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重炮发射时要用绳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看中越战争资料时,看到一次炮战中,我军有几个战士因为炮击事故受伤。
几个战士伤得还不轻,好几人是重伤。
当时觉得很奇怪,当时几乎是我方单方面炮击吊打越军,怎么自己还出了事故?
后来才知道,炮击初期由于火炮不稳定,第一发炮弹就出现了炸膛现象。
当时炮兵班都围绕着火炮几米内,炸膛导致数名战士受伤。
如果第一发炮使用10米长的拉火绳,是可以避免这起意外事故的,战士最多只是轻伤或者轻微伤而已。
类似的事故,则是美军在越南战争时期的春节攻势。北越军队强攻顺化时,美军紧急调动榴弹炮兵去支援。
当时北越军队进攻很猛烈,一线南越守军顶不住,要求立即炮火支援。美军直升机吊运榴弹炮后,美军炮兵紧急进行部署。没想到越南南方阴雨连绵,炮兵阵地的泥土太潮湿,导致火炮驻锄不稳。
本来这种情况下是不能开炮的,因为南越催得太紧,美军只能强行开炮。
结果也是没有使用拉火绳,有1门火炮的第一发炮弹就出事了,火炮翻倒后砸伤了2个美军士兵,1人重伤1人死亡。
火炮的拉火绳,是炮兵的传统。
早期一些火炮的击发装置,就在炮闩上。火炮一旦炮击,炮闩就要向后猛烈后坐力。这个后坐的力量巨大,一旦砸中人直接粉身碎骨。所以,当时只能采用拉火绳的方式击发。
也就是我退出10米外,拉动绳子,击发火炮。这样炮闩再怎么后坐,对炮手也没有什么危险。
随着技术的进步,已经不需要这种拉火绳进行击发,可以使用击发机:击发机类似步枪的扳机,通常安装在炮身一侧或火炮尾部,当装填手为火炮装好炮弹,炮手需要将一个底火装入炮膛,然后炮手站在火炮旁边扳动击发机就可以开火,不需要使用拉火绳。
这也不是什么高科技,我国早在80年代研制的火炮,都有了现代化的击发机。
不过,目前各国的大口径榴弹炮,很多还保留着拉火绳。
这主要就是上面的两个原因,第一火炮最初校对发射前三炮时,理论上存在一定的炸膛可能。这如果在火炮附近按动击发机,一旦炸膛就会导致炮兵班严重伤亡,还是尽量离得远比较好;
第二火炮前三炮时,存在驻锄不稳的问题,可能导致火炮翻覆。如果炮手就在附近,被砸中也会受伤,还是用拉火绳比较保险。
其实,还有第三个原因。
一些榴弹炮在使用最大号装药射击,会出现超过平时炮击的巨大冲击波、噪声。从保护炮兵的角度考虑,一般会用拉火绳进行炮击,尽量离火炮远一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近距离听过炮击,萨沙曾在10米距离听过解放军自行榴弹炮的炮击。当时不要说人的耳朵受不了,感到大地都在震动。当时也没有保护措施,就是自己捂住耳朵,听力到第二天才完全恢复。
个人认为,就从保护炮兵的角度来看,使用拉火绳也是必要的。
为什么重炮发射时要用绳拽?
我是炮兵,152,牵引和自行都发射过,第一发炮弹,从来都是拉火绳,长度十五米,挂在击发机拉杆上!所有人退后28米以上卧倒隐蔽,二炮手在15米外避弹坑内卧倒拉绳开炮!
为啥是二炮手这么倒霉?没办法!班长就是炮长,负责指挥,运算!
瞄准手是火炮的灵魂,没了瞄准手,只能班长顶上,其他人不会操作!
驾驶员更不能冒险,没了驾驶员火炮就趴窝!
一炮手只负责装填药筒,最轻松不过,但也不能负责击发!
其实一炮手也可以,但二炮手责任重大,炮弹打的准不准,和一炮手没关系,二炮手如果装填不到位,那么不是远就是近,没办法打准!同时二炮手是全能选手,开闩,放大架,挖驻锄,无所不能,按道理不能冒险!但就是这么奇怪,一炮手轻轻松松,就二炮手负责这危险的第一发炮弹!
可在炮兵部队基层连队战斗班里,地位高低,是班长,瞄准手,二炮手,驾驶员,一炮手依次顺延的!也许这就是二炮手地位如此之高的原因吧!
牵引炮发射程序现在忘记的差不多了,大概是停车,摘炮,开大架,挖驻锄,移炮入位,放底盘,赋予射击方向,微调,开闩,装弹,填药筒!停车后还有其他炮手在这期间调整药包,选择引信,装底火等等!
自行火炮记的比较清楚,占领阵地,之后驾驶员躲在驾驶室里就没活儿了!
二炮手摘炮口帽,开闩,装引信!
一炮手调整药包,装底火!
班长接收口令!
瞄准手最忙,赋予射向,瞄准!
一炮下去,地动山摇!
但有些传说是不真实的,炮兵发射,是不能捂耳朵的!我就坐在炮闩左侧,有时候电子通讯器信不过,都是把器材摘了,直接听口令的。每次都是嘴里叼根草棍儿!就是怕闭嘴!
张嘴,不捂耳朵,啥事都没有!152炮声音发闷,听着舒服,别人开炮,我离炮位几十米外躲着能睡觉!
120和130炮,声音发脆,听着刺耳,闹心!
最讨厌的是122,就像铁锹刮玻璃一样刺耳,抓心挠肺的!
当兵的岁月,发射炮弹二百多发,听力也没咋受损!
为什么重炮发射时要用绳拽?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话说有时候看火炮发射视频,特别的带感,绳子这么一拽,火炮就一声怒吼,不用听声音,光看地面上被震起来的土层,就俩字——震撼。
感觉这才是男人应该有的玩具,恨不得自己上去拽哪根炮绳,感受一下战争之神带来的震撼感。
这要是换按按钮的话,这么一按,可没有用全身力气拉那么一下有感觉,就像不是那回事一样。
高科技给人的感觉太拉跨了。
说道这里问题就来了,那么为什么火炮发射的时候,要用绳子拽?按个按钮不好吗?难道就是为了感觉震撼不震撼,或者说是如今的高科技忽略了这方面的科技?
其实不是的,战争装备可不会按照高科技不高科技来给装备更换部件的。
怎么说呢?按按钮这种模式,在火炮的击发分类上也是有的,它被叫做电击发。
电击发,早在二战的时候,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这个原理非常的简单,就是炮膛内的发射药,被电打火装置所击发,从而发射炮弹的。
这个过程,简单地如同汽车打火的原理,谈不上什么高科技。
那么电击发为什么就没有取代绳子拽击发火炮呢?
接下来就说说这个问题。话说用绳子拽从而击发火炮,这种模式叫击针击发。
击针击发火炮的原理和扣动扳机发射子弹的原理差不多,击针击发火炮用弹簧的力量来狠命撞击炮弹底火的方式击发炮弹的。
击针击发火炮,应用的范围非常的广阔,不仅是榴弹炮,坦克炮,自行火炮,甚至还有在舰炮上在使用。
那么这种方式在火炮上如此常见,其中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安全。
就以火炮为例,不仅用绳子拽,而且这条绳子的长度必须在二十米左右,如有必要还得设置坑位和掩体,用来保护拉火炮绳子的士兵。
其实话说到这里,很多人就明白过来了。
毕竟火炮,尤其是重炮,发射时候的动静不是一般的大,说是天崩地裂都不过分。
如果火炮置于原地,底板和驻锄没有和地面紧密接触,或者地面本身就不够坚实。
那么在火炮发射之前,看起来很稳当的火炮,在击发的时候,因为动静太大,就会变得不稳定起来,这个时候发生侧翻也不是不可能的。
一旦出现侧翻事故,围在火炮周围的炮兵就会出问题的。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个过程中,近距离的按按钮发射火炮安全,还是离得远远的跑到二十米开外击发火炮安全?
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炮兵本来是支援火力,不能来个出师未捷身先死吧!
所以基于这个原因,炮兵开炮的时候,就会利用一根长长的炮绳,让自己远离危险区域。
当然了安全原因也不止这一个。
第二个安全原因就是新配发的火炮,检修过的火炮,甚至是长途行军之后的火炮,要立即进入到战斗状态,先前发射的三发炮弹,必须是用最长的哪根炮绳(拉火绳),进行击发。
而且在这个击发过程中,必须将所有人员撤到火炮的后方,利用掩体,就算是没有掩体也需要寻找合适的地形,进行隐蔽才行。
这一条可是明确记录在炮兵使用手册中的规定。
看到上面的描述,感觉这不是火炮,更像是炸弹,防备这枚炸弹随时伤害到炮兵一样。
这么想就对了,还真就是怕这火炮变炸弹。
新火炮进行第一次发射,或者长时间不使用的火炮进行第一次发射,炮膛的温度是低的,而药包的药温是不稳定的。
再加上火炮上的驻退机和复进机都没有进入到良好的润滑效果。
按照人家的书面解释,这种情况叫火炮技术状态较低,这个时候如果进行实弹发射,很可能出现炸膛的后果。
而出现炸膛的后果,就不用多说了。
在这里举个例子体会一下。
话说隔壁的三哥家,曾经有一门叫巴拉特52型的火炮。
这款火炮还没有来得急装备,仅仅到了火炮试射阶段就出了事。
说当时这门火炮就塞进去一颗一百五十五毫米的炮弹,这还没怎么着呢?
这颗炮弹就炮膛内就炸了,当时炮闩这个部件直接就炸裂了,整个火炮的尾部都不用看了,不仅裂开了,还飞的到处都是。
当时就把参与测试火炮性能的三个专家给弄得昏迷了。
想想看,这还是试射,安全措施一定会有,但结果却是三个专家被炸得昏迷了。
所以炸膛是相当危险的。
说道这里,就不难理解了新火炮,检修过的火炮,以及长途运输过的火炮,进入到阵地发射前三发炮弹的时候,必须使用长炮绳拉击发火炮的原因了。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炮班的人员都必须远离火炮,进行隐蔽。
不说别的,就说美国陆军现役的自行榴弹炮M109A6阿拉丁,在进行发射炮弹的时候,士兵也从车体上下来,拉着一根长长的炮绳,进行击发火炮的。
所以火炮的击发方式,不在先进不先进,而是至于安全不安全。
相对于电击击发模式,显然是避不开这种危险的。
那么电击击发是不是就没有用了呢?哪当然不是了,电击击发有着效率高的特点,所以可以装备到发射速度快的火炮身上,比如火箭炮。
接下来是第三个安全原因。
火炮的后坐力,就算是没有体会过,但有关火炮发射的视频,都应该见识过。
在火炮发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安全距离,火炮的后坐力足够将人给直接掀翻在地。
这种掀翻可不是,在原地打一个骨碌的事,直接被掀飞出几米远这都算正常。
而使用炮绳拽火炮,从而击发火炮,就可以有效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
说一个具体的实例,来看看,火炮后坐力的威力。
这是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个实例。
说是2016年的时候,一支炮兵部队,要进行实弹射击。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一开始还挺好,一直打了十来发的样子。
但后来,士兵在给火炮送弹的过程中,其中一门火炮没有经过击发,就自动发射炮弹了。
这个时候,士兵挨着火炮可是相当近的。
火炮一发射,整个火炮产生的后坐力往后这么一压,当时就把这名士兵给掀飞了,直接飞出去三四米远的距离。
就这么一下,这名士兵爬起来,跪在地上从口鼻腔里一直在吐血。
说到这里,很多人明白,这肯定是内伤了,内脏出了问题。
士兵很快被送到医院,经过CT检查,发现他的整个肺部都充满了血块。
幸运的是,在医院里住了两个多月,这名士兵保住了性命。
回到了连队什么也干不了,又躺了大概半年的时间,这才完全康复。
从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出火炮后坐力的恐怖之处。
就这么吹了一下,把人掀飞三四米,整个人就躺了大半年,才缓过来。
这么算下来,简简单单一根炮绳就解决了三个安全问题,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说,虽然炮绳这种东西是非常原始的,但它的安全性能是其他击发火炮方式所不能比的。
那么火炮上使用炮绳,还有其他原因吗?还有一个,就是炮绳的可靠性,是其他击发火炮方式所不能比的。
什么意思呢?
战场需要的是可靠性高的武器装备,而简单往往就是可靠的最主要的一个标准。
别的不说,炮绳的结构,简单地说就是一根弹簧,一个击针,加一根绳子,在一般情况下,这套结构是不容易破坏的。
反观电击击发的模式,不说别的,一套电打火装置,他能保证在战场的可靠性吗?
毕竟火炮一发射,震动感十足,震动的时间长了,这种电子产品难保不会出毛病。
而且这种概率可要比炮绳的概率高出不少。
再说一旦进入到战争,一门火炮不是演习的时候,发射几发或者十几发炮弹就结束了。
前线需要火力支援的时候,可不会管你,这门炮打了多少发炮弹,炮管热不热,最后红不红的。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谁能保证电击击发还能坚持住?
而使用炮绳击发,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除非炮管打得真坏了,只要拉到炮绳,撞针依然会固执地撞出去的。
所以这套机构就一直能保持一种良好的运行状态,这是其他火炮击发方式所不能比的。
总之一句话,战场需要的不是花里胡哨看起来好看的东西,而是方便可靠。
就如同当年的AK47和M16。
当年美国和小霸王交战的时候,就是这两种武器在战场上交火。
事实证明M16虽然很好看,但他真的不适应战场环境,除了故障就剩下故障了。
以至于美军丢掉手里的M16,捡起人家的AK47进行作战。
从这里,就充分肯定了,在战场上,越是简单的东西它就越是可靠。
以上就是,火炮使用炮绳去击发火炮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说说其他人对于击发火炮的一个想法。有些人感觉用炮绳拽拉火炮,不够高科技。
而炮绳之所以能延用到现在,完全是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而炮绳提供的安全,仅仅是让士兵和火炮拉开一定的距离。
那么在火炮击发上,是不是可以依据这一点,来加上高科技呢?
比如来个遥控击发如何?
说实话,这还真不如何。
这个遥控是有限遥控还是无线遥控?如果是有限遥控,哪还不如一根炮绳来得痛快呢?
有限遥控只不过是让拉炮绳的力量,变成了按个小按钮的力量,其他真心没有多少变化。
如果有对比的话,仅仅是把安装在火炮身上的电击击发按钮,加了一根线给拉出来而已。
那么如果使用无线遥控呢?
这其实更加的麻烦,无线遥控意味着必须使用各种信号来达到目的。
而在战场上,尤其是如今的战场上,最不缺少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电磁场。
可以说战场上的电磁环境非常的复杂,各种电子战比比皆是,往往子弹或者炮弹还没打出来呢?双方的电子战可就开始了,这无线遥控能保证的了火炮发射吗?
别到时候,遥控器的按钮按下去了,火炮一点动静都没有,哪就糟糕了,毕竟在战场上,就需要争分夺秒。
火炮作为支援火力,哪怕就相差一秒钟的时间,炮弹还没打出去,就让对手给灭了。
为了显摆自己火炮的高大上,丢掉炮绳换上遥控器,这就得不偿失了。
再有就是电子遥控这种东西,安全性能还真就不好说。
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要使用遥控的方式发射炮弹,也一样。
但一把钥匙有时候,它就能开两把锁,这样的新闻又不是没听过。
最有意思的一件事。
说同寝室的两个同学,其中一个借了另一个的电动车钥匙出去一趟。
这位同学拿到钥匙之后,下去找到一辆车,开了车锁,就走了。
结果这位同学开的别人的车,典型的就是一把钥匙开了两把锁。
最后丢车的报了警,这位同学被拦住的时候,还一脸的懵圈。
咋回事?我是谁?我在哪?
后来双方才搞明白是怎么回事。
那么遥控击发火炮也是一个道理,一个按钮按下去之后,谁能知道是不是两门火炮同时发射了?
或者是多门火炮发射,哪到时候就更加的混乱了。
还有一点就是,越是简单的越好,毕竟简单的东西寻找替代品也容易。
而遥控器这种东西,万一出现问题,怎么找替代品,找不到的话,一门火炮就被浪费掉了。
这得多耽误事。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为什么重炮发射时要用绳拽?
重炮是一种大口径杀伤力巨大的火炮,主要用于摧毁要塞、城墙等重要军事设施,与冷兵器时代的投石机一样,重炮一般只出现在对要塞、城墙的进攻中,若在攻城战中大面积轰击城市建筑,则会导致街道被建筑残骸堵塞,装甲部队寸步难行。在城市战中,重炮主要用于轰炸机盲区进行火力打击,优先针对发电站、水厂、军工厂、军火库、机场、铁路等重要战略战术设施实行打击,以摧毁敌方持续作战能力,并对敌方作战信心予以打击。
看过战争影片的朋友就会发现,军队中在使用炮弹的时候一般都有指挥官下令开火,然后炮兵就会使劲拽拉连接在火炮上的绳子,从而使使炮弹能够成功的发射出去。这种使用绳子发射炮弹的操作,在当时那个年代中,很多国家的军队都会这样操作使用,甚至连美国的炮兵也是这样操作炮弹发射的,即使到了现今,这种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动之中。
目前,现代火炮一般分为两种击发模式,一种是电击发,另一种是击针击发。前者是利用内置于炮膛内的电打火装置引爆发射药,这种方式发射效率高,主要用于火箭炮等发射速度快的装备上。后者则是利用弹簧力使击针撞击底火,从而引爆发射药。这种方式用途最广、可靠性最高,被广泛地用于榴弹炮、坦克炮、舰炮等。拉绳式击发正是属于击针击发的一种,也是现代火炮发射最为常见的击发方式。
为什么重炮发射时要用绳拽,主要是有以下原因:
1.操作方便
虽然在二战的时候就已经发明了电击开火的方式,但是使用拽拉绳子的方法来发射炮弹,也一直没有被淘汰。其实这种拽拉绳子来发射炮弹的方法,叫做牵引式发射。
其实拽绳子的原理很简单,就是绳子那头绑上撞针,和枪械需要扣动扳机才能让子弹飞射出去的原理相同。不过这种方法十分原始,早在二战时期就出现了利用电击来发射炮弹。可是拽绳子这种操作居然没被淘汰,可想而知,它确实有它的优势。
2.安全可靠
拉火绳多用于比较大型的火炮,比如加农炮、榴弹炮,我们知道这些重炮的威力是相当大的,射出的炮弹射程会高达几十公里。同步枪一样,火炮在发射炮弹的时候也会产生一个向后推动的力,只不过火炮产生的后推力要远远大于子弹产生的后推力,这样使得火炮的炮管向后退却很大一段距离,这个时候人如果还站在火炮的后面,那么会被火炮后退的力撞飞,严重的还会导致伤亡,所以为了保障火炮手的安全,会为火炮设计一段拉火绳,从而扣动火炮“扳机”,保证炮手安全。可谓是一举多得。这也难怪研制先进武器的美国都在沿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其实很早就发明出来了,一直沿用到今天,并被广泛应用,足以可见其优势所在。
此前美军在一次军事演习中,炮兵在使用M777榴弹炮发射时,违反规定没有采用拉绳式击发方式,导致火炮炸膛10人受伤。同美军一样,我军也发生过相似的事故。在老山战役中,我军炮兵在使用54式152火炮执行炮击任务时,炮手装填炮弹后直接就近发射,不料火炮因制退器问题突然炸膛,导致炮手受到严重的伤害。
机械击发方式比电子击发方式要可靠得多,重炮这种武器震动非常大,而电子设备不能够长时间颠簸,不然很容易出现故障。但是机械击发就不一样,不管有颠簸,除非火炮散架了才可能会影响到机械击发方式,所以说看起来高大上的电子击发方式效果比不上机械击发方式。
3.历史习惯
这是一种习惯,要知道改变一种习惯是非常困难的,就好比中国解放军长久使用木柄手榴弹,而不习惯使用卵形手榴弹一样。其次,从士兵的心理上来讲,不管是哪种火炮,使用“拉火绳”进行击发心理都安心很多,比较火炮发射瞬间是很让人害怕的,由于好处很多,所以至今很多火炮依然保留着“拉火绳”。
火炮一般体型大而笨重,不能和可以随身携带的枪械相提并论,安装上一个扳机在现实中操作起来相当困难,更何况瞬息多变的战场,由于这一细节往往会严重影响一场战役。另外,从经济方面考虑,绳子的成本简直是太低了,只要这条绳子够坚固够可靠就可以去绑火炮的撞针。
为什么重炮发射时要用绳拽?
配备拽绳的火炮一般都是大口径重炮,70口径以下的火炮, 以现代钢铁工业铸造的炮管下,威力不足以造成严重的炸膛事故,而大口径火炮需要在前几发,使用栓绳击发,主要有三个原因,新装备或者长期未射击的火炮属于冷炮,火炮进阵地后进行的第一次实弹发射,此时药温不稳定,炮膛温度低,驻退机和复进机都没有被良好润滑,支撑座盘和驻锄与土地结合不严,火炮技术状态和稳定性比较低,容易发生炸膛或掀翻炮位等事故,通常要求在前三发射击时,二炮手在距离火炮后方十多米使用拉火绳发射,以确保人员安全,随后如果性能稳定,才能持续射击,火炮装备在长途行军以后,进入阵地射击,前三发必须使用拉火绳击发,因为长途行军,火炮不能保证没有被碰撞,各部件是否性能完好,也是为了安全起见。
为什么重炮发射时要用绳拽?
首先说是为了安全。
也是炮兵的一个传统,极其充满仪式感对吧?
美国的:
中国的:
德国的:
俄罗斯的:
法国的:
英国的:
其实各个国家的火炮都倾向于拉绳子,一方面是安全。
在开炮的时候榴弹炮尤其是重型榴弹炮后座幅度都很大。
在较远的距离上拉绳子,比起直接按动按钮或扣动“扳机”,会远地拉开炮手和火炮的距离。否则的话很难靠人眼睛就能直接决定火炮后座的范围,就干脆离远一点点。
在有的用途上无法使用拉绳也会用电子击发或气动击发。则需要将榴弹炮后座范围做出隔离。
例如AC-130上面的105mm榴弹炮,炮后可能的后座范围用明显的黄色金属框架做出了隔离。
但普通火炮就没必要这样用了,用根绳子就ok了。
其次,是可靠。
榴弹炮发射的时候震动剧烈,用任何其他的电子控制方法都很难保证电子设备并不会在震动中出故障,而简单的拉火器
只有两组小杠杆,拉动的时候撞针被拉出,然后脱落,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机械装置——简单就代表着故障少。
再有第三点,还是安全
火炮,尤其是冷炮发射的时候都有不确定性,因此在刚开火的头几炮,大部分军队也硬性规定必须使用拉火绳。
这是为了防止没有开火过的冷炮在检查中存在疏漏,爆炸伤人。所以用拉火绳也是一个必要的安全措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