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3年到1983年,为什么买粮食除了钱还要粮票?

一个字“穷”啊,如果粮食产量高,人民丰衣足食,还用要粮票吗?不仅是粮票,穿衣要布票,鸡蛋,肉,各种付食,甚至粉条,豆腐,面酱,各种日用品,火柴,灯泡,香烟,酒...哪样东西不要票?至于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大件更不用说了。给你一张票,你有钱买吗?

从1953年到1983年,为什么买粮食除了钱还要粮票?

解决供与求矛盾的根本办法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帝国主义又对我们进行经济封锁,粮食供不应求,怎么办?

只有进行统购统销,粮食定量供应。当时,工人每月三十三斤至四十五斤(按工种和劳动强度定),干部职工每月二十八斤(无论大官还是一般干部),居民每月二十四斤,小孩按年龄递增(我记得,上小学时每月十八斤,高中时就三十斤了)。

到粮店买米要粮票(或购粮本)加上人民币。到饭店吃饭或面条丶馒头,也要粮票和人民币,缺一不可。

改革开放后,即1983年后,由于供大于需求,就废除了粮票及各类票证。只要有钱,你要多少,有多少。

从1953年到1983年,为什么买粮食除了钱还要粮票?

如果一年10个人能吃饱吃好,需要6000千斤粮食。

而只能生产3000斤,怎么办?那么粮票就来了,每个人只给30斤粮票,限量供给。

但农民自己种粮,就不能享受粮票的分配了。

农民除去交公粮,留下储备粮,饲料粮 ,种子,才可以分到农民手里。

大家都捆绑在生产队里,地薄收成少。因为没有足够的有机肥,化肥没钱买得少,出工不出力耕作粗糙,亩产平均在200市斤以下,以粮为纲没有经济作物,没有食用油,肉食过年才吃两次。

农村人均口粮不足一市斤,人吃不饱哪有粮食喂养生猪?所以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就又有了肉票,以此等等……省略三万字!

从1953年到1983年,为什么买粮食除了钱还要粮票?

因为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刚刚建立,物质基础薄弱,为了保证人人有饭吃,消除贫富差距,国家实行计划配给制,即,工作人员根据不同工种的劳动强度来定量,城市儿童、学生及老年人和无业者根据年龄定量,由国家供应评价粮(价格很低面粉9分钱一斤玉米粉4分钱一斤)如有剩余粮食也可以在集市售卖叫议价粮,价格要高出一倍以上,因此就有了粮票、布票等票证。票证有效的限制了贫富差距促进了社会公平,让人人有饭吃有衣穿,万众一心共同度过了困难时期。

从1953年到1983年,为什么买粮食除了钱还要粮票?

这叫供不应求,控制购买力的无耐处施

从1953年到1983年,为什么买粮食除了钱还要粮票?

是为了个个有饭吃,防止"朱门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