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登基后曾在皇宫发现周世宗的幼子,群臣劝他杀死婴儿,他是如何处置的?
赵匡胤并没有杀掉这个婴儿,反而将他送给了大将潘美收养。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后,被部下拥立为帝,而赵匡胤的旧主,也就是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国号为宋。
在赵匡胤登基后,对于原后周的皇室成员逐一进行了处置,周恭帝柴宗训被降封为郑王,不久后与其母符太后迁往房州,并在开宝六年去世,年仅21岁,
除了柴宗训之外,周世宗柴荣还有一个幼子尚在人世,这个孩子被赵匡胤在皇宫中发现后,身旁的大臣们本着斩草除根的原则,都力劝赵匡胤杀掉这个婴儿。
但最终,赵匡胤拒绝了大臣们的要求,不仅没有杀掉周世宗的幼子,反而将其送给了大将潘美,由他进行收养,终赵匡胤一生,再没有过问过这个孩子的情况。
一般来说,在古代新王朝建立后,对于前朝皇室成员,大多数都会赶尽杀绝,以免后患无穷,但赵匡胤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留周世宗幼子性命,还安排人进行收养,赵匡胤此举究竟是何用意?作为周世宗的血脉,这个孩子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呢?
赵匡胤在宫中发现周世宗幼子一事,记载在北宋文人王巩所著的《随手杂录》中。
赵匡胤在登基后,周恭帝柴宗训等人均搬离了皇宫,搬到了附近的天清寺居住,赵匡胤成了皇宫的主人,在大臣的簇拥下,赵匡胤来到了皇宫,准备看一看他的新家。
到了皇宫之后,还没来得及搬走的宫女们列成两排,以迎接新皇帝的到来,扫视一圈后,赵匡胤发现在队伍的末端,有一个宫女抱着一个婴儿。
赵匡胤对此十分的好奇,便问周围的大臣,宫女怀中所抱婴儿是谁?怎么会在皇宫里出现?
谋臣范质上前一步回禀道,这个婴儿,是周世宗柴荣的幼子。
周世宗柴荣是赵匡胤的旧主,早在他刚当上后周时,就十分欣赏赵匡胤,并将其擢升为禁军统领,之后赵匡胤随柴荣攻打北汉,表现十分英勇,多次救柴荣于危难当中,这就更让柴荣对他看重。
之后,赵匡胤官运一路亨通,短短五年,就做到了忠武军节度使这个位置,可以说,柴荣对赵匡胤着实不薄。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北伐契丹,赵匡胤随行,在归途中,柴荣得到一个皮口袋,打开后里面有块木板,上书“点检做天子”,这件事,让柴荣十分的郁闷。
点检是后周的一个官职,全称为殿前都点检,其职责主要是负责皇宫大内的安保工作,手下掌握着万余精兵,这个职位,关系到皇帝本人的人身安全,所以,一般都由亲信担任。
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的,是柴荣的妹夫张永德,虽说是亲戚,但并不代表柴荣对他没什么戒心,尤其是在捡到这块牌子后,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在回到京师后,柴荣就找了个借口,把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一职给下了。
但该职位关系重大,不能长期空缺,在深思熟虑后,柴荣叫来了赵匡胤,委任他为新的殿前都点检。
此事之后,柴荣很快病重,不久便驾崩,其长子柴宗训登上皇位,是为周恭帝,当时柴宗训只有七岁,因其年幼,朝政则有符太后以及一帮老臣搭理。
在周恭帝登基的次年,也就是显德七年,有人传闻说契丹要大举入侵,符太后与周恭帝慌做一团,最终,在大臣的推举下,赵匡胤挂帅,率军出征,但在大军行至陈桥时,发生了著名的“黄袍加身”事件,赵匡胤带兵返回,周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成了天子。
若是柴荣知道,当年那块木板上所说的“点检”指的是赵匡胤,不知道他会做何感想?
而此时此刻,听闻范质说这个孩子是周世宗的幼子时,赵匡胤的反应十分奇怪,沉吟半天,都没有说一句话,当时在他身旁的,除了范质以外,还有赵普、潘美等人,想了半天,赵匡胤转头看向了赵普。
赵普是赵匡胤的军师,陈桥兵变中,赵普居功甚伟,因为他向来足智多谋,因此,赵匡胤看着他的意思就是,眼前的这个孩子,该怎么办?
赵普当然明白赵匡胤的意思,当下几乎是没有犹豫,便脱口而出“去之!”
去之,就是杀掉的意思,赵普这样的做法,从某种角度来讲,确实是很正确的,斩草除根的道理,所有人都明白,只不过赵普将这句话说出来而已。
一旁的范质,看到赵普如此回答,也跟着附和,但站在最后的大将潘美,却一言不发。
赵匡胤对于潘美的沉默,也是看到了眼里,直接点名潘美,问他该如何处理。
潘美支支吾吾半天,才说道:“我曾经与陛下(指赵匡胤)同为世宗皇帝的臣子,如果现在我劝陛下杀掉这个孩子,那么就是对不起世宗;但如果我劝陛下放过这个孩子,那么就会招致陛下对我的怀疑,所以,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美曰:“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潘美
听闻潘美的回答,赵匡胤也是哈哈一笑,说道:“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现在已经夺了周世宗的皇位,如果再杀他的儿子,他赵匡胤也不忍心啊,换而言之,就是赵匡胤决定不杀这个孩子了。
但不杀,这个孩子该如何处置呢?总不能任由他长大,日后成为隐患怎么办?
最终,赵匡胤下令,把这个孩子交给了大将潘美(谁让你刚才话多来着),由其收养,并特意对潘美交代了一句话。
”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赵匡胤
自此,潘美多了一个大侄子,而赵匡胤在此事之后,再也没有过问过这个孩子的情况,而潘美也从没对赵匡胤提起过,仿佛世界上不存在这个孩子一样。
俗话说,凡事有果必有因,赵匡胤的这个举动,并非随意而为,结合他之后的杯酒释兵权等操作,就知道赵匡胤不是一个大脑简单的人,反而是一个极富谋略的一代雄主,而没有杀周世宗的幼子,并安排潘美收养,这一系列的行为,背后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而这些原因,直接关系到赵匡胤的皇位以及大宋江山的稳固与否。
第一个问题,赵匡胤为何不杀周世宗柴荣的幼子?
众所周知,赵匡胤之所以能登上皇位,除了与他本人的谋略英勇之外,更重要的是,和周世宗柴荣分不开,可以说,没有柴荣对赵匡胤的赏识,就没有赵匡胤的今天。
而今,在柴荣死后不久,赵匡胤便“黄袍加身”,年幼的周恭帝和符太后这个妇道人家,根本不是赵匡胤对手,更何况,满朝文武也基本上站在了赵匡胤这一边,这样一来,周恭帝不得不禅让。
禅让之后,赵匡胤对于周恭帝,自然是要优待。
为何?周恭帝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禅让剧”里的男主角,所有人的目光都在他身上,包括一些反对赵匡胤的势力,因此不能对周恭帝有什么别的想法,只能好好养着,这样才能把这出“禅让”大戏给演下去。
而对于周世宗的幼子,也就是周恭帝的弟弟,是万万杀不得的。
如果赵匡胤杀了这个孩子,那么,就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他所塑造的仁义形象,就会轰然崩坍,而所谓的“禅让”,也会成为一个笑话。
这样一来,那些反对赵匡胤的势力,就会聚拢在活着的周恭帝身边,从而形成对刚刚建立的宋朝极大的威胁。
所以,这个孩子,有不能杀的理由,同时,由于发现这个孩子时,在场不止一人,所以,秘密处理这条路,也被堵死,如此一来,只能放这个孩子一条生路。
但放了之后,新的问题就出现了,如果任其自寻出路,他日流落街头,只有两个结果,一是夭折,二是被有心人收养并利用。
这种给未来埋下隐患的事情,赵匡胤是万万不会做的,所以,最稳妥的方法,就是找个值得信任的人收养,这样才能避免节外生枝。
第二个问题,赵匡胤为何选择了潘美?
自然不是因为潘美话多,实际上,赵匡胤选择潘美,是因为潘美是在场的人中,最为稳妥的。
收养周世宗幼子这件事,必须要找一个值得信任的人,那谁是值得赵匡胤信任的人呢?从感情上来讲,应该是他的“义社十兄弟”,但虽说这些人值得信任,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目标太大。
让这些人家里突然多了一个孩子,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会世人皆知,而赵匡胤要的,是越隐蔽越好,显然这些人不符合标准。
那么在场的范质和赵普可以吗?也不可以,因为他们已经明确表达出要杀这个孩子的意思,难保日后他们会做出一些“意外”,这就与赵匡胤的初衷相违背。
而潘美就是最佳人选。
潘美虽说没有“义社十兄弟”名气大,但他和赵匡胤的交情却很深厚,包括在“陈桥兵变”之后,就是他受赵匡胤的委派,与当时的文官们洽谈,让他们接受新政权,而私底下,赵匡胤经常拉着潘美,两人喝酒聊天,直至深夜。
“太祖无事时,常召潘美禁中议政,或与之纵饮,至令宫女解衣,无复君臣之礼。”
名气不大,不引人瞩目,但关系颇深,值得信任,所以这件事,交给潘美去做最好,也只有这样,既能方便监控,又不至于发生意外,赵匡胤找的这个人选,甚好!
而最绝妙的是,赵匡胤的那句郑重交代,告诉潘美,虽是收养,不能当儿子,而是要当做侄子,理由是周世宗的儿子不可以再当潘美的儿子。
自古以来,收养都是为子,但赵匡胤却创造性地发明了收养为侄子这个说法,是因为他考虑到,自己和潘美都曾经是周世宗的臣子,身为臣子,怎么能收养国君之子为儿子呢?
不得不说,赵匡胤想得真周到,既照顾了周世宗的面子,也解决了问题。
第三个问题,这个孩子的结局如何?
根据史料记载,这个孩子在被潘美收养后,也随了潘姓,改名潘惟吉(一说为潘惟正),在潘美的教育下,他做事勤勤恳恳,且十分懂礼法。
在其长大后,先后担任了天雄军驻泊都监、浔州刺史,并在此期间成家立业。
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宋真宗赵恒遣派潘惟吉出使契丹,在临行前,潘惟吉便染病,但其为了完成使命,谎称没病,之后便抱恙上路,结果走到雄州时,病发身亡。
潘惟吉的后人中,大部分都默默无闻,但在宋仁宗时期,出了一个名将潘夙,但因为其身世的关系,所说有勇有谋,并立下不少战功,但始终没能得到重用,最终郁郁而终。
小结: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在皇宫中发现了宫女所抱的周世宗幼子,在大臣都劝他将这个婴儿杀死,以便斩草除根时,赵匡胤却拒绝了,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杀这个孩子容易,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就会因此倒塌,同时也会让反对势力有了借口,所以,将周世宗的幼子交给了大将潘美收养,而选择潘美的原因则是,潘美的名气小,不会成为目标,同时潘美也值得赵匡胤信任,在这个孩子被收养后,成为了潘美的侄子,他的一生,也因此改变。
宋太祖登基后曾在皇宫发现周世宗的幼子,群臣劝他杀死婴儿,他是如何处置的?
宋太祖登基后曾在皇宫发现周世宗的幼子,群臣劝他杀死婴儿,他是如何处置的?(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自古以来,改朝换代或朝代更替,当朝的新皇帝对前朝皇帝及子嗣,均是斩草除根,赶尽杀绝,以至于出现“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这样的流传千古的名言。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坐上帝位后,曾在皇宫发现周世宗的幼子,群臣劝他杀死婴儿,他是如何处置的呢?事情是这样的。
北宋文人王铚的《默记》中记载:周恭帝柴宗训在“陈桥兵变”之后便禅位给了赵匡胤,随后搬出皇宫到天清寺居住。有一次,赵匡胤前往天清寺探望时,看到跪拜在路边的原后周后宫的太监、宫女中有两人非常特殊——她们竟然各怀抱着一名男婴!赵匡胤派人询问之后,才知道这两个男婴正是柴荣的儿子,于是“艺祖顾诸将云:‘此复何待’?”,随即令侍卫将他们“提去”。在场的所有大臣都不敢做出反应,因为任何反应都可能被现任皇帝怀疑为不忠,也更不敢替这两个孩子求情。赵匡胤发现只有大将潘美用手掐着廊柱低头不语,赵匡胤便问他:“你觉得不应该吗?”潘美则回答:“我哪里敢觉得不应该呢,只是于情于理都觉得不安啊!”赵匡胤随即命侍卫将那俩孩子带回来,将其中的一个交给潘美收养,这个孩子即史书中记载的潘惟吉,赵匡胤对他终生没再过问。
北宋王巩的《随手杂录》中记载:赵匡胤称帝、建立宋朝后,便带着宰相范质、赵普及大将潘美等人首次巡视皇宫大内,一边走,一边饶有兴致地听取管事太监、宫女们的细心讲解,脸上难掩兴奋之情。忽然间,皇帝看到一位前朝宫人怀抱婴儿,神色慌张地向他行礼,宋太祖疑心大起,便将那位宫人叫过来,询问她这个婴儿是谁。宫人不敢说谎,便吞吞吐吐地告诉宋太祖,怀中的婴儿正是周世宗柴荣的儿子。
宋太祖听后,脸上微微变色,转回头便向赵普征询意见,该如何处置这名前朝皇子。赵普为人果断决绝,考虑到新朝初建、人心不稳,若留下这个男婴,恐怕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制造动乱。所以考虑到此,赵普便做出砍头的手势,并且恶狠狠的说:“斩草要除根,否则后患无穷。”其他随从官员见宰相这样说,也纷纷附和,只有潘美和另一位将领沉默不语。
宋太祖觉得奇怪,便转而征询潘美的意见,但潘美却唯唯诺诺,不敢回复。皇帝稍稍思虑一会儿,便明白潘美的用意,于是对众人讲:“朕昔日深受周世宗厚遇,本想尽力效忠周室,只因迫于形势,所以才不得不承袭皇位。朕行此违心之事本来就有愧于周世宗,如今再杀掉他的儿子,天下人将会如何议论朕呢?”
潘美听后甚是感动,便向宋太祖解释之前沉默的原因:“臣与陛下都曾侍奉过周世宗,并深得其厚待,就此事而论,若臣劝说陛下除掉这个婴儿,则有辜负当年世宗恩养之嫌,世人皆会骂臣是忘恩负义之辈;但是若臣劝阻陛下处决他,那么陛下很可能会怀疑臣的忠心,为臣不忠者必受显戮,臣惶恐无计,所以不敢妄言。”
宋太祖听后微微一笑,接着便对潘美说:“仲询(潘美的字)所虑极是,可既然是前朝皇子,自然不能再养于皇宫之中。朕思虑再三,觉得将他送给你为好,只是周世宗的儿子不可再做你的儿子,你就把他当做侄儿抚养成人吧。”潘美领命,将婴儿抱回家并给他取名为潘惟吉,对外则宣称是自己的侄儿。此事过后,宋太祖便再也没有问起过潘惟吉的情况。
潘惟吉成人后历仕太宗、真宗两朝,担任过供备库使、天雄军驻泊都监等职务,在晚年曾以生辰副使的身份出使辽国,前后奉命办事皆以勤勉干练著称。
从这两个故事中,可以看到赵匡胤不但没有斩草除根、赶尽杀绝,而且还做出优待后周(前朝)皇室的决定,其宽容的胸襟气度,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并成为后世帝王效仿的楷模。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事情还要从后周说起。
1、后周政权的建立。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早年是一个混混。郭威曾经在街头跟一个屠夫发生争执,一刀把人家捅死了。此后,郭威坐牢,被一位赏识他的刺史救了一命,并把他带到军中。
当时后唐的李存勖因为不善治国,导致军队哗变,李存勖被部下射死。李存勖的一个妃子就被放出宫。出宫之后在洛阳的一个逆旅时,见到郭威,非要嫁给他。其父母无奈,只好把女儿嫁给郭威,这就是柴氏,柴氏成为了郭威的贤内助,不但从经济上资助他,在人事关系上也帮助他,让他投到了当时的军将刘知远的帐下。而刘知远是石敬瑭的手下,石敬瑭因为跟后唐皇帝李从珂产生矛盾,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请来了辽国人,从而夺了江山,建立了后晋,而他的大将刘知远成为了太原节度使。后来,郭威随刘知远部队南下,入主中原,建立了后汉,成为了后汉的大将。
到了后汉二代时,皇帝刘承祐不满权臣操纵朝政,一口气杀了三位辅政大臣和郭威的两个亲生儿子、柴荣的前三个儿子,而郭威恰好不在洛阳,逃过一劫。郭威带着部队回去要说法,最终打败了刘承祐建立了后周。当时还玩了一把皇袍加身,赵匡胤此时还是郭威的一个亲兵,就在那一众送皇袍的人当中。就此建立了后周。
2、郭威传位柴荣。当时的后周国力并不是太强盛,但郭威是穷苦出身,知道老百姓的不容易,所以当了皇帝以后更是体恤百姓,而柴荣从小跟着郭威长大,人品厚道,也是非常好的一个领袖。所以两人当皇帝期间,都重用贤臣,大力发展民生。经过两人一系列的改革之下,国家也得以快速的恢复元气。
后来,郭威病重,因两个亲身儿子均已被刘承祐杀害,没有后代继承皇位,所以只能传位给干儿子柴荣,就这样柴荣当上了皇帝。
3、后周皇帝柴荣与赵匡胤结义。当时辽国野心勃勃,整天挑衅不断。在对待外交政策上,柴荣相当硬气,向来就是你来我就打。所以这国家的军事从来就没有落下过。而这时赵匡胤,从一个小小带兵的,靠着积累军功,逐渐崭露头角。慢慢的爬到了柴荣都不得不重视的地步。再加上当时柴荣和赵匡胤一起,打了许多的漂亮仗,柴荣就更加器重起赵匡胤了。俩人在一起日子久了,相互间又都对脾气,所以后来柴荣就和赵匡胤拜了把子。相互之间称兄道弟了。而有了这层关系,赵匡胤在军中的声威也就更加盛隆了。柴荣即位之后,先后任命赵匡胤掌管禁军、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这也为后来赵匡胤夺取兵权奠定了基础条件。
4、后周皇帝柴荣托孤赵匡胤。后周皇帝柴荣做了六个年头的皇帝时候,在一次北伐的过程中,得了急病,不得不班师回朝,回去没多久就快病死了。当时赵匡胤被自己的义兄柴荣充分信任,所以柴荣临死前把兵权交给了赵匡胤,让赵匡胤辅佐自己的儿子,赵匡胤也答应了。 当时赵匡胤从来没起过谋反的念头。柴荣一死,当时柴荣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周恭帝。
5、陈桥兵变,赵匡胤登基称帝,建立大宋。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次日,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拥立他为皇帝。
这在当时来看是非常不地道的,虽然名义上是被士兵逼迫,黄袍加身,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这实际上是赵匡胤早有预谋,安排好的一场戏,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天下人的仇视,成为众矢之的,到时候再来一场十八路诸侯共伐叛贼的闹剧,恐怕赵匡胤也支撑不了。
因此,赵匡胤为了安抚人心,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之后,率军回到京城,对满朝文武大臣并无加害之意,对幼主和皇太后也非常的善待,并“勒石作戒”藏于殿中,告戒赵氏子孙任何时候,一定要保证善待柴氏子孙。宋朝历任皇帝即位时,都必须拜读这份遗训。因此也赢得了天下人的同情和理解,反抗的声音自然就小了些,如果当时赵匡胤头脑发热,将柴氏后人杀掉,不仅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而且还揭穿了自己黄袍加身被士兵逼迫当皇帝的谎言,更会受到天下人的唾骂,因此赵匡胤这一招实在是明智之举!
所以,纵观赵匡胤的发迹到坐上皇帝位置,郭威、柴荣可以说是对他有知遇之恩,再加上赵匡胤人比较厚道和安定人心、民心的需要,一定会善待柴家后世子孙的。当然了,历史选择了赵匡胤也是正确的,从他和平夺取政权、善待前朝宗亲遗臣;杯酒释兵权、平和削权显仁义;改革政治制度、实现权力的相互制约;善待文人、科举改革;励精图治、固农兴商等这些治国措施上来看,是一个伟大的开创者,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宋太祖登基后曾在皇宫发现周世宗的幼子,群臣劝他杀死婴儿,他是如何处置的?
平心而论,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王朝必然是盛唐,那么最仁慈的王朝当仁宋莫属。两宋享国319年,虽然军事上懦弱,但政治文化建设上是其他任何朝代所不能比拟的。特别是宋朝推行的文治国策,更是催生出一系列灿烂的华夏文明,培养出一拨又一拨文学大家。
仁德宋朝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夺取后周恭帝的皇位,建立起大宋。这种做法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弑父比赵匡胤的做法刚猛百倍不止,但能够像宋太祖赵匡胤如此善待前朝旧主的仁德君主,除了他,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帝王能够做到。
民间演义说,恭帝柴宗训的父亲周世宗柴荣原本与赵匡胤是结拜兄弟,在郭威执政期间,柴荣、赵匡胤、郑子明三人结拜称为后周三兄弟,作为郭威帐下的三大主力干将。论辈分,柴宗训也要管赵匡胤喊一声叔父。周世宗柴荣死后,选定赵匡胤为第一托孤大臣,赵匡胤却在显得七年(960),原本是要带兵抗击契丹和北汉联军,结果行至陈桥上演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陈桥兵变”。
铁券为证,厚养柴氏
虽然赵匡胤的帝位来的不正,但同样是谋权篡位的行为,却没有遭到后世指责。究其原因,主要是两宋一朝,赵氏对待柴家也算是仁至义尽。当年在宫中找到年幼的柴宗训,众臣们一再坚持一不做二不休除掉柴宗训,但是太祖皇帝只是将柴宗训降封为郑王,将房州作为封地,颁布免死金牌,厚养柴家一门。即使北宋开宝六年(973),已是郑王的柴宗训突然暴毙身亡,宋太祖仍然坚持赐给柴宗训“恭帝”的庙号。
这一点从小说演义《水浒传》中也能看到,小旋风柴进为了江湖义气上梁山,大闹一番宋朝的江山,等到梁山招安后,柴进正大光明地下山回到封地继续做自己的小王爷,平安无事享受原有的待遇。这要是换做任何一个朝代,朝廷必然会以此为借口,满门抄斩除去一块心头大患。
仁德遗风得以延续
严格意义上说,宋朝这种仁义治国,厚待世人,不滥杀的国风与其祖上的仁德家风有着莫大的关系。从一开始的陈桥兵变的约法三章“一小皇帝和老太后皆是我旧主,不得惊反;二众王公和诸大臣是我同僚,不得凌辱;三朝廷府库和老百姓家,不得侵掠”便可以看出这种仁德的赵氏风范。
其后300多年,宋朝朝廷只杀害过两个一品宰辅,张邦昌和岳飞,这一点比起汉明两朝实在是只有过之百倍,而无不及一分。
宋太祖赵匡胤确实不愧为一代雄主,虽然谋取柴氏的帝位,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是符合民心所向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毕竟五代十国割据纷争的乱世,需要有一位英武的明君圣主来完成华夏大一统,拯救黎民苍生于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所以,我们看待一个人或是评价一个帝王不应该以他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而应该长远地看待他做了哪些贡献,这一点才是读史的立场所在。
宋太祖登基后曾在皇宫发现周世宗的幼子,群臣劝他杀死婴儿,他是如何处置的?
一般情况下,新王朝的诞生,很可能意味着旧王朝皇族的灭亡。然而,当赵匡胤准备处决柴荣幼子的时候,有一个人挺身而出制止了赵匡胤的行为,这个人就是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的历史原型潘美。
公元959年四月,周世宗柴荣起兵北伐辽国,誓要收回幽云十六州。此次出征,进展顺利,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后周军队连克三关三州、十七县。
正当大家看到希望的时候,柴荣突然病倒了,无奈之下,柴荣只能返回汴京。
回京的路上,柴荣得到了一块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当时的殿前都点检是张永德,于是出于疑心,柴荣选择了更加信任的赵匡胤接替张永德。由此,赵匡胤掌握了亲军。
回到京城后,柴荣去世,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
面对孤儿寡母,手握兵权的赵匡胤不免动了心思,意欲登基大宝。但柴荣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如果强行篡逆,岂不是落得不仁不义的地步,让天下人诟病。
但思来想去,赵匡胤还是没有经受住皇位的诱惑。于是仅仅半年之后,赵匡胤和自己的亲信在陈桥驿上演一出双簧戏——黄袍加身。
兵变之后,本来北上抗敌的军队,瞬间成为了逼宫的士兵。为了活命,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迫禅位于赵匡胤。
禅位之后,赵匡胤将柴宗训移居到了城外天清寺,之后步入皇宫。
进宫之时,赵匡胤还带着自己的一班文臣武将,致使宫内女眷害怕不已,纷纷跪着迎接赵匡胤。
当时,赵匡胤看到有两个还梳着丱[guan]角的小儿,便询问宫人:“这两个孩童是谁呀?”
宫人回答:“世宗[柴荣]之子,纪王、蕲王。”
听到这里,赵匡胤转身问后面的大臣:“大家觉得应该如何处理这两个孩子呀。”
赵普已经揣摩到了赵匡胤的心思,仅仅对赵匡胤说了两个字:“去之!”后面的一众大臣为了表示效忠赵匡胤,所以纷纷迎合赵普,表示斩草必须除根。
赵匡胤看到这里,立刻吩咐左右,将这两个孩子提了出去,准备处理掉。
看到这个命令后,潘美表现出了不满;
惟潘美在后,以手掐殿柱,低头不语。——《默记》潘美与一帅在后,独不语。——《随手杂录》潘美毕竟是手握兵权的将领,所以赵匡胤看到潘美的表情后,立刻询问潘美的意见。但此时潘美闭口不言,于是赵匡胤只能放了两个孩子,并说;“夺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心呀。”
见此情况,潘美随即解释自己刚才的行为说:“臣曾与陛下一样,同为世宗臣子,而且深受世宗恩德,倘若我劝陛下杀其子,则有负世宗之恩。如果我劝陛下不杀,那么就是对陛下不忠。”
事后,赵匡胤将其中的一个孩子给了潘美抚养,这个孩子改名为了潘惟吉。另一名由卢琰收养,改名为了卢璇。
这件事记载于北宋王巩的《随手杂录》和王铚的《默记》之中,虽然不是官方正史,但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宋太祖登基后曾在皇宫发现周世宗的幼子,群臣劝他杀死婴儿,他是如何处置的?
赵匡胤不仅没有杀死周世宗的幼子,还将他送给一位开国名将收养,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名幼子长大成人后,还在宋朝混了个一官半职。
赵匡胤登基之后,在他的一番“好言相劝”下,年仅8岁的周恭帝柴宗训“主动”禅位,改称郑王,前往房州居住;13年后病逝,年仅21岁。
之后,赵匡胤在大臣们的前拥后呼下,兴致勃勃地来到了皇宫,想尽情地参观参观平日里没能游逛的深宫大院。
不得不说,深宫内的富丽堂皇和庄严气派,让他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顿感权力带给他的“无尚光荣”。
就在他悠哉乐哉的时候,忽然看到一位嫔妃抱着一个幼小的孩子从眼前走过,这让赵匡胤感到十分纳闷,他立即问道:“这孩子是谁?”
“他是周世宗的儿子”,嫔妃唯唯诺诺地答道。
赵匡胤听后,半晌没说话,他在考虑该如何处理这位年幼的孩子,如果杀掉,就会对不起周世宗,毕竟周世宗在世时,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提携之情;如果让他留下来,又怕为日后的赵氏江山埋下隐患。
就在模棱两可之际,赵匡胤问向身旁的赵普、潘美、范质等大臣:“你们看该怎么办?”
赵普足智多谋、手段强硬,在陈桥驿兵变和杯酒释兵权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的建议,赵匡胤多会采纳。
此时,赵普坚定地说了两个字:“去之!”
很明显,赵普的意思就是杀掉这名幼儿。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个提议是正确的,毕竟,斩草除根才能以绝后患。
可是,赵匡胤听后,似乎对这个提议并不满意,他将目光转向了身后的潘美。
这里所说的潘美就是影视作品《杨家将》中“潘仁美”的原型,只不过,影视作品中的“潘仁美”被过度丑化了。
此时,潘美站在后面,低头不语,似乎有什么心事。
赵匡胤只好点名问他,就算是这样,潘美也没有正面回答。
这时,赵匡胤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夺了人家的帝位,再杀人家的儿子,我不忍心啊!”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赵匡胤对待周世宗幼子的犹豫和彷徨,甚至,有些优容寡断。
当然,也可以说是仁义的一个方面。
既然“老板”这么说了,自己还有什么必要掖着藏着呢?
“臣与陛下曾经一起侍奉周世宗,如果我劝陛下杀之,就会负了周世宗;如果我劝陛下给人留条生路,必然会遭到陛下的怀疑”,潘美支支吾吾地答道。
赵匡胤听后,哈哈一笑,他认为时机来了。
“那就把他托付给你吧”,赵匡胤指着潘美说道。
“不过,他贵为前朝皇上的孩子,不可以做你的儿子,只能做你的侄子”,赵匡胤补充道。
这在王巩《随手杂谈》里,有明确的记载,太祖曰:
“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
于是,潘美就收养了周世宗的幼子,并取名为“潘惟吉”。
从此,赵匡胤对于此事再也没过问过,潘美也没有提起过,只是尽心将他抚养成人罢了。
这件事情虽然在王巩所著的《随手杂谈》一书中有详细记载,但是,此书距大宋建国足足有150余年,与欧阳修所著的《新五代史》有很大的出人。
根据《新五代史》记载,在陈桥驿兵变之前,周世宗共有4个孩子在世,分别是第四子周恭帝柴宗训、第五子柴熙让、第六子柴熙谨、第七子柴熙诲。
陈桥驿兵变后,周恭帝柴宗训“主动”禅位,改称郑王,前往房州居住,直至病死。
对于第六子柴熙谨,赵匡胤也没有杀害他,只不过在陈桥驿兵变的第四个年头,匆匆离世了,享年不超过10岁。
不过,对于赵匡胤是如何处置周世宗幼子的问题,却充满了重重迷雾,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写道:
“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柴熙让是老五、柴熙诲是老七,欧阳修的这句话,意思就是老五和老七下落不明,是死、是活没有定论。
在兵变中,难道这对难兄难弟被杀害了?并不见得。
因为在兵变之前,赵匡胤特意严令士兵不准乱杀,更不准滥杀,所以,周恭帝柴宗训和老六柴熙谨没有被加害,相反,还享受到了各种优待政策。
既然柴宗训和柴熙谨活了下来,那么,赵匡胤没有理由去杀害老五和老七。
既然赵匡胤没有杀害这兄弟俩,那么,他们能去哪里呢?
这在王铚所著的《墨记》一书里,有详细的记载,不过,这与刚才潘美收周世宗幼子为侄的事情有些出入。
话说陈桥驿兵变后,将士们拥护着赵匡胤进了城,此时,周恭帝柴宗训见后周大势已去,便乘坐轿子前往天青寺居住了。
赵匡胤来到皇宫后,后宫六院都来迎接跪拜,这时,一名嫔妃怀抱着两名年幼的孩子也来参拜。
赵匡胤对此感到非常意外,便问:“这是谁的孩子?”
“这是周世宗的两个儿子”,嫔妃答道。
赵匡胤听后,看了看周围的将士,略带怒气地说道:“此复何待?”
意思就是“还留着他们干什么?”
左右将士见“老大”发话了,岂能坐视不管?
于是,将两个孩子从嫔妃手中夺过来,提走了。
很明显,这是要斩草除根。
这时,赵匡胤看到了身后的潘美,他低头不语,只顾用手掐着宫殿内的柱子。
赵匡胤问潘美:“你认为这样不妥吗?”
“微臣怎敢认为不妥,只是这样的话,有些不安心罢了”,潘美答道。
这句话似乎提醒了一向声称以“仁义治天下”的赵匡胤,他赶紧命令将两人追回,并将其中一名幼子赐给了潘美,让潘美收养为儿子。
从此,赵匡胤再也没有提及过此事,全然有潘美将他抚养成才,并取名为“潘惟正”。
不过,蹊跷的是此书并没有记载另外一名幼儿的结局。
另外,这与之前的版本有两处不同的地方。
前者说是潘美收周世宗幼子为侄,这里是收他为子。
前者说是取名“潘惟吉”,这里是“潘惟正”。
可是,两个版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赵匡胤将周世宗的幼子送给了潘美,算是给周世宗留了个后。
周世宗的幼子是潘惟吉,还是潘惟正?王巩的说法是可信的
在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藏着一块《潘承裕及王夫人墓志》,根据墓志记载,潘承裕就是潘惟吉的儿子,潘夙的父亲。
像墓志这种随葬物品,一般只记载直系亲属,如果旁系特别有名,也可以刻记上,但是,前提是先介绍自己的直系亲属。
可是,潘承裕的这块墓志出人意料,他提到了自己的父亲是潘惟吉,也提到了自己的叔祖是潘美,自己的外公是王审琦,唯独没有介绍自己的祖父是谁。
另外,根据这块墓志记载,潘承裕是河南开封人,而根据《太宗实录》记载,潘美是河北大名人,两人籍贯完全不同,潘美又怎么能是潘承裕的亲叔祖呢?
因此,王巩所述“潘惟吉是周世宗的幼子,是被潘美收养为侄的说法”是有很大可信程度的。
赵匡胤为什么将周世宗幼子交给外姓人收养?为什么不找柴姓家人?周世宗的这些幼子,与周恭帝柴宗训不同;这些幼子只是周世宗的皇子,并不是皇上。
在陈桥驿兵变中,周恭帝与赵匡胤是主角,其余皆是参与者,甚至有些是无辜的受害者。
周恭帝将皇位拱手禅让给了赵匡胤,赵匡胤自然要加以优待这名“听话”的“前老板”,至于处理其他皇子的手段,无外乎有以下几种:
第一,留下。
如果留下的话,留给谁?最名正言顺的莫过于留给他们的母后符太后。
如此一来,赵匡胤就要给这些皇子们封官加爵,好好供养。而此时,周恭帝柴宗训已被封为郑王,再给其他三个皇子封官,将来再生下一堆孙子,柴家就会变得强大了,而朝廷内外还有一些拥护柴家的庞大势力;双方一旦结合,势必会威胁刚刚建立起来的大宋王朝。
第二,杀掉。
周世宗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
从一名小小的军官成长为殿前司的最高长官——都点验,赵匡胤只用了短短的6年,这全是依赖周世宗的提携和信任。
而建立大宋,赵匡胤又是采用的“禅让”手段;此时,杀害周世宗的儿子有损自己的名声,会倒逼那些反对势力聚集到周恭帝和符太后身边,如此就会威胁大宋的稳定。
第三,流放。
这一种方式不可取,毕竟周世宗的孩子年龄太小了,除周恭帝8岁以外,其余皆是2至5岁,一旦将之流放,他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养活自己。
倘若被外部势力收养,很不利于赵宋的发展。
留不能留,杀不能杀,流放不能流放,那怎么办?
那就找人收养吧,而且还要找外姓人收养;这也是继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之后,赵匡胤采取的另外一个高超手段。
既然是找人收养,为什么偏偏选择潘美?找人收养,目的就是尽最大程度减小柴氏后人的影响力,同时,又不被外部势力所掌控。
所以,此事,只能找自己人来干。
陈桥驿兵变时,诸如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义社十兄弟”虽与赵匡胤关系非同一般,但是,兵变之后,这些所谓的“义社十兄弟”已不被赵匡胤所信任,杯酒释兵权就是个鲜活的例子。
因此,赵匡胤不可能将周世宗的幼子交给他们收养。
根据王巩在《随手杂谈》中的记载:
“太祖无事时,常召潘美辈禁中议政,或与之纵饮,至令宫女解衣,无复君臣之礼!”
简而言之,潘美与赵匡胤的关系非同一般,况且,潘美非常有能力,常常能够超标准地完成赵匡胤布置得“作业”。
赵匡胤视潘美为自己人,因此,他将周世宗幼子放心地交给潘美收养。
同时,他允许潘美给孩子改姓为“潘”,如此,周世宗一脉就没有名义上的后代了,相当于分化了柴氏的势力。
更为重要的是,赵匡胤还注重了一个细节,他告诉潘美:“与尔为侄”,并不是与尔为“子”,这样又照顾了周世宗的颜面。
不得不说,这一计谋实在是太高了,与杯酒释兵权有异曲同工之妙。
潘惟吉后来怎么样了?在潘美的教育下,潘惟吉从小就注重礼法,行事也非常勤恳,曾被宋真宗任命为天雄军驻泊都监,可是,还等没上任,宋真宗又让他充当太常博士、直史馆乐黄目的副手,出使辽国。
可是,刚刚进入辽境,潘惟吉就突发疾病了,只能找人护送回家,刚刚抵达雄州就一命呜呼了。
纵观潘惟吉一生,时常以礼法约束自己,尽心尽力为大宋办事,朝廷内外都称赞他勤勉干练,但是,他并没有得到太大的重用。
他有一子叫潘承裕,又有一孙叫潘夙。
潘夙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此人文武兼备,常立大功,行事作风颇像其曾祖周世宗,当然,在潘美众多后人中,潘夙也是一名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可惜,他同样没有得到重用。
总结对于周世宗的幼子,赵匡胤非但没有杀害,还把他送给潘美收养为侄,一来是维护自己“仁义”的形象,“报答”周世宗的知遇之恩;二来,赵匡胤认为潘美是一名值得托付的大臣,将周世宗的幼子交给他,可以化解很多赵、柴和外部势力之间的矛盾;三是周世宗的幼子改为“潘”姓,可以分化柴家势力,维护赵宋的稳定。
不得不说,这是赵匡胤消除一切隐患的高明举措。
宋太祖登基后曾在皇宫发现周世宗的幼子,群臣劝他杀死婴儿,他是如何处置的?
宋太祖赵匡胤在发动陈桥兵变后,带领着一大堆文臣武将来到后周的皇宫里面巡查。在巡查的过程中赵匡胤看到一个嫔妃怀抱着一个小孩,于是派人上前询问这个小孩是谁,旁边的宫人说:这是周世宗柴荣的幼子。赵匡胤询问部下的意见,赵普等人都说:一定要杀了他。赵匡胤对身旁的将领说:那还留着干什么呢?部将们都准备动手,唯独潘美和另一个将领一言不发。潘美用手掐着柱子,赵匡胤问潘美为什么不说话,潘美害怕得罪皇帝,始终不肯开口。
赵匡胤对潘美说:我夺去了后周的江山,再去杀死周世宗的儿子,实在是于心不忍。看到皇帝已经表态,潘美才开口说:我和陛下(赵匡胤)都曾经是周世宗的臣子,如果劝说陛下杀死这个孩子,对不起周世宗对我的恩情,如果劝说陛下放过这个孩子,陛下肯定会怀疑我有二心。赵匡胤是周世宗一手提拔上来的武将,想起来周世宗对自己的恩情,赵匡胤决定放过这个孩子。于是赵匡胤对潘美说:周世宗的儿子不能做你的儿子,这个孩子赐给你做侄子。潘美就把这个孩子领回了家,赵匡胤也从来没有再过问过孩子的情况。
由于潘美没有兄弟,这个孩子最终成为了潘美的养子,取名叫潘惟吉。潘惟吉长大后深受宋真宗的重新,是宋真宗时期的朝廷名臣,在朝廷里面颇有好名声。潘惟吉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也都在宋朝做官,潘美收养潘惟吉的事迹,就是潘惟吉的后代说出来的。在潘惟吉的儿子潘承裕的墓志铭中,只提到潘承裕的叔祖父是潘美,没有提到祖父是谁,这个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件事的真实性。潘美能够在危难之际冒着生命危险救下故主的儿子,虽然算不上忠臣,但是也称得上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大臣。
然而在小说《杨家将》中,为了凸显杨家将的主角光环,潘美被丑化成为了一个卖主求荣的奸臣形象,在后世留下了骂名。历史上的潘美是北宋初期的名将,为北宋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北宋大臣中和赵普、曹彬等人齐名。朱元璋认为潘美能够和陈平(刘邦手下著名谋士)、冯异(刘秀手下悍将)相提并论,历代历史学家也都认为,潘美的功劳远胜于杨业(杨继业原型),是北宋初年仅次于曹彬的第二号大将,是曹参和秦琼一样的人物。历史上害死杨业的人是王侁,在杨业战死后,王侁被流放边疆,潘美受到牵连被降职三级,并且在第二年去世。潘美去世后,北宋给了潘美极高的尊重,给潘美加上了“武惠”的谥号,并且给予了潘美配享太庙的资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