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贝壳是流通货币,为何百姓不去海边捡?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并不是所有贝壳都是流通货币。

商代的贝币,对贝壳是有明确的要求的:“大贝四寸八分以上,钱二百一十文,二贝为朋;牡贝三寸六分以上,直钱五十文,二贝为朋;幺贝二寸四分以上,直钱三十文,二贝为朋;小贝一寸二分以上,直钱十文,二贝为朋。”

看到了吗,不同种类的贝壳都有一定的要求,绝非捡到什么就算什么。

只有符合标准的贝壳,才会被选择成为贝币。

也就是说,可能一整个海滩都是贝壳,你找了一整天,只找到一二个符合标准的。

第二,贝币绝对不是一个天然的贝壳。

官府找到合适的贝币以后,会进行一个标准化的操作,让他成为货币。

这个标准化操作就是进行打磨后再钻孔。

打磨的目的是让贝币光滑防止割伤人,同时也可以借此识别。

钻孔的目的是便于携带,可以用绳子串很多贝币。

大家应该知道,加工贝壳的难度很大,尤其在古代加工机械不足的情况下。

贝壳外表坚硬,内部脆弱,用力大了就会碎裂,用力小了又无法加工。

所以加工贝壳需要较高的技术,专业工匠才可以胜任,几乎等于今天的首饰。

这种加工好的贝币,普通人都可以一眼识别出来,不是那么容易伪造的。

第三,伪造贝币不值得。

任何犯罪都有个性价比!

在中东地区,盗窃的行为很少见。

为什么?根据教法,盗窃是要被砍掉一只手的。

就为了盗窃一点小钱,就失去一只手,谁会做这种傻事?

同样道理,商代的法律还不完善,刑法不多,而且都很残忍,动辄就将人杀死或者弄成残废。

那么,这同在中东盗窃是一个道理,如果伪造贝币只是被抓捕坐牢一段时间,还可以接受,如果斩首或者弄残就不值得了。

第四,有伪造条件的人不多。

古代住在大海边上的老百姓,其实数量很少。

这是因为大海附近的土地,一般没有内地的土地肥沃。

而且住在海边容易受到台风、海啸等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得不偿失。

说捕鱼的话,商代捕鱼还很落后,渔夫只能用很小的船在距离岸边不远处捕鱼,就这样也很危险,因为海上有风浪。与其这样,还不如在内陆的江河湖泊捕鱼,反正当时渔业资源极为丰富。

所以住在沿海的居民不多,而商代的交通非常落后,医疗也差,内陆人根本不可能为了伪造贝币刻意跑到海边去。

其实,商代的社会还很原始,那时候的人也老实。

大家记得《寻秦记》项少龙穿越回到古代的赵国,两个农民老夫妻对他照顾。当年的人与世隔绝,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没有今天商业社会老百姓那么多坏心眼。

第五,贝币使用的时间不长。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贝币就已经被废除了。

春秋早期,就出现了大量的金属货币,后来更是越来越多:有铲币、刀币、圜钱、楚币

显然金属货币更为坚固耐用,用几百年都没有问题,而且体积小便于携带,还不容易伪造。

贝币毕竟是存在被伪造的可能性,而由于铜是稀有金属,伪造铜钱是得不偿失的事情,犯罪分子也不太愿意去做。

先秦贝壳是流通货币,为何百姓不去海边捡?

《庄子·逍遥游》里,有一句话大意是:

“如果只是去城外溜达的话,那赶得上回家吃午饭;要是出行百里,就要准备过夜的餐食;出行千里,就要准备三个月的消耗。”

巧得很,庄子也是先秦人物,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那时候的人出趟远门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到海边旅游一圈,顺便带回大把的贝币,除了消费还有盈余。这种好事在那个年代不会发生。

贝币诞生自商周,到战国就已然衰落。当时文明的核心区域在黄河到江淮一带(只有在这个区域里,才能把贝壳当钱使用),不管你在其中的任何地方,到海边去的话,也相当于一次千里之行了

当时的地理环境还是相当原生态的,一路上疾病、饥饿、盗匪、猛兽、甚至土著政权都足以威胁生命;除此之外离家远了,可能你连路都分辨不清。

到时候,你是计划找一个蹲树上啃香蕉的野人问路“劳驾,请问海边怎么走?”;还是试试GPS有没有信号?

长途跋涉压根不是那个年代的普通百姓玩得起的,再说了,以当时的信息条件,压根也不会有几个百姓知道贝币这玩意就产自海边。

有实力这么玩的,无非就是使团、军伍和商队罢了。但这三种人,哪个会跑去捡贝壳?

使团代表的是国君的威严:要是被传出放着正事不干,跑去挖贝壳的事情,这丢人就丢大发了,难保史书不会记上一笔当做笑料;

军队就更犯不着这么干了:长戈在手,天下我有。直接撬开邻国的府库难道不香吗;

先不说商队跑到,荒无人烟的海边去干什么。就算是去了也不会带贝壳回来呀,把钱压在手里,等于做无用功。

按照吕不韦说的:贩运粮草,十倍的利润;贩卖珠玉,百倍的利润。那么直接带贝壳(钱币)回返呢?利润就是1:1,这是要做调和油吗?

上面说的是,老百姓不具备去海边淘贝壳的实力,其实还有最关键的一点:

以当时的生产力,主要还是处于以物易物的阶段;贝壳作为一种稀罕物,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替代交易物的角色。

一旦每个人手里,都有大把贝壳的时候,贝壳就失去了稀罕的属性,那这玩意就啥也不是了。

我的观点:普通百姓一没能力、二没必要,所以没人专程跑海边捡贝壳。

贝币这玩意没必要太过神化,它大致就相当于超市没钱找零给你的那两枚糖而已~

先秦贝壳是流通货币,为何百姓不去海边捡?

古代以贝壳作货币,可不是什么贝壳都行。虽然种类不一,但以“齿贝”最为通行。齿贝,学名“货贝”,我国商周时期,以齿贝为货币。后来由于真贝不够,乃用仿制品,有珧贝、蚌制贝、骨贝、石贝、陶贝、铜贝等。铜贝是向金属货币过度的形态。

由此可见,当时作为货币使用的货贝是相当稀缺的。它不是我国北方海岸出产的物品,可能在南海以及更远的地方才有。商、周的统治范围在中原一带,人们是不可能跑到遥远的南方海边捡拾贝壳的。这些贝壳一定是商周在和南方的民族作交易时得到的。

现在的人们到东南亚等地游玩时,可能会买到齿贝制做的工艺品,但是它早已不用作货币了。

先秦贝壳是流通货币,为何百姓不去海边捡?

我猜想

原来的贝壳作为货币,就和现在的黄金作为货币一样。

你问为什么不去海边捡贝壳,就好像我现在问你,为什么不去挖金子一样吧。

估计过去贝壳也是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吧。

先秦贝壳是流通货币,为何百姓不去海边捡?

这个问题问得好。现在纸币是流通货币,为何百姓不造纸印钞票一样的道理。是受当时生产力决定。当时生产力低下,交通极为不便,去捡贝壳的难度很大。很多人可能一辈子不出村子,还长途跋涉,冒着疾病野兽的风险去捡贝壳,难度不亚于现在普通人用纸造纸币!

先秦贝壳是流通货币,为何百姓不去海边捡?

我也想过这个问题,甚至于小时候还想过古时候的银票是纸做的,自己画一张行不行。

商周时代曾使用过一种“贝币”,这也是最早的钱币之一,现在像是“财”、“货”、“贸”等很多经济活动相关的字眼,都带着“贝”字,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贝壳并不是人工制造出来的,而是天然产物,如果用贝壳当做钱币使用,那么海边到处都是贝壳,直接去海边捡贝壳回来当钱币,岂不是非常好。

但理想跟现实,完全是两码事,现实情况就是,根本不可能这么做。

贝币起源于夏朝时期,在商朝大规模使用,周朝前期也有一定范围的流通,而那时候咱们的祖先基本上都聚集在中原的黄河流域生活。

不管是商朝还是周朝,其主要的人口都聚集在黄河流域的内陆地区,与海边相去甚远。

就目前出土的商周贝币来看,当时作为贝币使用的贝类,主要是虎皮贝、紫贝、拟枣贝等等,这些贝壳都有个特点,那就是清一色出产于热带海域。

能够出产制作贝币的贝壳的海域,主要是南海北部湾一带,还有印度洋沿岸,这些贝壳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中原,总量其实是非常稀少的。

上古时代可不像今天,那时候的人去一趟海边,真的非常困难。

商周时期的人们,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内陆地区,距离南海有数千公里的距离,当时南方长江流域水网密布,到处都是原始森林,还有大量的毒蛇猛兽、瘴气等等。

别说商周时期,就是到了千年之后的两宋时期,岭南之地还被当做流放地。

一个长期生活在中原内陆的人,想要去海边捡贝壳当贝币使用,根本是异想天开,不仅路程非常遥远而且一路上全都是致命的危险。

即便是到达了海边,那些能够制作贝币的贝类也不是那么容易找的,古代又没啥装备,更不可能潜水去海里找贝壳,在沙滩上捡贝壳,都不知道能不能找得到。

内陆的人去捡贝壳不行,那海边可不可以呢,答案是,也不行。

渤海、黄海与东海沿岸的居民,当时与中原腹地之间的往来不是很多,而且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非常落后,主要还是以物易物,用不着用什么贝币。

况且这些海域,也并不出产那种能够得到中原认可的,能够制作贝币的贝壳。

而像是出产贝币原材料的南海沿岸,商周时代主要是越人的活动范围,这些地方的发展程度就更加落后了,贝壳只是一种装饰品或者食物,并不是用来做贝币的。

所以说,用贝壳作为钱币使用的年代,去海边捡贝壳也是不现实的行为,如果制作贝币的贝壳那么容易能够获得,就不可能被当做钱币使用那么长的时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