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造为何是抗战时期的主力步枪?不是有更先进的中正式嘛?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用的最多的步枪为什么是清末设计定型的汉阳造步枪?当时不是有比较先进的中正式吗?为什么不大量生产呢?反而把资源利用在这种老式步枪上?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很简单,就是生产能力的问题。

汉阳造和中正式不是一类步枪,制造的车床设备有很大区别,互相难以通用。

汉阳兵工厂从1896年开始正式仿制生产委员会1888式步枪,当时定名为“八八式步枪”,但人们都习惯将其称为“汉阳造”。

汉阳造在当年是一款非常先进的步枪,甚至直到二战期间也是完全可以用于实战的。

汉阳造生产了50年,到1944年停产时一共生产了100万支以上。

众所周知,步枪其实并不太容易损坏,所以汉阳造是当时中国军队中最常见的步枪。

即便是抗战期间,汉阳造仍然大量生产。

当时主要由3个工厂生产汉阳造,其中1939年开始,21兵工厂(原金陵兵工厂)开始大量生产改进型汉阳造,也就是“汉式七九步枪”。

在重庆期间,21工厂每月可以生产数千支汉阳造步枪。

而21工厂之所以能够保持这种产量,主要是得到了汉阳兵工厂搬迁到重庆的大量设备、材料、成品、半成品。

其余两个工厂由于缺少这些设备,每个月生产汉阳造步枪总和,还不如21工厂。

即便如此,汉阳造步枪数量还是不错的。

汉阳式与中正式步枪的历年产量如下历年产量如下1937年:汉阳式15000支,中正式45000支,合计60000支 1938年:汉阳式12000支,中正式38000支,合计50000支 1939年:汉阳式41500支,中正式30000支,合计71500支 1940年:汉阳式53814支,中正式20600支,合计74414支 1941年:汉阳式31500支,中正式7000支,合计38500支 1942年:汉阳式46600支,中正式17000支,合计63600支 1943年:汉阳式33100支,中正式34000支,合计67100支 1944年:汉阳式350支,中正式64500支,合计64850支 1945年1-8月:中正式53000支。

通过这些记录,大家发现了什么?

不错,汉阳造一度生产的数量大大超过中正式。

这是因为,生产汉阳造和中正式步枪的设备并不能通用。

当时汉阳造主要是武汉的汉阳兵工厂生产,武汉会战之前直接通过江运到重庆,工厂搬迁比较完整,损失较小,所以可以保证汉阳造步枪生产量。

中正式主要是河南巩县兵工厂负责生产,搬迁就困难的多。

在撤到武汉期间,火车遭到日军轰炸,损失了一部分设备。向重庆撤退期间,由于武汉会战迫在眉睫,江运已经无法搞定,日本人已经距离不远。

无奈之下,只能将部分设备暂时向南通过火车搬迁到湖南去,再通过陆路运输到重庆。

运输期间不断遭受轰炸,加上道路难行,直到1942年才彻底搬迁完毕。

所以,期间中正式生产量大受影响。

而虽然汉阳造步枪的设备已经都完整搬迁到重庆,可惜互相不能通用,不能用这套设备制造中正式。

两枪结构上也有较大不同,比如汉阳造步枪使用的是漏夹装弹,中正式使用的是桥夹。

汉阳造早期步枪使用的是圆头弹,子弹直径为同尖头弹有区别,子弹装药也不同,无法通用中正式步枪子弹。

中正式确实比较先进,奈何你缺少生产的设备。

有人问,为什么汉阳造步枪生产数量反而比较多?那是因为为了汉阳造步枪投入了巨资。

1894年汉阳兵工厂制枪厂失火,损失惨重。为了重修工厂恢复造枪,张之洞要求朝廷拨款200万两白银。

大家想想,200万两白银是什么概念?就是仗着当年满清还有些财力,汉阳兵工厂才达到2万多人规模,拥有大量制造设备。

汉阳造为何是抗战时期的主力步枪?不是有更先进的中正式嘛?

感谢邀请,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本人喜欢军事题材的东西,对这些东西也了解一些,我回答的有不实之处,请各位谅解。

说起汉阳造步枪,想必大家都比较了解,产自清末的一款老式步枪。说是老式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该枪的款式比较老,但生产工艺相对中正式步枪要简单多了,所以在当时有大量生产。在当时使用的汉阳造枪都是枪龄比较新的。但有人经常把汉阳造与老套筒步枪混为一谈。谁说他俩都是仿制德国委员会一八八八式步枪,但这两款枪有明显的区别。

当年清朝洋务运动,李鸿章出访德国,准备引进一款新式步枪,被德国人忽悠买了当时号称最先进的毛瑟步枪,其实就是委员会1888式,该枪纸面性能不错,号称使用当时最先进的科技生产。但实际性能并不咋地,由于国人当时迷信德国毛瑟品牌被德国忽悠稀里糊涂就买回去了。买回去之后自己生产,发现钢材不过关,制作的枪管容易炸膛,没办法就采用两层枪管所以被人叫做老套筒,

后来生产技术升级了,炼钢的技能也增加了,可以生出来出来优质的钢材制作合格的枪管,就对该款步枪实行一定改进优化,就是汉阳造步枪。

相比于中正式,汉阳造其实还有很多缺点,比如说汉阳造用的子弹是七点九二的圆头弹与毛瑟步枪的七点九二尖头弹并不通用,虽然说圆头弹的杀伤力要更强一些,但与当时国军普遍装备的捷克式轻机枪子弹也不通用,这样用起来就有很多麻烦事。再说汉阳灶采用的子弹桥夹属于那种漏斗式桥夹,

容易进灰尘卡壳,子弹没打光之前没法加入新的子弹。但比起中正式步枪,汉阳造的生产工艺要简单得多。尤其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军丢失了大量国土。尤其像东北的军工厂和南京的金陵军工厂,像这一类生产能力强,技术比较高的军工厂都随着国土的沦陷而无法继续使用,经过站前短暂搬出的设备,还有其他地方的军工厂只能大量生产相对简单一些的汉阳造,还可以保持一定的产量。虽然该枪型号比较早比较落后,但起码能打死人。不但该枪的生产工艺简单,就是其生产其子弹技术要求也相对会低一些。所以该枪在抗战时期有大量的生产,成为中国军队抵抗日军的主力步枪,为抗战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如果是生产中正式步枪那就麻烦了,一是产量上不去,二由于各个军工厂的技术条件并不达标,其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也达不到,搞不好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不同厂不同批次生产的枪支零件,由于工差的原因会出现零件不能互换。这样会大大增加后勤的压力。

由此可见当时中国居民战胜日本相当不容易,没办法,毕竟一个经过长期战乱的农业国家对战一个已经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家。就是一个很吃亏的状态。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如有不严谨之处希望大家能多多包容,并留下宝贵的意见。

汉阳造为何是抗战时期的主力步枪?不是有更先进的中正式嘛?

钱钱钱,命相连,如果有足够的资金,抗战时别说用中正式步枪了,就是全换成捷克式机枪也行啊。

中正式步枪不但要比汉阳造先进,并且还是中国正规军的第一种统一制式武器,国民政府生产中正式步枪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当时国内的“万国牌”步枪给统一替换了。然而有一句话是“愿望很丰满,现实很骨干”,中正式步枪虽然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然而中正式步枪却无法替换掉其他步枪,甚至在部队的装备量还比不上汉阳造。

究其原因,并不是中正式步枪太差,而是当时的中国太穷、太弱,这也就造成了中正式步枪的产量极低。

抗战时全国有几百万的部队,而中正式步枪从1935年开始生产,一直到1945年才生产了40万支,平均一年才能生产4万支中正式步枪,按照全国400万军队来计算,那全部换装得用100年的时间!所以,从产量来说,中正式步枪是根本无法成为抗战时期的主力步枪。

当然了,中正式步枪产量少,那倒不是因为这枪生产复杂,而纯粹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太弱了。单看中正式步枪的生产时间就知道了,这枪1935年才开始生产,而全面抗战在1937年就爆发了,在战火中,兵工厂不断搬迁,别说维持中正式步枪的生产了,就是设备都在搬迁的过程中丢掉了不少,至于说提高中正式步枪的产量,那就更加不可能了。

最重要的还是我国当年的工业基础太差,生产步枪的很多原材料国内根本没有,当日本封锁我国的沿海地区后,就连进口原材料这条路都被堵住了。后来还是国内的兵工厂想方设法炼制出了铬钢及钨钢等特殊合金钢,这才勉强维持了生产,然而由于工业基础条件的限制,大规模生产是不可能了,能一个月生产个几千支步枪就算好的了。

其实说来说去,还是当时的中国太弱、太穷。如果不是太弱,那就能阻止日本封锁沿海地区,至少也能维持兵工厂的生存,何至于在炮火连天中搬迁数次?如果不是当时的中国太穷,那直接购买大批量的设备进行生产就行了,哪里还至于靠着那为数不多的设备来勉强维持步枪的生产?

至于汉阳造为什么会抗战时期的主力步枪,那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历史的积累中产量足够大,足足一百万支汉阳造,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任何一种步枪在产量上可以代替汉阳造。既然汉阳造产量足够大,并且汉阳造与中正式步枪相比不是太落后,那自然就会成为抗战的主力步枪了。

再说了,军阀们都是很穷的,汉阳造便宜,而中正式步枪贵,并且中正式步枪还是蒋介石控制的兵工厂生产的,那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军阀们对于使用中正式步枪的兴趣都是寥寥的。

汉阳造为何是抗战时期的主力步枪?不是有更先进的中正式嘛?

没有产量啊。

明确说,中正步骑枪比三八式强,也比汉阳造强,但总计就生产了60万支,这个数量也就只能装备30个军100多万而已。差距抗战时国军600万人很远。所以国军装备当时是万国牌,日械美械法械英械苏械国产乃至丹麦捷克都有。但产量与保存量最大的,还是汉阳造。

汉阳造为何是抗战时期的主力步枪?不是有更先进的中正式嘛?

汉阳造是武汉兵工厂造的,武汉兵工厂是张之洞当年当年筹备建立的一个包括煤矿,钢厂,火药厂,枪,炮厂在内的一个军火工业体系。据说一直到抗战初期,武汉钢铁厂还在向日本炼钢厂出口生铁。

汉阳造之所以是抗战时期主力步枪,是因为他定型造,建造时间长,相反中正步枪他的枪厂最早是在上海郊区,抗战爆发后不断搬迁,先是武汉,再是重庆这样的腹地。中途经历拆分,设备遗失等。导致整个抗战时期产量约60万支,而且还包括抗战前的产量。武汉会战国军有苏援,抗战后期有美国援助。国民党自身步枪产量并不高。相反汉阳造在国军杂牌,非嫡系中反而大量列装。因为子弹工艺更简单,所以子弹供给更充足。

我军实际伤装备中正并不多,关键是子弹配给国军把持着。反而汉阳造和三八大盖因为种种原因子弹供应更充足些。

最后,抗战后期我们也自造了一批枪叫八一式步枪。产量更少。

最后,汉阳造是一款落后的步枪,但是也是我国当时最先国产进多步枪之一。中正式生不逢时,虽然先进,但是颠沛流离,产量不高。

汉阳造为何是抗战时期的主力步枪?不是有更先进的中正式嘛?

汉阳造步枪生产技术中国吃透了,性能自然比中正式好。汪伪政府生产的步枪好像也比中正式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