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为何一定要回到老家,而不是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呢?

一、级别不够

古代臣子到了六十或七十岁后,便要主动请辞,表示自己无法继续工作。

一般情况下,“老病不堪厘务者”和“老疾不能任事者”是两个比较好的借口。待皇帝审批后,该臣子便能成功退休。这便是君臣之间心照不宣地“潜规则”,也被称为“致仕”。

由于臣子给君王留了面,也给后来人让了路,从而确保了封建体制的有条不紊与相对健全。所以在他们致仕后,皇帝会特别赐下一些物质与精神上的赏赐或优待。比如唐代官员,退休后会有专人为其开道,敲锣打鼓地把他送回老家,表示“荣归故里”。

当然,一些高级官员,如德高望重之人、在朝中拥有深厚根基之人、能力突出者且拥有丰富治国经验的重臣,在退休后还会被皇帝“返聘”。

在很多时候,三品以上的大员在退休后,都有资格在朝中行走,且被允许参与国家大事。一些辈分高、功劳大的老臣,倘若腿脚不便,朝廷还会专门派人把他抬到大殿上。

不难看出,并非所有官员在退休后,都是要返回家乡的。大多数官员,因为级别不够,无法继续参与朝政,留在京城里反而更令人怀疑。

所以,他们才会选择告老还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官员倘若不贪,很难在退休后继续维持自己的京城生活。

二、京城米贵

古代的城市发展,远不如今天。今天的首都,虽说仍是超级都市,但其他城市的条件也没差到哪去。但在古代,一国之经济主要靠京城或其他地区的主城。

繁华的经济背后,也是相当高的居住条件。

官员在退休以后,首先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就是吃和住。吃倒是还好,关键是居住问题,实在难倒了很多人。

在当时,官员居住的官邸是公家的,并非私人持有。虽然不排除有官员立下大功,被皇帝直接赏了一幢宅子;但对绝大多数官员来说,奋斗大半辈子,也未必能在京城中买房。

房价高、房租贵,也是很多年轻官员最头疼的问题。他们刚入仕,未必能分到公家房子;所以如白居易、贺知章等人年轻时,往往要借住在朋友家里。

好不容易熬出头,有了官邸居住,但这也是有时限的。一旦他们不在任上,自然便要立即搬走,给下一任官员挪地。

再加上很多官员退休后,也未必能拿到在任时期的“全俸”,那些“半俸”或者只有几亩薄田而够维持养老生活的官员,自然要选择回归家乡。

三、回乡养病

因病而致仕,是很多臣子的常用借口。有些时候,这也是一次试探。致仕的“最终解释权”在皇帝手中,倘若臣子成功退休,必然要遵守自己的诺言:回到家乡养病。

但如果皇帝还想留任,便会亲自派出太医,给予其高规格待遇,遇到这种情况,臣子心里就明白:自己暂时走不了了。

同理,皇帝若直接默许,臣子也会立即明白过来:自己该走了。这个时候,臣子如果再贪恋局势,不麻溜地回乡,很容易引来他人非议与指责。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一旦退休,又没有经过特许能留在京城,一般就是默认:自己要回归家乡了。

四、远离中枢

致仕是一个好用的借口。

有些时候,臣子退休可能还不到年龄,但他却遇到了朝堂倾轧、党争波及、皇帝猜忌等情况,故而也只能被逼退休。

这种情况,在宋代很常见。赵家对读书人十分优待,不仅给予他们颇高的社会地位,也在各方面保护其权利,更有人总结:“刑不上士大夫。”优渥的待遇,让士大夫们之间,也经常发生“内斗”。

如王安石变法引发的一系列政治旋涡,王党之后,还有新党与旧党,亦或是两边都不站的中立派。神仙打架,别说一般人了,就连宰相王安石及其继任者,也难免被迫退出朝堂。

可这种事情,又不适合公之于众,所以“致仕”便成了一个好借口。

一些官员在党争中失败,被迫退出朝堂。为了远离朝堂旋涡与各派系之间的残酷斗争,他们往往会返回老家,尽量避免自己再被掺和到其中。

毕竟,此时的他们只是一个白身,很容易被拿捏。

五、归养侍亲

自古以来,古人便极其重视孝道。汉代更是以孝治天下,以孝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评判标准。在儒家伦理自上而下地深入到民间后,孝道,便成了所有人都要遵守的规矩。

父母去世,官员要回家丁忧。就像苏轼,他年轻时若非为母守孝,说不定也能趁着欧阳修还有影响力时,成长为朝中的肱骨力量。在朝中待久了,一些臣子也难免会被自己的政敌攻陷,说他为了功名利禄而放弃家人。

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官员,是等不到六七十岁才退休的。为此,人到中年的他们在退休后,自然要肩负其为人子的责任与义务,选择回家侍奉双亲。

六、培养后人

古人有强烈的地域情怀,讲究落叶归根。

在回到家乡后,一些退休官员也没有闲着。他们虽然无法在朝堂中继续为官,但仍心念国家。为此,他们往往会培养家乡或同族子弟。

如范仲淹,在回到家乡后,便兴办起了“义庄”,用以资助家族小辈读书,就连女子嫁人,族中也有补贴。

除了这种方式外,很多大儒喜欢在退休以后开办私塾或学堂,用来为国家培养下一代。受“地域情怀”影响,这些退休官员也往往会把择生范围放在家乡及其周围地区。

如此一来,即便他们已经退休,仍能“发光发热”,不仅为国出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回报家乡。

参考资料:《旧唐书》《宋史》《宋会要》《续资治通鉴长编》

古代官员退休,为何一定要回到老家,而不是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呢?

古代的制度安排:同乡五百里不能为官,为官处不能购房,为官不能经商,丁忧,致仕必须回乡(科举报名考试登记记)。主要目的是防止以权谋私,军阀割据。违反者处罚也很历害,轻则罢官,重则满门抄斩(欺君之罪)。清朝有实例,贪权丁忧不报,被告发抄斩。

古代官员退休,为何一定要回到老家,而不是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呢?

为什么古代的官员退休后一定要回老家,而不是留在京城或者任职地?个人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皇帝不愿意。二、自己不愿意。

皇帝不愿意

皇帝为何不愿意?原因很简单,中国古代自从进入“流官”时代之后,除了一些边疆土司之外,官职不再世袭或变相世袭。只要离开了原来的职位,就与原来的职权自然分离。可人不是机器、不是程序,在一个地方或一个职位上待久了,形成自己的利益小集团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某人退休之后依然留在原任职地,这种利益小集团依然还是存在的,尤其是宰辅之类的高级官僚,卸任之后如果留在京师,他在任期间所形成的或培植的利益小集团甚至可能会威胁到皇权!很显然,这是皇帝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可只动宰辅肯定是不行的,明眼人都知道皇帝想要干什么,不是吗?所以,索性“一刀切”——所有官员退休之后全部回老家去待着去。

如此一来也便切断了其与原来的小圈子、利益小集团之间的联系。那会儿可没有什么手机、电脑,不是吗?靠信件联络,等信送到了、黄花菜都凉了……正所谓“树倒猢狲散”,随着这些宰辅们远离朝堂、在朝中的影响力逐步削弱,皇帝只需进行一些人事微调,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杜绝他们对朝政的干预!

同时,把这些人放在老家,也等于是皇帝在地方上安插了眼线。这些人可不会买地方官的账!地方上如果有些什么风吹草动,皇帝还可以通过这些人来了解一些实情,而不是由着地方上的官员说什么就是什么。反过来,皇帝如果认为有需要,同样可以通过地方官来监视他们。您认为这些地方官是愿意跟着皇帝还是跟着退休的宰辅呢?不言而喻……对于皇帝而言,这是一举数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自己不愿意

咱们中国人都有“落叶归根”的传统,不管漂到哪里,故乡永远是自己的根!尤其是在古代,这样的情节显得尤为明显。更重要的是,中国古代的很多王朝都明确规定:在职官员不得在任职地购买房产、土地!所以,中国古代的衙门大多是“前堂后寢”的格局,衙门后院就是国家给官员们在任职地提供的住宅。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古代的官员们买房、置地也大多会选择在老家。

那么,问题来了,房子在老家、收入的来源——土地也在老家。退休后留在任职地干什么?住哪里?吃什么?住问题倒不算太大,可以租房。可钱从哪来呢?尤其是票号还没有出现之前,把老家的田租送到任职地来?一路上山高水远,再遇上些土匪、山贼,很可能血本无归!所以,中国古代的退休官员别无选择,退休后只能回老家去。

再就是对于一些退休的高级官僚而言,留在京师风险太大,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哪天就有什么政治事件会把自己卷进去,又或者惹恼了皇帝,最后落得个不得善终。倒不如老老实实回老家去,远离政治漩涡,安安稳稳做自己的“富家翁”,不是吗?

更何况,宰辅们退休回到老家之后,并不是普通老百姓,在当地绝对可谓是“名门望族”!很多时候,连本地的衙门也不得不礼让三分。日子过起来还是相当惬意的。留在京师,宗室、贵族“一箩筐”,谁会把你当回事?

古代官员退休,为何一定要回到老家,而不是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古人的观念不同。

古人对于丧葬是非常重视的。

按照传统观念,人要尽量死在故乡,不能客死他乡,不然容易成为孤魂野鬼。

如果真的死在他乡,只要条件允许就必须将尸体带回老家安葬,然后举行招魂仪式,鬼魂就能够回家,借此转世投胎,不是四处游荡的游魂了。

古人非常重视这些,上到皇上,下到普通农民都是如此。

农村以前有很多祖坟,无论贫富贵贱只要是这个家族成员,死了以后都必须葬入祖坟。

如果族长不允许你葬入祖坟,这是非常大的事情,通常是你在家里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或者是横死鬼(不是自然死亡),或者是未成年夭折的孩子,或者是一辈子没有妻儿的光棍汉。

清代是70岁退休,其他朝代也大体如此。

古人一般只能活到五六十岁,七十岁属于古稀。所以无论是提前退休,或者到年龄退休,距离死亡都不远了。为了死在家里,官员肯定都选择回家,而不会客居他乡。

第二,减轻皇帝的怀疑。

古代一般不允许官员在本土本乡为官,就为防止结党营私,这是皇帝的大忌讳。

你既然是一个年老的官员,肯定在退休前在某一地当官很久。

你退休后不回老家,却选择留在任地或者京城,就会让皇上有猜疑。是不是当官多年在当地形成了势力,这才不愿意回家。

皇上这种猜疑可不是好玩的,结党营私、勾结豪族是严重罪名,可以处死的。

为了避嫌,绝大部分官员退休后都会离开任地或者京城,返回老家。

第三,古人安土重迁。

古人有个特点,无论在外面多风光或者多吃苦,都会想方设法将赚到的钱寄回家里,买房子买地。

因为古代中国社会是农业社会,土地和房屋才是最可以保值,还可以得到利润的东西。

比如你买一百亩土地,就像今天买了10套房子,可以出租给别人。佃户每年交给你的租金,就是非常稳定的收入,可以造福一代代的子孙。

房屋也是一样。

古人修建房屋是不惜代价的。

张艺谋电影《活着》中,葛优家的祖屋就是花费多年修建的,完全是真材实料,穿了很多年,价值昂贵。葛优年轻时候之所以家里其实没钱,还被称为少爷,也就是房子是豪宅,非常值钱,葛优的身价由此搞了。

后来牛二放火将这栋祖屋烧了,由于房屋是真材实料,大火竟然烧了三天三夜,可见木材有多好。

古人一辈子在外赚钱打拼,包括当官的也是如此,就是为了在老家买房子买地,等到老以后回到家乡享福,同时还可以造福子孙。

那么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官员当时是回家了。

第四,回乡以后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

官场的问题就是,人际关系非常复杂,有无数的应酬。

很多官员都是苦于各种应酬,甚至为此搞坏了身体。

做官的接触人很多,包括上级、同僚、下级这些官吏,以及社会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

平时应酬是非常多的,《儒林外史》中那个小县城的小吏夏总甲,过年时候也是天天吃席,一天还吃两顿,连亲家请客也来不了。

关键在于,这些应酬是不能减少的。比如亲家请客,你推辞不去其实也会得罪人,但自己亲戚还好解释。

如果是上级或者同僚请客,你因故不去,会被认为瞧不起他,严重影响仕途。

所以当官的即便退休了,如果留在京城,恐怕还是要天天应酬,整天吃酒,累得半死还怎么养老?

相比起来,回到老家就简单了,无非是一些亲戚而已,真的应酬不过来,打声招呼也不会怎么样。

古代官员退休,为何一定要回到老家,而不是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呢?

古代官员退休,基本都是荣归故里去了,这其中当然也不完全是所谓的乡土情怀,做为天子脚下,繁花似锦,生活优渥宜居人脉关系众多的京城,自然是退休官员们的首选。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的等级特权观念之下,权力和资源也基本上被一小部分京城的高级官员所垄断,退休后想要继续享有这些好处和优待,那自然是就在同僚,弟子和门生环绕的京城是为首选了。

但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好处,古代的官员们退休后还是要回归故乡,不能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安享晚年呢?原因就是一,如果官员在退休后都留在京城和就任地,那么因为多年的同事同僚之谊,加上任职期间相互之间的关照包庇,信息交流方便快捷,利益输送等,很容易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庞大的权力及利益集团,会对天下独尊的皇权构成严重的威胁,

其次,古代官员退休后“告老还乡”也基本上是主要选择,这其中除了衣锦还乡和落叶归根等情怀,还有就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造成的结果,其中给官员一个很特别的特权就是“优免”即二品以上官员,可以享受八千亩土地赋税的优免,只要有个“官身”那就一点赋税劳役都不用负担。坐享高额收益而无任何义务,且天高皇帝远,在地方这些退休官员高高在上,为所欲为,就是土皇帝,而这些被免除的赋税,当然就要广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负担,如此结果,就造成了土地被官员垄断和集中,以至于明朝学者聂豹都怒斥道“凭借朝堂优免之厚恩,阴食吾民之膏髓”。

所以,古代官员退休后,不能留在京城,非不想也,实不能也,非不能也,实不想也。

古代官员退休,为何一定要回到老家,而不是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呢?

这个问题与我国古代的“致仕”制度有关,不是你想留就留在京城或者就任地的,除非皇帝特批。

因而,我们往往看到古代官员有致仕、乞骸骨、告老还乡、武官解甲归田的说法。用现代话讲,就是离退休。

一般情况下,官员到了老龄或者体弱多病,无法胜任官职,也就意味着仕途到了终点,辞官于朝,退闲于家。

那为什么不可留在官职原任地呢?这里有几方面的原因。

避免插手政务

古代是王天下,官员的官职是君王赏赐、任命的,致仕也即意味着要交还官职,“还禄位于君”。

我国的“致仕”制度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有“大夫七十致仕,老于乡里”的说法。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如果致仕了还留在原地,门生故吏等人脉资源仍在,难免会被继任者忌惮。

尤其是一些朝廷高官、元老、武将,致仕了还留在京城的话,难免会有联合反对势力叛乱谋反的嫌疑,是京城的不稳定因素。

因而,为了避免这种政治遗患,官员退休后就不宜留在原地。

乡土情结

中国人讲究乡土情怀,故乡是一个人诞生、成长的地方,也有祖先父母亲戚等血脉关系存在。

古代官员在职时购置的田产、家当,也往往在老家。

而且中国古人也注重叶落归根。官员退休,往往是年老之时,那么回到老家,与家人、亲戚团聚生活,几代同堂,悠哉自乐,探亲访友,安享晚年。

最后老死在故乡,入土为安,人生圆满。避免客死他乡、留下遗憾。

有利于地方社会统治

除了被处分或革职而致仕,官员致仕回乡后,是当地的贤达名流人士,具有一定的社会声望。

尤其是宰相、将军等高级官员致仕,除了拥有皇帝赏赐的良田、府第等高级经济待遇,还在当地拥有较高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这些致仕的官员,衣锦还乡,是当地人的骄傲、楷模,具有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意义。

而且,他们也往往是当地官员的座上宾、政务顾问,甚至受邀担任一些名誉官职、社会机构职务。

在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地方政治的特点之一是乡绅参政、议政。

这些致仕的官员,会自然成为家族以及当地德高望重的人物、社会意见领袖,是新的乡绅阶层。

他们的从政经验、政治素养、才华学识,有利于地方社会统治和安定团结。

当然,也有官员退休后,会被破例留居原地。

例如明代弘治年间,永定卫大庸所指挥使张万聪镇守当地有功,于是皇帝就将当地一带“山林之地”作为封地赏赐给他。于是张万聪率领家族在此地世代居住。

到崇祯年间,张万聪的第6代孙张再弘被赐团官,且设衙署于此。

这一带成为张氏世袭领地,也就是湖南省“张家界”之名的由来。也是今天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主要区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