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开封府尹敢保下林冲性命,只判了个发配之罪,他不怕得罪高俅吗?
不怕。
北宋从建国开始,正牌的开封府尹就一直由储君或亲王兼任。在赵家人眼里,高俅这种非科举出身,完全靠踢蹴鞠拍宋徽宗马屁上位的小人物,根本就不用搭理他。
当然,《水浒传》中的滕府尹,不是正牌的开封府尹,他应该是“权知开封府”或是“权发遣开封府”(代理、差遣的意思)。并且书中高俅也比历史上高俅的权势要大一点。
但不管怎么说,滕府尹也是皇帝钦点的开封府负责人,他和高俅这个殿前司太尉,虽然在级别上有高低之分,但没有统属关系。高俅的面子,滕府尹可卖,也可以不卖。
卖高俅面子,那是“为官之道”,大家相互作顺水人情,你好我好大家好。等下次滕府尹也求于高俅时,也好说话。
不卖高俅面子,高俅也不能叨逼叨。如果翻脸了,那就去皇帝面前打官司吧。就凭高俅干的那些龌龊事,相信他也不敢把官司闹到朝堂之上。
关于这一点,书中也有暗喻。
林冲误入白虎节堂,被高俅绳捆索缚送到开封府。本来按高俅栽给林冲的罪名,林冲是必死无疑的。
但不想开封府的当案孔目孙定是一个心怀仁义的豪杰,看不惯高俅的所作所为,去向滕府尹求情。
孙定见到滕府尹后,没有直接多说什么林冲是冤枉的,要求府尹为民伸冤,伸张正义之类的虚话,而是直接挑拨滕府尹和高俅的关系,对滕府尹说:“高太尉平时为非作歹也就罢了,却拿开封府当自己家的尿壶,想用就用!这南衙开封府怕不是朝廷的,而是他高太尉家的了!”
听了这番话,滕府尹脸上没什么表情,但心里必然是不满。所以,他马上采纳了孙定救林冲的建议。
为什么滕府尹要放林冲一马呢?
这就是前面所说的:高俅侵占了原本属于滕府尹在开封府的权力,在利益和脸面两方面都对滕府尹造成了伤害。
所以滕府尹要通过救林冲来警告高俅:开封府是我的地盘,不是你高俅的。你要再拿老子当枪使,就不要怪老子翻脸了!
可能对于滕府尹而言,林冲这种小人物,枉死不枉死的,根本就不重要。他关心的是如何借这件事,警告高俅,巩固自己的权力。
高俅要林冲死,我偏要林冲活!
高俅要林冲活,我就要林冲死!
你高俅若是知趣,大家就此打住。如果继续跟我没完没了,那就去皇帝那里打官司吧。
林冲本来就不是必死之罪,再加上滕府尹硬气了这么一回,结果自然是高俅妥协,林冲通过刺配充军的方式捡回了一条性命。
最后,说两个知识点。
①,北宋君臣共治天下,宋徽宗也不能直接提拔没有文凭的人,所以高俅的职位才是殿前都指挥使这种武官。也就是说,高俅是通过“武官镀金”的方式才上的位。正牌科举出身的北宋文人瞧不起他这种出身。
②,开封府尹、开封牧、判开封府事、权知开封府、权发遣开封府是北宋开封府行政长官在不同情况的不同称谓。只有亲王尹京才称开封府尹;若是储君担任,则称为判开封府事;一般官员出任,就叫作权知开封府或是权发遣开封府。民间理不清这种复杂且混乱的称呼,便一律统称为开封府尹。
《水浒传》里开封府尹敢保下林冲性命,只判了个发配之罪,他不怕得罪高俅吗?
《水浒传》中,高太尉本来是想要判处林冲死刑的,可是这个案子到了开封府,被当时的开封府尹给按下来了,最终只判了流配沧州。
那么,这个开封府尹到底是什么样的职位,竟然敢违逆高太尉的意愿,救下林冲呢?
宋代的开封府尹:高俅也惹不起的存在说起北宋的“开封府”,这可是一个了不得的存在。它所管辖的就是京都汴梁的民政、司法、治安、赋役、户口等等事务,说其手中握着半个宋朝都不过分。
那么,这样一个位置是几品官呢?
开封府尹虽然管辖事务异常重要,但实际上也是一个“府尹”,其重要性是其所管辖城市的特殊性带来的,所以应该不是特别的大,这里有一些分歧。
有人认为这个职位在从一品或者二品,偶有一品;而也有人认为这个职位在正三品到从三品之间。
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影响“开封府尹”在宋朝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古代有品级不高但位置显要的官职设定,比如“左拾遗”只不过是从八品,但却是言官,真正的具有一定威慑力。
那么,“开封府尹”这样的重要官职都是由什么人担任的呢?
封建王朝里,有干练的官员,自然也有庸碌的官员,但在很多十分重要的关键位置上,无论哪一朝的统治者都不会将不合格的人放置其中。因为他们需要的是治理天下,而不是破坏天下。
开封府尹就是这样的一个位置,担任过这一官职的人在整个宋朝都是有名的,而这也使得它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如果是皇子挂名担任,虽然不管事,但名义上是主官,那么他基本上就是下一任皇位的继承者。
比如北宋第二任皇帝赵光义、赵匡胤的四弟赵匡美以及宋真宗赵元侃。
如果是臣属担任,那么实权在握,如果不犯重大错误,他就是板上钉钉的宰相人选。
比如王博文、钟离瑾、郑戬、欧阳修、包拯、苏轼等等。
所以,“开封府尹”就是储君的训练营以及宰相的培训班。
可想而知,开封府尹同情林冲的遭遇,心里非常清楚孰是孰非。他肯和属下一唱一和地演一出戏给高俅看,而没有直接驳斥高俅的专权跋扈,那就是给足高俅面子了。
别说改为刺配沧州,就是再轻一点,高俅也不敢去找开封府尹的麻烦。因为他的官职在宋代才是真的尴尬。
高俅的官很大吗?都是假象高俅担任的是“太尉”一职,听起来听威风的,但实际上并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职位。
“太尉”一职曾经是个大官,但后来不行了。
在秦代,“太尉”与“丞相”、“御史大夫”被合称为“三公”,此时还算位高权重。
而这一官职在汉初就变成了虚衔和加官对象了。“加官”是汉朝的一项制度,相当于兼职一样。比如一个小官深得皇帝信任,但是品级低下,不能经常入宫,那就给他加一个“给事中”,或者某种“郎官”,这样他就有了入宫的权力。当然,虽然有“加官”的名分,实际上是没有实际权力的。
汉武帝时期“太尉”一职多由贵戚担任,和武职没有太大关系,所以是彻底的虚职,后来甚至被取消了。
东汉光武帝时期,“太尉”一职是大司马的改称,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是所谓的“三公”,对应的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汉末三国时期“太尉”还有点权力,但其上还有一个不常设立的“大将军”一职,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担任的“太尉”一职。
这一职位后来被曹操连带“三公”一起裁撤掉了,直接将权力收回到了自己担任的“丞相”一职。
从这个过程就能知道,“太尉”早就从一个军事领袖的职位变成了一个不甚重要的虚衔了。
尤其在宋代,“太尉”多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并没有太多实权,管点人和事儿,但实际上更类似于“军衔”。
而宋代的武职统帅,由枢密院、三衙以及率臣分属,互相制衡。其中枢密院掌管的是虎符和兵籍;而三衙就是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以及侍卫步军司,统帅禁军和厢军;率臣即禁军征战或戊时的统军大帅,多为临时委任。
但说实话,高俅的“太尉”还不全是虚职,他不是文官充任的无实权的殿前太尉,而是隶属于三衙的殿帅太尉,还是有一定实权的。
但是,这是宋朝,而高俅的发迹也和武职无关。
高俅本来是苏轼的书童,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会诗词歌赋,还粗通枪棒,可见其并不是一无是处。后来因为种种际遇,和当时的端王,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有了比较好的关系,这才青云直上。
高俅的战功是镀金而来,是皇帝送他去边境,用作给他升官的凭借,因为武职的升迁虽然不那么严格,但还是需要一定章程的。
与开封府尹这样的重要文职相比,即使是有些实权的殿帅太尉也不够看。
但顺便一提,高俅的奸臣形象被《水浒传》夸大了,实际上权臣是真的,但正史并没有过多描述,甚至《宋史》中也没有他的传记,可见他并没有坏到天怒人怨的程度。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水浒传》里开封府尹敢保下林冲性命,只判了个发配之罪,他不怕得罪高俅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正常来说,林冲携带武器闯入白虎节堂,这是非常严重的罪行。
因为白虎节堂类似于今天中央政府的核心地区,没有通行证随便闯入是可以直接开枪击毙的。
林冲携带武器闯入这种地方被生擒,完全可以判死刑。
那么,为什么最终开封府尹只是判了一个“不合腰悬利刃,误入节堂,脊杖二十,刺配远恶军州”呢?
因为开封府尹是连高俅都不敢得罪的人物。
其实任何一个地方官,哪怕知府之类见到高俅都会吓得半死,高俅吩咐什么都照做。
为什么这么说?
高俅是皇帝的红人和心腹。
但开封府尹就不同。
开封府是北宋首都的首府衙门,地位非常重要,直接管理首都的大小事务。
开封府尹掌管京师行政、司法、民生等政务,他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到首都的安危,也就是可能动摇皇帝的安危。
所以,北宋开国以后,开封府尹多是皇族担任,比如太宗、真宗、钦宗未当皇帝之前也曾坐镇开封府。
这些皇族都是通天的人物,谁也不敢得罪。
后来皇族逐步不担任这个职务,但也是皇上的心腹大臣担任,比如寇准、包拯、欧阳修等。
开封府尹一般是从一品或者是正二品开始。如果是皇族担任,其实也就没有品级,属于超一等。
而北宋时期是重文轻武,文官很受尊敬,武官则被蔑视。
比如花荣在清风寨,就被没有能力的文官刘高欺压,敢怒而不敢言。
高俅身为殿帅府太尉,其实真正的官职是“开府仪同三司”,为正二品。
虽然高俅和开封府尹可能同为正二品,但开封府尹是文官,高俅是武官,当然是开封府尹的地位较高。
另外,高俅的实际职务是“殿前司都指挥使”,掌管京城禁军的训练、招募、开拔之内,如果皇帝批准的话,高俅也可以指挥打仗(但这种情况很少出现)。
虽然这个职位很重要,但高俅的权力仅仅被局限在禁军中。
根据北宋严格的法律,高俅作为军官不得干涉地方行政,违者就有谋反的嫌疑,是非常严重的罪行。
就比如边境的军队土皇帝小种经略相公的军官鲁智深打死了人,当地官员来告知要抓捕鲁智深,而不是征求经略相公的意见。可见,即便是手握重兵的地方军头,也不是不能随便干涉行政的。
说来说去,开封府尹职务不比高俅低,而且大家各管一摊,互不干涉,府尹也没有必要顾忌高俅。其实如果不是高俅将林冲送来,林冲可能会被当场无罪释放。
开封府尹将林冲判刑流放,已经很给高俅面子了。
《水浒传》里开封府尹敢保下林冲性命,只判了个发配之罪,他不怕得罪高俅吗?
应该说高俅害怕得罪开封府尹才合适。如果真要杠起来,高俅会很难看。
高俅的实际地位不如开封府尹因为《水浒传》,所以高俅才会有点名声。实际上,《水浒传》朝廷反派人物级别最高的,并不是高俅。
蔡京,太师,正一品;
童贯,枢密使,从一品;
高俅,太尉,正二品;
级别最高的是蔡京,相当于宰相;下来是童贯,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一把手,管全国军事;而高俅,则是童贯的手下,枢密院里的三大太尉之一。
高俅和皇帝关系再好,也不可能做到能指挥全国兵马这么高的官,毕竟他并非专业,而是杂耍出身。高俅能在枢密院混个太尉已经不错了。
和开封府尹比起来,高俅并不算什么。北宋开封府尹平时最低也是二品,多数是从一品,如果遇到皇族兼任就一品。
这里往低了算,姑且认定《水浒传》的开封府尹是二品吧。那么高俅是二品,二品遇到二品,凭什么狂妄呢?
再者,文官二品(开封府尹)和武官二品(高俅),在重文抑武的北宋时代,谁重谁轻?很明显的答案。
开封府尹身份特殊开封府尹还有一个资本看不上高俅,那就是这个官职的特殊性。
北宋开封府尹出过两个皇帝,宋太宗和宋真宗。后来,为了锻炼皇亲国戚,开封府尹经常会由亲王这些人来担任。
如果不是亲王担任,一般也是由皇帝很重视的人才~或者敢于做事的人来担任,比如包拯,欧阳修,寇准,范仲淹等人都在开封府干过。高俅敢得罪哪个呢?
虽然《水浒传》里没指名道姓说当时的开封府尹是谁(单说姓滕),但事实不会变:能担任开封府尹的人,必定不是一般人,是高俅能得罪不起的人。
在小说里,开封府尹手下一个小小的文书孙定之所以叫板高俅“这开封府难道是他高俅家开的!”,想必也是有原因的。开封府尹也正是被他这么一激,后来也就不管高俅什么面子,决定给林冲轻判。
而高俅听说开封府尹的决定后,则“碍于府尹”不好说什么,碰了一鼻子灰走人。
高俅实权不如开封府尹高俅的官职听着吓人,但实际在北宋官场上排不上什么门面。因为他是皇帝的玩伴,所以开封府尹才会正眼瞧他一小会。
一来高俅不是一把手,上头有童贯管着不说,和他平起平坐的还有另外两个太尉,只是管的业务不一样而已。
二来他是武官,在重文抑武的宋代,真没什么好嘚瑟的(所以皇帝才会给他安排这个职位,毕竟高俅一没文化二没武功)。
如果高俅真因为林冲这点小事,就想凭借皇帝伙伴的关系为难开封府尹,难度很大。皇帝不会因为高俅处理开封府尹,顶多就是让双方握手言和。
反之,如果开封府尹想为难高俅,办法太多了,几乎用不完。
开封府管着开封城内许多大小事情,有时还会管到朝廷官员,比如宋仁宗时,当时的开封府尹就处理了一件涉及当朝宰相吕夷简和副宰相程琳的大案件,高俅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开封府尹真要报复的话,将来给高俅穿小鞋的机会多的是,比如隔三差五去你家搜查搜查盗贼;比如遇到高俅府里有人打架斗殴时从重判;比如给你的家丁来个莫须有……到头来头疼的反而是高俅。
《水浒传》里开封府尹敢保下林冲性命,只判了个发配之罪,他不怕得罪高俅吗?
首先,开封府府尹地位颇高,权力很大,确实可以与高俅抗衡。
开封府是宋朝首都,开封府府尹位高权重,乃一品高官,一般由皇太子担任。常设官职是开封府知府,那也是正三品高官。包拯就曾经担任开封府知府。
其次,高俅在小说中担任的职务是殿帅府太尉,这个职务是水浒自创,大体相当于殿前司都指挥使。这个职务自然是很高的,简单来说,相当于国防部长,或者陆军司令什么的。不过,宋朝军政之间互不能干涉,高俅的势力再大,却也压不到开封府知府。
另外,在朝廷中一直有一个与蔡京、高俅对立的清流派。这个开封府知府就是其中之一,后来上梁山给宋江送去诏安圣旨的宿太尉也是一个。
原文中,得知林冲犯罪前后情形,写道:
府尹也知道这件事了,自去高太尉面前再三禀说林冲口词。高俅情知理短,又碍着府尹,只得准了。
高俅之所以会中止害死林冲的计划,一方面是理屈,另一方面是碍着府尹——由此可见,开封府府尹有足够能量与高俅抗衡。
当然,小说中林冲之所以能够活命,最关键的不是在这位府尹,而是有一位默默无闻的衙役,那人叫做孙定。若不是此人在开封府府尹面前周旋,劝说府尹帮助林冲,林冲早就死了!
遗憾的是,林冲根本不知道这位救命恩人。这位孙定也没有主动挑破,真正是做好事不留名。
《水浒传》里开封府尹敢保下林冲性命,只判了个发配之罪,他不怕得罪高俅吗?
开封府尹既然敢保下林冲,自然就有不怕得罪高俅的底气。
在《水浒传》第七回,高俅为了给儿子高衙内报仇,在陆虞候和富安的建议下,布下了一个足以置林冲于死地的局。
什么局呢?就是设计把林冲引入军机重地白虎堂。
具体的做法,是先找来一口好刀,之后安排人上街售卖,故意引起林冲的注意,之后以着急用钱为由,把这口好刀以低廉的价格卖给林冲。
而林冲不知是计,同时又素来喜欢好兵刃,自然就不出意外地买下这口宝刀。
之后,高俅再安排人,以观赏宝刀为由,把带着宝刀的林冲骗至府中,同时一路将其引到军事重地白虎堂,至此这局就基本成功了。
然后,高俅适时出现,以林冲身为低级武官,却敢携带兵刃进入白虎堂为由,构陷他意欲行刺朝廷命官,最终将林冲押入大牢。
高俅布这个局的目的,说白了就是想找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来置林冲于死地,毕竟林冲在当时担任禁军教头一职,大小也是个官。
所以,高俅不能直接弄死林冲,只能是用这个栽赃陷害的方式,来结束林冲的性命。
不过,在《水浒传》的第八回,事情却来了个令人十分意外的大反转,原本林冲被斩已经是板上钉钉了,但却仅仅被判了个刺配沧州,算是保住了性命。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有人出面保下了林冲,而保下林冲的不是别人,正是开封府尹。
那么,这个开封府尹为何会保下林冲呢?他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呢?并且,高俅官至太尉,在朝廷里位高权重,开封府尹难道就不怕得罪高俅吗?
就这几个问题,我们来一一细说。
首先,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开封府尹和林冲并无太多交情,换句话说,就是两人不熟。
而他保下林冲这件事,最开始并不是他的本意,毕竟两人没什么交情,况且,林冲在当时也是“人赃俱获”,所以,开封府尹原本是完全可以按照流程来办的。
但之所以他会出面保下林冲,是因为他的一个属下在其中起到了一定影响。
开封府尹姓腾,他有个属下,名字叫做孙定,其职位是”当案孔目“,算是衙门里的高级吏员,专门负责地方上的刑狱诉讼等方面的管理。
此外,孙定有个绰号叫“孙佛儿”,之所以叫这个绰号,是因为孙定这个人,为人还算正直,并且待人十分和善,经常帮助他人。
而他在听说了林冲的事情后,一眼就看出林冲是遭人陷害,因此,正义感油然而生,决定从中周旋一下,从而能够帮助林冲。
所以,他便趁着打理案宗的机会,找到自己的顶头上司滕府尹,称林冲有冤屈,请求滕府尹想办法周全林冲。
当然,前文也已经提到,滕府尹和林冲不熟,又没有什么交情,虽说孙定是他的属下不假,但他没有必要和义务帮助林冲。
因此,在孙定刚开始跟他说这件事的时候,府尹大人当即打起了“太极”。
府尹道:“他(指林冲)做下这般罪,高太尉批仰定罪,定要问他‘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杀害本官’,怎周全得他?”---《水浒传》第八回
滕府尹的这几句话,透露出几个很有意思的信息。
第一,他大概也知道,林冲有些冤屈,但由于“罪证确凿”,所以就是想帮忙周全,但帮起来却十分麻烦。
第二,林冲的罪名,是高俅“批仰定罪”,意思就是高俅已经把林冲的罪名安排得明明白白的,换句话说,滕府尹也知道是高俅想整林冲。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去帮助林冲,那无疑就是就是和高俅唱对台戏,滕府尹就觉得没必要也犯不上。
因此,从最开始,滕府尹是没想过帮助林冲的,但孙定接下来说的几句话,让他改变了原有的主意。
孙定说什么了呢?可以说,他的几句话,直接切中了要害。
首先,孙定在听完滕府尹的托词后,当即对他说,“这南衙开封府不是朝廷的,是高太尉家的?”。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给犯人定罪,是开封府的工作,但如今高俅把这个工作都做了,难道这堂堂开封府是高俅说了算吗?
而孙定的目的,就是为了激起滕府尹心中的怒气,果然,此话一出,滕府尹当即斥责孙定“胡说”。
滕府尹之所以有这个反应,主要是孙定扣得帽子实在太大了。
试想,一个天子脚下的堂堂开封府,刑狱诉讼等工作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但按照孙定的说法,如今就是眼睁睁被人伸手越权,这说出去,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
这要是传开了,让滕府尹的脸面往哪放?所以他才会斥责孙定胡说。
而看到滕府尹“上钩”,孙定接下来又说了另外一番话,而这番话,才是最终能打动滕府尹的重点。
“谁不知高太尉当权,倚势豪强,更兼他府里无般不做,但有人小小触犯,便发来开封府,要杀便杀,要剐便剐,却不是他家官府。”---《水浒传》第八回
这几句话,简直就是在打滕府尹的脸,并且打的还是啪啪响的那种,为什么呢?因为孙定话里话外透露出的意思,就是高俅拿滕府尹当枪使了。
什么意思呢?很简单,高俅和林冲有私人恩怨不假,但那是高俅自己的事情,而如今他却因为没法直接弄死林冲,就想着给林冲安上一个罪名,然后借滕府尹之手,将其斩首处死,这不就是拿滕府尹当枪使吗?
况且,高俅事先也没有和滕府尹商量,而是直接就把林冲定罪后送到了府衙,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拿滕府尹当回事。
而这种情况,估计换谁心里都不舒服,滕府尹自然也是如此。
因此,在听了孙定的话之后,滕府尹也觉得高俅这样做确实有点过分,继而又想到,自己身为府尹,凭什么任由高俅指手画脚?
说白了,就是滕府尹认为自己的权威和尊杨,受到了高俅的损害。
而在这种情况下,滕府尹自然不愿就此罢休,更不愿高俅说什么就是什么,因此他就问孙定该如何处理,而孙定则提出把林冲刺配沧州就行了。
最终,滕府尹同意了孙定的这个建议,给林冲定了个“”腰悬利刃,误入节堂“的罪名,将林冲脊杖二十,发配沧州。
当然,事情到了这里还没完,滕府尹了结此案之后,肯定要去高俅那里走一遭,而到了高俅那里,滕府尹一口咬住林冲是“误入节堂”这一点,让高俅也无话可说。
于是,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了,林冲也幸运地保住了性命。
了解完事情的整体经过,我们再来说说滕府尹这么做的动机,严格来讲,他这么做和林冲本人没有丝毫关系。
林冲虽说是个禁军教头,但在滕府尹眼里,只能算是个小人物。
因此,对于林冲是否属于冤枉,并且会不会冤死,滕府尹根本不关心,换句话说,林冲的死活对滕府尹来说根本就不重要。
之所以滕府尹会从中阻止高俅陷害林冲,主要还是孙定的话起到了作用。
高俅的所作所为,等同于不拿滕府尹当回事,这一点最让滕府尹火大,因此,他就是要借助林冲这件事,来给高俅一个警告,同时让高俅明白一个道理。
什么警告呢?就是警告高俅,手不要伸得太长,不在权力范围内的事情,就不要指手画脚。
套用香港的电视剧里,一句十分经典的台词的话,那就是滕府尹想质问质问高俅,你在教我做事吗?
而滕府尹想让高俅明白的道理就是,林冲得死活,我滕府尹说了算,而不是你高俅说了算。
事情到了这种程度,其实高俅也明白自己做得有些不对,这才会在滕府尹上门时,只能是硬着头皮答应,而不是继续闹下去。
滕府尹也知这件事了,自去高太尉面前,再三禀说林冲口词。高俅情知理短,又碍府尹,只得准了。---《水浒传》第八回
因为如果再闹下去,到时候滕府尹把事情捅到皇上那里,那高俅就难办了,毕竟这件事从头至尾,是他理亏在先。
所以,要说滕府尹保下林冲有什么动机的话,那就是纯粹是因为他咽不下这口气,是为了给自己挣回这个面子。
至于说当时要保的是林冲或者是其他的张三李四,对滕府尹而言,性质都一样。
那么,滕府尹这么做,难道就不怕得罪高俅吗?要知道高俅可是当朝太尉,皇帝跟前的红人,他滕府尹就不怕高俅对他报复吗?
坦白来说,滕府尹敢这么做,自然有不怕的底气。
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宋朝的开封府尹,官职和在朝中的地位,丝毫不比高俅的太尉小。
开封府尹这个官职,最早要追溯到五代时期的后梁,而作为终结五代的北宋,同时又定都开封,自然也继承和延续了该官职。
换而言之,开封府尹在北宋就相当于首都的最高行政长官。
既然是首都的行政长官,自然不是一般人能当上的,在北宋立国之初,开封府尹的职位,一直是储君或者是亲王才可以担任。
这一点在《宋史·职官志》中就记载得很清楚,也就是说,正牌的开封府尹,都是赵家的人。
比如,像北宋的第二个皇帝,也就是宋太宗赵光义就曾经当过开封府尹,另外,宋太祖赵匡胤的四弟赵匡美,以及宋真宗赵元侃,都曾经担任过开封府尹这个职务。
不过,既然正牌的开封府尹要么是储君,要么是亲王,他们自然就不会像普通官员一样坐班上堂,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去处理繁琐的案子。
但具体的事务总得有人处理,怎么办呢?当时宋朝就另外安排了一个人去处理具体事务,这个被安排过去的人,官职全称为“权知开封府事”。
也就是说,真正处理衙门事务的不是开封府尹,而是“权知开封府事”。
因此,像《水浒传》中的滕府尹,其正确的官职称呼,应该是“权知开封府事”滕某某,而不是直接称呼他为滕府尹。
毕竟他一不是亲王,二不是储君,是没有资格当正牌的开封府尹的。
而这个“权知开封府事”,在历史上也有不少很出名的人担任过,比如我们熟知的包拯、寇准、欧阳修等,都曾经担任过这个职务。
而从什么人能够担任开封府尹就可以看出,这样的人,是高俅惹不起的,高俅说到底,只不过是一个殿前司太尉,真要是碰到正牌的开封府尹,他哪里敢和对方对着干?
即便不是正牌的开封府尹,而是“权知开封府事”,也不是高俅随意命令和调遣的。
“权知开封府事”,在北宋时官阶品级一般是从一品或二品官衔,像前文提到的包拯,他在担任“权知开封府事”时就是二品官。
而高俅的殿前司太尉,同样也是一个二品官。
既然大家都是二品官,就不存在谁高谁低,当然,《水浒传》中的滕府尹自然比不上包拯,因此他的官阶品级应该会低于二品。
但即便是低于二品,也和高俅殿前司太尉没有统属关系,换句话说,他不是高俅的属下。
所以,滕府尹给不给高俅面子,愿不愿意配合高俅,完全在于自己,给面子的话,那是顺水人情,不给面子的话,高俅也不能怎么样。
因此,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滕府尹,是完全有底气决定要不要给高俅这个面子,而高俅的做法有损滕府尹的尊严,所以滕府尹不卖高俅面子,硬是保下林冲,高俅也无可奈何。
除了上述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北宋时期文官和武官的地位问题。
众所周知,北宋立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将绝大多数军事权力收归皇家,而到了宋太宗时期更是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北宋乃至南宋,重文抑制武就成了最明显的特征。
而重文抑制武的结果,就是北宋的文官地位,要远远高于武官的地位,而高俅的殿前司太尉,虽说是武官之首,但依然还在武官的范畴之内。
因此,本身官阶品级相差不多,再加上文官在朝中的地位高于武官,那么滕府尹不给高俅面子也就能够理解了。
最重要的是,高俅虽然官居殿前司太尉,但不管是在小说中,还是在正史上,他之所以能爬到这个位置,前期是靠着“善蹴鞠”,受到了宋徽宗赵佶的喜欢,之后才得以一步一步走上高位的。
而北宋的文官们,基本上都是靠着真才实学当上各种官职的,他们对于高俅这种靠着“邀宠”而上位的人,天然就有一种鄙视。
所以,滕府尹才会在属下孙定仅仅说了两番话后,就马上做出决定,要给高俅点警告看看。
综上所述,《水浒传》中的开封府尹,更准确地说他应该称作是“权知开封府事”,他敢保下林冲性命,并不是因为他和林冲有什么交情,而是看不惯高俅的做法,至于他为何不怕得罪高俅,主要是他的官阶和高俅差不多,双方属于同僚而非上下级,所以,给不给高俅面子全看他的心情,至于怕得罪高俅,根本不存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