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导弹怎么做到在坦克正上方爆炸?

身披重甲的坦克,曾是无坚不摧的钢铁洪流。只是一物降一物,在各种穿甲弹、破甲弹、反坦克导弹面前,坦克装甲越来越不占优势。

本来“地狱火”导弹1400毫米等效穿深,就已经让坦克压力山大了。怎想到半路里又窜出一员大将,一言不合直奔天灵盖而去,它就是攻顶导弹。

1982年,瑞典率先发明攻顶模式的“比尔”反坦克导弹。随后,美国“陶IIB”、“标枪”、以色列“长钉”、俄罗斯“Kornet-EM”、瑞典“MBT LAW”等一系列反坦克导弹也纷纷加入。到现在,攻顶已成为大批导弹的必备技能。

攻顶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掠顶攻击,代表型号有比尔、陶IIB等。

以比尔导弹为例,射手先瞄准坦克,建立瞄准线。导弹发射后沿瞄准线上方1~1.2米飞行,这个高度能让金属射流发挥最大作用。

普通反坦克导弹的战斗部与轴线平行,金属射流向前喷射。比尔导弹的2个聚能装药战斗部却向下倾斜,第一个战斗部向下偏转30度,第二个与轴线垂直,其产生的金属射流向下喷射。

导弹里有陀螺稳定仪,确保导弹飞行中战斗部始终向下。导弹通过导线接收信号,修正方向,向坦克扑去。

它的非触碰近炸引信安装在头部整流罩中,由光学传感器、激光测高仪、磁性传感器组成。光学传感器负责探测目标轮廓,激光测高仪测量高度,磁性传感器对一定重量的金属信号做出反应。

当导弹飞到目标坦克上空,磁性传感器引爆聚能装药战斗部,高温高速金属射流便从天而降,五雷轰顶,使坦克魂飞魄散。

比尔导弹也能用碰炸引信,攻击车体上方倾斜部分,金属射流垂直射入,减小倾角对射流的分散作用。

美国的“陶IIB ”导弹的也采用相同的原理,只不过它的战斗部是固定角度的。

第二种攻项方式是弹道式,沿弹道俯冲攻击。代表型号有美国的“标枪”反坦克导弹等。

标枪反坦克导弹采用串联战斗部,既能水平攻击,也能俯冲攻击。它采用红外焦平面阵制导,实现了“发射后不管”,提高了射手生存能力。

标枪导弹以一定的高低角发射后,先爬升到100~200米高度,接近目标后迅速俯冲下来,直击车顶。这种攻顶采用和直射导弹一样的近炸+碰炸的组合引信,不像掠飞攻顶那样复杂,但其飞行弹道却需要软件计算优化。

▲“标枪”导弹的弹道

标枪导弹还可以切换成水平攻击模式,打击直升机、碉堡及工事等目标。

第三种攻顶方式,就是直升机发射的"地狱火"、"小牛"等空地反坦克导弹了。直升机高度高,视野开阔,导弹从高空呼啸而下,普通导弹也自带“攻顶”技能。

为了应对攻顶导弹,坦克想尽了办法。在顶部加装反应装甲,格栅装甲什么的,但都不太理想。

正面装甲已经厚重的要命了,如果顶部再同等加强,坦克重量就无法控制了。再加上车顶有那么多观瞄、探测设备,也没空间加装装甲,还影响成员出入,有诸多不便。

于是人们研发了主动防御系统,在坦克上安装雷达探测来袭导弹,并在近距离用拦截弹摧毁它。

目前主动防御系统还不太成熟,困难不少,比如:防御角度有限,拦截弹数量不足,不能拦截高速目标,且危及周围跟随的步兵等等。等技术成熟后,坦克防御性将大大提高,进入一个新天地。

综上,反坦克武器和坦克装甲就像跷跷板,今天你道高一尺,明天我魔高一丈,在相爱相杀中携手共进。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反坦克导弹怎么做到在坦克正上方爆炸?

能够在坦克正上方爆炸的反坦克导弹一般是掠飞式攻顶反坦克导弹,它属于攻顶反坦克导弹中的一种。一般来说,反坦克导弹主要有两种反坦克攻击方式。

第一种是直射攻击坦克,此时反坦克导弹攻击的是坦克的四面车体,有时遇上坦克防护能力最强的正面装甲时,反坦克效果会被大幅度降低。

第二种反坦克方式就是攻击坦克的车顶,坦克的车顶一直是坦克上防护最薄弱的地方之一。反坦克导弹选择这里进行攻击时,避开了坦克车体上的复合装甲、爆反装甲等防护装甲,可以避实击虚,让轻型反坦克导弹在战斗部重量有限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对重型主战坦克进行有效打击,反坦克效果比较出色。

而攻击坦克的车顶又主要分为两种方式:掠飞式攻顶和弹道式攻顶。掠飞式攻顶的导弹仍采取直线飞行方式,只不过飞行高度稍高,等到导弹直接飞掠过坦克的正上方时,导弹上的传感器会迅速感应到坦克,瞬间引爆战斗部,垂直向下布置的战斗部将形成金属射流击穿坦克的顶部装甲。

以非常经典的“陶”2B掠飞式攻顶反坦克导弹为例,发射前先将它对准敌方坦克,“陶”2B导弹发射后将保持距离地表约5米的高度飞行,弹体上装有激光测高仪/无线电测高仪,帮助它维持飞行高度。

它的导弹前部拥有一个非触碰式的近炸引信,内部集成光学、磁性、红外线等传感器,能够对目标坦克进行各种测算,算出导弹飞抵坦克上方的距离和时间,保证导弹在恰好飞掠坦克顶部时爆炸,获得最佳杀伤效果。

如果说掠飞式攻顶反坦克导弹已经令不少坦克瑟瑟发抖,那么弹道式攻顶反坦克导弹则成为了很多坦克的噩梦。

弹道式攻顶反坦克导弹顾名思义就是反坦克导弹的飞行路线不是直线的,而是弹道式曲线,和抛物线类似。这种导弹的飞行高度更高,在飞行末段锁定坦克后将直接向下俯冲攻击坦克顶部。和掠飞式攻顶导弹相比,它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战斗部的威力,毁伤能力更强。

目前比较典型的弹道式攻顶反坦克导弹有美国“标枪”、中国红箭-12,它们的存在给很多坦克带来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

反坦克导弹怎么做到在坦克正上方爆炸?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972条回答

以现代的科技来说,反坦克导弹攻顶是没有难度的。

目前攻顶的反坦克导弹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是掠飞攻顶。

掠飞攻顶顾名思义,就是反坦克导弹飞到坦克顶部上方区域以后爆炸,将坦克击毁。

掠飞攻顶方式,导弹并不是直接击中坦克顶部,只是在顶部上空爆炸后引爆两段串联式锥形装药战斗部,向下攻击击穿顶部。

掠飞攻顶技术相对简单,因为不需要直接命中坦克,控制系统操纵导弹飞行到坦克上方爆炸即可。

掠飞攻顶通常以直线飞行,只是弹道比直接攻击击中坦克要高1米左右,可以保证飞到坦克上空,随后由导弹上的两种传感器共同作用引爆导弹。

实际上比较有名的掠飞攻顶导弹,主要是瑞典、英国的MBT LAW、瑞典的比尔。

其中比尔是博福斯公司制造,是全世界第一款掠飞攻顶导弹,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装备部队。

比尔的聚能破甲战斗部的破甲厚度在500毫米左右,改进型高达800毫米,可以击穿任何一种坦克的顶部装甲,威力强大。

第二,弹道攻顶。

弹道攻顶也就是导弹直接命中坦克顶部,而不是凌空爆炸。

掠飞攻顶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爆炸金属射流向下攻击时,导弹仍然在向前高速运动。

这会干扰金属射流,导致导弹威力降低。

同时,由于导弹飞行速度很快,要恰好保证导弹在上空爆炸,而且金属射流还要正好射中顶部,技术上有一定难度。因为导弹速度高达每秒一两百米,而坦克的长度还是有限的,又要考虑金属射流问题,哪怕有零点几秒的差距就会导致导弹攻击效率大减。

这种情况下,弹道攻顶就诞生了,它更为可靠。

弹道攻顶代表作品就是美国标枪,还是我国的红箭12。

它们采用的技术差距不大,无非是锁定目标以后计算一个不规则弧形弹道,随后发射导弹后进行不断修正,最终直接击中坦克顶部:导弹出筒以30米/秒飞行大约20米左右后,迅速加速爬升,以200米高度飞行,接近目标后转为大角度俯冲击中坦克顶部。击中2000米距离上的坦克,导弹大约要飞行8秒时间。

以二战角度,研究这种发射后不管且可以攻击坦克的导弹,似乎难度很大。

但大家要知道,今天的科技早已可以用导弹攻击几十公里外超音速飞行且灵活机动的战机,攻击区区速度缓慢、相距又不过一两公里的坦克,又算得了什么。

自然,标枪导弹的缺点是价格较高,美军20万美元,相当于100多万人民币。

我国同类导弹红箭12,价格也高达近百万人民币。

相比起来,上面提到的掠飞导弹MBT LAW售价只有2万多欧元,10多万人民币而已。

为啥?

资料这么写:MBT LAW导弹采取的是惯性制导。导弹的核心是预测瞄准线,就是通过软件试图计算敌方坦克下一时刻的位置,导弹直接飞向这个位置。在你用导弹锁定目标时,必须在瞄准的同时跟踪运动中的目标,持续时间为2到3秒,跟踪过程中软件就会计算目标的轨迹和速度参数,预测坦克的下一时刻位置。导弹发射之后通过惯性制导,按照预先设定的路径飞行,技术上比标枪要简单得多,缺点是距离太远的话容易打不中。

自然MBT LAW主要在1000米内使用,而标枪射程超过2000米,最大射程能达到4000米,可以智能追踪目标,所以命中率非常高。

这次俄乌战争中,2022年3月18日美国五角大楼指出自战争开始,乌军所发射的112枚标枪飞弹当中有100枚命中了目标,造成俄军装甲部队重大伤亡。

标枪导弹其实非常夸张,它甚至可以打击低飞低速的直升机,而且有多次击落记录,足可见性能的优秀。

谁都知道,坦克炮可以在1500到2500米射程上保持很高精度。

所以,MBT LAW比较适合打巷战或者伏击战,而标枪则适合任何反坦克作战,可以在坦克炮的射程外有效攻击,立于不败之地。

标枪导弹,甚至 可以打外星人!

反坦克导弹怎么做到在坦克正上方爆炸?

谢谢邀请!谈谈我的观点,欢迎指正探讨。反坦克导弹是目前的反坦克武器中重要的武器系统,和其它武器一样,从刚开始出现时的“一枝独秀,技压群雄”到现在的“疲软乏力,气喘吁吁”。反坦克导弹面对坦克装甲技术的发展,反坦克压力越来越大。其实坦克与反坦克导弹的较量就是矛与盾的对抗。坦克为了不让导弹击破,大力发展装甲技术,装甲防护能力越来越高,而反坦克导弹也是想法设法就想打败你。于是目光瞄向了坦克最薄弱的顶部,这也是具有攻顶能力的反坦克导弹的由来。具有攻顶能力的导弹的作战原理与类型。这类导弹的攻顶方式有两种,一是过顶式,即“飞掠式”,就是反坦克导弹从坦克头顶位置飞过时,在坦克顶部位置引爆炸药,为了能穿透坦克顶部装甲,通常采用爆炸力向下设置的装药。如瑞典的“比尔”,美国的“陶2B”等。第二个是弹道式攻顶,这个就是利用高弹道直接攻顶坦克顶部。如美国的“标枪”等,而“标枪”采用了即能攻顶又能攻击坦克车体的双模式。具有攻顶能力的反坦克导弹的优缺点。任何武器有优点必有其缺点。先看看优点,坦克顶部的装甲最薄弱,对坦克顶部攻击能提高毁伤效果。这是最大的优势,也是唯一的优势。在看看缺点,优势明显,缺点也不少。首先成本高,东西不错,钱也不少。2,技术难度大,对制导,探测要求高。掠飞式反坦克导弹的装药必须是爆心向下安置,时间的控制要求极高,没点儿技术玩不了这个活。3,爆炸穿深能力差,通常60~100毫米左右,对顶部没有防护的坦克没问题,对顶部装有爆炸反应装甲的坦克没用处。4,用途单一,现在的反坦克导弹讲究多用途,不但能打坦克,也能打碉堡,坚固的敌阵地,建筑物等等,正是由于这类导弹的使用效果和其使用的局限性,因此种类并不多,“标枪”到是有发展潜力的,前提是你得舍得花钱,太贵了,是目前世界上最贵的反坦克导弹。目前具有一定攻顶能力的反坦克导弹还有以色列的“长钉”,我国的“GT~6”等等,所不同的是这两种都是车载重型反坦克导弹,穿甲深度1000毫米以上,达到1400毫米左右。根本无须考虑攻顶,打哪都好时,而且便宜。总之反坦克导弹攻顶的技术是被坦克给逼出来的,未来像“标枪”这样的双模式导弹应该是有发展潜力的,多用途才是反坦克导弹的生存之道。(图片来源网络,一并谢过!欢迎关注兔哥)

反坦克导弹怎么做到在坦克正上方爆炸?

挺简单的啊,话说导弹的问题就得问W君。

先看一个动图:

这是一枚陶-2反坦克导弹攻击坦克的过程。导弹飞临坦克上空直接爆炸。

要想知道tow-2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就得看看这枚反坦克导弹的结构了

简单的看攻顶的tow-2导弹有两个战斗部(Warhead),其药罩的方向都垂直向下,同时在两个战斗部之间还有一个出发引信。这是一个红外线信号传感器,当信号达到一定阈值的时候这枚导弹就会立刻爆炸。

在往后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枚导弹在尾部其实还有一个传感器,这是一个无线电测高传感器,它维持着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始终距离地面大约5米高度。

通过这两个传感器就可以使导弹在坦克上方不远的高度飞行。

在看导弹的前部,导弹前部还有一个目标传感器,这也是一个红外线和微波装置,会应引导着导弹向信号最强的方向飞行。这样一来也就依靠目标传感器解决了导弹临空的问题。

通过这三个传感器,一枚导弹就可以平直着飞到坦克上面爆炸。

这里再说一个就是陶氏导弹的两个战斗部,这两个战斗部其实是先后起爆的。前面的战斗部先打穿坦克装甲,后面的战斗部继续爆炸使坦克内部升温殉爆。所以攻击坦克的效率极高。

还有一种反坦克导弹也是攻顶的,但是区别于tow-2的水平攻顶方式,而采取了垂直攻顶的打击形式。

这就在于导弹的航路规划的不同设计思想了,往往水平攻顶部的反坦克导弹会受到地形的影响,而垂直攻顶部的反坦克导弹由于飞行高度相对较高,射程和地形适应性上都做得更好一些。

垂直攻击顶的方式其实就是在末段或者是在发射后就呈抛物线方向进行爬升,然后再依靠传感器找到坦克并引导摧毁。

通俗的讲就是,只要行进方向正确,垂直航路上有点小变化小修正其实都不碍什么事情的

反坦克导弹怎么做到在坦克正上方爆炸?

为了对付不断出现的各种新装甲,不少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在原型的基础上,发展了许多改进型,如是:射手操控困难,射手需进行严格训练;有效射程范围扩大,死区明显减小,其中,“陶2B"采用的双级片列式爆炸成形战斗部,可同时高速攻击坦克顶部的较薄装甲,显著地提高了毁歼能力,最小射程一般在25m~75m之间;导弹飞行速度明显提高,飞行时间缩短,从而可提高发射速度,缩短射手在发射阵地暴露的时间。导弹的发射与制导过程如下:射手用瞄准镜捕捉目标,当瞄准镜的十字线对准目标时,即可发射导弹;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射手要始终用瞄准镜瞄准目标导弹能否命中目标,完全取决于射手的人工操控,故射击精度较低;导弹飞行速度低,飞行时间长,发射阵地易被敌压制火力摧毁。此时,与瞄准镜同轴安装的红外测角仪,通过探测导弹尾部的红外辐射,自动测出导弹偏离瞄准线的偏差;小型电子计算机将偏差信号换算成控制指令;该计算机通过导线将控制指令传给导弹;导弹上的执行机构,根据指令修正导弹飞行方向,直至命中目标。

战斗部威力增大,原型的破甲厚度最大达800mm,改进型的破甲厚度最大达1300mm,“霍特2”反坦克导弹的战斗部直径由原型的136mm增大力150mm,能穿透1300mm的轧制均质装甲。装备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在昼间能见度良好的条件下射击时,命中概率可以达到85%~95%。

反坦克导弹

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的主要缺点是:在导弹飞抵目标的全过程中,射手必须始终用瞄准镜瞄准跟踪目标,不能离开发射阵地,因而易受敌火力伤害;采用红外跟踪方式易受烟雾等干扰;由于采用导线传输指令,导弹飞行速度的提高受到限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