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牛流马的结构原理靠什么行动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木牛流马其实就是独轮车。

大家随便想一下,对于三国蜀国北部的那种山路,是非常狭窄的,根本就不可能通过较大的车辆,连牛马拉的大车往往也过不去。

所以,当时常见的方法就是采用人来扛着粮食,或者挑担运输。

但是,山路上无论人力扛,还是挑担,运输量都是很小的。

况且蜀国只有90多万人口,其中常备军人就有8万,把国内可以用的男人直接用了大半。解决的方法只能使用部分常备军人做运输兵,所以每次蜀国在前线的军人也就四五万人,其余都是运输物资。

另外就是征集国内民夫,但需要的数量非常多,才能保证前线基本的粮食供应,也要数万人。

这样必然会劳民伤财,导致人民严重不满。

而魏国也知道蜀国的弱点,每次对付蜀军都是拖,打持久战。只要坚守一段时间,蜀军粮食供应不足,只能退兵。

而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

独轮车的特点,是大大提高了运输量。因为独轮车有车轮,比人用肩膀扛和挑担,运输量都要大得多。

但是,蜀国北部都是山路,我们常见那种独轮车根本就用不了,遇到上下坡很容易溜车。

所以,诸葛亮很聪明的给独轮车安装四个脚撑,下坡时候可以用前面两个腿撑着,上坡时候则用后面两条腿撑着,防止溜车,也可以让推车的人休息。

从远处看,就像车子长了四条腿,这就是木牛流马了。

诸葛亮不是穿越者,不是神仙,在当年能够发明木牛流马已经很牛逼了。

木牛流马的结构原理靠什么行动的?

很多人一定都听说过木牛流马这种东西,相传是汉末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出来的一种,外表类似马,但却是木头制成的,可以像真马一样驼运粮食的工具,这种发明可以说省去了很多真马的使用,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资源。但是这种东西至今没有人能够彻底研究透彻,到底木牛流马靠的是什么来运作,它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能量是守恒的,世界上不存在永动机。但是据史籍记载,在1700多年前,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了类似于永动机的木牛流马,木牛流马真的存在吗?假若存在,木牛流马是怎样的呢?

据记载明确指出,木牛流马确实是诸葛亮的发明,而且木牛流马分别是两种不同的运输工具,从木牛流马使用的时间顺序来看,先有木牛,后有流马,流马是木牛的改进版。给《三国志》作注的南北朝时期的裴松之,在注中引用了现在已经失传的《诸葛亮集》中有关木牛流马的一段记载,对木牛的形象作了描绘,对流马的部分尺寸作了记载,尽管对木牛形象作了描绘,并且下文还对流马的部分尺寸作了记载,但是因为没有任何实物与图形存留后世,使得后人对木牛流马的认识始终是毛麟角、云山雾。

诸葛亮造出木牛流马200年后,据说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天才祖冲之造出了木牛流马。《南齐书·祖冲之传》说:“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同样也没有留下任何详细的资料。作为正史的《三国志》和《南齐书》都记载存在木牛流马,我们不禁想问木牛流马究竟是什么样的机械?

有人认为木牛、流马都是经诸葛亮改进的独轮车。

《宋史》和明代王圻所著的《稗史类编》等史籍,认为木制独轮小车在汉代称为鹿车,诸葛亮加以改进后称为“木牛流马”,北宋才出现独轮车的称呼。北宋前期官修“四大书”之一的《太平御览》卷七七五所引的东汉学者应劭的《风俗通》,是最早记载“鹿车”的典籍。其曰:“鹿车,窄小载容一鹿也。”陆游的诗《送子坦赴盐官县市征》中也提到了“鹿车”:“游山尚有平生意,试为闲寻一鹿车。”这种说法认为,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是在鹿车的基础上改进的,和后来的独轮车没有太大的差别。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四川的渠县出土有蒲家湾东汉无名阙背面的独轮小车浮雕,还有燕家村东汉沈府君阙背面的独轮小车,大致再现了“木牛流马”的模样。这两种独轮车都很独特,其车形似牛似马,具有独特的运输功能。木牛有前辕,行进时人或畜在前面拉,人在后面推。而流马没有前辕,行进时不用拉,仅靠人推。三国时蜀汉偏处西南一隅,马匹有限并且多被用于骑兵作战。运粮运草主要靠人力,这样,木牛流马便应运而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宋代典籍《事物纪原》卷八也认为:“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事物纪原》是宋代高承编撰的一部书,专记事物原始之属。凡10卷,共记1765事此书“自博弈嬉戏之微,鱼虫飞走之类,无不考其所自来”,作者的考证功夫很深,所持之说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但是,也有人认为独轮车的机械原理十分简单,无须大书特书,诸葛亮的本领也不至于如此平庸。

还有人认为,木牛、流马是新款的自动机械。

《南齐书》、《太平御览》,还有现在的《辞源》认为,三国之时,运用齿轮原理制作机械,已屡见不鲜,包括东汉毕岚所做的翻车,三国韩暨所做的水排,魏国马钧所做的指南车。《南史》说:祖冲之“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意思指祖冲之在木牛流马的基础上,造出更胜一筹的自动机械。以此推论,三国时期利用齿轮制作机械已属常见后世所推崇的木牛流马,很有可能是令祖冲之感兴趣的、运用齿轮原理制作的自动机械,否则祖冲之不会有兴趣拿它来作参考和对比。

从科学角度来看,“木牛流马”如果真的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可以不吃不喝还能走,这显然是不符合现代科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的。因为如果“木牛流马”,要行走,必定会消耗能量,当时并没什么石油、天然气之类的能源物质,它又不吃不喝,它从哪里得到能量?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如果要造出像小说里描述的那种木牛流马来,就必须抛弃现代的“能量守恒”定律。同样,要造出“木牛流马”也必定会打破影响我们数代的“能量守恒”定律,必定是一个令世界瞩目的事迹。历史上有无数个谜团需要我们去解决,这可能只是一个虚构的物品,但是在谜团未揭开之前,谁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木牛流马的结构原理靠什么行动的?

现在对木牛流马基本上有了比较统一的认知,就是类似独轮车的运输工具。

《诸葛忠武侯故事》对木牛流马的记载是:

“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

至于为什么叫木牛流马这个名字,可能是这类运输工具在外形上有着牛头或者马头之类的形状,比较炫酷。

也有可能是这种独轮车运输工具分为木牛和流马两类,本质上差不多,载重量大的被称为木牛,载重量小的被称为流马。

《诸葛亮集》记载:

“作木牛流马法曰: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载多而行少……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

“流马尺寸之数,……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三斗……”

这里面其实就说得很清楚了。

首先“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说明木牛流马需要人力推动,并不是什么全自动的,最多也是半自动。

其次“人不大劳”,说明木牛流马能大大减轻人力,但不能离开人员在旁边辅助。

第三是对木牛马载重量的说明。木牛“载一岁粮”大约现在的四百斤、流马“每枚受米二三斗”,说明木牛的载重量大于流马。

所以木牛流马并不是什么高科技玩意,也没有什么复杂的原理,独轮车的原理能复杂到哪里去?

而且在《三国演义》里,司马懿还组织能工巧匠在极短的时间内,根据从蜀兵那里抢来的几个木牛流马,就能仿制出来,也侧面说明这玩意不是什么高精尖产品。

可以肯定的是,木牛流马并不是诸葛亮做出的一个惊天动地的大发明,最多只能说是对当时已经有的独轮车的改造,使之更适合在打仗状态下使用。

《三国演义》里把木牛流马说得神乎其神,搞得跟全自动、高智能一样的,纯属罗贯中的脑洞大开发挥了,完全是为了衬托出诸葛亮的高大上形象。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木牛流马的外形根本就是独轮车,完全没有牛和马的形象。只是牛河马一直作为运输物资的主力工具,而这种改良的独轮车的功能就是运输物资,就起了这个名字而已。

就像上世纪人们把拖拉机叫成铁牛一样,但拖拉机怎么看都不是跟牛车扯不上边;现在对汽车还有车头、车屁股的说法,汽车上也没见着有头和屁股是不是。

所以说千百年来,人们对诸葛亮以及木牛流马都过于神化了,本来这个东西来源于劳动人民,是在劳动中发明出来的,发明权属于劳动者而不是诸葛亮。

当然,诸葛亮对此做了改进、改良是有可能的,特别是为了适应打仗期间,在栈道上运输粮食做了一些变动,也有很好的效果,提高了效率减轻了人力。

木牛流马的结构原理靠什么行动的?

木牛流马的动力,就是用所装的货物,用钟摆原理做动力的!人先让货物吊仓,前后摆动起来,传动安旭设计的四足,就可行进了!时不时轻推吊仓,就行了!别忘记预留断开动力传动的机关(转动牛舌头)!加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