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厕是中国的特色吗?为什么别的国家都只用马桶?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负责任的说,蹲厕不是中国人的特色,亚洲有很多国家都有蹲厕,其实欧洲和非洲也有国家采用蹲厕,只是比较少罢了。
日本有个很著名的厕所怪案,就是一个美女教师的厕所里,冻死了一个小伙。
美女教师住在学校平房宿舍,采用的简易厕所就是一家一户的蹲厕,歧视就是一个U型水泥管。
这个小伙还是当地颇有名望的人,结果被发现冻死在这个管道里,至今原因不明。
一说这个小伙是为了偷窥,才设法爬入这个蹲厕的U型管里面。
因为这是蹲厕,美女教师一旦上厕所,小伙就可以看到她的阴部,借此偷窥。
结果不知道什么原因,小伙进去就没爬出来,挂了。
自然,如果不是蹲厕的话,小伙爬进去就偷窥不到一根毛,也不可能爬进去。
其实中国近代普遍也是使用蹲厕,只有城里家中才会在夜晚使用马桶,白天都是去公厕的蹲厕方便。
到了白天,每家每户会去倒马桶,有的地方还有专门的粪车来收粪。
而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平时都是蹲厕,不存在马桶一说。
农村的蹲厕更简单,就是在粪坑上面放一块木板。这玩意还需要技术,站不稳直接掉进去,搞得一身都是屎尿。
而城里相对较好,但也不是今天一人一个的蹲厕,而是都连在一起,整体冲水。
这样主要比较节省用水,而且冲水量较大,可以将粪便冲走。
为什么这么搞?
无论就农村还是城市而言,当时粪便是非常好的肥料。在没有化肥或者化肥不足的时代,屎尿是极为重要的,一些农民为了种田,甚至冒险来城里偷粪。
在今天看来,这简直不可思议,但当年并不稀奇,也属于偷窃行为。
其实,蹲厕比较符合当年的环境。
为什么这么说?
蹲厕第一是节省时间,因为需要蹲着,普通人通常赶快大便完了就走(当然也有能蹲半小时以上,看书读报的),比较节省时间。而以前公厕都很小,萨沙记得家门口公厕才四个坑位,经常排长队等着。蹲厕节省时间,对公厕很重要;
第二是蹲厕比较省水。上面说过了,只要充一次就把所有蹲厕坑位冲完,而今天的公厕其实是非常耗费水的。
2008年西安媒体就报道:西安千所公厕每月水费超百万元,用水浪费严重。在南门外的一间免费公厕管理员王光兰为了节约用水,自己在厕所外面装了一个水箱,洗完手的水流进水桶里再冲洗拖把等,“上个月光水费就2400元,这钱虽然不要我出,但还是让人很心疼。”
第三是相对比较卫生。
之前看了一个新闻,有个少妇嫌弃马桶脏蹲在马桶上方便,不料马桶“炸”了。
这个少妇阴部严重挫伤,被迫去医院治疗。
这个少妇行为是过分,但马桶确实不干净,不管怎么说是有接触的。
一些人坐马桶也不规矩,经常屎尿都留在马桶圈上,加上清洁工也草草工作,马桶圈确实比较脏。
相比起来,蹲厕毕竟没有直接的肉体接触,顶多是鞋子踩到屎尿而已,比较卫生。
其实以上说的都是屁话。
外国人之所以不用蹲厕,主要还是他们不擅长进行长时间的亚洲蹲。
一来是他们没有这种蹲的场景,二来据说白种人和黑种人的跟腱比较紧,屁股肌肉也不同,无法长时间下蹲。
一个报道写道:有媒体专门做了调查,这个几乎100%的亚洲人可以做到的蹲法,只有13.5%的美国人可以做到。这个对我们来说像呼吸一般熟悉的动作很多西方人却觉得:“重心不稳”“脚踝韧带好痛”“好辛苦,这是瑜伽动作吗?"
蹲厕是中国的特色吗?为什么别的国家都只用马桶?
可能是吧,我走过三十四个国家,还真是在国内才有蹲厕,据说西方人因身体原因蹲不下去,所以他们称这叫亚洲蹲。得到印证的是在印度红堡,女厕所大排长队,全是西方人,我也规规矩矩排在后面,结果有几个排前面的示意我直接进去。进去一看,原来最里面是个蹲厕没人用。
蹲厕是中国的特色吗?为什么别的国家都只用马桶?
蹲厕只能说是公共厕所中既卫生又节俭的如厕特色。在公共场合厕所中用马桶🚽有利也有弊,虽然如厕方便省力,但其实并不省心,例如性病、皮肤病,流行病的传染就会让我们担心,让我们操心。
蹲厕是中国的特色吗?为什么别的国家都只用马桶?
蹲厕和坐厕其实都是中外古已有之的。
中国古代的习惯是“内外有别”,在家里上厕所使用马桶或马桶座圈之类的辅助装置增加舒适度,而户外的“公厕”俗称“方便”,则主要是城内外农民为了自家积肥而造,在给路人提供方便同时也为自家寻觅到足够的肥料,这种“方便”并没有什么维护和定期打扫(造“方便”者偶尔去基本都是运大粪去的),因此卫生条件可想而知,即便蹲厕也经常找不到下脚之处,何况坐厕?
欧美在中世纪时既缺乏私厕也缺乏公厕,古代城堡上总有一些突出的“小堡垒”,其实是用来对着大街随地大小便用的,因为公共卫生环境恶劣,中世纪的欧洲经常爆发瘟疫,而法国波旁王朝发明香水,其实最初也是为了在这种恶劣公共卫生条件下让自己鼻子舒服一些。进入工业化时代后公厕先在军营中普及,目的是避免军队因公共卫生事件损害战斗力,最早是尼德兰革命时期联合省军马克西米连军改,首次规定了公厕的规格,当时的公厕是旱厕、蹲坑,并要求定期清扫,移营时掩埋,这是为了控制军中传染病,并兼顾保密需要。
随着公用事业的发展,19世纪末自来水开始进入工业化国家城市和家庭,能够比较完美兼顾异味控制和污物即时处理的抽水马桶很快成为这些国家新建公寓私厕和办公场所公厕的“标配”,因为抽水马桶便于清扫,在有人管理且使用密度不太高的情况下,的确是最好的厕所选择,配合欧美流行的“可溶解厕纸”,也可实现完美的“厕所闭环”。
但中国的情况却不太一样。
中国普及公厕是比较早的(因为不论私厕公厕出现都比西方早得多),但普及自来水等公用事业却比西方晚得多,不但引进晚,普及更晚,直到上世纪90年代城市里“自来水入户”才成为家家户户的现实,而“抽水马桶”是必须和自来水入户配套的,工业化国家“公厕普及”和“自来水普及”在市政建设中基本同步,所以“蹲坑式公厕”基本只出现在军营(且军营后来也抽水马桶化了),而“公厕普及”远早于“自来水普及”的中国,早早就出现了众多蹲坑式公厕,这无形中影响到公众的公厕使用习惯,事实上有些场合,中国的公厕也有蹲坑、坐坑的选择(如2018年我在南京老火车站即玄武湖边南京站候车室厕所,就发现既有蹲坑又有坐坑),但基本选择了把“旱厕蹲坑”改为“冲式蹲坑”的公厕改良路线,而抽水马桶则变成了私厕的选择——因为此前中国的私厕同样是“不抽水的马桶”居多,但早期一些单位盖的配备楼内厕所的公寓筒子楼,却有许多使用“冲式蹲坑”的。
不仅如此,中国人口多,公厕使用率远高于国外许多城市,且因为是发展中国家,不少地方公共卫生习惯有待加强,不少人嫌公厕用马桶“不卫生”,而且中国公厕普遍不配备免费厕纸,使用的手纸五花八门极易堵塞,不论是否及时清理,“冲式蹲坑”在这种情况下比“公厕抽水马桶”更容易让大家忍受。欧美一些人口密度不大的城市,公厕不但配备免费厕纸,而且还有免费座圈垫,使用者容易接受,中国城市人口实在太多,即便配备也来不及及时补充,普及“公厕抽水马桶”,恐怕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蹲厕是中国的特色吗?为什么别的国家都只用马桶?
目前我认为蹲厕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尤其是现在的农村,还是以蹲厕居多,如果使用马桶估计会有好多人会便秘,这是根据习惯蹲厕的人而言的。
从科学和人的身体结构来说,蹲厕要比坐马桶很符合生理特色,也是比较省时省力的如厕办法,至于外国人使用马桶,也是根据人种而言。可不要小看这个下蹲,这个下蹲是有名“亚洲蹲”,其他人种是蹲不下来的,而亚洲人蹲下,屁股蛋能碰到脚后跟,而外国人却不行,所以让他们蹲着如厕,就给上刑和体罚一般的难受。
虽然印度的厕所很少,我估计也是使用传统的亚洲蹲的方式,其他国家如日本,则是采取马桶的方式,而且产的马桶全世界名气都比较大,看来日本不但对吃有研究,就是对拉也是研究颇深。
我们各个城市的公厕,几乎都是采用蹲厕的设计模式,只有少数的几个马桶来对残疾人进行关怀,所以外国人到中国来旅游时上公侧,不知道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难道是使用公侧专用的马桶吗?
蹲厕是中国的特色吗?为什么别的国家都只用马桶?
特色算不上,可以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民间历来都是尊厕方便的,这已成为习惯,而且蹲厕远比马桶卫生,特别是公共马桶是很不卫生的。
我们要吸收外来先进的东西,但万不可不加分析的盲目跟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