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文化会消失吗?
逢年过节,许多中国乡村都会请来戏班子,唱起大戏,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人山人海,非常热闹。中国戏曲有广博深厚的群众基础,从北到南的中国乡村,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戏台,许多中国人对于世情、社会的感受,就是从这些穿着花花绿绿戏装,或文唱或武打或悲情或嬉笑的民间戏剧中开始的。
中国戏曲发展至今已有800年历史,种类多达360种,比较流行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赣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二人台、高腔、梨园戏等五十多种。其中的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中国戏曲的源头是先秦时代的“优”,优,就是戏谑的意思,既有歌舞,又有戏谑。“优”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俗讲”“变白”等说唱形式。宋代,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综合表演,出现了“宋杂剧”。宋元时期出现的南戏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合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因素形成的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明清传奇便源自南戏,多用昆曲演唱。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呈现地方化趋势,江西弋阳腔、江苏昆山腔对后来的戏曲影响最大。清代兴起了地方戏,乾隆年间,徽班进京,汉剧加入,京剧形成,中国戏曲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众多艺术形式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性艺术。
民间历来有“正月看大戏”的风俗,可见中国戏曲在全国各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对戏曲的热爱源于它背后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戏曲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戏曲主题大多宣扬惩恶扬善,弘扬社会正气,表明了中华民族美好的理想,是国人固有的文化基因。戏曲是我们国家的国粹,是我们中华五千年的传承,虽说现在学习戏曲文化的人越来越少,但还是有很多喜欢我们国家的戏曲文化,所以我们国家的传承是不会消失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