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到了两界山,刘伯钦就不能再送唐僧了?
《西游记》中,唐僧随行三位行脚僧,双脚还没跨出大唐境地,就遇到了大麻烦,两位随从被妖怪吃掉,可怜肉眼凡胎的唐玄奘颤颤巍巍,魂不守神,手足失措,进退两难。这个时候,唐僧遇到了命中的大贵人刘伯钦,杀了阻路虎,救了老和尚。唐僧也是被虎豹狼虫给吓怕了,一心指望刘伯钦能多送送他,甚至苦苦哀求,可是呢,到两界山中间半道上,老刘就说了,他只能送唐僧到这里了。我们说,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天,这个猎户怎么可以这样做呢?也太不厚道了吧。
一个人,他的自然属性原本是无拘无束,率性自由的,这就是道之源,也是佛之本,金蝉子十世修行,西天拜佛求经,乌巢禅师送他的心经其实早就点名了,佛在内心,修的是自我,舍却万万千,返璞归真,才能重归三宝。
刘伯钦止步于此,则是社会属性的表现,人,总会羁绊于尘世各种纠葛之中,这个神奇的东西就叫做“身份”,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涉及到的,其实就是镇山太保老刘的身份的问题,换言之,它的秘密指向,就是,刘伯钦到底是个什么身份,为什么他只能做到这一步?
乍一看,似乎刘伯钦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两界山脚下两叉山中的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猎户,其实不然,本公子秉烛夜读,再三忖度,认定,这个刘伯钦至少具有三重身份,他是个多面体,也正是这个原因,他才举棋不定,左右为难,最终决定留步不送唐长老继续西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一起来抽丝剥茧,揭开刘伯钦的庐山真面目。
第一、两界山前各种神仙大佬的粉墨登场:唐长老,初次见面,多多包涵。唐僧西行出关,到达两界山,就意味着西天取经路的正式开启,一个小小的山包,各路神仙派系就纷纷登台亮相了,真可谓是你方唱罢我方休,热闹非凡。
(一)虎、熊、牛三怪。
还没出大唐国境,唐长老取经团一行三人就被抓了,白额虎虎大王出手了。
诡异的是,正好在这个节骨眼上,半路上杀出来熊罴精和牛精两位。虎大王一心要吃唐僧三人,熊罴精和牛精却表现反常,一个说持斋吃素,一个说随便随便,最终的决定是,吃了俩随从,放过了唐僧。
熊罴精,就是后面观音禅院的那个黑熊怪,老牛精就是牛魔王,他们对唐僧肉没什么兴趣,这也是后来他们俩能够活久见,被观音菩萨和如来佛祖收到灵山的原因所在,跟西方有缘,缘分啊大兄弟。
虎大王就是黄风怪的手下虎先锋,他倒是一心撺掇着要吃唐僧头,比黄风怪都上瘾,此时此刻,奈何,实力不济,面对黑熊精和牛魔王,他只有吃瘪的份,被秒杀的货色,没实力,也就丧失了发言权。
(二)太白金星。
太白金星用手一佛,就坲断了唐僧身上的绳索,吹口仙气,就救活了唐长老,可见这太白金星也是深藏不漏的高人。
太白金星送了唐僧一句话:“前行自有神徒助,莫为艰难抱怨经。”这是太白金星给唐僧打气,鼓气,给他一针强心剂,不要丧失了西去取经的勇气。
这个时候,我们揣摩,太白金星实际也是多重身份:他是玉帝凌霄宝殿的宣旨官,他还是道祖太上老君的弟子,给取经人打气,应该是道祖的意思。
(三)镇山太保刘伯钦。
唐僧半信半疑,强抖精神,继续西行。双虎扑面,险象环生,唐长老被唬得魂不附体,连以身饲虎的心都有了。这个时候,分秒不差,刘伯钦掐着时间点赶到,左右开弓,射杀两虎,救了唐僧。
这是天意,更是人事安排。种种迹象表明,刘伯钦就是主动赶来救取经人的。
具体怎么说?我们接着往下看。
第二、刘伯钦何许人也?他跟唐长老究竟有什么瓜葛?刘伯钦体格健硕,力格猛兽,是个猎户好手;他又叫做镇山太保,方圆几十里范围内的狼虫虎豹见了他都得主动绕着走,怕得很;他有个大庄园,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岭、东西两洲的地界上拥有一个三进三出的豪宅,进门是中宅,家堂,饭餐休息的地方,后面是凉亭,再后面是花果园。养了很多麋鹿和黄獐。这还不算,他家里有很多庄客,出来三四个帮忙拖老虎的"都是怪形恶相之类“,也就是说,刘伯钦这个大猎户,大庄园主,用的都是”精怪“。这就很有意思了,说明这个人不一般,不是普通的猎户怎么简单。他究竟是谁呢?有几个身份?
(一)刘伯钦原本是五行山的新晋大员——玉帝敕封的山神。
五行山是五百年前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如来神掌镇压到地界,如来佛祖的五根手指头所化的一座大山,是妥妥的一个新山头。
有山必有山神,玉帝赶紧指派了一个人去看守,这个人就是刘伯钦。
你想啊,连瑶池王母的蟠桃园都有山神土地看管,天庭都有山神土地,五行山怎么能没有呢!就是西天灵山,估计也有山神土地,这并不奇怪,单单从西游世界神仙观看,神佛两道其实是互有渗透,互有交叉管辖的。观音菩萨去东土大唐打前哨,住的就是长安城里的城隍庙,直接把庙主给赶走,临时征用了。托塔天王李靖一家就更明显了,佛道两界都有人,四大天王也是双重属性,天庭驻守南天门,灵山也有四大天王。
(二)刘伯钦又是刘洪。
身兼数职也不奇怪,魏征既是唐王李世民的忠臣,可以劝谏帝王的股肱,又是天庭玉帝敕封的人曹官,可以梦斩泾河龙王。袁守城是长安城的一个知名术士,也是李唐钦天监袁天罡的叔叔,还被观音菩萨临时调用,算死了泾河龙王,吓怕了唐王。
山神刘伯钦就跟袁守城有点类似,他被观音菩萨暗中指点,做了水贼刘洪,使得十世转生的金蝉子与原生世俗家庭彻底“断舍离”,出生即为佛子,被送往洪福寺剃度出家。
从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的角度看,这也是唐僧的定数,九九八十一难,前四难即是“金蝉遭贬、出胎几杀、满月抛江、寻亲抱怨”。
刘洪被陈家和唐王清算,肢解抛江,这是当时唐僧和唐王的态度。
从天庭玉帝的角度看,刘伯钦这个山神的所作所为,就有点离谱了,擅离职守,去做与本职无关的事情,而且还是帮观音菩萨,引三乘佛法东渡。这怎么行呢?
(三)刘伯钦又成了镇山太保。
太白金星出面,太上老君从中协调,山神刘伯钦被玉帝重罪轻罚,发配原籍两界山,做了所谓的镇山太保,有山神的职责,但是呢,又没有这个名份,给位子,干活不给薪水,以示惩戒,怎么个意思。不能不罚,又照顾各方面子,不错的主意,玉帝拿捏得相当到位。
这个时候,刘伯钦就是所谓的镇山太保,神勇的猎户了。他依然有看管两界山的职责,但是,失去了山神的名份,属于考察期,被天庭记大过了。山神的神通,虽然比不上各种神仙大佬,驱赶一些狼虫虎豹还是没问题的,就是一些小妖小怪,他也能够拿来使唤。
第三、刘伯钦为什么止步两界山:刘伯钦救唐僧的用意与两界山的非同寻常。刘伯钦送唐僧到两界山正中间,止步不前了,唐长老再三苦苦哀求,他也不动心。这是为什么呢?
(一)刘伯钦使命完成——他是来点化唐僧的。
两界山前,两叉山中,刘伯钦射杀猛虎,虎口夺食,把唐僧救出来,这实在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不是什么大问题。更重要的,则是刘家庄园里的“托梦”。
刘伯钦救了唐僧,把他接到刘家庄家里,这个时间点,正好是老刘的父亲的周年祭日——明天,是老太爷的周祭。来得好不如赶得巧,唐长老赶得真是巧啊!妙,实在是妙不可言。
我们来看下大唐高僧唐长老超度诵的几卷经书:《度亡经》,《金刚经》,《观音经》,《法华经》,《弥陀经》,《孔雀经》。其中,除了《阿弥陀经》可能是跟弥勒佛有关的小乘经之外,其他可都是大乘佛法经,那为什么唐僧还要去西天取经呢?
如来佛祖的意思,再明白不过的了,金蝉子没认真听讲,纵然东土有大乘经书,也是不够完美的,唐僧没有完全领略到其中奥妙。不信你看,后面取经团到达灵山大雷音寺,阿难迦叶一开始就给了唐僧“无字真经”,经书是真的,如假包换,只是,凡夫俗子怎么能领略到真谛呢!就算是唐僧,也还需要有字的经书。
刘伯钦和老母亲、妻子三人,同时接到刘父的托梦,说是经过唐僧怎么一番操作,他已经投胎长安城里的富贵人家了。这显然是刘伯钦编造的一个故事,他意在给唐僧打气,重复一个命题,那就是——大乘佛法可以超度往生,给人间带来福音,会有好的福报。刘伯钦这句话,看起来,似乎既是重复如来佛祖的法旨,又是唐王李世民的祈盼,可谓是一箭双雕。刘伯钦能够作为唐王李世民边界的前哨,观察使,也不是不可能的。
唐僧听了这个“托梦”,立马信心满满,满血复活,取经有怎么大功德,确实值得一去,前方什么豺狼虎豹,要噢鬼怪,虽千万人,吾往矣。
鉴定唐僧的取经信念,这才是刘伯钦的重头戏。从世俗的角度讲,刘洪害惨了江流儿唐僧,拉一把救人家一命,这也算是一种弥补和回报吧。
(二)两界山的玄妙与刘伯钦的止步不前。
两界山,这个山头很有意思,值得玩味。
山前山后两户人家,刘伯钦和陈姓两家,都对两界山有过比较笼统的介绍。
两界山,就是五百年前,王莽篡汉时候从天上掉下来的一座大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镇压的五根佛指所化,原本叫做五行山。这就有两重意义了:对诸天神佛而言,镇压的是一代妖猴孙悟空,叫做五行山;对人间王者来说,镇压的则是王莽这个“谋逆篡汉”的罪魁祸首的气运。后来唐王御驾西征,立国,到此为止。
这样看来,如来放一个五行山到这里,至少就有怎么几个意思了:
1、镇压王莽这个谋逆的刺头的气运;
2、压制孙悟空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妖猴;
3、清晰地划分出了东土大唐和西域的疆界;
4、明确地标明了南赡部洲和西牛贺洲的分界线。
亲,你且来看,这就是如来佛祖划出来的一个道道,杀鸡儆猴,以儆效尤的意思。
前两条,专制各种不服,什么妖王人王,都要有个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点,天庭和西天保持了一致。后两条,就比较微妙了,互相依存,又互有攻守,怎么个关系。
所以你看,刘伯钦怎么个角色,一个猎户,无职无权地被剥夺了山神职位的怎么个“赋闲”人员,在三界神佛面前,实在是个微不足道的存在,论法术,论修为,论神仙道的地位与职务,那实在太渺小了。在两界山这样的微妙地带,神佛两界大佬们都死盯的重要山头,刘伯钦怎么敢有冒进的表现呢?
所以,他不能送佛送到西天,在天庭与西天各种大佬的夹隙中,他需要谨慎对待,巧妙周旋,点化唐僧,助力金蝉子增加西去求经的信念,点到为止,见好就收。
(三)南赡部洲与西牛贺洲不能说的秘密。
如来佛祖叫金蝉子十世转生,从东土大唐到天竺国灵山拜佛求经,曾经对四大部洲有过一段描述和评价,特别是南赡部洲和西牛贺洲。如来说,西牛贺洲是上善之地,虽无上真,却人人固寿;而大唐所在的南赡部洲呢,则是贪婪暴虐无情无义之地,所以才叫取经人佛法东渡。
这话是不是真相呢?显然是不经推敲的。
这不,刘伯钦借用托梦的故事,无意间也说明了一点,转世轮回,投胎到长安福地才是最好的福报,这就从侧面说明了南赡部洲并不是佛祖说的那样不堪。
反过来,西牛贺洲可就比较恐怖了。刘伯钦就明说了,两界山东边的狼虫虎豹他可以轻松制服,西边的却不归他管。什么意思呢?很明显,刘伯钦在暗示一个真相——西牛贺洲的妖魔鬼怪可不是一般的多,一般的强,比南赡部洲的要凶残多了,他一个小小的山神根本没办法降伏,神通不够。
事实也证明,取经路上,妖精们都出自西牛贺洲,而且人数众多,动不动就是几百几千号人马,狮驼国就是个最明显的例子,青狮白象金翅大鹏鸟,都是一般人轻易惹不起的大魔王,而且,四万七千名各种妖魔鬼怪吞噬了整个狮驼国,搞了一个人间妖国。这种例子就不用多说了,绝大部分还是天上或是西天的神圣,什么坐骑、童子、宠物、家眷,多了去了。金翅大鹏雕就是如来的娘舅,亲,这怎么说?
又见廊下走出一个和尚,对唐僧作礼道:“老师何来?”唐僧道:“弟子中华唐朝来者。”那和尚倒身下拜,慌得唐僧搀起道:“院主何为行此大礼?”那和尚合掌道:“我这里向善的人,看经念佛,都指望修到你中华地托生。
才见老师丰采衣冠,果然是前生修到的,方得此受用,故当下拜。”——《西游记》
取经人都到天竺国地界,快到灵山脚下了,东平府寺庙的长老却对东土而来的唐僧说了怎么一番掏心窝子的真话,天竺国,灵山大雷音寺近在咫尺,东平府的”向善之人“,看经念佛,却都一心想来世托生到”中华福地“,如来眼皮子底下的高僧都无比向往唐王李世民治下的东土大唐盛国。
亲,你看看,真相帝来了。南赡部洲并非如来所说的那样不堪,天竺国也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秘密,刘伯钦指定是心知肚明的,人家唐长老是金蝉子,是如来座下二弟子,甭管九九八十一难也好,十万八千里也罢,道路虽然艰辛无比,可是呢,这也算一种镀金啊!完事之后,成佛成圣,塑就不死金身。太白金星都说了,唐僧自有神徒相助,那可都是观音菩萨选好的人,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小白龙,跟他有什么关系?他就是有心去,佛祖也不会答应他来搭便车啊!如此辛劳,又没个好处,他图个什么?所以,刘伯钦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在家里跟妻儿老母一起好好过田园生活不好吗?
至于刘伯钦可不可以过两界山,答案是,真的可以。不信你看,两界山中间,唐僧和刘伯钦听到美猴王孙悟空叫唤唐僧师父,唐僧颤颤巍巍,不知所以然,还是刘伯钦主动牵着唐僧过去的。
到了两界山下,刘伯钦还想跟孙悟空聊几句,可猴子根本就不搭腔,只是一股劲地喊唐僧。后来,刘伯钦又跟唐僧转回两界山顶,唐僧诵经,揭了如来的纸条,孙猴子才出来了。你看看,实际上,刘伯钦是下了两界山的,是越过了大唐地界的。
刘伯钦止步两界山,不再送唐僧西去,这是由他的多重身份所决定的。刘伯钦原本是玉帝天庭麾下的两界山的一个小小的山神,端的是玉帝的饭碗,吃的是天庭的饭;刘伯钦却暗地里帮助观音菩萨安排金蝉子投胎转世“断舍离”的事情,自然就被玉帝责罚,惩戒,成为了两界山的镇山太保,山神的活儿照干,扣发薪水,只能靠双手打猎为生。刘伯钦救唐僧,算是还化身水贼刘洪所做的坏事;以托梦借口给唐僧打气,这才是大手笔。送唐僧到两界山,他的使命就算完成了。两界山又叫五行山,是如来佛祖五指所化,用来镇压各种不服气的,也是如来佛祖给西牛贺洲和南赡部洲划出来的一条道道,跟天庭和西天的微妙关系有某种关联。神仙大佬水池的水太深,刘伯钦可真不敢冒犯任何一方,他犯不上,点到为止,不能送佛到西天。再者,唐僧取经团五人组都是观音菩萨指定的,是成佛成圣的种子选手,他刘伯钦就是真心要追随唐僧,佛祖也不会答应啊!他就是一意孤行,自己去了,又落不到什么好处,他图个什么呢?得,刘伯钦想了又想,左思右想,苦思冥想,最后,还不如回去继续过田园生活呢,守妻儿老母,钓个鱼,打个猎,有酒有肉,这样的小日子不香嘛!为什么到了两界山,刘伯钦就不能再送唐僧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过了两界山,刘伯钦就不能去了。
原因如下:
第一,过了两界山就出国了。
刘伯钦说的很清楚,本来这座山叫做五行山,后来因为成为大唐和突厥的边界,就变为了两界山。
两界山这边是大唐领土,刘伯钦在这里狩猎、生活,受到大唐的保护,可以安居乐业,什么都不怕。
但过了两届山,就是突厥境内。突厥是游牧民族,流行抢劫和抓奴隶。
刘伯钦虽然是武功高超的猎户,毕竟只是独自一个人。一旦被突厥骑兵围捕,他未必能够杀死很多人逃回来,搞不好就会送命。
毕竟刘伯钦只是普通人类,可不是孙猴子这种妖仙。
第二,刘伯钦可不是天下无敌。
刘伯钦是祖辈都居住在两界山,一直都在这里打猎。
当地的野兽畏惧刘家猎户,往往遇到就跑,刘伯钦只要追杀即可。
即便如此,刘伯钦打猎也并不容易:他两个斗了有一个时辰,只见那虎爪慢腰松,被太保举叉平胸刺倒,可怜呵,钢叉尖穿透心肝,霎时间血流满地。揪著耳朵,拖上路来,好男子!气不连喘,面不改色。
看看,刘伯钦虽厉害,手持钢叉打一头猛虎,夜壶飞了一个时辰,最后靠持久战获胜。
打赢的前提是,这里野兽怕他,见到刘伯钦就跑:那太保执了钢叉,拽开步,迎将上去。只见一只斑斓虎,对面撞见。他看见伯钦,急回头就走。
如果对方有两只老虎一起扑上来,刘伯钦就死定了。
或者某只猛虎不怕刘伯钦,就是上来拼命,刘也未必能赢。
所以,刘伯钦只有在自己熟悉的猎场打猎,不然去陌生的突厥地盘。
第三,刘伯钦的任务就是这样。
刘伯钦可以说是唐僧团队组成之前,最后一个不相干的助手。
唐僧取经刚开始,就遇到三个草根妖怪,吃了他的随从。因为当时孙悟空还不在,只能太白金星出面救人。
但太白金星不能时刻跟着唐僧,对付虎豹豺狼这些小东西,不能靠神仙,就出现了普通猎户刘伯钦。
刘伯钦主要是作为向导,帮助唐僧救了孙悟空,仅此而已。
刘伯钦没有降妖伏魔的本领,对付一只猛虎,孙悟空只要一棍子,刘要打一个时辰。
就算遇到后来的小妖,刘伯钦也死定了。
所以,刘伯钦的任务就这么多,他是大唐或者说人类世界,最后一个武力助手了。
刘伯钦和两界山,其实才是唐僧取经的真正起点。
为什么到了两界山,刘伯钦就不能再送唐僧了?
我是爱看闲书的吴,我来回答“《西游记》原著里,刘伯钦为什么到了两界山,就再不能送唐僧了?”这个问题。
镇山太保刘伯钦,护送唐僧为父恩。
首先,我们来说说刘伯钦为什么要护送唐僧到两界山?刘伯钦又被称为“镇山太保”,和自己的妻子及老母亲居住在大唐边境“两界山”。刘伯钦身强体壮,正值壮年,打猎为生。
镜头一转,唐僧一人一白马正在两界山之中走着,突然林中窜出一只老虎,白马惊慌失措,拉下唐僧,一转眼就跑的不见了踪影。眼看唐僧即将喂于虎口。一枝弓箭突然从脸旁边出现,射入虎口,救下了满脸惊恐的唐僧。唐僧回头一看,正是镇山太保刘伯钦。刘伯钦热心的帮着唐僧寻回了白马,带着唐僧回家住了一宿。第二天刘伯钦的母亲希望唐僧帮忙超度自己死去的丈夫。唐僧立刻帮忙超度。夜里刘伯钦的父亲托梦告知刘伯钦,自己得到高僧高度,即将投胎大唐富贵人家。
刘伯钦一家感恩唐僧的恩情,才有刘伯钦护送唐僧过两界山的故事。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不过两界山?两界山就是大唐的边界。首先越国界就是大罪,过去就不再是大唐了,害怕受到严罚;其次,刘伯钦只熟悉自己家附近的两界山山林,对越过两界山之后的路况不熟悉;最后也怕离自己妻子母亲太远,怕家中发生变故。
基于这些原因。刘伯钦肯定是不能过,过不了两界山的。
我是爱看闲书的吴,如果您有其他看法和观点,希望您能在下方留言;如果您喜欢,恳求您能关注我,帮我点赞!祝您一夜暴富!为什么到了两界山,刘伯钦就不能再送唐僧了?
刘伯钦双叉岭留客,护送唐僧到了两界山,却对唐僧说:“长老,你自前进,我却告回。”唐僧恳请伯钦再送一程,伯钦却说不能再送了,因为,两界山的东边归大唐管,西边就不是大唐的地界了。
刘伯钦不能把唐僧送过两界山,仿佛是不能越过“国界”。难道大唐的子民如此遵纪守法,不敢越雷池一步,荒山野岭无人管束,也不敢越界吗?
刘伯钦貌似两界山山神唐僧得太白金星解厄,逃出了寅将军的虎穴,继续西行。路途中却又遇见猛虎、毒蛇、怪兽,坐骑吓得瘫软不前,唐僧孤身无策,只得放下心来听天由命。正当唐僧坐等天命之时,刘伯钦出现了。伯钦一到,只见毒虫奔走,妖兽飞逃;猛虎潜踪,长蛇隐迹。
刘伯钦为何有如此大的神威,哪些毒蛇猛兽都怕他呢?原来,刘伯钦是这里的猎户,常年打猎,哪些毒虫猛兽都被他打怕了。刘伯钦还不是菩提的猎户,他有个绰号叫做镇山太保,这个太保恐怕还是有司任命的,伯钦的老婆都叫他做“太保”,犹如叫官人一样。
太保这个词,起先是古代三公之一,比如太子太保。太保也指庙祝、巫师,宋元杂剧平话中,太保还是绿林好汉。其实,刘伯钦兼具了三重身份,都有上述“太保”的含义。而伯钦这个“太保”,却是镇山太保,也就是两界山的镇山太保。
刘伯钦能伏虎,家中也养着肥鹿、黄獐,山上的野兽们还都怕他,因而,他也是一个尚未得道的山神。但是,这个山神是大唐的山神,管不着两界山西边的山岭。伯钦说两界山西边是鞑靼的地界,对于大唐而言,那就是外国了。即便是大唐的外国,荒山野岭之中并无关隘,再送唐僧一程,也不会受到阻拦,更不会受到惩罚。但是,伯钦还说道:“那厢狼虎,不伏我降”。
伯钦在大唐的地界,费了一个时辰降服了一只猛虎,除了他是一个熟练的猎人外,镇山太保这个衔头起了大作用。过了大唐地界,他就不是镇山太保了,别说保护不了唐僧,自己的性命也难保。
所以,这是刘伯钦不能越过两界山,再送唐僧一程的第一个原因。
刘伯钦完成了镇山使命唐僧在双叉岭刘伯钦家住了几天,便继续往西行。在两界山,伯钦要辞别唐僧,却又如“走马荐诸葛”那样,忽然讲出了山下镇压的一只神猴。这只神猴,就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
伯钦与唐僧正要洒泪分别之际,山下却传来如雷般叫喊:“师父我来也——”。随从伯钦的家童说:“这叫的必是那山脚下石匣中老猿。”于是,伯钦给唐僧讲述了两界山的来历,带着唐僧下山去看那只石猴。
观音菩萨当年上长安寻访取经人时,曾经到过两界山,告知孙悟空将有大唐来的取经人,这个人能救他脱离厄运。故而,这个镇山太保刘伯钦,恐怕也是观音菩萨点化的山神,专门在此将孙悟空引荐给唐僧。
孙悟空能够从五行上出来,是心猿到了“归正”的时候,接下来,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任务就由孙悟空承担,刘伯钦完成了使命,当然不能越过两界山,再送唐僧一程了。
这段故事,其实也一定程度上地还原了历史。陈玄奘西天拜佛求经,在凉州过关时,被都督扣押,以大唐百姓禁止出境为由,要把玄奘法师遣送回长安。凉州有位慧远法师得知情况后,派两名弟子悄悄将玄奘偷渡出关。玄奘出关后,慧远法师的弟子却没有再跟随。
故而,真正送唐僧到两界山遇到孙悟空者,暗中却是佛法起了作用,伯钦是不能过两界山的。
刘伯钦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使命,那就是“镇山太保”镇的就是五行山。否则,吴承恩给他起这样一个绰号,又有什么意义呢?
完成了使命,便不需要再跨越两界山了,这是刘伯钦不能在两界山再送唐僧的第二个原因。
两界山是佛祖与玉帝划定的疆界刘伯钦不能越过两界山,再送唐僧一程,其第三个原因讲起来就更复杂一点了。其中的原因,恐怕要追溯到大闹天空的时候。
刘伯钦在给唐僧讲石猴故事时,这样说道:“这山旧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国,改名两界山。先年间曾闻得老人家说:‘王莽篡汉之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饮食,自有土神监押,教他饥餐铁丸,渴饮铜汁。自昔到今,冻饿不死。’”
原来,两界山就是如来佛祖镇压孙悟空时,以手指化成的五行山。唐朝征西,大概指的是贞观九年(635年)时,唐太宗以李靖为主帅征讨吐谷浑,这些地方包括了唐玄宗偷渡出关的平凉等地。那么,吴承恩为何要写唐王将五行山改名叫做两界山呢?
这其中,说的就是佛道分界。五行山,是以道教五行命名的山,佛祖以此山镇压自己的“心猿”,借助道教的力量,继续“炼魔”,以实现佛法东渐。但是,大唐李氏是以老子为始祖的,尊崇的是道教。因此,就将佛祖镇压佛门之心的五行山一分为二,东边大唐境内肯定是道教的地界,西边无疑就是要取取经的“西天”地界。
佛道融合前,两教是有明显界限的,两界山就是佛道两界的分水岭。故而,作为大唐道教治下的臣民,刘伯钦信守教义,“我却也不能过界”而不能再送唐僧一程。
两界山也是佛教的两界,刘伯钦暂时跨越不了虽然大唐尊崇老子道教,但大唐还是有诸多佛教信徒,《西游记》第十一回,其实写的是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的一场“止浮图”,也就是除佛辩论,这就证明了大唐也是佛道并存的时代。假如从宗教角度理解,刘伯钦是完全可以越过两界山,再送唐僧一程的。
刘伯钦家也信佛,伯钦母亲做素食挽留唐僧,为其亡夫念经超度。唐僧不受分文,在伯钦家念了《度亡经》、《金刚经》、《观音经》、《华严经》、《孔雀经》。若是以观音在长安所言,大唐是没有大乘佛法佛经只有小乘佛法,小乘佛法“度不得亡者超升”。但是,唐僧所念之经却与长安讲经时大不相同,也超度了伯钦父亲的亡魂。
难道说,唐僧此时已经得到了佛祖的大乘佛法?其实,唐僧念经,只是让伯钦父亲“托生去了”。
《西游记》中,描写大唐取经前的佛法是小乘佛法,犹如观音菩萨在书中所说的那样,“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所以,唐僧只能度伯钦之父“超生”,而不能如大乘佛法那样,“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
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其实是释迦摩尼寂灭百年之后的一次分裂——这段佛门历史讲起来很复杂,此处略去不讲。《西游记》中的“两界山”,其实也隐藏了这段佛门历史。
当然,无论大乘佛法还是小乘佛法,在佛的时代是没有区别的,佛法是一味的,也是同宗同源的——这就是一座山分两界——两界山。
《西游记》的蓝本故事,是《大唐西域记》,在小说中,唐僧尚未取回大乘佛法,大唐所传的是小乘佛法,故而,刘伯钦不能越过小乘佛法、大乘佛法这座两界山。刘伯钦虽然是“镇山太保”,却不能做真正的山神,管住两界山东西两边的毒蛇猛兽。故而,他不能越过两界山,再送唐僧一程。
为什么到了两界山,刘伯钦就不能再送唐僧了?
刘伯钦是小说《西游记》中一位并不起眼的人物,他仅仅在双叉岭故事中作为配角出现过,很容易被人忽略,但他的作用却至关重要。唐僧离开长安踏上西天取经征途所遇到的第一个考验就发生在双叉岭。这里环境险恶、豺狼众多,对唐僧生命安全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胁,而刘伯钦是帮助唐僧渡过险境,且将他与孙悟空联系在一起的关键人物。如果没有刘伯钦,唐僧很可能连双叉岭都过不去,更别提收孙悟空为徒乃至完成取经大业了。
然而,刘伯钦对唐僧的帮助也不是毫无原则的,当他护送唐僧走过双叉岭,来到两界山半山腰的时候,无论唐僧再怎么恳求,也没有答应再送他一程。原著第四十回写道:
伯钦道:“长老不知。此山唤做两界山。东半边属我大唐所管,西半边乃是鞑靼的地界。那厢狼虎,不伏我降,我却也不能过界,你自去罢。”
刘伯钦拒绝唐僧有两个理由,理由一是他能力有限,降伏不了另一侧的狼虎;理由二是对面不属于大唐管辖,自己不能擅自越界。乍看之下,这两个理由似乎很充分,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其实根本站不住脚。
我们首先来看理由一。根据原著描写,两界山“高接青霄,崔巍险峻”,但从实际上来看,其海拔并不算高,规模也不大,唐僧与孙悟空从山脚下翻过山顶所用的时间很短,原著中用的词语是“不多时,过了两界山”。不多时其实就是不一会的意思,可见两界山可能仅仅就是个海拔几十米高、方圆不足十里的小山峰。因此,我们推测山体四周围的自然环境应该不会出现太大的区别,动植物的分布也基本上大同小异。几乎不可能出现什么非常厉害的外来物种,导致刘伯钦降伏不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理由二。从唐僧和孙悟空师徒经过两界山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除了遇到一只老虎之外,没有遭到任何人为的阻拦。除此之外,刘伯钦和山对面居住的一位老者都曾见到过被压的孙悟空,这说明两界山的两侧是可以自由来往的。因此,刘伯钦给出的两个理由都是不成立的。其实,真实原因并不在于对面狼虎有多么厉害,也不在于对面处在大唐国管辖范围之外,而在于刘伯钦身份和使命特殊,使得他不得不停止前进。
从书中多个细节来看,刘伯钦都不是一个普通的猎人。首先,从妖兽毒虫对他的态度来看,只要刘伯钦一出现,这些狼虫虎豹都立马逃窜并消失不见了。原著第十三回写道:
正在那不得命处,忽然见毒虫奔走,妖兽飞逃;猛虎潜踪,长蛇隐迹。三藏抬头看时,只见一人,手执钢叉,腰悬弓箭,自那山坡前转出,果然是一条好汉。你看他:
一个普通的猎人,再怎么厉害也不可能把周围的狼虫一股脑都吓跑,况且这些还不是普通的狼虫,而是拥有一定法力妖兽。就算是孙悟空在场,也不一定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说明刘伯钦根本就不是一个凡人,至少应该是位神仙。
其次,从刘伯钦的住所和家僮来看,明显超出了一位猎户该有的水平。按照原著中的描写,刘伯钦的日常生活是非常粗犷的,一日三餐吃的都是没盐没酱的生肉,家里存放的也都是动物残骸,非常杂乱。但唐僧看到的山庄整体上却是一幅小桥流水的模样,与其猎人身份和生活习惯完全不一致。原著写道:
参天古树,漫路荒藤。万壑风尘冷,千崖气象奇。一径野花香袭体,数竿幽竹绿依依。草门楼,篱笆院,堪描堪画;石板桥,白土壁,真乐真稀。秋容萧索,爽气孤高。道傍黄叶落,岭上白云飘。疏林内山禽聒聒,庄门外细犬嘹嘹。
与此同时,刘伯钦对家僮的称呼以及家僮的外貌长相非常也让人生疑。他不是直呼其名,而是叫他们“小的们”,家僮们长得也是“怪形恶相”,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位凡人该有的样子,反而像一群小妖或者野仙。原著写道:
伯钦到了门首,将死虎掷下,叫:“小的们何在?”只见走出三四个家僮,都是怪形恶相之类,上前拖拖拉拉,把只虎扛将进去。
最后,从刘伯钦对孙悟空熟知的程度来看,也超出了一位猎人该有的认知。原著中,当刘伯钦与唐僧叮咛告别之际,突然传来一阵喊叫声。刘伯钦及其家僮便十分笃定的告诉唐僧,叫声来自于山脚下的猿猴,并将他引导至孙悟空的面前。不仅如此,刘伯钦还将孙悟空大闹天宫以及监押五行山的详情告诉了唐僧。原著第十四回写道:
太保道:“这山旧名五行山……下压着一个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饮食,自有土神监押,教他饥餐铁丸,渴饮铜汁;自昔到今,冻饿不死。这叫必定是他。长老莫怕。我们下山去看来。”
对孙悟空如此了解,而且还能说出孙悟空被压时的具体待遇,恐怕一个普通的猎户根本就做不到。因此,我认为刘伯钦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凡人,而是双叉岭地区的山神。观音菩萨寻找取经人时,曾事先勘查过西天取经的路线,除了为唐僧找到孙悟空、猪八戒几个徒弟,也对其它事项作了安排,以确保西天取经的圆满完成。我们不妨仔细回忆一下,是不是觉得孙悟空每到一处,都会有山神、土地为他们指路、送饭,行为出奇的一致。在我看来,这些都是观音菩萨事先安排好的。
刘伯钦也是如此。他原本是双叉岭的山神,在观音菩萨的指点下,参与了西天取经计划,主要责任就是确保唐僧顺利通过双叉岭并安排孙悟空与唐僧会面。这个身份也就很好解释了前文中提到的那些疑点。作为本地的山神,当然可以让妖兽遁形,也可以临时变幻出庄院、家僮,更重要的是可以从观音菩萨那里得知孙悟空的详细情况。而他之所以执意不再前行,是因为顺利完成了菩萨交办的任务,而下一个任务将由两界山山神完成,不属于自己的业务范围,当然也就不再陪同唐僧西去了。
当然,双叉岭土地此番努力也不是白付出的,他也得到了应有奖赏。为了答谢刘伯钦的救命之恩,唐僧曾在他家中念经超度刘父的亡灵,这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人之常情嘛。奇怪的是结果竟然真的超度成功了。原著写道:
却说那伯钦的父亲之灵……托一梦与合宅长幼道:“我在阴司里苦难难脱,日久不得超生。今幸得圣僧,念了经卷,消了我的罪业,阎王差人送我上中华富地,长者人家托生去了。
明明唐僧掌握的是小乘教法,根据观音当日在皇宫大殿上的观点是不能超度亡灵的,只有大乘教法才能实现这个目的,这也是唐僧西天取经的目的。而大乘教法在如来那里,因此如果没有佛派高层的帮助,仅仅凭借唐僧念的几卷经文是根本达不到这个效果的。其实,这只是佛派借唐僧之口给予双叉岭山神的奖赏而已。
关注传统文化,解读经典名著,我是三夢遊水,欢迎与我交流讨论,一起成长~
为什么到了两界山,刘伯钦就不能再送唐僧了?
话说唐三藏,在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骑一匹马,带两个随从,辞别唐王离长安,踏上了西天取经的征途。
白天行路,夜晚打尖,在路非止一日,师徒们来到一个所在,地名唤作双叉岭。荒无人烟险绝地,杂草丛生径难觅,这里已是大唐国的边境。
该遇着出事,取经所历的八十一难,第一难未出大唐地域,在这里发生了。
双叉岭上有三个妖怪,虎精牛精和熊精,三怪还有一众小妖,饥渴难耐,正好唐僧等人,送上门来了。
众妖把唐僧的两个随从,当作点心,当作下酒莱,嘎嘣嘎嘣,骨头渣子都没剩,全部吃掉了。
有人问,妖怪怎么没有把唐僧,还有唐僧骑的马,也给吃了呢?哎呀,说来说去,这全是唐僧的宝贝袈裟,的功劳。
这领菩萨所赠的佛衣,是一件圣物,龙披一缕,免大鹏吞噬之灾,鹤挂一丝,得超凡入圣之妙。
唐僧因为身着佛衣,所以妖怪吃不了他,马匹背着行囊,行囊里有裏袈裟的包袱皮,这块布竟也有保命作用呢。
却说那众妖怪,正想法弄唐僧的事,人不该死有人救,适西天太白星,路过此地,太白星管闲事,驱散妖怪,又给唐僧指了条明路。
唐僧受惊不小,但向佛之心志坚,便继续西行。走着走着,又遇着了拦路虎,后面还跟来了大蛇虫。正在危急时刻,猎户刘伯钦来到,救了唐僧。
猎户刘伯钦,和唐僧还真有点缘分,唐僧是钦差御弟法师,刘伯钦的名子,听起来象叫留保钦,保钦保钦,保护钦差大人。
刘伯钦是一个热心,的猎户,当下救了唐僧,又把唐僧请到家里招待。刘伯钦他爹,生前杀生多,死后不能脱生,观音菩萨让其超生,并让给伯钦家里托梦,这样伯钦欠唐僧一个人情,伯钦便能够帮助唐僧。
话说唐僧心急赶路,伯钦带了干粮路上吃,又带了一众人保护,护送唐僧一程。
一行人从东边,上了两界山,下到西边半山腰。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刘伯钦站住不走了。
刘伯钦正与唐僧话别,孙悟空在山下发言了,孙悟空大声吆喝,还喊唐僧的名子。既然出现了这事,刘伯钦便继续陪唐僧下山。
众人下得山来,见到了被困的神猴,原来这两界山,几百年前叫五行山,五行山是如来五指所化,专门压镇悟空的。
当下,悟空说了菩萨托嘱的话,要认唐僧为师,当徒弟保护去取经,并让唐僧上山顶,揭帖出困。
唐僧身子弱,又困乏,幸赖刘伯钦协助,上山揭帖救人,唐僧和悟空,对刘伯钦很是感谢,说了不少好话,刘伯钦办完善事回家了。
《西游记》原著里,刘伯钦为什么到了两界山,就再不能送唐僧了?
按照刘伯钦的说法,理由是:刘伯钦是大唐子民,两界山是国界,再送就出国了,出国违法不合适。
在古代的时候,地广人稀,边境只要不是重要隘口,一般没有戍兵,这刘伯钦说话,明显是不愿多走路找托词呢。
其实,刘伯钦随唐僧下山救悟空,来回奔跑,实际上已经出国越境了。
刘伯钦送唐僧到两界山,不再送的理由,我归纳了两点,如下:
一、刘伯钦与唐僧,素昧平生,虽然唐僧有超度刘父的恩典,但是刘伯钦救唐僧,又优待吃住,又护送了很长一段路,仁至义尽,足够报答唐僧了。
二、当天大清早起五更,众人就出发了,唐僧路上脚步慢,别人心急也走不快,过了大半天,才走到两界山这里,刘伯钦等人,这时如果再不回去,只要耽误不长时间,回去恐怕就得赶夜路了,谁家的父母妻子,不挂念担心呀?
猎户伯钦是俗人,
取经也有他功勋。
唐僧证得真果后,
可否曾记回谢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