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部占据贫瘠的西北地区,为何武器装备的性能比清朝军队还先进?

准噶尔部(以下简称准部)占据西北不假,但其核心控制区绝非“贫瘠荒凉”,而是水草丰美、物产丰饶,游牧经济和农耕业、工商业都颇为发达的膏腴之地。

准部极盛时期,疆域北至西伯利亚、东抵河西走廊、西起巴尔喀什湖、南到青藏高原,整个汗国幅员辽阔近500万平方公里。准部不仅占据了天山南北及中亚腹地的大片牧场,还控制了叶尔羌、喀什噶尔、塔什干、安集延、撒马尔罕等文明古城与商贸枢纽,治下人口最多时近1000万之众。

在征服中亚和南疆的过程中,准部受到当地先进文明影响,逐渐摆脱了以往装备简陋、战法陈旧的落后状态,不仅在军中推广了制作精良、质量上乘的中亚风格锁子甲、长矛和弯刀,还通过仿造、采购(来源是奥斯曼帝国、沙俄等)新式火器,组建起一支规模庞大的火枪骑兵部队。

史载,18世纪上半叶准部在策妄阿拉布坦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代,汗国的农牧业、手工业、对外贸易空前繁荣,境内专门从事冶金和打造兵器的工匠多达上千人,能自制火枪、铜炮和火药。甚至有个名叫约翰·古斯塔夫·雷纳特(Johan Gustaf Renat)的瑞典人,在这一时期“鬼使神差”地当上了准噶尔军的铸炮师兼炮兵教官。

雷纳特原系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麾下一名炮兵准尉,却不幸在瑞典与沙俄的北方大战中被俘。沙俄方面觉得他是个人(炮)才(灰),将之编入俄军派往东方服役。雷纳特先是为沙俄政府勘测、绘制了西伯利亚地图,后于1716年加入“探险队”(实为远征军)开赴额尔齐斯河流域寻找金矿。

同年,这支3000多人的沙俄侵略军在额尔齐斯河中游左岸的亚梅什湖遭1万多准噶尔骑兵包围,几乎全军覆没,倒霉的雷纳特再次当了俘虏。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一代枭雄噶尔丹的侄子)同样慧眼识珠,把他当做“外籍专家”好吃好喝好招待供养起来。

雷纳特在准噶尔汗国一待就是17年,不仅娶了先于他被俘的瑞典妹子布瑞吉塔·克里斯蒂娜(Brigitta Christina Scherzenfeldt)为妻,还帮助准部开矿冶铸,组建起一支装备约40门轻型火炮的炮兵部队,并手把手训练出数千名炮手(世袭军户)。

据瑞典出版的《坚强的女性》一书介绍,雷纳特的妻子克里斯蒂娜也很厉害,她不但是策妄阿拉布坦最喜欢的女儿赛罕公主的“闺蜜”,而且将先进的北欧毛纺织技术(制作呢绒)传授给当地人。1733年,雷纳特夫妇被获准返回瑞典。

书归正传。随着部队装备大大改善,准噶尔军的技战术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其不仅擅长在野战中将火力与机动性相结合,还学会了通过构筑坚固堡寨并屯驻配备足够军械、火药、粮草的精兵,来扼控具有军事意义和经济价值的战略要地,以此作为巩固新占领区、统治当地百姓的殖民要塞。准部曾用这一“筑垒战术”对付哈萨克各部,蚕食、侵占了前者大片土地,连哈萨克首领之子都被掠作人质。

作为准噶尔汗国统治支柱的厄鲁特蒙古4部总人口约60万(一说上百万),能动员参战的精锐力量(青壮年)有12万至15万人。早在噶尔丹统治时期(公元1644至1697年),前者就一次性出动12万骑兵横扫中亚,前锋直抵黑海沿岸。

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巅峰阶段的准噶尔汗国所拥有的各式火器数量之大,不逊于号称亚洲3大火药帝国之一的莫卧儿王朝(另外2个是奥斯曼帝国和波斯萨菲王朝)。1716年准部突袭藏区时,6000人的准噶尔远征军中就包含有700名火枪手,占比近12%。而在长达近70年(1688至1757年)的清准战争中,准部更是多次发挥自身火器优势重创清军,给对手造成很大损失。

以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为例,噶尔丹率2万人马对阵康熙帝统领的10万清军(配有70门火炮,其中8门重炮、5至6门臼炮,剩下的都是用马匹驮运的轻型火炮)。别看兵力对比悬殊,但噶尔丹麾下集中了当时准部的精锐火枪手,后者数量多达8000至1.2万人,装备有俄式滑膛枪和中亚赞巴拉鸟铳(重型火枪),正是他们让清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据英国历史学家杰克·沃特金斯(Jack Watkins)所著《经典战争百科全书》(2011年版)记述,战斗打响前,噶尔丹抢先占据制高点(一连串绵延起伏、植被繁茂的山丘),并将1万头背负辎重的骆驼组成野战工事,构筑起一道依托驼阵、围栏、森林、河沼、峰崖等人工与天然屏障的防线。噶尔丹又下令火枪手排成2行沿防线延伸部署,外围则有己方长矛兵和轻骑兵担负警卫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早年与郑成功军队交手以及在东北反击小股沙俄哥萨克,清军还从未遇见过近战火力如此强悍的劲敌。按照《经典战争百科全书》的说法,清军装备的弓箭、轻型火绳枪在射程、威力上都不及对手,准部火枪手的密集攒射给前者以重创,使得“清军伤亡比准噶尔军还大”,连镶黄旗汉军都统、康熙舅舅佟国纲都死于俄制滑膛枪的枪口之下。

最终清军靠着人多势众并发挥火炮威力“惨胜”,但好歹击溃了噶尔丹主力,基本消除了准噶尔军从北方对清廷京畿重地构成的巨大威胁。然而,清军并未从此役中汲取经验教训,结果40年后爆发的和通泊之战期间,2.4万清军遭6万配备大量火器的准噶尔骑兵伏击、包围,被打得仅剩2000余人逃回。

和通泊之战中,准噶尔军再次充分发扬己方火器优势,一举将清军最精锐的2000名鸟枪骑兵歼灭。当时准部火力有多可怕呢?史载,冒死突围生还的清军将领崔宝柱全身5处受伤,其中就有4处是敌方火枪造成的。粗略统计,近70年的清准战争中,清军至少有3万至4万官兵被准部火器所杀。

因为这场“19世纪以前最大的败仗”(美国中亚史学家斯塔尔),清廷总算警醒过来,不敢再轻举妄动,转而通过“筑城进逼”战术压缩准部回旋空间,同时在西北大规模屯田以养精蓄锐(也是为了减轻后勤运输压力)。

就这样经过雍正、乾隆两代帝王20多年卧薪尝胆,已做好战备工作的清廷,终于在1754年等到了准噶尔汗国遭遇高层内讧及天灾侵袭的良机,遂于当年底发兵西域,经2年多战斗彻底终结了蒙古贵族及其后裔在天山南北超过5个世纪的统治。

准噶尔部占据贫瘠的西北地区,为何武器装备的性能比清朝军队还先进?

在清王朝平定准噶尔汗国叛乱的八十多年战争里,最刷新历史爱好者认知的,正是准噶尔军队那武装到牙齿的装备水平。

比起当时蒙古各部落“弓马骑射”的风格,同为蒙古骑兵的准噶尔军队,却早已实现了“弓箭换枪”。清朝康熙皇帝亲征准噶尔的乌兰布通大战上,准噶尔军队就敢部署“驼城”,其上万火枪手以“驼城”为掩体,向冲锋的清军发起凶猛火力打击。目睹此战的法国传教士白晋的形容:“厄鲁特(准噶尔)人仗着良好的排枪的强大火力,迫使皇帝(康熙皇帝)的骑兵退出战线”。

而到了四十年后的清朝雍正年间,再扯叛旗的准噶尔汗国,其更加升级的火器装备,竟对清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准噶尔军队装备的“赞巴拉克火枪”和“骆驼炮”等先进火器,令清军多次疲于招架。以清朝名将岳钟琪的叹息,准噶尔军队的重型火枪,不但远胜清军火枪,甚至比清军的轻型野战火炮还狠。双方的巨大差距,简直是“我子母炮(清军野战炮)击远轻便不及贼之大鸟枪(准噶尔火枪)。”

也正是凭借这绝对优势,雍正年间的和通泊战役里,准噶尔军队才能集结优势兵力装备,成建制吃掉清军傅尔丹部的近七千精锐,叫“康乾盛世”时代的清王朝,遭受了自顺治年间衡阳战役后,八旗的最惨痛一败。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游牧汗国”的准噶尔汗国,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强大的装备水准?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准噶尔汗国良好的地理优势。

乍一看去,准噶尔的地盘,属于“贫瘠的西北地区”,但事实上,却是发展火器的风水宝地。其境内不但有肥美的水草地和繁荣的商业,西部毗邻的中亚地区,也正是火器发展的重要时期。从16世纪起,中亚列国就纷纷更新火器装备,火器贸易更是红红火火。中亚的撒马尔罕和安集延等城市,都是知名的“军火重镇”,长期在中亚作战的准噶尔军,当然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战争和贸易等手段,源源不断拿到精良装备。

所以,早在清朝康熙年间时,当时的准噶尔军队,就与普通蒙古军队截然不同,相反有着中亚国家军队的烙印。以《秦边纪略》记载:准噶尔军队的火器战术,就完全复制乌兹别克人“先鸟炮,次射,次击刺”的套路。更有大批中亚火器工匠与精锐士兵,直接加入到准噶尔的作战部队里。这支兼有蒙古骑兵迅烈特点和中亚国家犀利火力的劲旅,确是当时清王朝的劲敌。

第二个原因,则是准噶尔汗国强大的手工业。

单靠购买和缴获,当然不能维持一支强大的火器部队。而准噶尔汗国在这事儿上,更是画风清奇:不但有发达的农业,更有成熟的手工业,特别是其军工产业,技术水准更是极高。

以《西域图志》的形容说,准噶尔的军工业十分发达,比如“其铁最良”,发达的冶铁业,也让准噶尔有雄厚底气铸造枪炮。准噶尔的枪炮产业,更是突飞猛进,不但能够自主制造各类枪支弹药,且专门从事制造枪炮的工匠,就多达六七千户。故宫博物院和承德避暑山庄珍藏的“厄鲁特鸟枪”(准噶尔自制火枪),还装有避风雨的枪盖,制作工艺十分精良,见证了准噶尔工匠的水准。

甚至,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即准噶尔汗国已经覆灭五年后,清王朝依然根据举报,一次性就从昔日准噶尔故地伊塞克湖畔,挖出准噶尔埋藏的“冲天炮四,冲天炮筒八,大小炮子万余”。如此强大的规模生产能力,足以把先进的火器,批量装备准噶尔大军。

而第三个原因,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准噶尔汗国的统治者们,对火器装备如饥似渴的学习态度。从噶尔丹时代开始,准噶尔更找到了一条快速发展火器装备的捷径:利用战俘。

《准噶尔汗国史》记载:单是在伊塞克湖边,给准噶尔人冶铁开矿的俄国战俘,就有一百多人。他们给准噶尔人带来了爆炸力更强的火药配方,教会了准噶尔人熔炉冶炼等技术,许多代表当时俄军水准的枪炮武器,也在他们的指导下陆续造出。

这些战俘们如此卖力,正因准噶尔统治者们的优厚政策:只要能造出硬家伙,不但能在准噶尔享受优厚的地位待遇,甚至还能重获自由回家。比如瑞典人雷纳特,这位曾经的瑞典炮兵准尉,因战争被俄军俘虏,然后又在亚梅什湖战役里被准噶尔俘虏,然后因一手火器技术,他被准噶尔奉为上宾,在之后的十七年里,把西欧的野战火器技术带给了准噶尔人。之后也重获自由,赚得盆满钵满后返回瑞典。

可以说,正是这种开放的学习态度,让准噶尔军队的火力,一度对清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而雍正年间的清王朝,也愤然开始急起直追:在雍正皇帝的全力投入下,清王朝在北京和西安设立作坊,把缴获的准噶尔火器掰碎了研究,终于成功开发出了各种新型火器,实现了对准噶尔军队的火力逆袭。多年后乾隆年间的清军,能够成功平定准噶尔,打赢这场捍卫国家统一的战争,就有那些清朝军工人员的心血。

单看清王朝与准噶尔汗国间,数十年战争里的此消彼长,就可知核心技术强国,是何等重要的道理。可惜见证这个道理的清王朝,接下来却走上“弓马骑射”的老路,终于在鸦片战争里,面对更强大的对手,蒙受了战败的耻辱。

从辉煌到耻辱,大清的差距,不在几杆枪炮,而是理念的缺失。

参考资料:《清史稿》、《准噶尔汗国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准噶尔部占据贫瘠的西北地区,为何武器装备的性能比清朝军队还先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乌兰布通之战中,准噶尔表面上输了,其实双方是个平手。

准噶尔依靠骆驼城以及火枪弓箭,杀伤了大量清军,还能顺利突围逃走。

有意思的是,我们传统认为瓦剌人应该擅长骑射,肯定是用弓箭作战。

在此战中,准噶尔却大量使用火枪,造成清军不小的伤亡,还获得了战场的一定优势。

因满清军队多年缺乏对付大量火枪的经验,采用密集阵营冲锋,恰好发挥了对方火枪的威力。

康熙曾说“我军近与厄鲁特战,排列太密,为贼人乱枪所中。且进退并不鸣笳。此皆不习战阵之故也。”

清军之所以会吃亏的原因,关键在于自己。

由于唯恐汉人造反,清军严格限制汉人的绿营使用火枪,而八旗兵传统上主要是骑射,所以影响了火器的发展。

同时,清军的火器较为笨重,以火炮为主,配以大口径火枪发射霰弹,机动性较差,不适合对付蒙古人。

乌兰布通之战,清军同准噶尔的火枪对射是吃了亏的,好在依靠火炮优势挽回了一些,不然胜负还是很难说。

受到此战刺激,康熙在战后第二年建立了著名的火器营,开始给增强部队的火器。

到了雍正时代,更是明确指出八旗骑兵必须精通火器,要求人人都可以在马上使用鸟枪,这在以往是没有的。

说来说去,都是被准噶尔的火器刺激所致。

那么,为什么蒙古人也开始拿火枪作战了?

主要是时代不同了。

准噶尔时代同成吉思汗时代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此时草原和西域的一些牧民已经开始转而农耕,或者半农半牧,甚至干脆就是农民。部

准噶尔汗国是多民族国家,军队的成分复杂,不存在成吉思汗手下单一那种职业化、军事化的牧民骑兵。

准噶尔军队中,部分士兵并不擅长骑射。而众所周知,掌握弓箭不是一朝一夕的,弓箭手需要至少1年专注训练,优秀弓箭手需要终生练习。

而火枪射击则比较容易掌握,即便没摸过枪的人,学习个把月也可以放枪。

使用火枪可以尽量使用准噶尔汗国的人力,这也是实战需要的。

那么问题来了,准噶尔区区2万人,这数千支火枪哪里来的?

一部分来自中亚,一部分是自制!

准噶尔也被称为西域蒙古,同中亚的关系密切。

而当时中亚同大量使用火器的波斯、奥斯曼帝国都有联系,商贸关系也很多,拥有大量火器。

准噶尔强大的时候,击败了哈萨克汗国,占领了中亚大片领土。其实当时哈萨克人就开始大量使用火器,准噶尔自然也不敢落后。

占领和臣服部分中亚地区以后,准噶尔很容易搞到大量火器。

有意思的是,准噶尔汗国一些火器的名字古怪,其实就是中亚当地语言的音译,比如赞巴拉克火枪,就是突厥语的小蜜蜂。意思是这种火枪,就像小蜜蜂蜇人一样厉害,其实这是一种大型火绳枪。

准噶尔制作骆驼城,就用这种火枪压制进攻的清军。

自然,完全依靠购买和掠夺,武器补充会困难,准噶尔人很快开始自制火器。

其实,制造原始的火枪并没有太大难度,民国时期很多农村铁匠都可以自制火铳、火枪。

中亚、新疆都有丰富的金属矿藏,当地有很多手工精妙的匠人,可以制造包括火器在内的各种武器。准噶尔也开始自制火器,尤其是噶尔丹死后的策妄阿拉布坦时期,制作规模更是大:准噶尔人组织了铁矿、铜矿开采,又设“专司炮之包沁有一千多户”。

购买、掠夺加上自制,准噶尔才会装备大量火器。

其实,准噶尔的军队毕竟还是有限的,主力决战也不过出动2万人而已,数千支火枪就足够用了。

一名俄国大使炮兵大尉温切夫斯基对准噶尔军队的描述:“有20名身披铠甲、头戴尖顶盔、手持马刀和梭镖的军人在行进,其后跟着15名身披盔甲、头戴护颈头盔、手持马刀和火绳枪的军人。队列中的军人共计35人,两队军人合计70人”。

可见,这支准噶尔部队,火枪装备比例已经达到了接近一半。

准噶尔部占据贫瘠的西北地区,为何武器装备的性能比清朝军队还先进?

在与大清的战争中,准噶尔军队的装备,尤其火器,非常精良,曾令大清吃了不少苦头。

准噶尔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哪里来的这些好装备呢?

庞大的火器数量

准噶尔人的火器是很强的。

1660年六月,2万准噶尔军与2万清军在乌尔会河交战,准噶尔军以极小代价轻松击败对手。

战后,清军以”厄鲁特多火器,而我火器兵未至“为败因。

随后,在距离京师仅700里的乌兰布通,清军聚集号称二十万大军(战斗人员约5万),试图一举歼灭准噶尔军。

然而,清军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仍无法取胜,噶尔丹只因弹药耗尽,连夜撤退。

此战后,法国传教士给路易十四的信中写到:皇帝(康熙)知道他的军队之所以蒙受重大损失而未能将敌军彻底击溃,是因为厄鲁特人强大的排枪火力,迫使皇帝的骑兵退出战线。

由此来看,准噶尔军的火力,确实曾拥有极大优势。

即使在昭莫多之战后,噶尔丹穷途末路之时,”兵不过万,火枪不过二千“,火枪的装备比例也仍然非常高。

据史学家估计,当时,准噶尔在科布多的两万多军队,拥有一万名以上的火器兵,与同时代的萨菲王朝皇家禁卫火枪兵数字基本相当。

准噶尔军火器的质量

准噶尔军不只拥有庞大的火器数量,其性能也在一些方面优于清军。

准噶尔的火器,最常见的为2种:“赞巴拉克”和“沙图纳尔”。

“赞巴拉克”口径小者为大鸟枪,在与清军火绳枪对射时拥有相当优势。

口径大的“赞巴拉克”口径最大可达20厘米,可归入轻型火炮类,它全长2米,可用普通木质炮架和可转动的回旋炮架搭载,有效射程可达300米。

“沙图纳尔”是骑兵火绳枪,全长80厘米-1米之间,口径9-17毫米,极为轻便,十分适合游牧骑兵。

此外,在天山南路的准噶尔军,步兵也装备了长度在1.6-2米的火绳枪,有的枪身下有叉子支架。

总体上,准噶尔军的火器有极强的“中亚风”,性能不亚于清军。

那么,准噶尔军的火器怎么来的?装备为何如此之佳呢?

火器来源:沙俄的支持并不是主要来源

许多朋友认为,准噶尔的火器当然是沙俄支持的!

其实不然。

《尼布楚条约》签订前,准噶尔与沙俄都视大清为对手,双方在很多方面保持了合作关系,然而,沙俄与准噶尔之间也存在强烈的竞争关系,常有对抗。

因此,沙俄也忌惮准噶尔,不愿给准噶尔实质性支持,只是象征性地提供过少量火枪。

到《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沙俄深感暂无力南下,为维护与大清的和平,完全断绝了对准噶尔的火器输出。

准噶尔的火器,主要是靠自主生产+走私的。

火器来源1:走私

最初,准噶尔的火器主要是靠走私获取的。

准噶尔人,原是卫拉特的一支,也就是当年明朝时的瓦剌人。

早在与大明交战时,他们的祖先就领略了火枪的威力。

当然,他们大规模获取火器,还是从中亚获取的。

当时的中亚,火器十分盛行。

当时,奥斯曼帝国西与哈布斯堡交战,东与今伊朗地区的萨菲王朝相争。

为了从东面削弱萨菲王朝,奥斯曼帝国大力支援中亚地区的武装力量。

因此,当时的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等城市已能仿制火绳枪和轻型火炮,而安集廷、塔什干也成了著名的火器走私贸易中心。

准噶尔人常年骚扰中亚地区,也开始重视火器走私。据载,早在噶尔丹之前,准噶尔就通过走私获得了许多火炮、火枪。

后来,噶尔丹攻占了哈萨克等地,占据了大半个中亚,不但获取了走私贸易中心,也获取了大量的火器生产基地。

不过,要维系一个庞大帝国的开销,仅仅靠走私显然是不够的。

准噶尔人还发展了自己的生产能力。

火器来源2:自主生产

准噶尔一直十分重视火器的自主生产。

在统一卫拉特各部后,噶尔丹就开始自主制作火药。

征服天山南路后,噶尔丹“又使火器,教战,先鸟炮,次射,次击刺。令甲士持鸟枪短枪,腰弓矢佩刀···”发展起自主生产枪炮的能力。

不过,噶尔丹时期,由于忙于扩张,自主生产能力仍然没有健全,主要依靠的仍然只是火枪,火炮则仍然不如清军。

准噶尔去世后,准噶尔后世统治者将自主生产健全了起来。

新疆、中亚地区铜、铁等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而“回回”工匠更是自古以来就以技艺精湛闻名天下。

因此,准噶尔人将枪炮生产“正规化”下来。

策妄阿拉布坦时期,准噶尔人组织了铁矿、铜矿开采,又设“专司炮之包沁有一千多户”,算是建设起了火器生产的生产线。

此后,瑞典炮兵中尉列纳特,则带来了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制炮技术。

在与俄国的战争中,瑞典人列纳特被俘,因擅长铸炮而被俄国人留用。后来,列纳特在中亚考察时又被准噶尔人俘获。

列纳特为策妄阿拉布坦铸造了15门4磅重炮、5门小型炮和20门发射10磅重炮弹的迫击炮;组织了一支炮兵,训练其中200人使用大炮。

当时的准噶尔军,不但与大清交手,还与吉尔吉斯人和俄国人打仗,火器使用的战术水平也非常高。

到噶尔丹策零时期,他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工业。准噶尔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枪支、子弹、火药、大炮,全部都能自主生产,更多的火器装备军中。

据当时俄国探险家报告“噶尔丹策零拥有持火炮的军队8万人!

1762年,清军在特穆尔里克(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一次发掘中,就得到”准噶尔大铜炮四座、冲天炮筒八个,大小炮弹万余发“。

可见,准噶尔的自主生产火炮的门类之全,数量之大。

其他装备的发展

大清与准噶尔的战争,仍处于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

因此,除了火器外,各类传统装备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准噶尔的传统装备,质量也极好。

这与准噶尔人对兵器制作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早在噶尔丹尚未征服天山南路之前,就已采取了严格措施,改善装备。

他令人生产小连环锁甲,轻便如衣。

验收时,以弓箭射之,一旦破甲,则诛杀工匠!

因此,准噶尔军的甲,是优于大清的。

乌兰布通之战后,康熙不但大力发展火器,以弥补火器差距,还专门下令大量生产、装备马甲,以改善甲的差距。

策妄阿拉布坦时期,则建立了比较全面的手工业体系,皮革、造纸、布匹、呢绒、印刷、采矿都全面发展了起来。

为了发展兵工,准噶尔专官铸造器械的鄂克托就又5000户,专事生产。

因此,准噶尔战争时期,准噶尔军不但火器水准高,传统兵器的水准也非常高,给大清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大清与准噶尔之战,以大清的胜利结束了。

然而,客观地说,准噶尔在发展手工业,尤其发展兵工上的态度,是胜过大清的。

因此,准噶尔以较少的人口,与大清抗衡百年,给大清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准噶尔精良装备的威胁,一定程度上使康熙等帝王加强了对火器等装备的重视,刺激了大清火器的发展。

然而,准噶尔被灭后,大清再无外患,固步自封,迅速落后于时代了。

准噶尔部占据贫瘠的西北地区,为何武器装备的性能比清朝军队还先进?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准噶尔部是一个什么类型的政权。在明朝建立之后,元朝势力败退回蒙古草原,这就是历史上的北元政权。起初,北元政权还拥有很强的力量,不断的组织力量南下进攻明朝。但是在明朝的屡屡打击之下,尤其是蓝玉创造了捕鱼儿海大捷之后,北元集团最终北葵。蒙古草原重新进入了各个部落各自为政的局面,其中,瓦剌部和鞑靼部是最强大的部落。在明朝统治的中期,瓦剌部曾经兵临城下。当时,准噶尔部的前身就属于瓦剌部的一部分。如果按照地域划分,蒙古各个部落被划分成了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和漠南蒙古。准噶尔部隶属于漠西蒙古,主要地盘是现在的新疆地区。

在明朝统治的末期,清朝的前身后金政权开始在东北地区崛起。为了对抗庞大的明朝,后金政权不断的拉拢蒙古各个部落。在清朝建立的时候,已经基本控制了漠北和漠南蒙古。至于西北地区,清朝暂时无力控制。公元1644年,清朝进入中原之后,连续面对南明政权、郑氏集团、吴三桂叛乱等一系列的问题,无力染指西北地区。就在清朝忙于处理内部事务的时候,野心勃勃的准噶尔部开始了不断的扩张。准噶尔部首先统一了漠西蒙古,并且开始进攻其他的蒙古部落,还控制了中亚的大片地区,试图重建当年的蒙古帝国。准噶尔部曾经直接威胁了清朝的首都,由此可见,准噶尔部已经成为了清朝的心腹大患,清朝方面必须除之而后快。

那么,准噶尔部有多少家底呢?准噶尔部的地盘是新疆和中亚等地,总人口有60多万,常备军有5万多人。其实这点人口和兵力,根本无法与强大的清朝相比,那准噶尔部为何这么顽强呢?首先,清朝自己有问题。当时,清朝的经济实力有限,康熙皇帝还不想主动发动战争,因为清朝的实力不足,无力支撑长期的远途战争。第二,准噶尔部虽然仅仅有5万多军队,但由于是游牧部落,准噶尔部军队几乎清一色的骑兵。在古代战争中,骑兵拥有巨大的机动性。即使清朝军队击败了准噶尔部,也很难彻底围歼。康熙皇帝两次御驾亲征,击退了准噶尔部的军队,但没有歼灭太多的准噶尔军队。

准噶尔部占据了新疆和中亚部分地区,当时,中亚地区的火药和枪械技术传入了准噶尔部。准噶尔部的地盘上,各种矿石资源非常丰富。依靠这些优势,准噶尔部已经能够仿制中亚地区的火枪。认真的说,准噶尔部仿制的火枪性能在清朝军队之上,因为清朝军队还使用着当年明军的老样式。准噶尔部与沙俄帝国接壤,通着地理优势,准噶尔部还从沙俄进口了一些比较先进的火枪。经过计算,准噶尔部5万多军队中,装备了超过3万枝火器,在火力密度上,明显超过了清军。清朝军队虽然也装备了一些火力,性能和数量都不如准噶尔部。直到曾国藩创建湘军的时候,才达到了类似于准噶尔部的火器比例。

在与准噶尔部的战争中,清朝军队一般都会使用红衣大炮,因为在火炮方面,准噶尔部明显不行,毕竟火炮的技术标准太高。由于西北地区的面积辽阔,准噶尔部的军队机动性有太强。即使清朝军队取得了胜利,准噶尔部军队也能迅速撤退。再加上清朝自身的国力不足,因此,与准噶尔部的战争打打停停,始终无法彻底消灭准噶尔部。直到乾隆皇帝在位时期,依靠康熙、雍正两朝的积累,清朝的国库已经非常充实。准噶尔部内部爆发了混战,这给了清朝各个击破的机会。乾隆皇帝派遣大将兆惠西征,与清朝对抗了70年的准噶尔部最终灭亡。关于兆惠的故事,我们以后慢慢聊。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准噶尔部占据贫瘠的西北地区,为何武器装备的性能比清朝军队还先进?

准噶尔可不仅仅占据贫瘠的西北地区,而是一个强大的准噶尔帝国。

在噶尔丹时,代准噶尔帝国的疆域从伊犁河一直延伸到贝尔湖。由于控制了中亚,准噶尔的军队,不但具有轻骑兵骑射、重骑兵集群突击等游牧民族传统军事优势,更是内亚草原上火器装备率最高的武装力量!

根据学者张建先生在《火器与清朝内陆亚洲边疆之形成》中的考证:以火绳枪为代表的近代火器传入卫拉特四部的时间大约是17世纪初。当时为了对付喀尔喀、哈萨克等众多外部敌对势力,卫拉特封建主们积极通过走私贸易等途径搜罗各式火药武器,而这些火器的主要来源并不是俄罗斯,而是中亚地区。

十六世纪初,奥斯曼帝国的火器部队加尼萨利军团在恰尔迪兰会战中大败强悍的萨菲波斯“红头军”。在中亚掀起了一股“火器化”风潮。来自奥斯曼帝国的枪炮制作者,将火器制作工艺传入中亚各地。莫卧儿帝国的建立者巴布尔的麾下就有一支成建制装备火绳枪和火炮的新军。撒马尔罕一带的昔班尼汗国为了对抗萨菲波斯也向奥斯曼帝国请求火器增援。1542年,奥斯曼苏莱曼大帝为牵制萨菲波斯,一次就派遣500名加尼萨利军团士兵,携带相当数量的火绳枪和轻型火炮前往昔班尼汗国。到了17世纪初叶,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等城市的火器工匠已经能仿制火绳枪和轻型火炮,安集延、塔什干就是当时著名的火器走私贸易中心。这些情况不可能不被经常骚扰中亚各城的卫拉特人所知。

卫拉特四部中以准噶尔的巴图尔珲台吉最为重视火器部队的建设。根据《俄蒙关系历史档案文献集》的描述,准噶尔的都城和布克赛尔内布设有4门通过走私途径获得的火炮。1637年,和硕特部远征青海时,卫拉特各部都起兵相助,巴图尔珲台吉竟然一次就派遣了700名火绳枪兵支援和硕特部!

17世纪7、80年代,准噶尔汗国加剧版图扩张,其军队对热兵器的需求更为迫切。根据清人梁份在《秦边纪略·嘎尔旦传》中的记载,噶尔丹在统一诸卫拉特以后,曾“取沙油汁,煮土成硫黄,取泻卤土煎硝”,制作火药。征服了天山南路信奉伊斯兰教的叶尔羌汗国之后,准噶尔人“又使回回教火器,教战,先鸟炮,次射,次击刺。令甲士持鸟炮短枪,腰弓矢佩刀。橐驼驮大炮,出师则三分国中,人相更番,远近闻之咸慑服。”这时的准噶尔占据了大部分中亚地区,拥有了自产枪炮的能力。在噶尔丹历年进献给清朝的礼品里就有“厄鲁特鸟枪”。

准噶尔军所用的火器,最有特色的就是“赞巴拉克”轻型炮和“沙图纳尔”骑兵用火绳枪。“赞巴拉克”轻型炮全长约2米上下,口径最大者可达20多厘米。炮身中段有炮耳,可以使用普通木质炮架和可转动射击的回旋式炮架搭载,该炮有效射程可达200步左右(相当于约300米)。“沙图纳尔”骑兵火绳枪全长介于80公分—1米之间,口径在9mm—1.5mm之间。长度适中,极为轻便。相比之下,准噶尔军中天山南路回部步兵用的火绳枪就相对长些。其枪身全长可达1.6—2米左右,形制上沿袭了中亚地区火绳枪的风格,有的在枪身下方还有木质或铁质的叉子状支架。

1643年,被哈萨克的扬吉尔汗以600名火绳枪部队击败之后,巴图尔珲台吉希望从枪炮犀利的俄国获得枪支等军需物资,毕竟俄国人的枪炮质量要优于中亚那些城邦的产品。在《俄蒙关系历史档案文献集》下册第68号中,保存了1644年巴图尔珲台吉给沙皇的信,其中就有“请赐优等枪炮”的内容,但是沙俄方面拒绝了这一请求。

根据张建先生的估算,噶尔丹在科布多的军队两万多军队中仍至少拥有10000名以上的火器兵种,和同时代萨菲波斯的皇家禁卫火枪兵数字基本相当!

而根据曾经在准噶尔汗国进行外交活动的俄国炮兵大尉温科夫斯基,在《十八世纪俄国炮兵大尉新疆见闻录》的记载,策旺阿拉布坦时代,准噶尔汗国的武装力量达到将近6万余人,紧急状态下可动员近十万兵力。日本学者宫胁淳子在《最后的游牧帝国》一书中记载,到噶尔丹策零时代,准噶尔汗国拥有8万军队,这8万军队大部分均被纳入21“昂吉”编制内。在这21个昂吉中,准噶尔本部昂吉6个,兵力约三万余,兵额接近准噶尔汗国常备军一半,战力也最为强悍。

也是因此,准噶尔军队才多次痛击清军,更打出了是19世纪以前,“清军最大的一次败仗”——和通泊之战,干掉了7000多名真正的八旗子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