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死以后会有头七的说法,古代依据是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头七是有一定依据的。
头七怎么定义?
百度说的很清楚:头七,是一种中国丧殡习俗。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着也应该要躲入被窝;如果让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为什么搞头七,主要这几个因素:
第一,古代葬礼的问题。
古人和现代不同,很多时候是需要停灵的,也就是暂时不入土安葬。
停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老蒋、小蒋就在停灵,因为他们遗愿都是回大陆安葬。
比如古代葬礼是大事,如果人是突然死亡,还要涉及寻找棺木、坟地、安排仪式等复杂问题,均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搞定的。
另外,葬礼是要花钱,有些人生活拮据,生活费尚且难以维持,很难拿出葬礼的费用,还要东挪西借。
而中国古代汉人不像穆斯林一样,强调迅速安葬,可以过一段时间再肮脏。
那么,问题就来了。
亲友们什么时候来表达哀悼?
显然胡乱定时间是不好的,还是敢在头七之类的固定时间比较好。
在古代,这都有约定的时间,也包括头七:头七在家设灵牌,焚香明烛,供献酒肴祭奠,下余六七都到坟地化纸钱。一般以一、三、五等单七祭礼较隆重,亲友皆至,孝子要哭灵;二、四、六等双七,亲友不来。孝子只烧纸、不哭灵,称为“空七”。尤以“三七”和“末七”最重要,每逢这两个“七”日,亲友都要到坟上烧纸祭奠,孝子也要大哭一场。在五七或第六七忌日,其家属请僧侣或道士做法事超度,遍请亲友前来参祭。“末七”又称“尽七”,丧家大都要诵经礼忏,亲友也要送冥币、香、纸、大蜡、金银斗等祭奠。
第二,防止假死现象。
古代医学比较差劲,一些常见的假死有可能会被当作真的死亡。
法医学上,假死真生它是指某些人的生命特征(呼吸、心搏、血压、脉搏等)极其微弱,处于似乎已经死亡,其实还活着的状态。
这种其实也不罕见。
比如一些老人重病期间,由于脑血液缺氧,经常出现假死情况。
法医学上认为:假死者很难从外表上与真死者区别开来。而假死者经及时抢救,则复苏的可能性极大,若缓缓行事,延误时机,那么就易“弄假成真”,使假死者失去再生的可能。
今天医学有很多检查假死的方法,包括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还是比较容易查出来的。
但古代医学差,一般也就是查脉搏、看呼吸、听心跳。
而假死的时候,心跳、脉搏都可能很微弱,呼吸也会很长一段中断,或者若有若无。
所以头七一般是不安葬的,也就是防止假死情况。万一急着埋了,假死就变成真死了。
因为古代一般不火化,而且棺木有时候还要迁移,需要开馆。可能是偶尔开馆后发现所谓的死人有挣扎痕迹,才知道他们当时并没有死,只是假死。
有人说,《西游记》中唐太宗李世民游地府,其实就是李世民曾经的一次假死。
第三,便于家人和亲友过心理关。
其实葬礼仪式都是给活人看的,而不是死人。
一般人的直系亲人死了以后,都会非常悲痛,甚至会精神异常,要好几天才能缓过来。
而头七其实就是给家人一段时间,过心理关,接受亲人已经去世的噩耗。
如果死了就立即办葬礼安葬,恐怕很多亲友会接受不了,甚至哭晕哭死在葬礼现场也是可能的。
为什么人死以后会有头七的说法,古代依据是什么?
中国的丧葬习俗可以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最为复杂和意义深远的丧葬习俗,这种习俗主要是人类处理自身遗体的方法和礼仪,是一种非常客观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受到人们思想观念的支配,不同的民族的丧葬习俗不同,而且这种习俗在殡葬过程中经过非常漫长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今天的民俗。
在我国的丧葬礼仪中,头七的说法历史悠久,大江南北都有这种习俗存在,那么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呢?中华民族是一个崇拜祖先的民族,中国祖先崇拜的演变轨迹经历了由非常原始的万物有灵的观念到崇拜图腾,再到崇拜祖先的过程。人类产生之后,首先经历的第1个阶段就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因为在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认知不足,在自然力量面前,原始人们无能为力,因此他们认为自然界一切都是有神灵的。
在这种原始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衍生出了图腾崇拜,因为虽然万物有灵,但是万物之灵并没有具体的形象,因此就需要人们塑造出一个固定的形象来进行崇拜,这也同时奠定了祖先崇拜的基础。从原始文化的进化历程来看,等人类社会到了母系氏族后期,随着部落中生产技能的提高和对生殖现象逐渐地理解,人们不愿意认为被自己征服的动物或者是植物是有神灵的,图腾崇拜就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崇拜自己的祖先,也就是崇拜死者的亡灵。
因此中国的祖先崇拜是在原有的万物有灵的观念上,再加上图腾崇拜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对祖先的崇拜又融合了生殖崇拜和灵魂崇拜,最终将祖先神化或者是鬼化,人们在对某些未来的事物极度渴求的时候,总会心中默念祖宗保佑,就是这种祖先崇拜的具象化。
在中国,灵魂不灭是祖先崇拜最基本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人死之后肉体不久就会腐烂消亡,但是他的灵魂确实永远存在的,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葬礼和祭祀,把葬礼看作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往另一个世界必经的仪式。
在事实上子孙对祖先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那是一种既有恐惧又依赖祖先的矛盾情感,虽然祖先的超自然能力可以造福子孙后代,但同时也可以对子孙后代实施惩戒,出于这种心理,人们在殡葬习俗上衍生出了非常多的讲究。
当人死之后出殡,送葬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出殡的日期由阴阳先生选定,一般在人死后三天或五天。死者安葬之后,丧葬仪式并没有结束,三天之后,家人要到墓地去祭奠死者,这种做法被称为“圆坟”。
从明清时代开始,就给守灵定下了一个期限,这段时间就被称为“过七”。
这个习俗的主要内容就是指人死之后,他的亲属每隔七天就进行一些祭奠活动,这些祭奠活动从头七、二七、三七直到七七一共四十九天。除了这四十九天之外,还有百日、一周年、三周年等三次重要的祭奠活动。
七七再加上后面这三次一共10次祭奠。这种习俗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在佛教传说中,地府有十殿阎王,人死之后要经过十殿阎王的层层审查,每次祭奠就相当于通过一个阎王的审查,在审查的时候需要活着的亲人为死者送上斋饭,否则就无法审查,导致没有办法去投胎。
另外一种说法是从中国本土的民俗文化中脱胎出来的,那就是中国对七这个数字的崇拜,儒家把对先人的殡葬作为“孝”的重要体现,而孝与不孝又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高下的标准,名目繁多的丧葬习俗寄托着后人的哀思,还让后人体现自己高尚道德品质,因此在儒家经典中,有“七虞之祭”的说法,每次虞祭都是七天,一共进行七次。
在古人的思想意识中,七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计数符号,还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数字,因此国人对七这个数字进行了崇拜。这大概是由于中国古代对北斗七星的崇拜演变而来的,北斗七星在古人的思想中被认为是北极的象征物。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认识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并把5大行星和太阳月亮合称为七曜。
北斗七星和七曜都有七颗星星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把北斗七星和七曜代表的意义凝聚到数字七上,因此在古人的思想中,数字七就可以象征天意,既然七可以象征天意,而天意就是神圣不可改变的,那么其在古人思想中便被看作是有不容置疑的神圣性、权威性了。
在对自然万物的长期观察中,古人们也发现了以七日为周期的运动规律,而对数字七崇拜的习惯又让他们赋予了“七七”、“四十九”这些数字的神秘内涵。
因此,最早的包含数字七的丧葬礼仪一开始只是为周天子和诸侯们创立的,一般的士大夫都没有权利采用这种丧葬礼仪,更何况是民间的普通百姓,但是随着周代后期礼崩乐坏的局面出现,只要家庭条件允许,大家都可以举办七虞之祭,渐渐地这些为统治者服务的丧葬礼仪就流传到了民间,成为民俗文化的一种。
不管是哪种说法,头七的习俗都是中国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祖先崇拜的心理相吻合,因此这种习俗在我国的大江南北都有出现,再加上现在都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至于人们家中有死者去世,葬礼只能举办到头七,后面的二七、三七、五七以至于七七的祭祀都是可以取消的了,这就显得头七非常重要,因此头七的习俗就这样保留了下来。
为什么人死以后会有头七的说法,古代依据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提出一个问题,你听说过假死吗?如果听说过,这个问题就很好理解了,那么人死以后会有头七的说话也就不再是迷信的说法了,是有科学依据的。
头七文化的由来这还得从我国传统的丧葬文化说起,都知道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可谓是真的博大精深,丧葬文化也是从古至今源远流长。
在很多地方的民间习俗里,流传着这样的一条老规矩,人死后,务必要停尸七天才能够下葬,当然,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们的意愿,由原来的停尸七天改为了三天,甚至如今都不再停放。
当被问到为什么人死后要停放七天时,很多的人都会把它归结为这是封建迷信,其实从根源上来讲,是先有了停放七天的习俗,人们才有了人死后要过头七的概念,从根源上就已经颠倒了。
头七文化的发展古人多迷信,他们认为,头七的那个晚上是回魂夜,是死者灵魂能够还阳的最后一个晚上,如果这最后一天还没有能够还阳,那么这个灵魂就只有安心地去投胎了。
而今,我们处于科学发达的现代,很多迷信呢行为得到了科学的解释,当然,解开的那一刻,我们同样也看到了古人的经验、智慧和科学。
假死,是一种罕见的人体复活病例,有极少的人在医生已经宣布死亡的情况下,过一天或两三天后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这样的人之前的死亡症状就可以称为人体处于假死状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古代的医生为了防止这种假死状况的发生,挽留一些生命,才会有了将尸体停放七天的提议,一代一代传了下去,而后又被后代定为三天,三天不复活就可以埋了。
但很明显,第七天的头七祭拜这一习俗,被人们保留了下来,流传至今,成为人们祭奠逝者的一种方式。
为什么人死以后会有头七的说法,古代依据是什么?
古人在人没了之后,都会停灵7天,过了一期再埋,这个习俗最早是因为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虢国国君的公子不幸因病离世,举国哀悼,这是刚好扁鹊路过,医者的职业习惯让他对国君公子的死因感到好奇,他问当地人国君的公子是何时因何疾病过世的,别人又告诉他公子刚死没几天,他怀疑国君的公子是假死。
扁鹊便求见虢国国君,说如果公子的腹股沟处有温度,人就还可以救活。万幸当时公子还没有下葬,国君立即派人检查,发现公子的腹股沟处果然还有余温,扁鹊欣然施针救活了公子。
众人纷纷感叹,如果公子已经下葬,活过来也会被憋死,以后人没了一定要多停几天灵,以防假死的发生。
头七还有种说法,逝去的人在头七天还没有真正离去,他会在头七这天回家告别,家人们要为死者做好饭菜,然后再烧一个梯子状的东西或者纸钱,让他在升天时享用。
民间传说,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七天丢一魄,所以要过“七期”,在七七四十九天以后,死者才会真的离开。
随着时代的进步,确定死亡需要各个方面都达到死亡的标准,其中包括呼吸、心跳的停止,各组织器官的活动终止,身体的整体功能永久性停止,杜绝了假死现象的出现。
没有了假死的可能,现在有人去世,差不多停灵三天或者一天,就安葬了。
但据佛家阐述的生死概念,死者在每逢七天时,都要经受生死的剥离,非常痛苦,到时候需要亲人们多做善事,来减少他的痛苦,增加他的福气,所以一期、三期、五期都要及时给他烧纸,助他走的顺利。
为什么人死以后会有头七的说法,古代依据是什么?
民间说法人死后的第七天是回魂夜。在这一天,过世的人会回到自己以前居住过的房子,就是以此为依据的。
为什么人死以后会有头七的说法,古代依据是什么?
头七,不一定要停灵不葬。魂魄回家,是目前解释不了的一种现象。我自己父亲去世,火化安葬,头七晚上灵堂和过世的房间地上事先筛洒的青灰上,就有成行的很小印迹,现代科学解释无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