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与胤禟怎么死的,他们究竟葬在何处?
先说说胤禩。
胤禩是康熙帝第八子,生母良妃卫氏,是满州正黄旗包衣人、内管领阿布鼐之女。
少时为胤禔母惠妃抚养,天资聪慧,自幼备受康熙喜爱,17岁的时候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
胤禩十五岁时就随着康熙远征葛尔丹,经常伴随康熙数次巡查各处。
胤禩文质彬彬,温和有礼,诸臣皆称其贤。 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在太子胤礽初废时,康熙命他署理内务府总管。
争夺储位的诸位皇子中,胤禩声势最为盛大,除了老九允禟、老十胤俄等外,朝中重臣佟国维、马齐、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都是他的坚定支持者。
八阿哥非常善于笼络人心。康熙在的时候就说:
“乃若八阿哥之为人,诸臣奏称其贤。裕亲王存日,亦曾奏言:八阿哥心性好,不务矜夸。”胤禩处处揣度圣意,因势利导,连结朝臣,将情况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引导。
康熙原本对太子胤礽期望最高,感情最深,但胤礽却因罪被圈禁。胤禩以为自已机会来临,就要当储君了,妄自尊大,以东宫自居,又更广结党羽,还收纳术士,藏于家中的密室。
胤禩的影响力和操作,引起康熙的忌惮和憎恶:“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认为胤禩“此人之险,实百倍于二阿哥也。”
康熙责胤禩:
“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伊杀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朕前患病,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胤礽放出,数载之内,极其郁闷。胤禩仍望遂其初念,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谓朕年已老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伊曾为人所保,谁敢争执?遂自谓可保无虞矣。”圣祖康熙的评判,彻底断绝了老八的进位之路,雍正坐收了鹬蚌相争的渔翁之利。
“皇太子允礽之废也,胤禩谋继立,世宗深憾之,胤禩亦知世宗憾之深也,居常怏怏。”
雍正初即位后,帝位尚不稳固,封胤禩为亲王。但胤禩了解雍正的为人,清楚自己的处境,对前来致贺的个说:“有什么可喜的?不知道哪一天死呢!”
雍正四年正月,雍正在西暖阁召集诸王大臣议定胤禩的罪状,说圣祖康熙在世时,胤禩曾经烧毀圣祖御批,还散布谣言说: “十月作乱,八佛被囚,军民怨新主” “内云灾祸下降,不信者即被瘟疫吐血而死等语”,等等。
议定胤禩共有罪状四十款,主要有:
欲谋杀胤礽,希图储位;与胤禵暗蓄刺客,谋为不轨;诡托矫廉,用胤禟之财收买人心;擅自销毁圣祖朱批折子,悖逆不敬;晋封亲王,出言怨诽;蒙恩委任,挟私怀诈,遇事播弄;庇护私人,谋集党羽,逆理昏乱,肆意刑赏;含刀发誓,显系诅咒;拘禁宗人府,全无恐惧,反有不愿全尸之语。雍正称其为“凶恶之性,古今罕闻”。 一纸诏令,铁板钉钉,胤禩一生就此盖棺定论。
雍正革去了胤禩黄带子,改为民王非宗室的王,后又削去了王爵,交宗人府圈禁高墙。
“有以地圈者,高墙固之。有以屋圈者,一室之外,不能移步。有坐圈者,接膝而坐,莫能举足。有立圈者,四围并肩而立,更番迭换,罪人居中,不数日委顿不支矣。”雍正的又把胤禩改名为“阿其那”,其子弘旺为“菩萨保”。
胤禩被拘,知道自己不可能“全尸”而终,“及看守之日,向太监云:我向来每餐止饭一碗,今加二碗,我所断不愿全尸,必见杀而后已。”
九月,八阿哥胤禩死在宗人府,肯定是非正常死亡了。
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才下诏将胤禩以公礼迁葬于北京西郊海淀,并设立了几个看坟户。看坟户的后代不断繁衍,逐渐形成了一个小村落。胤禩排行第八,以公礼安葬,所以他的园寝被称之为八大公坟,村名也就叫八大公村。
再说说皇九子胤禟。
胤禟生于康熙二十二年,生母是宜妃郭络罗氏。
胤禟年幼时曾患耳痈感染,高烧昏迷。意大利籍传教士卢依道,精通外科,奉诏救治胤禟痊愈。因此胤禟对欧洲人颇有好感,始终厚待供职清廷的葡萄牙籍传教士穆景远,视之为心腹。胤禟能从事战车式样设计,还会以拉丁文字母拼写满文,传递消息。
胤禟少年英武,首次出猎,就猎获了两头鹿。另一次行围中,胤禟又射杀了一只虎仔,获得康熙的赞扬。
胤禟自幼受教育严格系统,学习了一些西方科学知识。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责备胤禩,胤禟为胤禩保奏,令康熙帝非常生气。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由塞外返京途中,废黜皇太子胤礽。胤禟与其他在京皇子,奉召赶赴行在。
返京后,胤禔与胤禛共同看守胤礽。胤禟向胤禛建言:“此事关系得大,似乎应该上奏。”胤禛也同意了。于是,胤禔与胤禛共同奏告。康熙帝听罢称赞:“你们奏的是。”下令将胤礽颈上铁锁解去。
其他皇子也随同而往,却观望不语,唯有胤禟不计利害,直言上奏。
九月下旬,领侍卫内大臣等会审相面人张明德谋欲行刺皇太子案。康熙帝召诸皇子入乾清宫,责备胤禩妄蓄大志,勾结党羽,图谋太子,下令将胤禩锁拿。胤禟认为胤禩被冤,与胤禵一起为之保奏。康熙帝斥其为“梁山泊的义气”,并打了胤禟两个耳光。
胤禩被锁拿,胤禟与胤禵怀藏毒药,携带锁铐,随行伴同,以示同患难。
而后,皇长子胤禔因魇镇废太子胤礽被圈禁,胤禩则复封多罗贝勒,不久又由全体朝臣一致保举为皇太子,却被康熙帝断然否决。
太子胤礽被废之后,胤禟施展善于结交的才能,为胤禩拉人马,增加支持者,扩充集团实力,还替胤禩、胤禵等人“使钱”,有求必应。胤禩常召术士到家中,每次都由胤禟支给银两,以示酬谢。胤禩结交广众,开销颇大,胤禟常常送去银两。
康熙五十年底,胤禩的生母良妃卫氏病故。治丧期间,胤禟与胤禵、胤俄每天轮班送饭,大摆筵席。胤禟曾邀胤禛一同给胤禩送饭,但遭到了胤禛的拒绝。
康熙五十七年,十四阿哥胤禵西征出发前,已得胤禟赠银10000两。胤禵启行前,反复叮嘱胤禟:皇父但有欠安,尽早捎信告知。胤禟让亲信太监姚子孝传递彼此信息。
康熙帝驾崩,为胤禟所看好的胤禩、胤禵都失败了,胤禛出人意料地继承皇位,胤禟开始遭到逐步升级的打压。
雍正元年,胤禟被发遣西宁,数请缓行,未准。派往军前效力的宗室赖士,参奏驻防都统图腊、副都统鄂三与下属人员
“诽谤圣躬,捏造拘拿诸大臣,凌逼众阿哥,纵恣隆科多,年羹尧擅权等话。”胤禟从驻地秘密与胤禵、胤俄等人通信,信中有机会已失,追悔无及之语。胤俄却没有按照事前约定,阅后烧毁信札。雍正二年,胤俄府邸被查抄,此信被发现。
雍正三年初,雍正帝以胤禟纵容下人,骚扰民间为由,命都统楚宗前往约束。胤禟得知楚宗抵达,未照接待钦差大臣之例,出迎请安。雍正帝得闻,怒不可遏。
胤禟获罪以后,嫡福晋董鄂氏与长子弘晸均被禁锢。弘晸被拘禁50多年,至乾隆四十三年方被释放。
雍正四年正月,胤禟被革除黄带子,削除宗籍。三月,其名被雍正改为塞思黑,他的儿子们也被分别改名。
四月,胤禟身缚三条铁锁,由楚宗等押解赴京。一路“无改悔戒谨之意,谈笑如常”。途中还遭到了李绂的殴打。
被押入了四面加砌高墙,重兵把守的囚室,胤禟要求直隶总督李绂及楚宗等人代其陈奏,均遭拒绝。又向看守索要桌子一张,也未给予。
雍正帝特降旨李绂:
“除下贱饮食”外,“一切笔、墨、床、帐、书、字、便冰一块,汤一盏”,亦不得给予。时值酷暑,墙高房小,胤禟铁锁在身,手足拘禁,时常陷入昏迷,其家人用冷水喷渍,逾时方醒。 但不久后,跟随而来的四个家人就被隔离关押,无法照顾胤禟了。
六月,诸王大臣议奏其罪状28条,内有行止恶乱,希图储位,夺据各处贸易,贪得无厌等项,谕令颁示中外。
三个月后,胤禟死去。
胤禟葬在什么地方,我也不知道。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的葬处,只说他被幽禁致死。
据胤禩之子弘旺所说,老九胤禟是葬于东便门外,但这个范围就比较大了。而清东陵也有个东便门,是个二郎庙,不像是个葬地。如果说是门外,难道是对面的山岗上?也无法确实。
胤禩与胤禟怎么死的,他们究竟葬在何处?
1959年时在北京海淀郊外村庄发现了一座清代古墓,根据专家的考证,证实了这座清代古墓主人系当年与清世宗雍正皇帝争位的八弟廉亲王胤禩,所以胤禩的葬身之地已经被考古发现,而胤禟在历史上虽有记载葬身之所,但至今并未发现,至于他们俩的死因在历史上更是众说纷纭,下面就来说一说胤禩和胤禟这对得罪了雍正皇帝的难兄难弟最后魂归何处,又是为何而死。
胤禩和胤禟的死与雍正难脱关系康熙晚年由于太子胤礽被两度废除,因此在康熙诸子之中就爆发了九子争位事件,康熙的第八子胤禩和第九子胤禟还有第十子胤誐以及第十四子胤禵结成了所谓的“八爷党”争位,最终九子争位由老四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继位胜出。
雍正继位之后,胤禩一党还是明显表现出了不肯臣服,而老十胤誐由于母系和妻系的家族政治势力强大,加之他本人为人粗莽不得人心,胤禵则是雍正同母弟弟,两人由于这些关系因此才没有被雍正下死手。
雍正在继位之后对胤禩一党进行了各个击破战略,他在继位之后最先为了安稳人心,晋升此前在康熙朝只是贝勒爵位的胤禩为廉亲王,并让胤禩与怡亲王胤祥、大学士马齐、九门提督隆科多为总理事务大臣,但是雍正又赋予与自己关系亲密的胤祥极大权力,只让胤禩负责管理工部和理藩院事务,因此胤禩虽有总理事务大臣的头衔,实际在权力上是被胤祥所牵制。
之后雍正又以替父亲康熙奔丧的名义,把在西北前线指挥平叛的胤禵召回京城,随即雍正又以替康熙守陵为名义,把胤禵派去守陵,名为守陵,实际上当时胤禵已经被雍正派马兰峪总兵范时绎监视起来,胤禵基本被限制了人身自由。
与此同时,雍正又以遵循祖制派遣王公贵族赴西北前线历练为名义,把胤禟派到了青海西宁,而胤禟到了西宁之后就被雍正的心腹接替胤禵的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监视起来。
第二年也就是雍正二年(1724年),胤誐被雍正以护送漠北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灵龛回归喀尔喀草原,但是胤誐到了张家口就不走了,他不想干这个护送活佛灵龛的苦差事,所以他故意拖延在张家口不走了,并且对雍正语出不敬,称其为雍正新君,这件事被雍正知道之后,雍正故意将胤誐交给胤禩议罪,随即雍正下旨将褫夺胤誐敦郡王爵位,将其圈禁起来。
胤誐直接被圈禁,胤禵遭到软禁,相对之下胤禩和胤禟还比较自由一些,虽然胤禟也属于被监视,但当时相对比胤誐和胤禵还好一些。
胤誐被圈禁,胤禵被软禁,胤禩一党基本都被雍正掌控了,如果胤禩和胤禟此刻能向雍正臣服,他们俩的结局或许会好一些,但是偏偏他们俩都很强硬。
胤禩在获封廉亲王和总理事务大臣之后他并没有对雍正感激,他和他的妻子郭络罗氏都认为雍正这是笑里藏刀,在与胤禩交好的大臣们去他的府上庆贺他晋升廉亲王加总理事务大臣时,胤禩和妻子郭络罗氏就对这些人说过:“有何喜可贺?恐不能保此首领耳!”
从这句话就能看出胤禩对雍正的晋升和提拔并不领情,这也是典型的不肯臣服于雍正的表现,而他的这种表现肯定会被雍正所知道,那么雍正会怎么想?
还有胤禟也是十分强硬,而且不光他反对雍正继位,连他的老妈康熙的宠妃宜妃郭络罗氏都反对雍正继位,胤禟在得知雍正继位之后史书载其表情如遇五雷轰顶,在得知雍正继位时胤禟就毫无遮掩表现出这种不可思议的表情,他怎么可能会认可雍正继位。
同样胤禟的老妈宜妃也是如此,在雍正继位之后,雍正率王公贵族祭奠康熙时,王公贵族们都是走着去祭奠康熙,宜妃却是坐金丝软轿去的,而且她还故意走到了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前面,要知道雍正当时已经继位,德妃已经算是皇太后了,虽然康熙在世时宜妃与德妃地位相等,不过此刻宜妃的地位理应低于成为皇太后的德妃,可是她偏偏走在了德妃前面,这是明摆着不尊重雍正母子,不拿雍正当皇帝,这不就是对雍正最大的蔑视。
胤禟对雍正继位不满,不肯臣服,他老妈宜妃还不拿雍正这个皇帝当回事,想一想换作谁是雍正是不是都会恨极了这对母子。
胤禟十分有头脑,善于经商,为人还慷慨豪迈,善于笼络人心,他在康熙时期就是胤禩的经济支柱,后来在胤禩失去康熙宠爱,胤禩一党的人全部转而支持胤禵争位后,胤禟又在胤禵身上花了不少钱,可以说他是胤禩一党的经济支柱。
胤禟在西宁期间,多次对外表现出了对雍正的不满,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曾称:胤禟不知感激朕恩,肆行傲慢,全无臣下事君之礼,且称出家离世等语。其意以为,出家则无兄弟之谊,离世则无君臣之分。如此荒诞不经,朕不解其胸中是何意见也。朕受皇考付托之重,临御以来,于国家政务悉心办理。朕自揣精神力量,可以经理有余,惟于弟兄之中,此数人万难化诲,既不感恩,又不畏法,使朕心力俱困。
雍正的这番话就能看出来,胤禟为了表达对雍正的不满,声称自己要遁入空门出家为僧,以此表达对雍正继位的不肯臣服,他这种行为如何能让雍正不生气?
而且胤禟在西宁时,他之前曾经帮助过的一位游侠令狐士义听闻他在西宁的遭遇之后,不远千里从山西到西宁去见他,并给胤禟上了一封书信,其意为:山陕百姓都说九皇子胤禟能接济贫苦百姓,是皇子之中的大好人,又听闻九皇子遭遇无道之君刁难,表示愿辅有道之主,不附无道之君,欲聚合山陕兵民,以救恩主。
令狐士义的意思就是他愿意组织山西和陕西的百姓发动叛乱营救胤禟,而胤禟却连见都没见他,就直接回书信拒绝了这个提议,在回信中胤禟称:我们弟兄没有争天下之理,此后若再说这话,即差人缉拿。
虽然胤禟没有发动叛乱,但是他这些事还是被雍正所得知,雍正对他则更加猜忌,不肯臣服自己,还有人想以他的名义发动叛乱,这样的兄弟雍正能不猜忌吗?
所以在时机成熟之后,雍正四年(1726年)胤禩和胤禟被雍正一网打尽,胤禩被雍正判定出了四十条大罪,可谓是罪罪当诛,但雍正对外号称顾念手足之情,将胤禩褫夺爵位,削除宗籍,改恶名为“阿其那”,终身圈禁于宗人府。
胤禟被雍正判定出了二十八条大罪,也是罪罪当诛,同样也是顾念手足之情,将胤禟褫夺爵位,削除宗籍,改恶名为“塞思黑”,将其由青海西宁押到了保定直隶总督府中囚禁。
而雍正的同母弟弟胤禵也被判定出了十四条大罪,不过他毕竟是雍正的同母兄弟,雍正只是将他褫夺爵位并没有削除宗籍,而且还将他圈禁到了环境比较好的景山寿皇殿。而之前胤誐早已被圈禁,至此胤禩一党基本被雍正肃清,相对之下胤誐和胤禵结局还比较好,雍正没有对他俩下死手,但是对胤禩和胤禟则不同了。
胤禩被圈禁的地方是宗人府,雍正特意为胤禩在宗人府制定了加高院墙的单间,并且雍正特意下旨不许给胤禩好吃好喝,只供给粗食淡饭,没有人服侍,还不需胤禩看病就医,整日将胤禩关在小黑屋里,因此胤禩被关了不到半年就去世了,终年45岁。
而胤禟则更惨了,胤禟被圈禁在保定直隶总府,由时任直隶总督李绂看管,雍正也是特意命李绂加高了圈禁胤禟的院墙,胤禟被关在直隶总督府的单间之中,雍正命令李绂给胤禟的待遇是:除下贱饮食之外,一切笔、墨、床、帐、书、字、便冰一块,汤一盏都不能给予。
胤禟被圈禁之时正值酷暑,在暑期炎热的小黑屋里胤禟还被戴上镣铐,比之胤禩还要惨一些,衣食无着,还不让看病,后来胤禟中暑昏迷,李绂只是派人用冷水把他浇醒,这种待遇都可以算是囚禁折磨了,所以胤禟在这种环境之下仅三个多月就去世了,终年43岁。
关于胤禩和胤禟的死,当时很多人都猜测是雍正派人将他们俩暗害了,但是史料中却都是明确记载二人是正常死亡,这也为胤禩和胤禟的死平添了疑云。
其实仔细想一想史料中的记载,也可以分析出来,胤禩和胤禟当时完全地成为待宰羔羊,雍正没必要去直接派人害死他们俩,如果雍正真想派人害死他们,反而会给后世留下杀弟的恶名,而胤禩和胤禟当时所处的圈禁环境,换作是任何人在那种圈禁的环境下恐怕都活不过一年。
但是雍正却对胤禩和胤禟之死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正是雍正对他俩的折磨和苛刻待遇才导致了他俩壮年而死,为此雍正晚年曾一度向儿子乾隆表达非常后悔将两个弟弟折磨致死。
其实胤禩和胤禟在雍正继位之后除了表现出不肯臣服和不满之外,两人并没有做出过实质性的谋逆之举,只是因为胤禩为人斯文有礼,又才能卓越,深得朝臣拥护,而胤禟为人慷慨豪迈,能笼络中下层人心,二人一个深得上层贵族拥护和人心,一个深得中下层拥护和人心,而且他们俩还是齐心合力同党,那对雍正的皇位潜在威胁不可谓不大。
尤其是当雍正在打击胤禩和胤禟时,雍正是孤独的,因为他们俩太得人心了,在他们俩死后当时从上到下都在传言雍正狠心杀弟,作为皇帝没人赞同,反而胤禩和胤禟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同情怜悯,这也说明了胤禩和胤禟太得人心,也对雍正有着无形的威胁。
所以即便胤禩和胤禟没有实质性的谋逆之举,就凭着这股无形的威胁,雍正也必须把他们俩除掉,否则雍正这个皇帝当的就如同芒刺在背。
胤禩的坟墓被考古发现,胤禟的坟墓至今未发现踪影关于胤禩和胤禟的葬身之地历史上还真有记载,而记载的人就是胤禩唯一的儿子弘旺,他曾经写过一部名为《皇清通志纲要》的书,在书中他记载了胤禩和胤禟的安葬之地。
胤禩和胤禟被削除宗籍圈禁之后,他们的妻子和儿子也都受到连累,胤禩的妻子郭络罗氏被雍正赐死并挫骨扬灰,胤禟的妻子董鄂氏被囚禁起来,一直被囚禁至死。胤禩唯一的儿子弘旺也被削除宗籍圈禁起来,并改名为菩萨保,而胤禟的长子弘晸虽然没有被改名,但也被削除宗籍圈禁起来。
弘旺是被雍正圈禁于热河,因此胤禩去世后他的尸体被运到热河交由弘旺安葬处理,当时雍正特意下旨允许弘旺在圈禁中在受士兵监视的情况下将胤禩安葬于热河石洞沟(现今承德市双桥区石洞沟)附近。
到了雍正去世乾隆继位之后,由于弘旺关系与乾隆比较亲近一些,因此乾隆特意下旨恢复了弘旺的宗籍身份,并将他从热河圈禁中释放回京,还允许弘旺将胤禩迁葬京城。
因此弘旺将胤禩的尸骨迁葬于京城海淀郊外附近,后来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时,乾隆下旨代替父亲雍正宽恕原谅了胤禩和胤禟,并取消了他们俩身上的恶名,恢复他们的宗籍身份,所以乾隆又以国公之礼为胤禩举行了丧礼,并给胤禩在海淀的墓地派遣了看坟户守护其坟墓。
后来看坟户繁衍数代之后在当地形成了一个村子,本来应该叫做八王村,但是村里人考虑到胤禩获罪于雍正,被废除了王爵,而乾隆以国公之礼为他发丧,因此就给村子起名为八大公村,也就是现在海淀的八大公村。
在1959年时就有考古人员发现了胤禩的坟墓,但是经过专家勘探和考察,专家们一致认定胤禩生前系罪人身份,所以他的墓葬中陪葬品肯定很少,因此胤禩的坟墓不具备考古发掘价值,其实不光考古人员不愿意发掘胤禩的坟墓,两百多年来连盗墓贼都没有光顾过胤禩的坟墓,可见胤禩死的时候有多么凄惨潦倒,作为皇子连像样的陪葬品都没有。
胤禟没有像胤禩死后这么曲折,先从京城折腾到热河,又从热河折腾回京城,胤禟去世时由于他的长子弘晸被圈禁在宗人府,因此雍正特许胤禟的次子被圈禁于胤禟贝子府的弘暲外出安葬胤禟。
按照弘旺的记载,弘暲将胤禟的尸体安葬于北京东便门外山区附近,但是至今还没有发现胤禟的墓葬所在。
其实胤禟的长子弘晸才最惨,他在21岁的时候被雍正下旨圈禁,直到乾隆四十三年胤禩和胤禟被平反后他才被释放出来,整整被圈禁了51年,从少年时被圈禁,一直到72岁才被释放出来,也幸亏弘晸寿命够长,活了82岁,但是在他的82年人生中却有51年是在圈禁中度过,可以想象有多么悲惨。
写在最后因此胤禩和胤禟不算是被雍正直接害死,但是他们俩的死和雍正脱不了关系,准确地说他们俩是在被雍正圈禁之后折磨致死的,雍正故意给他们俩非人般的圈禁待遇,所以才导致了他们俩壮年去世。
胤禩在死后最终被埋葬到了海淀八大公村附近,也算是魂归京城了,而胤禟的墓地虽然在弘旺的著作中有记载,但是至今还未被发现,胤禟的墓葬之地也成谜。
胤禩与胤禟怎么死的,他们究竟葬在何处?
作为皇帝的兄弟和政敌,雍正皇帝的两个弟弟胤禩和胤禟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安葬在何处呢?直接上结论是被他们的皇帝哥哥折磨死的。
话说他们的父亲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清圣祖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在位62年,留下的成年儿子也比较多,并且都非常优秀。虽然皇帝早就确立了太子,但是权力是诱人的,为了至高无上的皇权,他的儿子们开始为了皇位展开持续数年的争夺,慢慢形成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和以皇四子胤禛为首的四爷党。
其中八爷党最强,包括数位皇子和重臣,胤禟也其主要成员。但是颇有些意外的是,最终取得皇位的却是皇四子胤禛,他就是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当上皇帝后,为了稳定人心,缓和兄弟矛盾。对八爷党的主要成员大加封赏,希望籍此他的兄弟们能够不计前嫌,为自己效力,也避免给自己设置障碍。但是长期的皇权争斗使双方之间毫无兄弟感情而言。
八爷党仍然希望自己能翻盘,除了和支持自己的力量力图阻止皇帝政策的执行外,还与皇帝不得宠的皇子和重臣勾结,企图让雍正皇帝退位。在雍正皇帝权力已经稳固的情况下,先后找借口将胤禩、胤禟定罪,收监。
对于八弟胤禩,在雍正皇帝的第四个年头,先是将其革去象征皇室的黄带子,由宗人府将其除名,改名为阿其那,并囚禁在宗人府。
不堪折磨的胤禩三个月后死去。对于九弟,雍正皇帝如出一辙,找个借口也革除了黄带子,让宗人府除名,改名塞思黑。被囚禁三个半月后,死去。阿其那和塞思黑都是满语中极其恶毒的话,从中体现雍正皇帝对自己两个兄弟的恨有多深。
对于胤禩和胤禟的死因历史上说法不一,笔者认为有曾经的政敌雍正皇帝报复的可能,也有可能是雍正皇帝即位后,他们依然不老实,寄希望于翻盘,与朝廷内外臣子勾结,被发现坐实后,皇帝痛下杀手,将其囚禁后折磨死。
都是在被囚禁三个月左右死去,很可能不是正常死亡,极有可能是在其囚禁过程中,雍正皇帝被触怒,采取下毒等极端手段处死。
对于其安葬地,考虑其已经被宗人府除名,已不能再算做皇族,不可能能在进入皇家陵园,只能和平民一样被其儿子收尸,草草埋葬,为了避免坟墓被毁,不敢留名,直到雍正皇帝死后,其子乾隆皇帝给自己的八叔、九叔在京郊择地重新安葬。
自古皇家本无情。本来作为父亲的老皇帝希望自己的儿子各个都优秀,然而优秀后的烦恼是,自己究竟选择谁来即位。无休止的争斗也让老皇帝厌烦。
而争斗失败者不知急流勇退,还在为不切合实际的想法苦苦挣扎,最后身陷囹圄,痛苦而死。
胤禩与胤禟怎么死的,他们究竟葬在何处?
《雍正王朝》中,八爷和九爷活得太久了,八爷是雍正快死的时候才死,九爷的死则根本没有提到,但是肯定晚于八爷。电视剧对雍正皇帝进行了美化,实际上八爷、九爷在雍正四年就被雍正找借口整死了。
八爷就是胤禩,九爷就是胤禟,但是很多地方写的是允禩和允禟,因为雍正登基之后便是九五之尊,所谓为尊者讳,雍正所有的兄弟们都把名字里的胤改为允。
雍正即位之初即下了两道谕旨,第一,封老八胤禩为廉亲王,总理朝中大事;第二,召老十四胤褆回京奔丧,军中一切事务交给年羹尧办理。十四爷回京不久,雍正命他去景陵给康熙守陵,名义上是守陵,实为软禁。
雍正二年,雍正派允禟去西宁犒师。雍正才不是没事找事,目的就是让允禟远离京师,削弱八爷党的势利。讲道理康熙没死的时候争一争还说得过去,现在康熙死了,传位给雍正也是板上钉钉的事,什么篡改传位诏书纯属扯淡,传位诏书有满文的和汉文的,根本没法改。八爷党势利再大也都不过皇上,不如吃喝享乐这辈子当个王爷得了,可是允禟偏偏不老实。
有个葡萄牙的传教士名叫穆经远,跟九爷走得特别近。九爷曾经让穆经远去策反年羹尧,希望把年羹尧拉到八爷党。年羹尧这人是个投机分子,一看八爷党势大确实动摇过,但后来还是跟着四爷混。九爷到了西宁继续与穆经远等传教士勾结,同时与八爷京城的八爷联系密切。
这一切年羹尧都写密折告诉雍正了。下面的人联络密切是为什么呢?篡权谋反?这也不能怪雍正,皇帝都不希望大臣尤其是自己的兄弟结党,假如你的对象跟别人联络密切你爽不爽?
于是雍正让人上折子参九爷,说九爷践踏牧地,违抗军令,专横跋扈,请求革去允禟贝子的爵位。雍正赶紧批复同意。
雍正当个皇帝也是不容易,总有人给他找麻烦,八爷党黔驴技穷,想出一个生事造谣的办法。湖南的曾静和张熙曾经给川陕总督岳钟琪写信,希望策反岳钟琪起兵反清,还罗列出雍正弑君篡位、屠杀兄弟、嗜酒好色、生性残暴等种种罪状。
岳钟琪哪会听这些人的鬼话,于是向雍正告密,雍正将二人逮捕,得知曾静、张熙所谓的雍正的种种罪状全是听了八爷、九爷的人散播的谣言。此时十四爷被软禁在景陵,九爷也被革去爵位,听了这些谣言气得不行,于是要对自己最大的威胁,也就是八爷开刀了。
刚好有人告发八爷,说八爷天天诅咒皇上早点死。不知道是真的告发八爷还是雍正授意,反正雍正是信了,下令革了八爷的廉亲王,将八爷幽禁在宗人府,同时将九爷转移到保定羁押。
雍正是一国之君,当有天子的气量,怎么能亲自对兄弟下手呢?于是授意朝中的大臣上折子参他们,中国人最会找借口了,硬是将八爷、九爷、十四爷等打成十恶不赦的罪人,八爷威胁最大,安排了四十条大罪,九爷次之,二十八条,十四爷有十四条。
大臣上书说应该依律治罪,雍正痛心疾首,都是亲兄弟,怎么能下得了手啊,于是下旨再议。皇上要有皇上的气度,推辞一下是应该的,但是八爷九爷肯定也是要杀的,大臣们又不傻,力劝雍正依律治罪,雍正也没办法,不得不大义灭亲,下令削去八爷、九爷的宗籍,八爷改名阿其那,九爷改名塞思黑。
对于八爷、九爷、十四爷结党乱政、密谋篡位的行为,雍正痛心疾首,反复对世人说:百计保全而不得,实痛于衷,不忍于情。不久,也就是雍正四年,宗人府和保定几乎同时上报,说阿其那和赛思黑染暴病身亡。
哪有这么巧的事,胤禩和胤禟在雍正四年几乎同时死亡,而且是死于狱中。雍正四年雍正本人也就49岁,胤禩和胤禟比雍正还小,到底是怎么回事估计只有雍正自己心里清楚。
胤禩与胤禟怎么死的,他们究竟葬在何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胤禩与胤禟基本可以确定是被雍正毒死或者逼死的。
胤禩是大名鼎鼎的八阿哥,胤禟则是其党羽。
八阿哥党失势以后,他们转为支持十四阿哥胤禵,成为十四阿哥党。
这伙人为了争夺皇位,整整活动了20年,期间各种阴谋诡计不可胜数。
虽然雍正巧妙的避开他们攻击的中心,仍然被恶整了多次。
康熙死后传为给雍正,雍正自然要出出这口恶气。
他首先囚禁了十四阿哥胤禵,关押在景山寿皇殿内。胤禵较为聪明,服软认怂,不再活动,老老实实的做囚徒。也许就是这样,雍正没有整死他,胤禵在囚禁和软禁中善终,获得比哥哥雍正还长久。
然而胤禩与胤禟就不同了。
这两人比较奸恶,康熙也非常厌恶他们,更别说雍正。
但雍正上台以后,不愿意立即收拾这伙人,引起百官和人民议论,暂时只是敲打而已。
比如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四日,雍正帝奉康熙帝及其四位皇后神牌升附太庙,在端门前设更衣帐房,但因其都是新制,故而油漆味大,雍正为此大怒,命管工部事务的廉亲王胤禩及工部侍郎、郎中等跪在太庙前一昼夜。
胤禟也被打压,但不知道是不是脑袋被门夹了,竟然还是硬碰硬。
雍正三年(1725年)初,雍正帝以胤禟纵容下人,骚扰民间为由,命都统楚宗前往约束。胤禟得知楚宗抵达,不但出迎请安,而且态度极为傲慢。雍正认为这是故意侮辱自己,怒不可遏。
明明政治斗争已经失败,胤禩与胤禟竟然还不死心。他们在民间造谣,说康熙本来是传为十四阿哥,被雍正买通了隆科多修改了圣旨,才得以登上皇位。
自然,这是荒诞不经的说法,但当时老百姓很愚昧,有很多人相信这种事。
雍正对此极为恼怒,认为胤禩与胤禟到了这种地步还敢和他作对,决定恶整。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初五日,胤禩、胤禟被革去黄带子,由宗人府除名,随后将两人囚禁胤禩,将其囚禁于宗人府,围筑高墙,身边留太监二人。
当时对于他们囚禁之处是这么描写:雍正下令“除下贱饮食”以转拥送人外,“一切笔、墨、床、帐、书、字、便冰一块,汤一盏”,亦不得给予。时值酷暑,墙高房小,胤禟铁锁在身,手足拘禁,时常昏迷,其家人用冷水喷渍,逾时方醒。
这还不算,胤禩被雍正强迫改名为“阿其那”,胤禟则被改名为“塞思黑”。
虽然对于这两个名字还有争论,但毫无疑问都是一种污蔑性的称呼。
80年代初,满语专家玉鳞先生曾经写文章解释,阿其那与塞思黑是满语的口语,而不是书面文字。阿其那是由满语词根“爱其”或“阿其”演化而来,阿其那就是把某人像“狗”似的厌恶赶走的意思。而塞思黑也是口语,是猪刺人的意思。
简而言之,雍正是说这两个人同猪狗一样惹人讨厌。
胤禩在1726年,也就是囚禁几个月后突然剧烈呕吐,死于囚禁地,死的时候45岁。
胤禟死因不明,但是囚禁后不到4个月就挂了,死的时候43岁。
这两人本来也没什么病,结果被囚禁以后很快就挂了,年龄都是40多岁,被暗算的可能性很大。
尤其是胤禩呕吐而死,更像是服毒以后的症状。
胤禩与胤禟怎么死的,他们究竟葬在何处?
看过《雍正王朝》的人,也许还有印象:八爷是雍正快死的时候才死的,九爷的死则根本没有提到,电视剧对雍正皇帝进行了美化,实际上八爷、九爷早在雍正四年就被雍正找借口整死了。据记载:八爷就是胤禩,九爷就是胤禟,但是很多地方写的是允禩和允禟,这是因为雍正登基之后便是九五之尊,正所谓尊者为讳,雍正把所有的兄弟们名字里的胤改为了允。
雍正即位之初即下了两道谕旨,第一,封老八胤禩为廉亲王,总理朝中大事;第二,召老十四胤褆回京奔丧,军中一切事务交给年羹尧办理。十四爷回京不久,雍正命他去景陵给康熙守陵,名义上是守陵,实为软禁。雍正二年,雍正派允禟去西宁犒师,目的就是让允禟远离京师,削弱八爷党的势利。按道理康熙没死之时争一争皇位还说得过去,现在康熙死了,传位给雍正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什么篡改传位诏书纯属扯淡,传位诏书有满文的和汉文的,根本没法改。八爷党势利再大也斗不过皇上,不如吃喝享乐这辈子当个王爷得了,可是允禟偏不吃这一大套。
当时有个葡萄牙的传教士名叫穆经远,跟九爷走得特近。九爷曾经让穆经远去策反年羹尧,希望把年羹尧拉到八爷党。年羹尧这人是个投机分子,一看八爷党势大确实动摇过,但后来还是跟着四爷混了。九爷到了西宁继续与穆经远等传教士勾结,同时与京城的八爷联系甚密。这一切年羹尧都密告了雍正。下面的人联络密切图谋不轨,这还了得?胤正得知此情暗怒在心,但碍于兄弟情面又不好直面问罪于胤禩和胤禟两人,于是雍正让人上折参奏九爷,说九爷践踏牧地,违抗军令,专横跋扈,请求革去允禟贝子的爵位,雍正随赶紧准奏。
要说雍正当个皇帝也不容易,总有人给他找麻烦,八爷党黔驴技穷,曾想出一个生事造谣的办法。湖南的曾静和张熙曾经给川陕总督岳钟琪写信,希望策反岳钟琪起兵反清,还罗列出雍正弑君篡位、屠杀兄弟、嗜酒好色、生性残暴等种种罪状。岳钟琪哪会听这些人的鬼话,于是又向雍正告密,雍正随将二人逮捕,经审得知曾静、张熙所谓的雍正种种罪状全是听了八爷、九爷等人散播之谣。此时十四爷被软禁在景陵,九爷也被革去爵位,在听了这些谣言后胤正气得不行,于是视其为对己的最大威胁,终于还是拿八爷开刀了。而恰好此时有人告发八爷,说八爷天天诅咒皇上早点死。不知道是真的告发八爷还是雍正授意,反正雍正是信了,立即下令革了八爷的廉亲王,将八爷幽禁在宗人府,同时将九爷转移到保定羁押……
雍正乃一国之君,当有天子的气量,怎么能亲自对兄弟下手呢?于是授意朝中的大臣上折参奏他们,硬是将八爷、九爷、十四爷等打成十恶不赦的罪人,而且认为八爷威胁最大,随给其安排了四十条大罪,九爷次之,有二十八条罪状,十四爷也有十四条罪状。当时大臣上书说应该依律治罪,雍正故作痛心疾首,都是亲兄弟,怎么能下得了手之样,于是下旨佯作再议,以显皇上气度,但是八爷九爷肯定也是要杀的,大臣们又不傻,随力劝雍正依律治罪,雍正没办法,不得不大义灭亲,故而下令削去了八爷、九爷的宗籍,八爷改名阿其那(满语狗之意),九爷改名塞思黑(满语猪之意)。
对于八爷、九爷、十四爷结党乱政、密谋篡位的行为,雍正痛心疾首,反复昭告世人:百计保全而不得,实痛于心,不忍于情。不久,也就是雍正四年,宗人府和保定几乎同时上报,说阿其那和赛思黑染暴病身亡。其实,世上哪有这么巧的事,胤禩和胤禟在雍正四年几乎同时死于狱中。两同卒于雍正四年,胤禩享年才45岁,胤禟才四十三岁。而其时雍正本人也就49岁,胤禩和胤禟比雍正要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恐怕只有雍正自己心里清楚。
至于胤禩、胤禟死后葬于何处记载不多,据传胤禩在雍正年间死后因为已经被开除了宗籍,所以只得土坟一座草草埋葬,只到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才下诏以公礼迁葬于北京西郊海淀,因为胤禩排行第八,后又以公礼安葬,所以他的园寝被称之为八大公坟,村名也就叫八大公村;胤禟生前长住畅春园,死后说葬在东陵。也有说是葬在北京石景山的,那里有个九王坟。而且两人都是在乾隆间才恢复原名、宗籍的。
总之,关于历史上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应该带着怀疑的态度去审视,力求读真实的历史,明更多的道理。但愿人们“以史为镜明事理,究其真实透玄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