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那么穷,连饭都吃不饱,但是为什么还要生那么多的孩子呢?

可能是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年纪还小,或许也因为还没有成家立业,所以很难理解,很是搞不明白那时候那些人为什么那么能生孩子呢?避孕措施应该是有的吧

以前那么穷,连饭都吃不饱,但是为什么还要生那么多的孩子?以前穷是历史事实,但并不是某些人说的那么可怕。除三年自然灾害比较较困难外,其余时间都基本能吃饱,就是没有今天那样可以死吃死撑,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天天可大鱼大肉。原因是国家还处在医治战争创伤的阶段,各行各业都处在起步阶段,工业农业处在起步发积累阶段,物质不丰富,条件不允许你大吃大喝。那时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国家和人民必须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靠集体的力量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使人民群众不管在怎样困难情况下都能有饭吃有衣穿。那时人民群众生活基本有保证,没有读书住房和医疗压力,所以人们的生育率是比较高的。在农村只要夫妻俩生下一个孩子,集体都会给粮所供应。在城市只要夫妻俩生下一个孩子,国家都会给出居民粮供应。所以那时代的人们能生就生还怕生少了被人看不起。

以前那么穷,连饭都吃不饱,但是为什么还要生那么多的孩子呢?

“以前”是物质匮乏,三年严重自然灾害(59年~61年)确实是粮食不够吃,其它时段並不是都吃不上饭丶吃不饱饭啊!

不要玷污了那个热火朝天大干社会主义建设的年代,不要点盯着那个年代的贫困。

那是中国人民上下一心建设祖国,意气风发丶无私奉献丶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丶越来越好的年代。

以前那么穷,连饭都吃不饱,但是为什么还要生那么多的孩子呢?

以前的人们普遍穷是事实,时间越往前推越是穷,也更是事实,这才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人们都是由穷一步走过来的,今天比昨天好,明天又比今天好是肯定的,如果是一天比一天还孬,社会是在前进吗?

今天的一些人们不按事物发展的规律认识问题,也不看事物的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来分析问题,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看一点不看整个过程,不调查不研究,看问题和事物非常主观片面,有的人甚至是别有用心。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的人民发挥主人翁责任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国家在各个建设领域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结束了几千年人剝削人,人压迫人,民不聊生的社会,而且把一个旧社会遗留下来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从无到有地建设成为了一个初步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强国,从此像巨人一样屹立在亚洲的东方,屹立在全世界。

但由于刚刚解放,不但国家底子薄,而且还受到国外势力的经济封锁和打压,面临的是困难重重。饭总要一口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事也要一件一个件地办,如果是有些人所想象的,国家一成立,我们就过上了小康生活,或者说有现在这么好,还用你们的先辈们去吃那么多的苦,去努力奋斗干什么?

当人们还在热烈欢呼人民公社好,集体公共食堂好时,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向人们袭来,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特别巨大灾难,国家和人民处在建国以来的最困难时期,人们常说的吃不饱饭饿肚子甚至饿死了人,也就是这三年中。通过中央的决策,人民的奋斗,国家和人民终于战胜了自然灾害,恢复了元气。在那三年中,基本上人口没有发展,生小孩的是微乎其微。

从六二年以后,由于生活好了起来,生育也走向了正常化,人口也大增,现在正在为改开放而奋斗的人们,六二年以来生的还正多。

有些人说整个六七十年代如何穷,都是处在吃不饱饭的饥饿状态,不然怎么会说一分田单干就吃饱了的话呢?还好,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及六七十年代的人还在,因此,对于一些人不讲实事求是捏造出来的谎言,也忽悠不了多少人。

以前那么穷,连饭都吃不饱,但是为什么还要生那么多的孩子呢?

看了这个提问真让人有点啼笑皆非。同时,有些答问也似是而非。

首先说“以前那么穷”的问题,这个说法并不确切。这个“以前”现在一般应该是指新中国的前20多年吧。说新中国建国初期的20多年“那么穷”,不是实事求是的,是一些恨国党们对新中国的诋毁。新中国真正的苦日子是1959年到1961年这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那三年的确全国人民都是过苦日子,连国家最高领导人都跟老百姓一样过苦日子。比如毛主席都带头降工资,带头坚持不吃肉。那是事实。但以后的日子是逐步好起来了的,虽然没有现在物质丰富,但基本能解决温饱。把整个那个时期普遍都说成是“那么穷”,是不客观的。那个时候,每年到青黄不接的时候,确实少粮的时候,国家会有返销粮,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

再说生孩子的问题,有人说是没有避孕措施,这不完全对。那个时候也没有人说要计划生育,因此,也就没有所谓避孕的问题。至于那个时候为什么要生那么多孩子,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人多势力大”的传统观念在人们的脑子里根深蒂固,特别是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严重。比如大家知道1990年春节文艺晚会黄宏、宋丹丹演的电视小品叫《超生游击队》,反映出计划生育时期的一种普遍情况,也是人们强烈希望生育的一种写照。那还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都想方设法逃避计划生育,就是想多生孩子。更何况原来国家没有提倡计划生育。并不是有人说的是因为没有避孕措施,这是没有根据的。避孕措施是国家实施计划生育以后开始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前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

更主要的那个时候,生孩子人们感觉好像没什么太大的压力。小骇出生后,农村孩子生产队有基本口粮,城镇居民孩子只要上了户口,国家就会按月供应指标粮食,至于生活方面粗茶淡饭能过得去就行。上学就医也没有多少压力。那个时候上学一般没有现在的要求高,不少农村孩子只要能识字就行了。况且孩子拉扯大以后就是一份劳动力,能为父母减轻压力。即使再苦再累,也就几年的事情。所以,那个时候都愿意生孩子。如果真如有人说的“那么穷”,吃了上顿没下顿,那即使生下来,也养不活,比如我国从宣统时期的3.4亿人口到民国时期的30多年人口一直徘徊在4亿多。但是,新中国的人口从1949年的5.4亿到1979年就增加到9.9亿,这就可以说明一切。真的“那么穷”,30年时间人口能差不多翻了一番吗?说句不好听的话,今天你说富裕了,你生3、5个孩子试试。

以前那么穷,连饭都吃不饱,但是为什么还要生那么多的孩子呢?

以前那么穷,连饭都吃不饱,这是铁一般的事实,任何人都否认不了!

为什么那么贫穷不堪,还要生那么多孩子呢?其主要原因是没有避孕措施,所以那么贫穷不堪也生那么多孩子,由于贫穷不堪生活差,生的多也死的多,能带大的算命大,吃都吃不饱,哪还能讲穿和其它,那时的孩子只能说是吊命,只要有口气还活着没死,哪里能讲什么生那啊!

以前那么穷,连饭都吃不饱,但是为什么还要生那么多的孩子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呵呵,很多人不知道,不要说古代,就算近代的中国也是缺少避孕手段的。

其实民国时期,中国国内就有了避孕套。

但是,当年中国不能生产橡胶。在1949年之前,中国自产的天然橡胶不到200吨,连汽车轮胎使用的橡胶都要向国外进口,更别说避孕套。

当时避孕套全部是进口货,价格非常昂贵,只是有钱人的专用品。

对于普通穷人,不要说见过,连听都没听过。

新中国建国以后,让大量妓女从良,仅仅上海妓女就有12万人。

而这些妓女绝大部分都有各种性病,当年叫做花柳病。

为什么性病比率这么高?主要就是缺少避孕套这种工具。

建国后,国家对于避孕套还是比较重视的。

1951年,海南省建成中国第一个橡胶基地"华南垦殖局",共建有近40万公顷橡胶园,年产干胶25万多吨。直到今天,海南也是我国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之一。

在橡胶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从1956年开始,一些人大代表提出提供避孕药具,给妇女们选择生育的权力。

在这之前,妇女没有任何避孕手段。即便身体不适合生育,甚至已经年龄较大,或者家庭负担太重,都因没有办法避孕,妇女一旦和丈夫同房就比较容易怀孕,生育。

当时认为妇女应该有决定生育的权利,在这股东风下,从1956年到1965年广州、青岛、上海、沈阳、天津分别都建立了避孕套生产基地。

这几个工厂生产的避孕套,能够满足部分中国人的要求。

有意思的是,50年代中国妇女地位上升明显,尤其妇女就业率很高。

由此,妇女对于生育权看的也比较重。

以往中国妇女往往是自己希望多生几个孩子,尤其多生几个儿子,毕竟他们多是家庭妇女,在家没什么地位,生的儿子多可以母凭子贵,将来也老有所养。

但50年代开始,大量妇女出去上班,其实已经无力生育多个孩子还细心照顾。加上女人不愿意单纯做生育工具,都希望能够避孕。

从50年代开始,除了避孕套以外,又出现四种避孕方式:子宫帽、注入避孕药膏、避孕坐药、放置像皮棉或海棉。

现在年轻人可能闻所未闻,萨沙简单介绍一下。

所谓子宫帽,今天听起来很吓人,而且很无语。它类似于女用避孕套,但区别也很大。这是一块薄橡胶皮,夫妻新生活前先将它塞入阴道内,要塞入的很深覆盖子宫口。子宫帽其实很形象,像个帽子一样盖住子宫口。

性交后8个小时,才能将子宫帽取出来。

子宫帽的优点是可以重复使用,比较省钱。每次使用后取出来涂上药膏消毒,然后用肥皂水洗干净,晒干,涂上滑石粉,收起来准备下次再用。

子宫帽看起来很好用,又实惠,最大问题是使用很不方便。

结过婚的朋友应该知道,妇女做宫颈检查都是一项大工程,不是那么容易做的。

依靠普通妇女自行将子宫帽放入阴道深处,还要能够正好覆盖子宫口,还要放置长达8小时以后谈何容易。

这种使用方法要求太高,普通妇女根本用不了,所以难以推广开。

避孕坐药是什么东西?这是一种药物。

一般在夫妻性生活前10分钟,将这种药物塞入阴道深处,会迅速融化,散布在子宫口和阴道内,有效杀死精子。坐药听起来很牛逼,但问题很多,最严重的就是存在较大的无效率。

今天任何一种强力避孕药,都不可能说百分之百杀死精子,当年就更别说。

所以,避孕坐药使用以后仍然有相当的概率怀孕。

另外,坐药如果塞入的不够深,加上妇女一直是站立或者坐姿,可能导致药物不能进入阴道深处覆盖子宫口,怀孕的概率就很大了,等于坐药无效。

避孕药膏

药膏同坐药其实差不多,都是一种药剂。不过药膏是直接用注射器将半液体的药膏,注射到子宫口。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肯定能够覆盖子宫口,不存在药物盲区。

缺点是,一旦注射以后妇女就只能躺倒,做起或者站起都会导致药物流出失效。

另外,这种注射方式也很诡异,很多妇女比较排斥。

放置避孕海棉

这就更怪异了,大体是坐药和子宫帽的结合体。

在一块小海绵上浸透避孕药,随后放入阴道深处,依靠药物避孕,性交后8小时取出。

这块海面洗干净以后,还可以重复使用。

道理相同,避孕海面存在很大的失败率,况且在体内放置一个异物长达8小时,当年妇女大多不能接受。

所以,当年最常用的还是避孕套和坐药,比率高达85%。

不过,五六十年代避孕套的技术非常差,最常见的就是破裂,导致失效。《人民日报》在1956年刊文说,“国产男用避孕套有缺点”,“太厚、太脆、一用即破”。

一个段子是,70年代一个生产避孕套的厂家,搞质量监督活动。

有个父亲气鼓鼓的呆着几岁的儿子来闹场,指责这家厂生产的避孕套质量不好,非常容易破裂。

厂家代表被说的满脸通红,又非常不服气,叫嚣:你别血口喷人,拿出证据来看看。

这个父亲恼怒的抱起儿子,大喊:这就是证据!

另外就是避孕套太厚,同不戴区别非常巨大。因为之前中国男人都不用避孕套,现在用了以后觉得感觉完全不同,大多排斥使用。

上面说了这么多,大家认为六七十年代满街都是避孕套吗?

对不起,不是的。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高干子弟马小军在家里,翻出了父亲的一盒避孕套。他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随意摆弄,甚至还当作气球吹大泡泡。因为他乱搞这些避孕套,没多久他的母亲就挺起了大肚子,怀孕了。

其实,能够有成盒的避孕套,在当年也是身份的象征。

避孕套也是计划配给,不是什么人都能搞到的。

当年全国可以用到避孕套的人,不超过5%。

在乡下,想搞到一个避孕套也是千难万难的,只有一些有头有脸的村民才能办到!

由于避孕套是稀缺品,在乡下和小地方竟然成为子宫帽那样可以重复使用的东西。

1957年《红十字会员卫生常识》也写到:“次日用温水洗净”、“擦干,撒上滑石粉”、“卷好,包好,放在阴凉处,留待下次再用”。

1958年的《人民公社保健员手册》写到:行完房事以后,“取下套子,用布包起来,第二天用冷水洗干净”、“擦干,抹上滑石粉,卷起来放在阴凉地方,以后再用”。

在我们今天看来,这简直是笑话,而且也太不卫生了吧。

当年就是这样,要么你就别用。

就是因为缺少避孕工具,加上毛时代鼓励生育,这才出现乡下拼命生孩子,越穷越生的局面。

民国的抗战时期,中国人口大概是4亿多人,到毛泽东去世的1976年,中国人口已经高达近10亿。毛时代有19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20‰,这是极为惊人的数字。2021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对比一下,触目惊心,可见人口爆炸到什么地步。

由于没有避孕工具,妇女就算想要避孕也是无能为力的,尤其是乡下妇女只能一个接一个生。

有人说,大不了怀孕以后去做人工流产啊。

嘿嘿,毛时代做人流同今天做开颅大手术差不多,审核极为严格。

除非医院认可孕妇患有实在无法生育的疾病(生孩子会导致孕妇死亡),要么就是家庭实在有巨大困难,比如工作、学习过于繁重、家庭子女多到无法负担,才有可能允许你做人流。

就算是这种情况下,也不是你自己带个口罩,用个假名字就可以做了。

城里人一般都要所在单位领导批准,还要从街道居委会开具相关证明,再得到医院批准,连过三关以后才可以进行人流。

电影《山楂树之恋》中,1974年女知青魏红在闺蜜静秋陪伴下,伪装成已婚女子去县医院做人流,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可能性,就是魏红设法已经买通了县医院的医生,给她偷偷开了绿灯。

萨沙个人认为,无论什么夫妻,精力都是有限的。一对夫妻想要对孩子负责任,就不能生育太多,不然即便你非常有钱,非常有权,因为人的精力不足,一些孩子是照顾不过来的。

对于这一点,斯大林说的很有道理:再尽职再完美的家庭教师、保姆和仆人,都无法取代孩子的母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