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祎在宴会上被刺杀,幕后凶手是谁,会是主张北伐的姜维吗?
费祎被魏国降将刺杀而死,姜维是最大的嫌疑人,蜀主刘禅竟然也有嫌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岁首宴会上的刺杀案公元253年正月初一,蜀汉正在开办岁首大宴,身为百官之首的大将军费祎意气风发,文武官员争相敬酒。
突然,左将军郭脩端着一杯酒走了过来,身为魏国降将的郭脩,虽然位居左将军,可是在蜀汉朝堂一直是个小透明,对于他走过来像费祎敬酒,官员们看在眼里,却并不感到奇怪,想在蜀汉朝堂混下去,怎么能不巴结一下圣恩正隆的大将军呢?
正在官员们其乐融融的时候,突然之间,“啪”地一声,众人循声望去,原来是大将军的杯子掉到了地上。
还不待众人仔细思考,大将军本人也缓缓朝地上倒了下去,手指还指着身边的郭脩,嘴唇微动,似乎在说着什么,这些反应速度超人一等的重臣们马上发现了真相!
大将军遇刺了!
蜀汉当朝大将军、文武百官之首的费祎遇刺身亡了!
刺客郭脩郭脩,也称郭修,也有说法本名郭循。在《三国志》中,在蜀国、魏国相关记载中都记载了费祎被刺一事,但是对于刺客的名字记载有所不同,有的名郭脩,也有说法是郭循,考虑蜀不置史,我们参考《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中所引用的“郭脩”。
八月,诏曰:“故中郎西平郭脩,砥节厉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将姜维寇钞脩郡,为所执略。……其追封脩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谥曰威侯;子袭爵,加拜奉车都尉;赐银千鉼,绢千匹,以光宠存亡,永垂来世焉。”——《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250年,姜维第二次率军攻打西平,前一年他出征过一次,不克而还,这一次俘虏了魏国将军郭脩。
郭脩被俘虏之后,不仅没有被杀,反而受到“重用”,被封为前后左右将军中的“左将军”。
对于蜀汉来讲,左将军这个位置非同一般,当年刘备起家之时,曾一度打着“左将军”的旗号,混迹于诸侯之间。
后来,刘备得到汉中,称王,第一个被封为左将军的就是马超,后来吴懿、向朗都曾任过左将军一职,在蜀汉的武将层中,也算是一个比较高的武职。
虽然说郭脩是降将,但是三国争霸,降将受到重用的例子也并不少见,比如俘虏郭脩的姜维就是降将出身,此时在蜀国已经是仅次于费祎的二号人物,可见郭脩前途并非无亮。
那么,他为何要拼着自己性命不要,一命换一命去刺杀费祎呢?他跟费祎到底有何深仇大恨?
大将军费祎蜀汉短短数十年国祚,有四人被合称为蜀汉四相,他们是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
曾见过这样一句话:“费祎不死,蜀汉不灭。”这句话自然是夸大其词,但是他的能力却是毋庸置疑的,“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算是他执政期间的总评。
而且,费祎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是他的这个大将军却是实至名归,能得百官拥护。
从汉武帝时期,因为丞相权力过大,因此扶持卫青为大将军,位还在三公之上,一直到东汉末年,大将军一职不仅仅是武职巅峰,一般都由外戚所担任。
《汉官仪》载:“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
费祎之所以能受到刘禅重用,其实也有这方面因素,费祎也是外戚。
在诸葛亮时期,刘禅年幼,再加上刘备刚入益州不久,对益州掌控力并不强,因此丞相诸葛亮总揽大权,让刘禅渡过了根基不稳的时代。
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自然不希望继续沦为傀儡皇帝,于是将诸葛亮的继承人蒋琬任命为尚书令,再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最后升为大司马,虽行丞相之事,却再无丞相之名。
到了费祎时期,刘禅更是牢牢掌控着手中的权力,名义上的百官之首就成了外戚的费祎。
费祎的长女嫁给了刘禅的太子刘璿(xuan),而刘禅的小女儿也嫁给了费祎的次子费恭。
虽然说,费祎哪怕不是外戚,也有宰相的能力,但是大权在握的刘禅未必会容忍一个非外戚成为大将军。
刺客的费祎确确实实是蜀汉朝堂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仅深得皇帝的信任,也能得到大多数官员的拥护。
第一个怀疑目标:姜维姜维是刺杀费祎的幕后主使?听起来很让人匪夷所思,但是不得不说,这种说法很有市场,这到底是为什么?
1.动机:费祎是姜维的最大政敌
众所周知,作为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的降将,姜维的毕生目标就是北伐,从这点来说,他无愧于诸葛亮对他的信任。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蜀国已经不是当年的蜀国,现在掌权人也不再是诸葛亮。
到底应不应该继续北伐我们先不提,毕竟这种事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要明白的是,蜀国大将军费祎是反对北伐的,为此还多次制裁过姜维。
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汉晋春秋》
(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三国志·姜维传》
姜维如果想要一展抱负,举国之力北伐,除掉一心想要休生养息的费祎是当务之急,因此,姜维确实有除掉他的动机。
2.与刺客的关系
姜维本是天水人,被诸葛亮降服。而郭脩原本是魏国将领,凉州西平人,被姜维俘虏。
身为俘虏,却能官至左将军,可见蜀汉对郭脩的重视,更可见姜维对他的重视。
要知道,当时姜维是一力主张拉拢羌胡为己用,以此来控制陇西的,这也是他出兵攻打西平的根本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郭脩才能官职左将军,可见姜维在其中出力不小。
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三国志·姜维传》
从这个角度出发,郭脩是姜维一手提拔起来的,更有甚者,认为郭脩就是姜维所蓄养的一个死士,只不过是借着魏国降将之名,而被他安插入朝堂,目的就是为了行刺费祎。
3.受益最大者:姜维
费祎死后,姜维终于可以一展抱负,主持北伐。
费祎死于253年春,自当年夏天开始,没有了费祎制约的姜维,就率领数万人出石营,魏国南安。
此后,连续数年,姜维每年都率军北伐,堪称穷兵黩武,本来就人口不多的蜀国几经战乱,死伤甚多,百姓怨声载道,姜维不得不从大将军位上自贬为后将军。
众庶由是怨讟,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三国志·姜维传》
从结果来看,虽然姜维数年北伐,不但无功,反而大耗国力,但是费祎之死,确确实实让他有了一展胸中抱负的机会。
从各方面来看,好像姜维都是这场刺杀的幕后主使,但是我们却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姜维是位高权重的卫将军,而不是普通人,作为规则的既得利益者,他不可能去打破规则,行此暗杀之事,真这样做了,谁知道下一个受害者会不会是自己?
另外,郭脩是姜维所俘虏的,众所周知,而且姜维自身是降将出身,这样一来,败坏了降将的名声,这不是往自己脸色泼污水吗?
最后,姜维没有打得动郭脩的筹码,表面上看,姜维让郭脩在蜀国受到重用,但是这毕竟不可能让他明知必死,而去为姜维杀人,要知道不是姜维 ,他也不会沦为蜀国俘虏。
总的来说,姜维是幕后主使的可能性极低,从历史进程来看,事后蜀国也没有发现姜维与此事有关的蛛丝马迹,反而将姜维升为大将军,可见,蜀汉上至皇帝刘禅,下至文武百官,对姜维还是颇为信任的。
第二个嫌疑人:刘禅在影视剧中,经常听到一个词“开府建牙”,指的是高级官员接受皇帝命令自行开设府署,建立衙门,处理军政事务。
最有名的莫过于诸葛亮以丞相身份开府,所以在北伐期间,叫得上名号的随行官员很多都以丞相府属官的身份来办事。
比如马谡是参军,意思就是参丞相军事,类同荀彧参丞相曹操军事;杨仪之所以想杀魏延 ,也是因为他当时的身份是丞相府长史,随军长史,与另一个留府长史蒋琬同级,他以为丞相一死,作为丞相府最高官员的他就能顺利接替诸葛亮的职位,没想到诸葛亮却早已向刘禅推荐了蒋琬。
魏延也是如此,在北伐期间,开始被诸葛亮任命为丞相司马,后来升为前军师,都是丞相府属官官职,便于诸葛亮以丞相身份调遣。
无论马谡的参军,还是蒋琬、杨仪的长史,都是丞相府的官职,都是丞相开府之后招的只属于丞相的官员。
由此可见,此时的开府并不如南北朝一样泛滥,而整个蜀汉,更是只有诸葛亮、蒋琬、费祎有开府之权。
而巧合的是,费祎在252年才被刘禅允许开府治事,在第二年的第一天就被刺杀,此后,蜀汉再无有开府治事的宰相。
于是,就有一种猜测:会不会是刘禅为了防止费祎做大,担心再度培养出一位权臣,这才有了刺杀费祎之举?
这种说法还有一个佐证,那就是在费祎被刺前,怃戎将军张嶷曾劝费祎,小心刺客,说明当时费祎的位置很危险,而能让一人之下的费祎感到危险,却无法做出反应,那么这个危险貌似只能来自于皇帝?
嶷初见费祎为大将军,恣性汎爱,待信新附太过,嶷书戒之曰:"昔岑彭率师,来歙杖节,咸见害於刺客,今明将军位尊权重,宜鉴前事,少以为警。"后祎果为魏降人郭脩所害。——《三国志·张嶷传》
另外,前几任丞相都非外戚,而到了费祎之时,不仅让太子娶了费祎之女,还将自己女儿嫁给费祎之子,是不是犹如曹操与汉献帝互通婚姻?这其实是一种不信任表现?
但是,这种说法我个人认为纯属无稽之谈。首先,此时的刘禅已经不是从前的刘禅,早已大权在握;其次,此时的费祎并不能一手遮天,不谈还有与他不合的姜维,本身费祎是外地人,根本没有根基架空刘禅;最后,刘禅也没有能力让贪生怕死的郭脩为他而死。
第三个嫌疑人:司马师251年,司马懿去世,此时曹魏真正掌权的是司马师,曹魏的皇帝还是曹芳。而254年,也就是费祎死的第二年,司马师废了曹芳,立曹髦为傀儡皇帝。
这个时间说明,此时的司马氏已经到了紧要关头,从权臣到篡位只差一步之遥,现在是要向全国释放“自家要当皇帝”的信号的时候了 。
而刺杀费祎对司马氏来说,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首先,据《魏氏春秋》记载,郭脩的第一个刺杀目标并不是费祎,而是蜀汉皇帝刘禅,只是一直寻不到机会,这才退而求其次,要是真能刺杀到刘禅,那么对司马氏来说,蜀国政权交替,对魏国是暂时没有危害的,司马氏正好可以放心发动国内政变。
姜维劫之,脩不为屈。刘禅以为左将军,脩欲刺禅而不得亲近,每因庆贺,且拜且前,为禅左右所遏,事辄不克,故杀祎焉。——《魏氏春秋》
其次,杀了费祎之后,让主张北伐的姜维上台,引起局部战争,更容易让司马氏彻底掌控朝政,无论是安插人手,还是排除曹魏忠臣,都有动手的理由。
最后,司马氏更有能力这么做,因为郭脩虽然投降,但是他是战败被俘,说明他的家人还在曹魏。而他能投降,也说明他是一个怕死的人,能让一个怕死的人去做刺客,只能是有比死亡更让他害怕的事,那就是家人的安危。
费祎死后半年多的时间,魏帝曹芳下令追封郭脩为长乐乡侯,儿子袭爵,可见魏国掌权者对他的这个举动还是非常满意的,是否能从侧面说明,这就是他们所指使的呢?
最后一个嫌疑人:郭脩自身公元219年,关羽水淹七军,曹魏大将于禁被俘投降,后来吕蒙攻破将领,于禁辗转到了东吴,并被东吴送回洛阳,向曹魏示好。
再次回到魏国,魏帝曹丕虽然明面上赦免了他的罪过,但是却利用他拜祭曹操之时,气死了于禁。
要知道于禁可谓是曹操的老臣,跟随曹操征战四十年,劳苦功高,就因为一次战败投降,晚景凄凉。
而郭脩在曹魏的身份怎么都是比不上于禁的,那么,郭脩投降之后,他自身不说,他的家人会不会受到牵连被杀呢?
这是极有可能的,于是郭脩在劫后余生之时,不仅没有感到轻松,反而愈加惶恐,最后突然生出了一个将功赎罪的心思,那就是刺杀蜀国皇帝!
为了让曹魏知道他是忠心于国家的,他联系到了曹魏间谍,将自己的计划告知朝堂,让他们不要急着处置自己的亲人,等待自己用实际行动来证实自己的清白,于是有了刺杀刘禅不成,最终刺杀费祎一事。
总结一般而言,作为俘虏而投降的郭脩是怕死的,而且在蜀国待遇不错,比自己原本在魏国官职还高,那么是什么给了他勇气,用自己的命去换跟自己无冤无仇的费祎一命呢?
要么是利益,要么是威胁!
对于郭脩而言,利益也许可以排在后面,威胁更有可能,自己是必死,那么威胁不会是来自于自身,只能是来自于曹魏的家人,如此来说,蜀国内部的可能性不大,只能是后面两者。
@老夫从不吹牛:你怎么看这起刺杀事件?
费祎在宴会上被刺杀,幕后凶手是谁,会是主张北伐的姜维吗?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名不见经传的郭循,却干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堪比「荆轲刺秦王」。而其动机更是耐人寻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最新消息,蜀国高官遇刺身亡(费祎)公元 253 年,蜀国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二把手,大将军费祎在宴会上遇刺身亡,朝野震动。
费祎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他是诸葛亮蒋琬的继承人,蜀汉的大将军,总理朝政,蜀汉政权的实际控制者。却在一次宴会中因酒醉被郭循所杀。一代名臣,没想到以这种方式离开了世界,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案件进展,多条线索指向姜维费祎遇刺身亡,行凶者郭循是自行其事还是受人指使,却不得而知。
郭循本是魏国将领,在与蜀汉的一次战争中被姜维所俘,投降蜀汉,被刘禅封为左将军。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官职,刘备曾担任过汉朝的左将军。说实话,蜀国对他还是很不错的。
姜维时任蜀汉的卫将军,与时任大将军的费祎政见不合。姜维主张北伐,而费祎则主张休养生息发展国力。费祎也曾说过,我们与丞相的才能相距甚远,丞相尚不能办到的事情,我们怎能做到?还不如经营国内,让后世有才能之人去完成北伐的伟业。
在蜀汉朝廷一直有北伐派和停战派之争,各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作为主战派代表的姜维,要实现自己的北伐事业,除掉费祎是唯一的选择,这也是姜维惹上嫌疑的主要原因,再加之凶手又是跟着你来的。
后续报道,凶手动机或许另有隐情(姜维)那么费祎之死到底跟姜维有没有关系?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把焦点转回凶手郭循的身上。
郭循投降蜀国,虽被封为卫将军,自己富贵了,但宗族家小却留在魏国。自己跑不掉,家人也来不了,如果自己长期保持这种投降的状态,那灭门之祸只是个时间问题。所以,我认为郭循这是以一己之身来保全宗族家小。
另外,郭循虽是被姜维俘虏,但姜维根本无法掌控郭循,也不能承诺什么,不能给郭循任何好处。郭循已经投降,生死之事自不必说。另外郭循的家小在魏国,姜维也不能做什么文章。
从郭循个人和家族生命出发,以及姜维对其的掌控,加上郭循后来被杀的事实,可以充分证明姜维应该没有参与此事。更重要的是刺杀国家二把手,大将军,这可不是小事。我想姜维与费祎再有政见冲突,但同为蜀国重臣,应不至于此!
坊间传言,曹魏高层或参与此事(司马师 剧照)综上分析,我们认为姜维并没有参与此事,郭循是自行其是。但也有另一个开脑洞的说法,那就是曹魏朝廷的司马氏家族可能参与并策划了此事。
这时司马懿已经去世,掌握曹魏政权的是其长子司马师。当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灭曹爽时,启用了自己的一支秘密武装,三千人的死士。而政变成功后,这批人消失无踪。
这批死士自然无法端坐在朝廷之上为司马家族服务,他们唯一的也是最合理的去处,便是军队。这些人去军队,继续为司马家族服务,郭循是不是也是其中之一?
此外,费祎主张休养生息,这对魏国本来就是一个不好消息。而停止北伐的蜀国,也不符合司马家族的利益。没有战事,没有边境冲突,司马家族便不可能更多地从曹魏朝廷攫取更多的权利和利益。安排一名刺客将费祎除掉,让好战的姜维掌握蜀国大权,魏蜀相争,最大的受益者自是司马家族。
所以司马家族如果参与并策划了此次刺杀事件,他们有能力,有动机,似乎也说得过去。
费祎在宴会上被刺杀,幕后凶手是谁,会是主张北伐的姜维吗?
费祎是诸葛亮的幕僚,为诸葛亮的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最大的功绩是调和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使诸葛亮的北伐事业不受影响。在诸葛亮去世后,费祎费尽心机,使蜀军顺利的撤回了汉中,保存了蜀军的主力。虽然费祎在这一过程中,采取的手段不太光彩,先是出卖魏延,后是出卖杨仪,让他们双双毙命。但是,费祎对蜀汉顺利的进行权力交替,还是立下了大功的。
一、费祎之死。在蒋琬接管诸葛亮的权力后,费祎的职位也水涨船高。到了蒋琬死后,费祎又接替了蒋琬的职务,接管了蜀汉的政权。在费祎任职期间,他秉承诸葛亮的遗志,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继续积蓄国力。对外则采取防御的战略方针,保证国家的安全。尤其是在兴势之战中,他和王平积极配合,打退了曹爽的十几万大军的攻伐,使得曹魏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史书称是关中为之虚耗。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对蜀汉功勋卓著的高官,在大庭广众,满朝文武的众目睽睽之下,被人给刺杀了。这个刺杀事件,是三国时期绝无仅有的事件。同时,这个事件也迷雾重重,引起了人们无限的猜疑。
其实,这个事件的过程比较简单。那就是在蜀汉延熙十六年的岁首大会上,费祎和大家一起饮酒作乐。就在酒酣眼热之时,时任左将军的郭循突然手持利刃刺杀了费祎。据后来郭循的供述,他本来是想刺杀后主刘禅的,只是因为刘禅的护卫森严,没有机会下手,才改变目标刺杀了费祎。
二、郭循刺杀费祎事件的疑点。这件事看似简单,可是仔细分析起来,就能够感觉到这件事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这件刺杀事件实在蹊跷,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从各个方面来看,郭循刺杀费祎的动机都难以成立。
首先是郭循的自身因素。郭循是魏国的降将,他在曹魏仅仅是一个基层军官,而到了蜀汉后,很快职位就提升到了左将军。这要远远超过了他在曹魏所能够达到的地位。在蜀汉对他如此重用的情况下,从他个人的前途来看,郭循是没有必要去行刺刘禅、费祎的。
其次是郭循刺杀刘禅、费祎要达到的目的。而且从当时的历史记载来看,郭循和曹魏也没有什么联系。他死后,曹魏过了很久才得知这件事,甚至连郭循的名字都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郭循刺杀刘禅、费祎又有什么意义呢?他刺杀了刘禅、费祎,最大的效果就是造成蜀汉的动乱,配合曹魏的进攻。可是,郭循根本就跟曹魏没有联系,那就谈不上配合了。在此情况下,蜀汉无非再更换个执政者,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动荡。郭循的刺杀行动,从这方面来看,是根本没有什么意义的。
最后是郭循刺杀刘禅、费祎的后果。我们可以从郭循刺杀的对象来看,他如果是心怀故国,想要为曹魏立功,恰恰不能采取的手段就是刺杀这两个人。大家都知道刘禅是一个庸碌的君主,如果郭循刺杀了他,时候换上一位年轻有为的君主,蜀汉反倒会强盛起来。那么,就可能不会出现日后蜀汉投降的那一幕了。
而刺杀费祎则更没有道理。费祎是严格执行诸葛亮休养生息的政策的。在他的执政生涯里,费祎从来没有主动攻击曹魏的念头。即便是在兴势之战取胜之后,费祎率领的得胜之师,面对大败后空虚的关中,也根本没有进军。费祎率领蜀军撤回汉中,使得曹魏得以养精蓄锐,摆脱了困境。
由于魏强蜀弱,费祎执行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质上是慢性自杀。费祎执政的时间越久,对曹魏越有利。可是郭循刺杀了费祎,等于打断了这个政策,这对曹魏来说,实质上是不利的。所以说,郭循刺杀费祎实际上对曹魏造成了危害。
那么,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郭循刺杀刘禅、费祎是一件地地道道的蠢行。只要有一定头脑的人,都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可是,在历史上,这件事却真实的发生了。那么,在这件事背后,可能会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吗?
三、谁是郭循背后可能的指使者。如果郭循刺杀费祎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受人指使的话,那么从现代犯罪学的角度来看,从这件事里最大的得利者就是嫌疑人。这样一看,姜维就成为了最大的嫌疑人。
这是因为姜维在费祎的手下备受压制,虽然他的军事才能是蜀汉首屈一指的,可是费祎就是不让他大举北伐。费祎认为姜维的能力不足,每当姜维想要大举北伐的时候,费祎就裁撤姜维的人马,最多只给他万人而已。这使得姜维壮志难酬,眼看岁月蹉跎,怎么能不心怀怨恨呢?
当费祎被郭循刺杀以后,姜维终于等来了他梦寐以求的时代。他开始执掌蜀汉的军权,施展他平生的抱负。他多次发动对曹魏的攻伐,给曹魏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姜维也因战功升迁为蜀汉的大将军,牢牢掌控着蜀汉的军权。刘禅也对他十分倚靠,君臣之间也相处和睦。直到姜维战死时,还在一心一意的扶保着刘禅的江山。
我们再看郭循的来历,就会更加加大姜维是指使者的嫌疑。这是因为郭循正是姜维的同乡,而且是姜维的俘虏。正是姜维将郭循带回了蜀汉,并予以重用。在加上历史上记载,姜维其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我们就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郭循正是姜维培养的一名死士,他的作用就是刺杀费祎,为姜维执掌军权开路。
这是因为,费祎执行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和姜维的北伐方针背道而驰。如果费祎继续掌权,姜维的北伐目标就遥遥无期。为了建立自己的功名,姜维指使郭循去刺杀费祎是十分可能的。不过,除了姜维,是否还有其他的势力也参与其中呢?
四、刺杀费祎真正可能的指使者。如果说姜维因为和费祎的政见不和,就派人刺杀费祎,这个理由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如果真正的细品起来,总还觉得哪里似乎还有疏漏。这是因为,如果是姜维指使郭循刺杀费祎,这样一件重大的事件,蜀汉要追究起来,姜维作为郭循的引荐人,肯定会受到一定的牵连的。至少为了避嫌,也不会对姜维过于迅速的提拔重用。
可是,我们看历史记载,姜维不但没有受到一点牵连,还马上就掌握了蜀汉的军权,发动了北伐。从这一方面来看,费祎之死就更透着诡异了。那么,让我们再深看一步,除了姜维,谁也获得了收益呢?
如果再深究下来,我们就可以惊奇的发现,这个人居然是刘禅。因为费祎之死,使得蜀汉从诸葛亮起建立的幕府制度土崩瓦解。姜维得到了军权,而行政权却回到了刘禅的手中。刘禅苦熬几十年,终于得到了亲政的机会。可以说,费祎之死,使得刘禅和姜维两人皆大欢喜。在此之后的姜维北伐中,如果没有刘禅的支持,他是不可能发动的。
费祎之死其实是有预兆的。当时的张嶷就看出费祎对新降附的人十分轻信,就给费祎写信发出了警告。可是费祎没有听从,最终死在降人郭循的刀下。我们可以想到,连张嶷这样的人都能够看到的事情,别人自然也能够看到。张嶷的警告也应该不是空穴来风,是看到了一些对费祎极端危险不利的事物。
如果说,刘禅参与了这个事件,指示姜维采取了这个行动,一切疑问就能够得到解答了。费祎之死,其实是他极力维持的幕府制度造成的。这个制度,已经让刘禅忍无可忍,而且也感到了对自己地位的极大威胁。因此,刘禅才会利用对汉室忠心耿耿的姜维除掉费祎,破坏了这个制度。
在诸葛亮建立的这个幕府制度下,刘禅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摆设。费祎在掌握权力后,他的所作所为与前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身处汉中,朝廷中的事务都要先咨询他的意见,才能够实行。他身兼大将军、录尚书事、益州刺史,将蜀汉的军政地方大权都掌握在手中,就这样还不满足,还想当宰相。因为看相的说成都没有宰相的位置,就北屯汉寿,这明着就是跟刘禅要权。刘禅只得在第二年,让费祎开府,延续了诸葛亮的幕府制度。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费祎开府的第二年就死于非命了。那么,费祎为何非要开府,延续幕府制度呢?其实,他对姜维说的那句话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也可能是姜维动了杀心的原因。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倖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费祎这句话看似冠冕堂皇,实际上是彻底毁灭了姜维的北伐希望。费祎在这段话里,已经对姜维的才干做了评价,认为他根本不可能完成北伐的任务。自己守护着蜀汉,就是等待将来有能够完成北伐任务的人出现,好把权力交给他。不过,费祎明确的告诉姜维,这个人不会是你,也就是费祎的接班人不可能是姜维。
费祎在这里,显露了他在政治上的稚嫩。当年的诸葛亮可不会像他那样,明明白白告诉魏延,我不会让你接班北伐。姜维是经历过诸葛亮之死的人,魏延的榜样就在眼前。如果费祎一死,自己很可能就会落得个魏延的下场。于是,姜维动了杀心。
至于说,费祎心目中将来的接班人是谁,这就不好说了。不过从他和蒋琬多年对幕府制度的守护,到诸葛亮死时年仅八岁的儿子诸葛瞻,以及后来一心要剥夺姜维军权,杀掉黄皓的诸葛瞻父子,也许能够看到一丝端倪。
结语:费祎之死看似一场意外,可是这场意外又实在让人难以理解。郭循刺杀费祎的动机实在让人难以置信,这背后应该隐藏着更深的秘密。
费祎死后,他刻意维持的幕府制度彻底破产。姜维得到了军权,刘禅得到了政权,君臣两人合力发动了对曹魏的攻伐。虽然由于双方国力相差悬殊,北伐未能成功,但是,刘禅和姜维也无愧于刘备的遗志,虽败犹荣。
如果让费祎的统治继续下去,蜀汉的政局不知道会走向何处。不但姜维肯定会遭到魏延的下场,刘禅也将会永远不可能收回权力。如果说郭循刺杀费祎是受人指使的话,倍感危险的刘禅和姜维就是最大的嫌疑人。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费祎在宴会上被刺杀,幕后凶手是谁,会是主张北伐的姜维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103条回答。
费祎是被郭脩刺杀。
郭脩是魏国降将,本来在魏国就颇有名气,是西州地区的大将。
魏军攻打蜀汉时,姜维击败俘虏了郭脩。当时蜀汉人才匮乏,尤其武将很少,姜维就破格留用了郭脩。
其实姜维自己也是曹魏的降将,这在当时不稀奇。
刘禅封郭脩为左将军,在蜀汉也是一个人物了,不是泛泛之辈。
郭脩在253年,突然在酒席上刺杀了蜀汉实际领袖费祎。
诸葛亮和蒋琬先后去世,费祎就实际上处理蜀汉大小事情,是一号人物。
郭脩刺杀成功以后,立即被侍卫们杀死。
事后,魏帝曹芳下诏追封郭脩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赐谥威,其子承袭父爵,加拜奉车都尉,获赏银千鉼,绢千匹。
以曹芳的表现来看,他应该是主使郭脩行刺的幕后人物。
郭脩应该是投降了以后,暗中联络曹芳。曹芳命令他刺杀蜀汉领袖人物,事后论功行赏。根据曹芳的赏赐来看,郭脩是独自被蜀汉俘虏,他的家属应该在曹魏境内。
当时是流行连坐的,郭脩叛变以后,他的家属尤其是妻儿很可能被囚禁甚至服苦役。
郭脩为了拯救家人,被迫服从曹芳命令也不稀奇。
况且郭脩虽然被杀,儿子可以成为千户侯,还得到大量赏赐,也算是够了。
况且当时的局势是曹魏强大,蜀汉越来越弱。
费祎被刺前10年,曹魏出动20万大军攻打蜀汉,蜀汉在汉中只有3万人,差点就被灭国。
费祎对此也心知肚明,随后只允许姜维率领不超过1万人北伐,只能起到骚扰作用。
郭脩认为蜀汉很快就会灭亡,自己作为叛徒,到时候也是抄家灭族的结果,还不如死自己一个,心腹全家人。
有人认为是姜维派人刺杀,或者是刘禅刺杀,现在看来不是这么回事。
因为费祎死后,姜维的情况更差,被黄皓挤兑的站不住脚。
姜维应该明白,费祎虽然对他有所限制,却总体是支持他的。而且费祎的格局比较高,人品也高尚,同诸葛亮最像。
中央只要由费祎掌权,对姜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所以,姜维暗杀费祎对自己是极为不利的,换任何一个人上台,对姜维都是绝无好处。
实际上,费祎死后是刘禅宠臣陈祗继任。陈祗并无什么才华,只是会溜须拍马,各方面讨好罢了。他不敢得罪黄皓,由此官宦实力第一次开始掌握中央实权。姜维虽在外带兵可以掌握兵权,仍然被黄皓一伙挤兑的很惨,差点性命不保。
那么,会不会是刘禅干掉费祎?不可能。
除了刘禅同费祎是亲家以外,毕竟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大臣。自从诸葛亮死后,刘禅虽然对行政干涉不多,但已经掌握了中央大权,从蒋琬开始历届大臣都在刘禅的控制中。
刘禅如果有心对付费祎,设法将其撤职即可,实在不行也还可以下毒暗算,何必找人这么堂而皇之的暗杀。刘禅没有这么蠢。
这还是像曹魏的阴谋。
据说郭脩的对象本来是刘禅,但刘禅身边防卫严密,大臣根本不能靠近刘禅,郭脩这种降将更是如此,无法行刺。
而费祎待人友善,其和魏国降将也非常亲近,张嶷曾写信劝他说:“当初岑彭、来歙都被公孙述刺客所杀,现在将军位尊权重,宜鉴前事,作为警惕。”
费祎却不当回事,经常不带卫兵就同大臣们接触,甚至互相坐在一起碰杯,郭脩就选择杀死他。
费祎在宴会上被刺杀,幕后凶手是谁,会是主张北伐的姜维吗?
费祎之死无疑是三国历史上一个无解的谜案,而最大的嫌疑的人就是姜维。
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依旧有能力与曹魏抗衡,但随着一起谋杀案的发生,蜀国的命运就此被改写,诸葛亮的心血付之东流,这场凶杀案就是三国末年著名的“费祎遇刺案”。
费祎何许人也?费祎学识渊博、聪明过人、知人善用、光明磊落、操守廉洁、性格谦恭,对内制定安民之法,对外计划攘敌之策。
费祎的智慧被诸葛亮认可,费祎的为人被刘禅所信任,诸葛亮出征之时,费祎经常以“外交使节”的身份出使吴国,与孙权商谈蜀吴两国共同抗曹的具体事宜,费祎的口才和人品被孙权大为赞赏,因此,费祎在蜀吴两国的口碑都十分良好。
《出师表》里面,这个了也是亲自推举过费祎。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去世之前,亲口指定费祎、蒋琬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辅佐刘禅管理蜀国,可见费祎对于蜀国的作用有多么重要。
费祎遇刺案的经过延熙十六年正月 ,蜀国全体人民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中,身为诸葛亮接班人的费祎在葭萌关主持岁首大会。
生性洒脱的费祎在酒宴之中推杯换盏、豪饮美酒,不经意间便欢饮沉醉,刺客郭脩趁费祎酒醉之时靠近他的身旁,抽出刀子便刺向费祎的心脏,费祎躲闪不及,当即死亡。
卫兵擒住郭修后,不由分说的将郭脩,当场杀死……
刺客郭脩刺客郭脩原本是魏国凉州西平人,曾宣誓效忠曹魏政权,姜维征战西平时郭脩被俘。
一向憎恨魏国将领的姜维,一反常态的将郭脩推举为“左将军”,正是因为姜维的大力推举,身为俘虏的郭脩才能够得到官职,并且混入只有蜀国的中、高层人物才能参加的岁首大会。
费祎遇刺案的疑点疑点一:郭脩为什么要刺杀费祎?
理论上来说,郭脩效忠于魏国,而费祎是蜀汉政权中的关键人物,如果郭脩企图打击蜀国,杀死费祎的确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这个答案似乎说不通。
第一,如果郭脩企图向世人显示对魏国的忠心,大可在姜维面前以身殉国,没有必要“夹着尾巴做人”投降蜀国作一个阶下之囚。
第二,郭脩并不知道自己会被姜维提拔,所以他不可能在投降之前就计划好了刺杀费祎的过程。 第三,从灌醉费祎,到郭脩靠近费祎的过程一气呵成,这很显然是一场谋杀,而不是简单的刺杀。
疑点二:卫兵为什么要将郭脩当场杀死?
《蜀书》、《后主传》、《费祎传》中写的很清楚:“郭脩被蜀兵杀死。”并不是自杀。 为什么卫兵要将郭脩杀死呢?难道不应该抓起来调查一番吗? 这两个疑点,将“费祎遇刺案”性质变为“谋杀费祎案”。 通过调查史书中的蛛丝马迹、各种线索,历史将真相的指针,指向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姜维。
幕后凶手姜维证据一: 姜维与费祎素来不和,二者之间不合表现在政治思想的分歧上。 姜维是“鹰派”,费祎是“鸽派”,姜维是个“赌徒”,费祎是块“石头”。
诸葛亮过世后,费祎坚持休养生息,不管是前面的魏延还是后来的姜维,每每要求出兵伐魏,费祎都裁制不从。可以说费祎在世时,姜维被打压的很惨。特别是蒋琬死后,二人矛盾一度升级,堪称针锋相对,《三国志》记载,费祎死后,姜维立刻便率领数万大军出征。可见姜维有多么盼着费祎死。
证据二: 郭脩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左将军,参加岁首大会,姜维起到了决定性因素。 刘备、马超、张飞均当过左将军,可见左将军这个官职并不是一般人能当的,尤其是刘备当过左将军之后,这个官职更是非心腹大臣不能赐予,而郭脩区区一个俘虏,却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升任左将军,没有一个强硬的后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除了担任蜀国大将军的费祎之外,只剩下刘禅和姜维了,刘禅虽然傻,但不至于把自己老爹当过的官职赏给俘虏。 如此一来,便只有姜维有这个权力,和动机。
证据三:《姜维传》中写的很清楚:“好立功名,阴养死士……”。
好一个“阴养死士”,把姜维的心性写的明明白白, 郭脩不就是死士吗?
《福尔摩斯》中一句话写的非常好。 当一切合乎情理的线索全部指向一点时,哪怕这一点再不可思议也是绝对真实的。“费祎之死”的一切线索都指向了姜维,虽然不能就此断定姜维是不是幕后黑手,但从嫌疑上讲,他绝对是“费祎谋杀案”最大的嫌疑人。
费祎在宴会上被刺杀,幕后凶手是谁,会是主张北伐的姜维吗?
幕后凶手肯定不是姜维。主要是两个人没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只是治国理念不同;其次,姜维是个堂堂正正的君子,不会使用下三滥的手段暗杀自己人。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事情的经过:
公元253年正月初一,蜀国丞相费祎主持新年酒会。这个酒会类似于现在大公司的年末总结大会,公司的主要领导讲话:总结一年的经营情况和奖励一些为单位做出突出贡献的劳模,然后大家在一起吃一顿饕餮盛宴。只不过蜀国的庆新年活动在农历的大年初一举行的,先是总理全国事务的丞相费祎主持大会并讲话,然后是歌舞酒宴开始。这些年丞相费祎采取了“休养生息”的国策,蜀国的国运是步步高升。文武百官们在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都逐一的来到丞相费祎的坐位前敬酒,来表达对丞相治国取得伟大成绩的认可和祝贺,费祎酒量很大,今天也特别的开心高兴,是举杯就干。
这时轮到左将军郭循敬酒了,他面带微笑双手擎着酒杯走到丞相费祎面前,费祎也站了起来以示尊重。突然,左将军郭循用一只手拔出腰间锋利的匕首,猛刺丞相费祎的胸部和腹部,丞相费祎是血流不止,当场死亡。文武百官们当时都愣在那里,一时不知所措,反应过来的武士们是一起冲向左将军郭循,用乱刀把他大卸八块、砍成肉酱方才解恨。当时蜀国的皇帝刘禅也在场,不过他的席位和大臣们的酒桌都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身边保驾的武士很多,估计郭循是没有机会下手,所以只能刺杀蜀国的二号人物丞相费祎了。
这个郭循为什么这样胆大包天呢?原来郭循是将军姜维北伐时被活捉的俘虏,他的家眷都在魏国,他可能是身在蜀国心在魏!正因为他是姜维抓回来的俘虏,而且姜维和丞相费祎之间有矛盾,所以很多人私下里都怀疑是姜维指使左将军郭循刺杀的丞相费祎。
那么镇西将军姜维和丞相费祎之间有什么矛盾呢?当然不是私人仇恨,姜维想禀承老师诸葛亮的遗愿,想继续北伐消灭魏国;而丞相费祎的想法是诸葛亮的能力可以说是无人能及,多次北伐都没有成功!所以不如休养生息增强国力,姜维多次主张北伐,丞相费祎每次只拨给他一万左右的军队,所以说姜维很不满意丞相费祎,时间久了,心里都有了隔阂。
但是两个人都是蜀国的左膀右臂,同朝称臣,低头不见抬头见,面子上还是能过的去,也没有什么血海深仇,不至于斗个你死我活的。关于姜维是刺杀丞相费祎幕后的主谋,都是民间老百姓们茶余饭后的憶测和稗官野史杜撰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