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李清照为何写《乌江》?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

这是易安居士对南宋王朝深深的失望,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正气凛然。

诗人年少成名才华不输须眉,胸怀气度非寻常女子,有着一颗爱国之心。李清照的词具有女性独特的细腻,又因其坎坷的生平经历使她的词里包含一些对国家、人民和个人际遇的深沉伤感。她细腻的描写手法,又让她的词里带有一些空灵淡雅的情怀。

才女李清照为何写《乌江》?

是可怜天下男儿都苟且偷生,而自己又身为女儿身。其实是申诉身死以国殇民族大义,只是拿项羽不能苟且来点出汉人还是有不能苟且的高贵灵魂的,只可惜芸芸者众,真英雄者少。其实时势难为,宋连辽都打不过,更打不过金,更别说后面蒙古了,石敬瑭早已为宋埋下落幕的种子。

才女李清照为何写《乌江》?

清照婉约,诗词清新,耐人咀嚼,深入其中,令人回味无穷,堪称婉约词派的杰出代表;但这首乌江诗却一改往日风格,摒弃柔情,谢绝婉转,展现出奔流粗犷,恣意豪放的特色;凛然正气力透纸背,抒发了对英雄的崇慕、颂扬和对蝇营狗苟之辈的愤懑、鞭挞之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一说为丈夫赵明诚所作:

她的夫君赵明诚在担任江宁知府时,辖区内发生兵变,作为父母官,他不但没有为民众着想,组织兵民去进行有效的平叛,反而率先凭一根绳索溜城而下逃走了。李清照对此行为深感羞耻惭愧,于怒发冲冠之际,奋笔疾书,写出此诗;据说,苟且偷生的赵明诚见了此诗,回顾自己当初贪生怕死的行径,羞愧难当,最后忧郁而死。

2.另一说为讽刺南宋君臣不思进取,偏安一隅所作。

说是李清照夫妻道途经垓下时,李触景生情,想起北宋生灵涂炭,想起靖康之耻:京都遭焚,皇城被掠,高贵的嫔妃、公主等残遭蹂躏。

南宋君臣毫无羞耻之心、雪耻之志,罔顾廉耻,只知龟缩江南,苟延残喘;李清照虽为柔弱的女子,却具强烈的家国情怀,有英雄的血性与担当,就写下这首《夏日绝句.乌江》,短短二十字,却成为千古绝唱。

她借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拔剑自刎的典故,来嘲讽南宋君臣不顾大义,不顾人民生计,不顾国家安危,只图眼前享乐的丑恶事实。

才女李清照为何写《乌江》?

谢谢邀请

《夏日绝句.乌江》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的诗词历来以婉转清新,耐人回味著称,被称之为婉约派的杰出代表。但这首乌江诗却一反自己过往风格,豪无婉约柔情,写得奔流豪放,正气凛然。她没有议论垓下之战状况,也不谈胜败存亡,却惟独敬佩项羽不肯过江东。

有人认为李清照写这首诗是南宋建炎元年(1127)十二月,青州兵变,李清照与丈夫数十年收藏的金石古玩字画大部分付之一炬,余者所剩无几,李清照悲愤家中不幸而写下的这首诗,也有人认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担任江宁知府时,自己辖区发生兵变,他不但没有组织有效的平叛,反而牵一根绳索从城墙上逃走了,被朝廷免职。李清照对丈夫的行为深感羞愧而写下的这首诗讽刺,甚至说赵明诚之死就是因为这首诗受打击忧郁而死。当然,这些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却认为以这首诗的大气和壮观,似乎并不是仅指一家一事。

当时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一道途经垓下,想起北宋灭亡,两帝被掳,京都皇城惨遭劫掠,后妃、公主、宗人任人蹂躏,触景生情写下的这首诗。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耻”。北宋皇帝无能,只求苟且最终败亡。而南宋毫无雪耻之志,不思抵抗,只知东渡退缩自保。李清照虽为女流,却家仇国恨常怀于心,这首《夏日绝句.乌江》就是借项羽垓下兵败却不肯到江东而自刎的典故,来讽刺南宋君臣贪生怕死,不顾国家安危,毫无血性的现状,这才是这首诗的真实出处。

历代诗人很少对失败者写赞美诗,这可能与人们头脑中“成王败寇”的传统观念有关,不太注重谁更高贵谁更丑陋。项羽一生大小七十余仗从无败绩,垓下一战从此却遭灭亡,实让人叹惜。有时觉得项羽刘邦之争其实就是典型的君子与无赖之争,不择手段者胜,讲规则者死。更何况历史从来就是成功者书写,失败者只能受到耻辱,即使是歌颂失败者,也只能是隐语让人猜测。三国时的著名思想家阮籍曾经站在垓下感叹地说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谁是英雄谁是竖子他没说,只能猜测。世无英雄就是因为那个英雄死了嘛,让一个竖子成了名。这不用猜,谁也不傻。

李清照一代才女,却毫不隐讳,直呼至今思项羽,鞭挞贪生怕死的小人,激发人们永不言败的斗志,如此情怀,不知让当时多少男子羞愧死。

注:图片来自网络

才女李清照为何写《乌江》?

李清照,乌江,生亦当豪杰,死亦为鬼魂,当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当时辽军步步紧逼,宋朝军队节节败退,丈夫赵明诚从军也败退,当时就没有一个象项羽这样的英雄站出来抵御外侵,而且到处逃荒,死人,民不聊生,一个女子看到这惨烈的十分悲痛,写下了这首诗讽刺宋军而作。也并不硬是针对自己丈夫,因为赵明诚当时在军中是一个文官跟随,但据说,赵明诚见到妻子诗后自杀了,赵明诚应是生病而亡。

才女李清照为何写《乌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李清照这个才女,有两大特点,第一是性格非常强硬,堪称女汉子,在今天也少见;第二是她一生嫁给的两个丈夫,都是渣男。

区别在于第一个丈夫赵明诚是懦弱卑劣,第二个丈夫张汝舟是强硬卑劣。

很多人认为赵明诚同李清照夫妻关系很好,其实绝大部分只是演戏给外人看,秀恩爱而已。

实际上,赵明诚和李清照都是高级官员的孩子,赵父还是侍郎,两人是不愁生活的。

李清照是18岁结婚,然而结婚仅仅2年,夫妻感情就出现重大问题。

当时李清照的父亲得罪了蔡京,被免职带着所有家属发配回乡。还规定宗室子弟,不得娶李家的女人。

结果,胆小怕事的赵明诚竟然将新婚妻子李清照,赶回娘家以避免自己倒霉。

直到2年后,蔡京暂时倒台,李清照父亲官复原职,她才得以回到赵家。

结果很快轮到赵明诚老爸倒霉了,病死后被严厉打击,全家被遣返回原籍。

李清照比丈夫好得多,跟着赵明诚回到原籍。

可以看到,赵明诚已经将李清照丢过一次。

建炎三年(1129年)2月,赵明诚同李清照在南京生活。2年前金兵攻陷首都开封,北宋灭亡,此时国家局势混乱,风传金兵随时可能渡江,赵明诚吓破了胆。

此时官员很少,当过地方官的赵明诚被委任为南京知府。

没想到,2月南京的御营统治官王亦突然叛乱。赵明诚一直是个文官,并没有打过仗。此刻突然发现城内出现战斗,误以为是金兵杀过来了。赵明诚吓得半死,顾不上别人,直接带着几个亲信从官府里面跑路逃出南京城。他连回家都没回,更别说带上妻子李清照了。

其实王亦叛乱规模不大,很快就被城内军队镇压消灭。夸张的是,军官来向知府汇报时,发现赵明诚已经跑得没影子了。这种丑事被朝廷知道后,将赵明诚免职。

这边李清照也是大怒,丈夫居然这么无情无义,只顾自己性命独自逃走,丑态还搞得全国皆知。

李清照一直是最要面子的,此次气得要命。

但她没办法,只能带着家人和财产去南方同丈夫汇合!

3月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船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清照有感而作《夏日绝句》。

今天很多人说,李清照是讽刺南宋朝廷南逃过长江,不去同金兵作战。

其实金兵是靠实力灭亡北宋的,赵构要不是跑得快,整个赵家人恐怕都要灭亡。

而不是赵构建立了南宋,中国陷入南明那样四分五裂,说不定早就灭亡了。

所以当时逃过长江是完全正确的,李清照和他丈夫也是从山东逃到长江以南。

你们有胆量别跑啊,同很多山东壮士一样留在当地打游击对付金兵!

李清照是在骂丈夫赵明诚,责怪他没胆量一个人抛妻弃子逃走。

赵明诚其实也非常羞愧,几个月后就一病而死。

貌似赵明诚很渣男,但相比李清照第二个丈夫张汝舟就好十倍了。

萨沙听过一种说法。

女人如果一生遇到一个渣男,没什么稀奇,是正常现象。

但女人一生遇到的丈夫、男友都是渣男,这个女人恐怕也有很大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