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赤壁一战,什么原因造成曹魏,很长时间不组织大规模南征?

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率军北上,只是留下曹仁驻守江陵迟缓孙刘联军的进一步行动,进而将战略方向转移到东南方向和西部方向。

正是由于战略方向的转移,从而导致曹魏在很长时间里面再也没有组织大规模南征,直到曹丕即位之后才组织了一场对东吴的大规模南征。

我们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曹魏为何要实行战略方向转移,而放弃大规模的南征?

首先,赤壁之战后,曹操在南方已经失去了战略优势。

赤壁之战失败之后,曹操在南方,也就是荆州的战略优势几乎完全丧失,不得不将战略方向转移,而荆州战略优势的丧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第一, 兵力尽失。火烧赤壁之后,原本归降曹操的荆州士卒在这一场大战中损失殆尽,要么投降孙刘联军,要么死于疾疫或者战死,因此导致曹操在荆州的优势兵力几乎完全丧失,导致曹操不得不暂时收缩兵力,放弃对荆州南部的争夺。
  • 第二, 荆州人才损失惨重。赤壁之战的失败不仅让曹操损失了大批的兵力,而且还让曹操失去了原本归降的士人,这些人原属于刘表的荆州集团。随着此战的失败,许多人纷纷转向,要么投降东吴孙权,要么投靠风头正盛的刘备,从而对曹操在荆州储备的人才造成了较大的损失,无法继续对荆州南部的控制。
  • 第三, 战略要地丧失。曹操北上之后,将主要兵力放在合肥方向,荆州特别是南郡地区的兵力不足以防守孙刘联军的进攻,从而先后被孙刘联盟攻占,最后不得不将所有的兵力撤往北方,只是占据了荆州北部几个郡,以形成对孙刘联盟对峙态势。南郡的丢失导致曹魏失去了对整个荆州控制的优势,从而不得不将战略方向调往他处。

因此,赤壁之战结束之后,曹操由于在兵力,人才以及战略要地的损失,从而不得不及时的调整战略方向,以至在随后的很长时间里面,曹魏没有发动南征。

其次,合肥方向成了孙权争夺的焦点。

曹操赤壁之战的胜利遏制住了曹操向南方发展的趋势,从而将战线巩固在荆州北部,并且在这个地方形成了对峙的状态。

一方面是由于在荆州地区双方的军事力量达到了某种平衡,谁也无法对对方形成优势,另外一方面是由于曹操需要将更多的力量放在其他方向和刘备以及孙权进行争夺,因此不得不放弃再次南征。

合肥地区的争夺战是曹魏继赤壁之战之后另外一场争夺战,它决定了曹魏和东吴在东南方向未来发展的趋势。

赤壁之战伊始,东吴除了在荆州方向和曹操进行争夺外,还在东南方向的合肥这个战略要地发动了对曹魏的猛攻,以期望在这个地方攻占曹魏的淮河地区,从而打通进入曹魏的核心地区豫州乃至徐州的通道。

随着赤壁之战的失败,曹操调整了战略规划,将荆州地区调整为次要地区,采取守势;对于合肥地区则采取攻势,尽力粉粹东吴在该地区的优势,从而扼住孙权在合肥地区屡次挑战。

因此可见,赤壁之战后,曹操再也没有发动南征,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将战略重心已经没有放在南方,而是放在东南方的合肥地区。

最后,打通关中夺取益州成了曹魏战略方向。

曹操没有再次发动南征的原因除了需要在东南方向的合肥和孙权争夺外,还需要向西巩固在关中的统治,进而夺取益州,从而完成对孙权和刘备的迂回大包抄。

在荆州争夺失败之后,曹魏维持了在荆州地区的战略态势,并且遏制住了孙权对合肥地区的蚕食,而曹操也无法在合肥方向上形成对孙权的优势再次成了僵局,于是曹操将战略方向放在西部,希望通过关中进入汉中,进而夺取益州,最后从后方实现对刘备和孙权的包围。

可是曹操的迂回策略只是进行了一半就以失败告终,无法完成对刘备和孙权的包围,最终形成了鼎力的格局。

汉中之战失败后,曹魏在短期之内已经失去了占据益州的可能,因此不得不将兵力向关中收缩,进而采取巩固关中和刘备在汉中一带对峙,这样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承认了刘备对汉中的控制。如此一来,曹操西向战略行动遇到重大挫折,短时间里消灭刘备就成了泡影,完成全国统一被无限期推迟。

曹魏在合肥方向上无法彻底的击败孙权的进攻,进而希望在西部方向上夺取益州完成对刘备以及孙权的战略优势,可是随着汉中之战的失败挫败了曹操的企图,也就让曹操短时间无法完成天下统一的意图。

总而言之,在赤壁之战失败后,曹魏在很长时间里面没有发动南征,一方面是由于在荆州地区的战略优势已经完全丧失,需要长时间来积累和重整力量,另外一方面合肥地区的态势处于僵持阶段,曹魏无法打破僵局,因而只得从西部着手破局,因此再次出现了战略方向的转向,这就是后来的汉中之战。

因此,正是经历了合肥之战和汉中之战的鏖战,从而让曹魏在曹操时期再也没有发动过南征,直到曹丕即位之后企图打破僵局再次发动南征。

三国赤壁一战,什么原因造成曹魏,很长时间不组织大规模南征?

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点,正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曹操才改变了之前一直奉行的统一天下战略:先平定北方--再拿下南方--最后夺取西北,现在南方的赤壁之战战败,南方没有拿下,曹操除了把军事目光投向西北外,还积极进行政治上的篡位夺取程序,同时并没有放弃南方的荆州。

实际上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损失并不大,至少有两点原因可以证明:

一是曹操主要将领一个也没有没损失,包括荆州投降的将领。

曹操

赤壁之战曹操的损失主要是瘟疫和被火烧死的军队,遭受瘟疫的是曹操从北方带来的军队,因为水土不服,更容易得,在赤壁被火烧死的军队大多数都是荆州降军,因为曹操率领的是水军,水军本来就是以荆州降军为主力,而这些荆州降军原本就不属于曹操,属于刘表的。

再说了曹操本部的主要将领一个也没有损失,只是在南郡之战中损失了一员将领--李通,跟关羽交战后不久病死的,别被三国演义骗了,蔡瑁没有被杀,活得好好的,除此之外,只有普通士兵损失,可见曹操的损失并不大。

赤壁之战

二是赤壁之战虽败,但是曹仁仍在江陵城抵抗孙刘联军一年之久,还是战略撤退放弃了江陵城,周瑜才拿下南郡。

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的话,势必会影响曹仁在南郡江陵城的防守,要知道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军心,如果军心不稳,一切都会兵败如山倒,但是明显曹仁部并没有受到特别的打击,反而坚持了一年之久,并且曹操还从襄阳地区不断派出援兵支援曹仁,也从侧面反映了曹操在赤壁之战损失并不大。

正因为曹操的损失并不大,所以曹操并没有放弃荆州,这从史书上的记载也能看出来:

曹操、孙权、刘备

《三国志 武帝纪》: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

建安十四年就是公元209年,这一年也是南郡之战在进行的一年,曹操回到了谯县老家,也就是今天安徽亳州 ,并在这里制作轻船训练水军,等到秋天七月的时候,曹操又率军进入淮水,到达合肥。从这些记载就能看出,曹操并没有放弃攻打南方的孙权和刘备,曹操训练水军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攻打孙权和刘备,因为南方有长江天险,没有水军是无法击败孙权和刘备的,所以曹操要训练水军,但赤壁之战后,曹操就显得相当谨慎了,很少有大规模战争发生,只是局部的小规模战争。

209年南郡之战

南郡之战发生的同时,孙权率军攻打合肥,张昭率军攻打九江郡当涂县,但都没有攻下,不久曹操还亲自到达了合肥,当时的合肥和当涂都是曹操与孙权交界的前线地带,曹操当时为了防范孙权南下,准备把江淮百姓迁往内地,结果江淮十万百姓担心曹操把他们迁得太远,反而渡江向南投靠了孙权。

在一系列失利的情况下,曹操改变了战略,曹操意识到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击败南方的孙权和刘备,因为曹操想要击败孙权和刘备就必须在水军上有所强盛,没有水军是无法突破长江天险的,而水军非曹操所长,在现实情况下,曹操在对南方保持足够的威慑时,开始把战争的重心向西北转移,同时加紧政治上的夺权

1、军事方面

公元211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先是以假道伐虢之计,打着讨伐张鲁的旗号,逼迫关中的马超、韩遂造反,曹操借机收复关中,平定凉州。同时,曹操对关中用兵,引发了益州刘璋的恐惧,同年,刘璋邀请刘备进入益州攻打张鲁,结果张鲁没有攻打,刘备反而把刘璋拿下了。

213年,曹操封公

公元213年,曹操征孙权,攻破了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了孙权的大将公孙阳,与孙权在濡须口对峙,还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最终无果而返。

公元215年,曹操征汉中张鲁,张鲁向曹操投降,原本曹操有机会乘胜进军益州,司马懿和刘晔都劝曹操乘胜攻打,可是曹操居然以“得陇岂能望蜀”为由拒绝了,要知道当时可是个大好机会,刘备率领主力在荆州与孙权对峙,不在益州,这么好的机会曹操居然放弃了。

2、政治方面

212年,曹操模仿萧何,以“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礼节自居。

213年,曹操称魏公,终于迈出了篡位夺权实质性步伐的一步,还不惜逼死了荀彧。

216年,曹操称魏王,称公晋王,除了不是皇帝,曹操应有的待遇都有了,基本上做好了篡位的准备工作,只要时机成熟,曹操随时能够篡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一方面在军事上有所行动,一方面在政治上大展其手,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篡位夺权,这是明摆的事,因为无法在短时间内击败南方的孙权和刘备,于是曹操把实际统一天下的机会留给了下一代去完成,也就是把击败孙权刘备,渡过长江统一南方以及全国的机会留给了下一代,曹操在做的,就是完成权力的世袭,世袭权力就是篡位。

虽然曹操在当时实力仍是天下最强,因为加紧了篡位夺权的步伐,所以曹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面临了朝廷中拥汉派的最后搏死一击,这样曹操内外都有敌人给了很大压力,内部先后有魏讽、吉本、韦晃等人的叛乱,以至于让曹操不敢离开权力中心太久,所以在面对夺取益州的大好时机,曹操都不惜放弃,而外部又有孙权、刘备这样强大势力且一时无法击败的存在,所以曹操只能接收现实,把问题留给下一代,自己只完成篡位的准备工作。

三国赤壁一战,什么原因造成曹魏,很长时间不组织大规模南征?

赤壁曹操大败,曹操、孙权和刘备进入鼎立势力动态震荡期,曹操虽做着重新南征的准备,但一直受到孙刘联盟及其他势力的牵制,根本没有精力大规模南征。

一、赤壁之战及后果

1、赤壁之战前曹操的形势和考虑

公元200—207年11月,曹操消灭了袁绍的势力,彻底统一了北方,将视角投向了南方,特别是荆州这个自古兵家必争的核心之地。208年在进行必要的政治准备的同时,在邺城开凿玄武池训练水兵随时准备南征。

此时刘备带关羽、张飞、赵云投在刘表手下,因与蔡瑁为代表的荆州势力矛盾,避祸驻扎新野,与驻扎在夏口的刘表大公子刘琦护卫犄角互援。8月刘表病逝,二儿子刘琮继位荆州牧。因担心刘备就近取荆州,曹操采纳荀彧的建议,率领轻骑赶赴宛、叶,在老朋友蔡瑁(刘琮的亲舅舅)的配合下,刘琮投降,曹操接着击败刘备,轻易得到荆州。

曹操战争准备是重点打刘表取荆州,没有想到荆州轻易到手,并且再次击溃刘备,占领江陵,刘备走夏口,有与孙权联合之事。按照形势,为彻底消灭刘备,曹操希望孙权不要插手,所以给孙权写了一封信,核心意思率大军:“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东吴上下一时恐慌,战、和纷争不下。

2、赤壁之战前刘备和孙权的基本状况

曹操击败刘备,轻取荆州水陆军备,刘备逃往夏口,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准备联合孙权,共拒曹操。当时孙权方面“文主降,武主战”争论异常激烈。面对实力悬殊的对比,孙权也犹豫拿不定主意。最后在东吴大都督周瑜和谋臣鲁肃的坚持下,在诸葛亮舌战群儒,纵论形势的分析下,孙权下定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其实孙权也看到了曹操常年征战,南下准备不足,曹操的信也无非是想吓住自己,像轻易收取荆州一样收取江东。孙刘联军5万多人在周瑜的统领下,与曹操在赤壁一带相会相持。

3、赤壁之战后的局势

曹操其实应该按照谋臣贾诩和程昱的建议,安抚百姓,进一步扩大荆州胜利的政治优势,东吴将不战而降。结果一封“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战书,没想到孙权不买账,只能实施决战。为克服北方士兵不习水战的缺点,把所有战船铁索相连。东吴老将黄盖诈降,火攻曹操水军大寨,曹操水陆大寨大火连片。曹操在孙刘联军的夹击之下,只能将余船焚毁,领兵撤退,败走华容道。

赤壁曹操元气大伤,实力聚减。刘备在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之下,从征战多年还没有根据地的困境,一举夺得非常富足的荆州战略要地,实现了《隆中对》跨有荆益,联吴抗曹的战略第一步。孙权也乘此机会扩大了很大的地盘。赤壁之战是三方一次决定历史走向的大决战,是三国鼎立的一个分水岭,赤壁之战后基本奠定了魏蜀吴大足鼎立的割据。

赤壁战后,曹操返回北方,仍然开始做着重新南征的准备,在淮河训练水师。孙刘联合一起攻打下江陵,孙权因为战略形势需要,害怕曹操的威胁,把江陵借给了刘备,刘备一下子和曹操直接接壤,直接受到两方的牵制,真正的三国犄角产生了。

二、赤壁之战后三国的战略侧重点

209年—210年,赤壁之战后,留守江陵的曹仁战败退守襄樊。刘备带兵占领荆南四郡。孙权为让刘备牵制曹操,把江陵借给刘备,自己向南攻打交州,孙权退出荆州。

三、三国势力角逐最后的焦距点

1、211年曹操平西凉。曹操回到北方,一方面强化内部集权,再一方面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派夏侯渊带兵进入关中,明面意图是攻打张鲁,实际上要收编规整关中各大势力。马超韩遂等不肯就范,联合叛乱攻下长安,据守潼关。西凉叛乱直接威胁到曹操的后背,曹操亲率主力出征,同时命南线曹仁北上协助作战。东线部队则驻守合肥,应对孙权主力部队的进攻。这又给刘备创造了战略机遇,于是刘备受刘璋邀请带兵入蜀,荆州暂时处于压力搁置。

2、213年刘备、刘璋汉中反目。

曹操忙于平叛,刘备和刘璋反目,刘备全力攻击张鲁,孙权也很配合,在东线全力攻击合肥后背,曹操好不容易腾出手,救急奔合肥抗击孙权。关羽守荆州又处于角力之外。

3、215年曹刘汉中争夺战。

刘备吞并了益州,虎视汉中,威胁长安。因此曹操战张鲁,取汉中。直接对垒刘备,两者主力争夺汉中时,孙权又趁机两线给曹刘添乱。荆州方面刘备迫于压力割让了三郡给孙权,孙权参与到了荆州的争夺之中,荆州正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4、东线、西线两头征战

217年——218年,曹操非常恼怒两线作战,趁夺下汉中腾手东线打击孙权,痛下杀手把孙权打的投降称臣。刘备又趁机攻打汉中,曹操苦于两线苦战消耗,迁出汉中人口,放弃汉中。其实双方均无力再主动发动进攻。

5、关羽北伐。闲置修养七年多的关羽,其实只要按兵不动,曹操、孙权两家都不敢轻易盲动起战端。刘备也会得到很好的修养生息。可惜关羽看到曹操、孙权疲惫,错估形势,盲然发动北伐,攻襄樊,擒于禁,杀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把曹操打得痛彻骨髓。曹操联合孙权倾全国之力碾压关羽,孙权背后偷袭关羽,关羽败走麦城,被俘身死。

综上所述:曹操208年赤壁战败后也一直想南向复仇,但孙权、刘备在东西两线不断的出击形成战略压力,长达十年,为不断应对两线挑战,无力南向大规模南征。这也让关羽得到长足的修养,但关羽盲目起战端,也自取其祸。

这段历史和人物故事给我们的直接的启示就是:积累实力非常重要,战略实力要发挥效用时一定要充分分析各方资源的具体情况,既要知己,更要知彼,权衡厉害,再决定战略力量的使用,切不可盲然启用战略力量,最后留下祸患。

图片来自于网络,欢迎关注、评论和点赞。

三国赤壁一战,什么原因造成曹魏,很长时间不组织大规模南征?

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起伏跌宕的时代,黄巾起义,军阀割据,东汉政权迅速被瓦解。“每逢乱世出英雄”,东末年的战乱局面也出现了曹操、刘备、孙权等当世英雄,并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战胜了袁绍平定了北方的曹操,又带领全部人马南征,意图平定南方,统一天下。正好荆州的刘表去世,继位的幼子刘琮投降。曹操在长江北岸的荆州与南岸的东吴对峙。

公元208年,东吴和曹操发生了一场大的战争,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的结果人们都知道,孙权和刘备联盟集团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曹操也不得已返回北方,直到去世再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的南征。

赤壁之战后,曹操之所以在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的南征有这几个原因。

人口锐减,需要恢复国力。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时曹操号称80万军队。这也应该是当时曹操全部的精锐力量。赤壁之战失败后,可能是水土不服的原因,使得曹操的军队发生了大的瘟疫,很多军士都死在这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曾有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君还。”这场瘟疫甚至使得曹操的军士只有十分之一得以存活,也就大大削弱了曹操的军事实力。而此时的北方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后锐减,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果不去休养生息,甚至会产生叛乱。《三国志·魏书张绣传》中就有记载“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也就是当时的人口只剩下原来的1/10。在这种情况下,兵源都不好找。曹操的著名谋士贾诩当时并不赞同曹操南征,认为应该休养生息安抚百姓,贾诩曾劝谏:“明公昔破袁绍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然大;若称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白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贾诩认为只要休养生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江东的民众就会臣服。

地方势力地涌动

曹操南征前听从郭嘉的建议,深入辽东斩除了袁绍的势利,基本上解决了北部的问题。西北的马腾却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在赤壁之战后马超叛乱,曹操又率军征马超。刘备占领西川后也趁机攻取汉中,关羽进攻樊城,水淹七军吓得曹操差点迁都,直到去世时也没有再次大规模南征。

长江天险的阻隔

赤壁之战的失利,让曹操明白,长江天险是他南征最大的障碍。以陆战为强项的北方军队,在长江面前是一无用处。要想就要训练出一支强有力的水军,这是需要时间的。

局势的变化

赤壁之战之前刘备还没有自己的根据地,曹操也未曾与孙权也交战,不知道东吴人才辈出,才贸然出兵的。赤壁之战后,刘备得到了长江以北的几个州郡,又迅速占领了益州,三足鼎立之势已经形成。曹操再出兵南征已经是毫无胜算了。

因为上面的诸多原因,使得曹操无法再去大规模的南征。

三国赤壁一战,什么原因造成曹魏,很长时间不组织大规模南征?

为让北方士兵适合水上作战,实行战舰连环,结果被火烧连营,军队受到重创,从此一蹶不振,攻战失败,

三国赤壁一战,什么原因造成曹魏,很长时间不组织大规模南征?

一是孙刘联盟使得曹操顾虑。二是整体实力!自赤壁一战元气大伤。需要休养生息!

三是契机。赤壁之后再也没有啦像挟官渡大胜之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