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知道苏联都是烂路,为什么德国在“巴巴罗萨”前后不大量生产列装履带/半履带式车辆用于后勤和机动呢?
干脆回答为什么不吸取拿破仑攻俄时代的教训,做好四年大仗的准备,不要把波兰和法国战役中闪电战偷袭的做法拿来照搬照抄,还有做好失败的准备。
既然知道苏联都是烂路,为什么德国在“巴巴罗萨”前后不大量生产列装履带/半履带式车辆用于后勤和机动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半履带车辆第一没有那么神奇,第二价格非常昂贵且难以制造。
我们分别来说。
第一,半履带车辆没有那么神奇。
其实德国早在30年代初期,就预料到可能会在恶劣地形进行装甲作战,开始研究履带和半履带运输车。
以Sdkfz250和sdkfz251半履带轻型装甲车为例,德国从1939年就开始大量生产,到战争结束一共生产了2万3000辆。
即便是德军最满意的sdkfz251半履带轻型装甲车,在苏联实战中也发现许多重大问题。
相比普通汽车,sdkfz251的结构复杂了10倍,故障率也高得多。
德军认为在苏联恶劣的交通环境中,sdkfz251的故障频频,很容易出问题。
它的发动机功率不够高,导致车辆机动性平平。真的遇到很泥泞的地方,sdkfz251一样要绕开,不然会同汽车一样陷入。
其实,后来美国援助苏军的M3半履带车的发动机功率比sdkfz251高40%,在苏联野外仍然步履蹒跚
由于结构复杂,sdkfz251维修和保养难度也远远大于汽车。德军诸如奔驰之类的汽车,可靠性是非常高的。苏联人缴获德国卡车后,一律自用,根本舍不得丢掉。这些卡车只要日常定期简单维护,即便长距离行军也很少出问题。
但sdkfz251这种结构复杂的车辆,简单的维护也让装甲兵非常头疼。而且很小的故障也不能由装甲兵自己排除,必须送到维修部门处理。
而且sdkfz251还有这严重的履带损耗问题,履带寿命不长,需要经常更换,不但昂贵还特别麻烦。
可以下个结论,sdkfz251虽可以越野,但综合性能还大大不如卡车。
sdkfz251一般用在卡车实在不能胜任的最恶劣野战地区,仅此而已。
第二,半履带车辆非常昂贵且难以制造。
德军主力装甲车sdkfz251在二战长达6年时间,一共造了1万6000辆。
相反,德国从1934年至1943年,一共生产了229万辆汽车,其中卡车72.74万辆,客车156.1万辆(含轿车)。
看看,数字相差太远了。
除了sdkfz251价格是普通卡车几倍以外,制造也是很大的问题。
造sdkfz251其实同造坦克,没有太大的区别,要花费大量的工时。
就算sdkfz251比汽车还要便宜,德国也无法保证较大的制造量。
其实,说这个问题本身就比较可笑。
谁能想象,大家心目中的机械化德军,在东线仍然主要依靠马匹来机动作战。
在波兰战役爆发前,德国陆军运输的核心力量,竟然是59万匹马。
资料中这么写:一个1万7000人的德军步兵师,其有着多达5400匹军马,实际达到了约3人一匹。也正是由于大量骡马的加入,德军步兵师当时还有编制一个240人的兽医连,专门给马匹看病。
二战的德军、日军、苏军、英军、法军都是高度依赖马匹运输的,国军就更别说了,连骡马数量都严重不足,只能靠人来挑担子。
唯一完全实现摩托化的,就是财大气粗的美国佬,仅仅无偿援助苏联的卡车就有37万辆。这也许就是美国能够获胜的原因!
既然知道苏联都是烂路,为什么德国在“巴巴罗萨”前后不大量生产列装履带/半履带式车辆用于后勤和机动呢?
知道烂路,但是不知道那么的烂
知道地大,但是不知道那么的大
知道天冷,但是不知道那么的冷
知道人多,但是不知道那么的多
既然知道苏联都是烂路,为什么德国在“巴巴罗萨”前后不大量生产列装履带/半履带式车辆用于后勤和机动呢?
履带式机动车辆的优势,仅仅是适合于复杂地形道路,而在其它的任何一个方面,针对轮式车辆都没有什么优势。
1.速度慢,2.载量小,3.耗油高,
4.维护难,5.成本高;
以二战各国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来讲,不要说纳粹德国,就是美利坚合众国,也不具备想怎么装备履带,就怎么样任性装逼的地步。
一个大国,使自己的军队完全实现履带式装备的“机械化”,只有在冷战中的几个主要国家部队达到;就这,它们的后勤运输载具车辆依旧是“摩托化”的轮式车辆。
既然知道苏联都是烂路,为什么德国在“巴巴罗萨”前后不大量生产列装履带/半履带式车辆用于后勤和机动呢?
都知道履带式车辆越野机动性好?军队为什么不全履带化?很简单,谁用得起呀?履带式车辆比轮式车辆昂贵的多,油耗要高得多,而且维护保养也复杂困难的多。无论是生产还是战场后勤,都是承受不了全履带化的。即便现代,履带式车辆长途行军也是要靠板车运载到战场附近再转为摩托化行军的。至于半履带车,越野性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要不然二战后也不会被淘汰掉……另外,德军的如意算盘是在道路化为泥潭之前就凭闪击打赢战争的……
既然知道苏联都是烂路,为什么德国在“巴巴罗萨”前后不大量生产列装履带/半履带式车辆用于后勤和机动呢?
这就是对德军机械化程度与产能的误解了,我们先抛开履带车跟半履带车的性能不谈。德国的军工产能是有限的,入侵苏联的德军步兵师里,很多压根就没啥机械化,才刚刚完成骡马化。甚至德军装甲师里,也装备了近千辆马车,来为装甲师提供后勤补给等工作。
德军在短期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德国的军工产能此时压根跟不上,而为了配合闪电战,生产坦克、火炮、飞机才是重中之重,这时候为了苏联的道路,就转产履带车与半履带车,少了没啥用,多了其他装备产能受影响,你怎么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