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教授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是被谁利用和打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595条回答。
虽然现在这事搞得很大,萨沙也忍不住说说自己的观点。
首先,倪光南教授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学者,他有很多壮丽的理想,如果这些理想实现了,确实对国家会有很大帮助。
但理想终归是理想,理想距离成功其实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想要实现理想,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客观条件,才行。
倪光南可以说是传统的学者、科技人员。
他自从1961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就一直从事研究工作。
计算技术研究所是我国这方面的权威研究部门,第一枚CPU芯片也诞生于此。
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早在1974年,倪光南就根据国家提出的748工程,建议当时的了计算所六室立项开展汉字处理研究,得到了时任室主任曾茂朝和组长竺乃刚的支持。
当时中国计算机水平很落后,主要依靠苏联技术。但苏联自身也不发达,加上中苏决裂以后,西方又封锁技术,导致中国这方面非常落后。
所以70年代的研究,无论是倪光南还是计算所六室都没有成熟的研究成果,目前知道的只有一个手写文字识别机。
而突破主要是在80年代初期,当时1981年处于中美、中加蜜月期,倪光南应邀去加拿大国家研究院担任研究员。
在这里,倪光南接触到当时世界顶尖的软硬件技术。在加拿大期间,他确立了利用c语言技术,将汉字输入技术整合到现有微机系统上。
为什么倪光南如此热衷于汉字技术?
在今天来看,这不就是汉字输入法和操作系统汉字界面,又有什么难度了?
当年的操作系统全部是英文,并没有汉字系统。中国大陆使用的都是纯英文环境,无论是科学研究、军用还是民用都很不方便。
倪光南认为,这些汉字化是肯定要解决的问题,才投入这么多大精力。
当时中国科研人员收入很低,美元也就几百元,加拿大给倪光南的工资是美元3000多加币,是国内收入几十倍,在加拿大也不算低。
但倪光南还是坚持回国,还自掏腰包买了几台汉字微机样机的关键器材,带回国内。
可以说,倪光南教授的爱国心和民族意识还是非常高尚的。
回国以后,倪光南利用这些设备和学到的新思维,很快研发了LX-80联想式汉字图形微型机。
这台微机很牛逼,得过一些大奖,比如中科院三等奖,为倪光南自己带来很大荣誉。
1984年,中科院也进行改制,鼓励将科技成果以国有企业或者民营企业成立高级科技公司,进行市场化。
于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这就是联想的雏形。
虽然这是一家民营企业,但其实还是背靠计算所。
当时该公司董事长就是所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人也分别都是研究所的人。
六室实习研究员柳传志担任副总经理。
实事求是说,柳传志并没有什么很强的科研能力,同倪光南相比就科研上差远了。
但柳传志是一个管理大师和很厉害的商人,擅长搞外交、拉关系、搞投机,恰恰是这个民营企业当时最需要的人。
当年计算研究所的科学家多如牛毛,会做生意、懂市场的,一只手五根手头都数得过来。
于是,柳传志很快就被重用,成为主要管理者。
即便如此,自认为有商业天赋的柳传志,也狠狠被市场的铁拳捶打过。
当时这个公司虽然有中科院担保贷款,而且职工也享受专业技术职务,工资晋级的权利,但工资什么其实没几个钱,关键在于奖金激励。
所以当时公司什么都做,柳传志什么听信一个有后台的女人有门路,花费14万去倒卖彩电。当时彩电是最赚钱的,一台可以赚上千,结果柳传志的14万被骗光,当时研究员的工资每月几百块。
当时中科院看到倪光南开发的汉卡商业价值,开始让公司从事这项业务。
同时,也将倪光南调入公司担任总工程师。
当时公司几乎等于是中科院的院办公司,联系非常紧密。
中科院不但为公司进行资金担保,提供技术人员,甚至第一笔70万的利润,也是中科院交给公司一项关于IBM机器的验收组装、调试以及汉化的业务。
其实,汉卡的市场很大,因为80年代国家仍然需要大量汉化的微机。
这方面恰恰是倪光南的强项,由此联想汉卡诞生。
所谓汉卡是一种将汉字输入方法及其驱动程序固化为一个只读存储器的扩展卡。这种汉卡是为一种汉字系统专门设计的,可以有效的提高计算机的速度,尽可能的减少占用计算机内存空间。
不过,汉卡需要外部存储器作为存储介质,存在与其它硬件冲突的问题,后来就被淘汰了。
在当年,联想汉卡性能在国内还是最强的,为公司大赚特赚,第一年就赚了300多万利润。
不可否认,这一阶段倪光南的技术是联想的核心技术,公司也是靠了他的技术赚到第一桶金。
从1985年到1994年,联想式汉卡一共售出了16万套,到了1987年联想汉卡产值已经已经逼近亿元。
可以说,联想是依靠汉卡发展壮大起来的。
不过,随后倪光南同柳传志以及联想公司其他高村,出现了严重的意见分歧。
倪光南其实最清楚汉卡的局限性,完全在于中科院是最早研究这项技术的中国公司,更重要的是西方没有人投入巨资研究。
但是,早在90年代初期,倪光南就知道微软开始建立多语言操作系统。
只要这种操作系统成功,汉卡也就一钱不值了。
果然,随着微软win95操作系统诞生和推广,汉卡在1996年就没有市场了。
在1996年之前,联想高层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
柳传志他们站在商业角度,要求什么赚钱就做什么,不要局限于某一个行业。所谓联想除了大力研发和生产各种硬件以外,甚至也介入了当时蓬勃的房地产经纪。
当时倪光南却希望在核心硬件上面有突破,比如自研微机、自研芯片、自研程控交换机。
其中程控交换机研究成功,时间是1994年。
但联想高层研究后认为,这些研究项目的投入太大,公司当时并没有做这些的实力,况且产出会怎么样,谁也难以预料。
不过,以当时中国落后的技术,即便能够自研这些核心技术,预料也不可能赶上,更不用说超过欧美水平,不会在民用市场有什么钱赚。
90年代各大公司正在激烈做大做强,恰恰是发展的激烈竞争期,也就是群雄逐鹿时期。
联想高层认为首先还是要赚钱,把集团做大以后再搞什么都可以,不应该将资金投入这些对公司利润注定没前途的项目。
于是,1994年联想公司没有对于研发成功的程控交换机LEX500,进行大量投资,项目只是不死不活的挂着。
这引起了倪光南的严重不满。
1994年,倪光南在联想领导层参与下又与复旦大学和长江计算机公司达成合资建立芯片设计中心(“联海微电子设计中心”)的意向,准备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芯片设计能力。
1995年开始,倪光南就不遗余力地呼吁中国发展IT核心技术,特别是自主操作系统和国产CPU,认为这是关系到信息安全,也关系到产业持续发展的问题。
今天看来,无论是芯片、操作系统还是国产CPU到此时也没有解决。
单单芯片,国家以及各大公司投入惊人的资金搞到今天,同世界顶级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在90年代想要能够短期内研发成功,还要能够挤占欧美同类产品的市场,无异于痴人说梦,连外行人也看得出不切合实际。
CPU 研发所需的资金,是极为夸张的。
以台积电为例,1987年成立之初台积电就投入4500万美元巨款呢?
而联想90年代腾飞期间,每年利润也不过几千万人民币而已,哪里搞到这笔钱?
倪光南总体是个传统的学者,并不是商人,对市场和赚钱也不太感兴趣,认为这是严重的错误。
自然,这些技术早搞比迟搞要好,早一点追赶,最低程度将来落后的少一点。
但联想可不是中国政府,即便芯片、操作系统、CPU错不了,它完全可以做别的生意,没必要吊死在这些树上。
从1995年开始,柳传志和倪光南关系恶化,在大小会议上针锋相对。
这样闹了半年,甚至出现举报柳传志贪污的事情。
中科院派出工作小组调查以后,认为柳传志没有贪污问题,当时绝大部分高层也认为柳传志以市场和公司未来为核心,是正确的。
毕竟联想不是中科院,中科院每年都有国家重大拨款,可以进行各种不赚钱但对国家重要的研究项目。
联想是民营企业,第一个目的就是赚钱,不能像研究所这么搞。
最终,倪光南先是被免除总工程师职务,最终在1999年自立门户,离开联想自创公司。
而事实证明,倪光南这套确实是行不通的。
无论联想用了什么手段,确实做到了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也是金字塔顶端的民营企业。而八九十年代同行创业的企业,有国家背景的至少有数百家,现在只剩下寥寥数家,大多还半死不活,就证明联想就商业上是成功的。
有人指责联想不去研究核心技术,这也没错,但人家是做生意赚钱,并不是国家科研机构,本来也就没有这种义务。
至于倪光南自行创业后,也曾非常辉煌。
资料中这么写:在2001年4月份左右,“方舟1号”在众人期盼的眼神中终于诞生了。在经历绕过西方知识产权问题最后又突破Intel的重围后芯片终于做出来了,但是又遭遇最致命的“系统生态”困难,最后研究全面溃败。各种各样的问题,仿佛突然就爆发了,本应该成为骄傲的国产芯片却成为了烫手的山芋。
而倪光南是1999年,毅然加入“中芯微”(方舟科技前身)的。
“方舟1号”失败几乎是必然的的,且不谈技术的先进与否,它的目的是用自己的CPU搭载开源的Linux操作系统,取代建立多年的英特尔配合微软的wintel体系。
其实,当时别说投入2000万人民币的方舟公司,就算欧洲的行业巨头,也绝对没有这种胆量。
退一万步说,就算一切都异常顺利,性能出人预料的先进,最低程度现有的一些软件都无法在操作系统上使用,只能用于最低程度的日常办公。最终,北京市政府为办公网采购的几万台瘦客户机成为了方舟最后一次表演。
而这些客户机因软硬件故障太多,没多久也悄然消失了。
据说方舟团队自己内部办公,也不会自己的电脑和操作系统。
“方舟2号”折腾了一会,2006年到了“方舟3号”烧完了1000多万元资金以后,项目彻底崩溃。
“方舟1号”的命运,从侧面证明倪光南的主张,确实是行不通的。
有些人认为,倪光南教授其实始终没有脱离中科院的模式,他试图在国内科技空白领域,做出巨大的突破,然后以此获得荣誉和奖励,至于市场价值和赚钱则是其次的。
而倪光南教授也确实获得无数大奖,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功成名就。
但这些东西,对于市场和商场来说是行不通的。
大家应该都听过一句名言,对于商人来说“卖杀人的武器同卖救人的药物”,并没有什么不同。
而联想作为一个商业公司,并不能说他的决策是错误的。
大家讨论历史要实事求是,不能为了黑而黑。
萨沙对联想并没有任何特殊的好感,只是我在公司曾经用过10年联想的电脑,性能还是可以的。
我在国外曾看到过联想的电脑,销量还不错。
就凭这一点,我觉得联想公司还是不错的,最低程度这个行业的世界市场也站住了脚。
我对柳传志不了解,谈不上尊敬或者反感,反而我对倪光南教授颇有敬意。
但敬意归敬意,做生意是做生意,搞科研的人未必适合做生意。
就像萨沙专门写刑侦小说,不代表我去杀人不会被抓。
隔行如隔山,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
倪光南教授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是被谁利用和打压?
倪光南学一成回家,一心报效祖国,对头得很,当时青年,亊业心强,国家派出去留学,是祖上的荣誉,但看过几次机会,没把握好,上敬心有,亊实,看过些报道,其实,改革开放,确实要真本领,有才能,通过几次失败后,总结经验,华为当时正在用人之际,倪光南该主动到华为,亮剑,芯片一出,中国骄傲,谁敢利用,谁敢打压,本亊天下,真本领,才是硬工夫。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谢谢,评说。
倪光南教授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是被谁利用和打压?
倪光南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是科学院领导不好,没有创造环境和气氛,让他发挥,像曾茂朝,柳传志,杨元庆之流,会出成绩吗?是不能的。
倪光南教授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是被谁利用和打压?
倪光南院士是天才的科学家!曾经是联想集团的总工程师和懂事,是主要奠基人和科研成果的拥有者!因为检举上司违规违法问题。被打压被排挤!随着柳杨之流出局,倪光南院士和科技员工的股份一定会还给他们的!因为这是科技兴国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的。
倪光南教授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是被谁利用和打压?
对柳传志之类人群7不绳之以法,怎么能叫人科研人员后背发凉?人才怎能不往美国跑!7
倪光南教授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是被谁利用和打压?
倪教授一心想回国做事业,做国家蕊片的难题,谁料到遇到杨柳之类的,抢人家的科研成果后,一脚踹出门外,然后将人家的成果揣入自己的囊中。倪光碰上强盗了,当时人家有钱,有势,没招。就等杨柳z割。杨柳厉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