从《鹿鼎记》来看,会武功一点用都没有。

韦小宝一点武功也不会,但混得最好,位极人臣,家财万贯,朋友遍天下,还娶了七个漂亮老婆,在朝廷、天地会、神龙教三方之间混的如鱼得水,面面通吃,堪称三面间谍。

人靠的不是武功高强,人靠的是吹牛拍马,阴谋诡计。

《鹿鼎记》的描写的时代是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已经曙光出现。比如满清朝廷就仿制过红衣大炮,韦小宝还亲自带领着去和罗刹国打仗,还炮轰神龙岛。吴三桂还送过西洋火枪给韦小宝,韦小宝一直带身上防身。

神龙教主洪安通是《鹿鼎记》顶尖高手之一了吧,武功好又怎么样,干得过红衣大炮吗?神龙岛还不是被大炮轰平了。

再牛逼的暗器能比枪厉害?

这是从技术上说,从江湖大环境上来说。清朝是中国最专制的封建王朝。满清朝廷是从白山黑水间走入中原的,立国之后依然带有一些部落色彩和奴隶制色彩。同时又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他们吸取了历代统治得失,可以说把封建专制是做到了极致。朝廷对社会的掌控力比过去的朝代都高。

在这样专制的朝廷里,吹牛拍马比有真本事更吃得开。韦小宝本身就是拍马屁上去的,所以他就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到了他上位的时候,他就故意重用几个不拍马屁的人,还结拜了兄弟,以他的经验,不拍马屁,那是有真本事的人,总得有人干活吧。看到了吧,有真本事会武功的人,他的命运反而掌握在马屁精手中。

江湖中人也一样,归辛树,洪安通,九难等人武功卓绝,但你武功再好,威望再高,干得过红衣大炮吗,朝廷就有很多的红衣大炮。

即便在江湖上,这些人也不占优势,你武功好,威望高,你是高手你就得要脸,韦小宝是文盲瘪三,他不要脸,韦小宝就用扔石灰,下蒙汗药这些下作手段搞死了不少高手。

《鹿鼎记》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世界,因为西方科技的进步,武功已经没用了,至少是面对洋枪洋炮的时候没用了。专制王朝下,朝廷的眼线也进入了江湖,谁讲江湖规矩谁吃亏,江湖规矩荡然无存,没有规矩还成什么江湖,江湖也成了朝廷斗争的延伸。不受世俗约束,倒受朝廷约束了,那还有什么自由可言,这算什么江湖。

总结一下

1.武功已经没用,打起来没有洋枪洋炮管用,争夺话语权又不如吹牛拍马两面三刀。

2.江湖规矩没用了,谁讲规矩谁吃亏

3.江湖也不存在了,朝廷派遣大量鹰犬进入江湖,或者说朝廷收买了大量江湖中人。江湖中人也成“率土之滨”了,江湖不存在了。

《鹿鼎记》以韦小宝为视角解构了江湖世界,江湖世界已经没用存在的意义了,这是武侠小说的巅峰,武侠小说已经到头了。

不可能有武侠小说超越《鹿鼎记》了。

金庸为什么封笔?

昨日傍晚,金庸先生在港逝世的消息传开,在娱乐圈掀起了一股悲痛怀旧风。这位创造了无数经典武侠故事,写下数百个有血有肉,性格迥异的江湖人士,英雄侠士,卑鄙小人,风流君子,俏皮佳人。

在他的笔下,娇俏伶俐的黄蓉甘愿伴随懵懂憨直的郭靖守护咸阳,生儿育女;韦小宝带着娇妻美妾隐居大理,撇下俗世功名;独臂杨过大侠等待16年找回小龙女,却让小郭襄丢了心神;东方不败笑傲江湖,一代传奇令人沉醉……

金庸先生创造的武侠平行世界,温暖了几代人的青葱岁月,点燃了一颗颗热血豪情。

而金庸先生一生著作不少,1955年30岁的金庸开始写出《书剑恩仇录》后,让整个香港为之疯狂传读,之后金庸正式开始写作之路,先后创作了《碧血剑》、《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等作品。正式奠定了他“武侠泰斗”的地位。

但就在1972年,金庸写完长篇小说《鹿鼎记》后宣布封笔,这部小说是金庸写书以来人数最多,情节最长的武侠故事,而这部又不同于其他,描写武功盖世的江湖英雄,而是刻画了一个江湖混混如何在朝廷江湖恩怨中夹缝生存,既有侠义精神又带点旁门左道,最后带着一大帮妻子退隐江湖的故事。

写完这部,金庸先生才48岁,18年的时间他创造了太多经典,他的读者粉丝遍布天南地北。选择封笔,急流勇退,这是金庸先生做的最重要的一个决定。

一个作家,写尽了武侠中的故事和人物,最后以一个不那么武侠的故事作为终点,他将之前创造的武侠世界打碎,最后抽身离去,更有大侠风采。

金庸封笔后,对自己之前的作品进行大量修订,他的小说,成为了无数次翻拍的影视剧。

一代武侠大师的离开,让人黯然消神,虽人已不在,但江湖犹存。

(一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