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被皇帝赐死还要谢恩?
先说一个被赐死、但不谢恩的例子。
南朝宋明帝时期,宋明帝刘彧的身体不好,担心自己死后,幼小的儿子会被自己的兄弟们篡权,于是开始诛杀兄弟。
建安王刘休仁过去和刘彧的关系不错,刘彧能登上皇位,刘休仁出了不少力,但刘彧也不放过他。
泰始七年五月,刘彧召刘休仁入宫议事,故意拖到很晚,然后告诉刘休仁,今天晚上就住在尚书省,以便明天一大早入宫,接着谈事。
当天夜里,刘彧派人“赍药赐死”,就是带着毒药去逼令刘休仁自尽。刘休仁大怒,大骂道:“皇帝得天下,是我出的力!这样诛杀兄弟,刘宋的江山能够长远吗?”
骂也没有用,他必须得死。
再说一个被赐死而谢恩的例子。唐高宗死后,继位的是唐中宗李显。后来皇太后武则天废掉自己的儿子李显,另立儿子李旦为皇帝,但她一直大权在握。
垂拱三年四月,凤阁侍郎刘祎之私下里对凤阁舍人贾大隐说:“皇太后废掉了昏庸的李显,另立了贤明的李旦,皇太后就不必临朝称制,不如返政给李旦,以安天下之心。”
结果贾大隐把这些话告诉了武则天,武则天很生气,说:“当初是我引荐了刘祎之,现在他却背叛我!”
后来武则天找个借口,把刘祎之“赐死于家”。刘祎之临死前,沐浴更衣,神色自若,提笔写了一份几页长的谢表。谢表的内容,即是感谢武则天,同时又表明自己的清白。
赐死,是给死者保留尊严的一种死刑。从结果上看,赐死和死刑是一回事,都是结束受刑者的生命,但执行的过程有差别。一般是皇帝派使者带着毒药或者帛带去见被赐死的大臣,让他自己服药或者自缢。有时候,是让罪臣自己选择死法。所以,从形式上看,被赐死的大臣其实是自杀,只不过是被皇帝下令自杀的。
比起被捆绑起来、押赴刑场,当众斩杀,赐死要仁慈一些,体面一些,死亡的地点一般是在家中或者狱中,不是公开执行。
从刑罚的角度看,赐死要比斩刑轻一些,比谴戍重一些。被赐死的大臣和皇帝之间,还不是深恶痛绝的关系,所以刘祎之在死前会写一份谢表。
谁都不愿意死,这时候的感谢,并不是真心的,有许多现实的或者名誉上的考虑,各人的情况都不相同。
有的人谢恩,只是想让自己显得更体面、更有尊严。但也有人会像刘休仁一样,不但不谢恩,还会痛骂。
为什么古代被皇帝赐死还要谢恩?
古人被皇帝赐死了,非但不谢恩,还指着皇帝的鼻子破口大骂,估计你一个人死了不算,还得诛连九族,原本你一个人死就没事了,结果稀里哗啦的把你家邻居都给牵连了。
绝大多数情况下,古代的臣子也好,还是某些地方的官员也好,再不济封疆大吏也罢,一旦被皇帝赐死,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会把自己的帽子拖在一边,然后边哭边说:谢主隆恩。
那一些小伙伴可能就好奇了,拜托,皇帝都要杀死你了,甚至刀都抽出来了,这个时候你喊谢主隆恩有什么用?你还指望着皇帝听到这句话之后特别开心,直接就哭了出来,然后说:爱卿你不用谢我,咱们一块好好活着吗?
当然不可能,但凡皇上要杀某一个边疆大臣,那都是左思右想,不一定思考了多长时间的,那都是整个朝廷的政治局势的相互之间的掰手腕,这种情况之下,你谢不谢恩好像没有什么意义,真的如此吗?绝对不是。
第一点,被皇帝赐死,这绝对是一项无上荣誉别的不多说,先来做一个最简单的假设:比如在明朝的时候也好,清朝的时候也好,有一个小偷,他犯了最大恶极的处罚,然后整个天下都不能容忍他了,老百姓天天戳他的脊梁骨,这个时候经过官府的审判决定,必须判处他死刑,并且是立即执行。
那这个时候请问会不会有一个太监跑到皇帝面前说,在某一个村子里面有这样一个小偷,今天被判处死刑了,指望着你能够赐他死刑,可能吗?当然不可能,拜托,指望着让皇帝给一个小偷赐死,那这个小偷得多有面子啊?就是飞天大盗也不可以呀。
所以在古代的时候,但凡是能够被皇帝赐死的人物,没有任何一个人物是简单的,换句话来说,他们要么是和皇帝的关系特别的密切,要么就是朝中的重臣,要么就是超级超级有影响力的人物,除了这些人物之外,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物死也就死了,皇帝才懒得关心这件事情呢。
毕竟,整个朝廷需要面对诸多的问题,皇帝也是,压力这么大,他总不可能管一个小偷的死活吧。
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嘉庆皇帝在自家老爹死了还没半个月的时候,直接就把和珅给控制住了,并且要求和珅去给自己老爹去守灵,名义上来说是守灵,但背地里嘉庆皇帝就把和珅的底儿摸得一清二楚,没过多长时间,就直接给他一条白绫,然后告诉他:好,你现在可以死了,我现在要赐你死。
那么死的过程当中,嘉庆皇帝有多说什么吗?没有,皇帝什么都没有说,就这样很简单的一个动作,但同时如此简单的一个动作背后的政治角逐可想而知。
和珅是谁?和珅是乾隆年代只手遮天的人物,是乾隆皇帝最为信任的人物,整个朝廷臣子当中,除了阿贵能够和和珅掰手腕之外,其他任何人见了和珅,估计都得让步三分,哪怕是宰相刘罗锅。
第二点,赐死,一般不是株连九族古代的时候很少会出现株连九族的情况,当然也并不是没有,比如明朝的时候就出现了好几次,甚至还有一次是株连十族,当然株连十族,这件事情本身在历史当中就是一个谜团,其具体执行如何以及在具体执行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咱们暂且不谈,待会再来谈一谈。
株连三族或者株连九族,一旦遇到这种情况,那不好意思,你一个人犯了事,整个家族就没有了,换句话来说,斩草除根,那么株连三族或者株连九族的时候会被赐死么?有这种情况但基本上很少,一般株连三族或者株连九族,往往是某个人犯了一个人神所共愤的事情,在古代很难找出这样的事情来,为数不多的可能就是密谋造反。
一旦与造反相关,要么株连三族,要么株连九族,那在株连九族的时候皇帝还会赐死吗?肯定不会啊,因为这种人皇帝巴不得他们马上死,碎尸万段,剁成稀巴烂,在这种情况之下,皇帝一般是直接下命令要求逮捕他们,然后全部处决(一般是秋后)或者立刻处决,把他们全家凡是有关联的统一问斩,这种情况下也就不存在赐死的情况了。
第三点,赐死,大概率是个人死亡好的,说来说去,其实我们就明白了,古代皇帝一旦赐死某一个人,往往也只是这一个人而已,不会关联到这个人的亲友,明白是什么意思吗?举个简单例子,朝中的一个臣子做了很多错误的事情,大家都在弹劾他,那皇帝也实在忍不了了,如果再不处罚这个臣子的话,人神共愤。
于是皇帝想来想去只能把这个臣子给赐死,但是他赐死这个臣子归赐死这个臣子,他不会动臣子周边的人,那么这种情况之下赐死也就名正言顺了,而且赐死一般不是小毛贼,也不是九品芝麻官,往往是在朝廷当中有过大贡献,并且和皇帝还有恩情的。
你对皇帝有恩情,才会以这样至高无上的死亡方式来给自己心爱的臣子,而这个时候臣子们对皇帝表示谢主隆恩无非就是两方面的含义。
第1点,臣子仍然感恩着皇帝。
说白了如果是个普通臣子,说杀也就杀了,说那么多的废话也没啥用。皇帝通过赐死的方式来给这个臣子安排后事,那就意味着这个臣子对于皇帝而言还是有人情的,而古代最为难得的就是知遇之恩。
简单说,那就是皇帝喜欢我、认可我,他知道我的能力并且重视我,但是因为我做的一些事情让皇帝不满意或者让皇帝为难了,才最终导致这个局面。那在这种情况之下,臣子打心里还是感谢皇帝的,既然感谢皇帝,那么接下来一切的事情几乎是顺理成章的。
第2点,臣子也得为自己的家人想一想。
那如果皇帝说了要赐某个臣子死,那这个时候臣子就说了一大堆的脏话,甚至把皇帝的祖宗三代都挨个骂了一遍,并且告诉这个皇帝:我辛辛苦苦为你付出如此多的时间精力,到头来却落了这么个结局,我打心眼里瞧不起你。
那这个罪臣说完这句话之后会怎么办?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皇帝之前对他的恩情将会荡然无存,这个时候的皇帝就想赐他一个人死,是不是太便宜他了?他肯定做过其他的对不起我的事,查,严查,可古代最怕的就是这件事情,没什么毛病也能查出毛病来。
而一旦这样的话,保不齐就是个诛连三族或者诛连九族,好家伙,原本只需要自己一个人死就行了,到头来自己全家都得跟着自己殉葬,那岂是一个苦字能够比拟出来的,所以绝大多数的臣子一旦被皇帝赐死,十有八九都都需要谢主隆恩,如果你不谢主隆恩的话,后果一般人也承受不了。
最后再说一点:但凡是被皇帝赐死的,一般死的都比较体面,最起码能够留个全尸,比如和珅被嘉庆皇帝赐死了,一根白绳子自己上吊,上吊了之后就走掉了,最起码尸体还在,而古代的时候皇帝赐你死,你就再不想死,最终的结果也是必死。
那既然都是非死不可了,那还有必要把皇帝大骂一通吗?没有必要啊,能够好好地死,最起码对自己来说也是福分或者造化了,总比五马分尸要好得多吧?一切都要干脆利落,只有干脆利落,自己死之前少遭点罪,那比什么不好?
除此之外,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我反而没有讲,刚才一直说重要重要,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当中有一点,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臣之间的关系在儒家文化当中形成了一个非常诡异或者说非常稳定的结构,那就是皇帝让一个人死,你必须得死,不死还不行,天下人会唾弃你。
至于这个儒家文化我就不多讲了,反正简而言之,古代皇帝赐死臣子之后,臣子们不感恩者多的是,但是更多的是谢主隆恩。没有办法了,反正都走到这一步了,我就算不谢主隆恩,我也得死呀。死不死不是我说了算了,那这样的话,还不如双方之间留下最基本的颜面。
为什么古代被皇帝赐死还要谢恩?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是什么人都能被赐死的,要有一定身份才可以。
比如慈禧太后的第一个敌人肃顺,他也是爱新觉罗家族成员。他的先祖济尔哈朗是八大铁帽子王之一,肃顺也是根正苗红,地位极高的皇族成员。
然而,慈禧政变后下令,载垣、端华赐死,肃顺斩首。
赐死的2个人,载垣是怡亲王,端华是郑亲王,都是铁帽子,地位很崇高。
虽然肃顺是端华的弟弟,但并不是亲王,没有必要优待。
而且肃顺是八大臣之首,慈禧最恨他。
所以最终载垣、端华都被赐死,载垣比较硬气,自己悬梁自尽了。端华事到临头下不了手,一不敢上吊,二不敢喝毒酒。等待回报的侍卫等不及,冲进去将其用桑皮纸捂住口鼻,活活捂死了。
肃顺可就惨了。这人性格固执,被押解到法场一路破口大骂慈禧,刽子手用刀割了他半条舌头。
到了斩首的时候,刽子手让他跪下谢恩,肃顺就是不跪,被用铁锤砸坏了膝盖才倒下。
所以,赐死其实还是优待。
因为古代死刑都有示众的意思。肃顺堂堂朝中一品大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死前被押在囚车里面游街示众,还有群众对他丢垃圾、辱骂。
最后被割了舌头、砸坏了膝盖,还没斩首就半死了。
而且斩首以后,按照规矩还要将人头举起来,给四周群众看看。
而斩首还算是最人道的死刑,毕竟一下就死了。
其他诸如凌迟、分尸、杖毙等等,死前犯人都要惊呼狂叫的惨死。
以凌迟为例,洪秀全的儿子幼王被抓住后凌迟,不但死得很惨,一直惊呼狂叫,连凌迟下来的人肉片,都被高价买走了用作药引。
而赐死最低程度,第一不要示众,自己在家里或者监狱里面就死了,不用受辱;第二无论是上吊还是毒酒,好歹留个全尸。古人对于全尸要求很高,认为死无全尸灵魂就不能投胎转世;第三上吊、毒酒或者匕首资金,痛苦都比较小。比如上吊,勒住脖子以后,人其实很快就会断气,痛苦时间很快。毒酒虽然死亡较慢,但剂量足够大的话,喝下去很快会失去知觉而死。
那么,虽然被赐死的人都心有不甘,内心都是骂皇上的,往往也会谢恩。
因为皇上没有公开处决你,也算优待了。
为什么古代被皇帝赐死还要谢恩?
死,对于一个人来说,总不是什么好事。但由于社会地位不同,每个人犯法以后的死法是不一样的。
被赐死这种待遇,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的,得有某些资格、地位、条件才可以。因此才会有被赐死谢恩的现象。普通人或者低级官吏,你想被赐死都不可能。因为你没这个资格。
一,赐死是古代君主社会一种制度赐死制度,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社会特有的一种对身份特殊的人(贵族、大臣、奴婢或妃嫔等)采用的制度。它产生于商代,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始终,一直到晚清才结束。
其方式有赐毒酒、赐剑、赐绫、赐绳等物,由其自杀。
赐死作为对特权阶级的优礼,实施在大臣等人的身上。这种制度之所以从出现一直伴随君主专制社会的始终,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君主专制的独裁政体,巩固了君主权力,体现了等级制度的特权。
但是君主赐死实施的随意性,皇权至上的权威性,也使得大臣们不得不处处小心谨慎。既有其积极性,也不利于大臣们的行政主动性。
同样,皇帝可以赐死他人,但皇帝如果不孝,或者对太后不尊,作为比皇帝更高级的太后也可以赐死皇帝。
当然,太后们一般是不会这么做的,因为母性使然,皇帝毕竟是她的儿子,就算皇帝有诸多不对,她们也不会那么狠心。
赐死制之所以一直存在,从古至清末结束,没有一个大臣对赐死提出过异议,始终是默认。原因是:它符合君臣伦理关系,大臣们在心理上容易接受;大臣处于享受特权和维护人格尊严的意识,也愿意被赐死。
也就是说,君主把赐死作为巩固权力的工具;大臣把接受赐死作为忠君的表现和保持人格尊严的方式,甚至视为是只有亲贵才拥有的特权。
双方都抱有不同的动机,并从中得到实际的利益和精神上的安慰。
二,赐死是死刑的另外一种方式赐死制度是一种死刑。但它是死刑的另外一种特殊方式的实施。这种死刑执行方式,从没有被列入历代朝廷的典章制度里。故此,它不算是国家的正式刑律。
如果把赐死列入国家正式的刑典中,“大夫”们犯法,就必须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罪名,那么,这些“大夫”们,就得和普通百姓一样,背上一个永远清洗不了的罪名,这不符合朝廷优礼大臣的意义、作用,同时也违背了封建社会“刑不上大夫”的初衷。
假如把赐死制度列入国家正式的刑典,就会束缚住帝王的手脚,满足不了帝王“想要谁死,谁不得不死”的愿望,损害了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因此,皇帝们不会把赐死制列入朝廷正式刑法中,可以随心所欲使用它。而作为被赐死的对象,大臣们也愿意接受这种惩处方法。
另外,赐死,作为一种死刑处理方式,还有一个特殊性,就是它既没有相对应的罪名,也没有特定的范围。故此,皇帝们使用这项惩处方法时,可以随心所欲。
数千年来,被赐死者的罪名五花八门,如“谋反”、“秽乱后宫” 。即使有些算不上什么重罪的,也可以随意编排一个罪名,“骄矜”、“牟利营私”、“失职”、“争权” ------反正只要皇帝认为这人该死,就都可以赐死。比如给岳飞的罪名,就是“莫须有”,意思是可能有,先杀了再说。
三,等级制度的变异方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和人的社会地位是不同的,等级也不一样。有的人生下来就是富贵命,他的社会地位就比一般人高一等。比如生在皇族、官宦之家。而大多数人,都会出生在平民之家。
在我国,早先一直有一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说法。或许它的原意并不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理解的那样。但是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的确一直存在着这种现象:一般的老百姓(庶人)没有资格受到礼遇,高官(大夫)有权力不受刑法约束。
比如同样是犯了重罪,必须受到杀头惩处的时候,普通老百姓会被判处死刑,拉到一个常常杀人的地方(如北京菜市口)处斩,让所有想观看的人观看行刑现场,以达到震慑犯罪的目的。
但是,“大夫”犯了重罪,那就不是犯了刑律里的重罪了,是因为皇帝认为他该死。
他必须被杀头的时候,也是由皇帝出面“赐死”。相当于后来的内部处理。
尽管同样是死,但死和死的方法、待遇是不一样的。拉到杀人现场,由刽子手杀了,不仅杀了你这个人,让你身、首分离,没了全尸,还损害了你个人、亲属的名声。而且这种“死刑犯”的罪名,你和你的家属永远也洗脱不了。
可那些“大夫”的死,就不同了。赐死,就是不用拉到万人观看的杀人现场,由皇帝赐给你一碗毒酒,或一条白绫,让你悄无声息地死在自己家里。外界没人知道你犯了什么罪,也没人知道你什么时候死了。
当然,你可以谢恩,也可以不谢恩,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不过,你谢恩和不谢恩,很可能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和结果。
你为什么要谢恩?因为你五尺高的汉子,一百多斤的人了,你又不傻。皇帝赐你死,你谢恩不谢恩,也都得死。你被赐死了,不仅保全了你的名声,留了你的全尸,而且还有一个好处,家里所有人都不用因为你所犯的重罪受到进一步的处罚了。你为什么不谢恩?
你难道自己要死了,还非得把全家人拉上,和你一起死吗?
被赐死的犯人在自杀时谢恩,监视犯人死亡过程的这个官员(一般是宫廷宦官),他会回去向皇帝汇报。皇帝听说你死了,一般来说,心里都会产生不忍,毕竟以前你也给皇帝效劳过,皇帝不会忘记你的功劳。
现在,你死了,皇帝兴许因为你的罪责准备继续追究、惩处你家人的念头也会动摇。
假如犯人不知死活,蛮横无理地说:“皇上让我死,我为什么还要谢恩?你告诉皇上,我cao他祖宗!”你看看皇帝会怎么对付你的家人?不灭了你三族都对不起你!
四,被赐死的“大夫”们我们在许多影视剧里看过这样的场景。和珅被赐死,尽管心里异常不舒服,但脸上还是带着笑容——尽管这笑容是凄惨的。因为他明白,皇上赐死他一人,这是一种特殊的待遇。他的家庭也就因此保住了,他家庭其他成员就不用为他所犯罪责付出代价了。只要一人死,换得全家活,何乐而不为呢?
跟和珅一样,被赐死的官员还有很多:
春秋时的吴国大夫伍子胥,春秋时期的越国大夫文种,战国时期秦国的战神白起,南北朝的梁朝中书令沈众,北齐宗室名将、兰陵王高长恭,西汉开国大将韩信,南宋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明朝开国功勋李善长、冯胜、傅友德、廖永忠、赵庸,清朝的大将军年庚尧等。
《史记》作者司马迁本来也是要被赐死的,但他情愿以宫刑代替死刑,故此留了一条命。
除了被赐死的官员,还有被赐死的皇帝、后妃,如秦二世胡亥、晋安帝司马德宗、晋恭帝司马德文等。
你看看上面这些被赐死的人,哪一个不是“茅房拉屎脸朝外”的人?他们有好人,也有坏人。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不是普通老百姓。
五,结论凡是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知道万人观看的杀人现场。所不同的是,封建社会是用鬼头刀砍头,后来是用枪毙的方式击穿头部或胸部。
那些被公开处决的犯人,哪一个会谢恩呢?他们一般都是面如死灰,双腿瘫软,而且大多数大小便早已失禁了。
当然,我们也看过影视剧里的犯人,他们大多都非常亢奋,有的还在高喊:“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至于其真实性究竟有多少,和本文无关,这里不讨论。
可见,被皇帝赐死,那尽管算不上什么好事,但至少是一种地位特殊的待遇、象征。说明你生前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和皇上的关系曾经非常亲近。皇上还是顾念着你以前的一些好处,不忍心用太恶毒的方法惩处你。否则,皇帝会说:“殿前武士,杖毙!”“推出午门,斩首!”或者是:“金瓜武士,砸死他!”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被皇帝赐死的。那得有一定的身份、社会地位;而且,你在皇帝面前以前必须是红人,皇上认为你必须死,但心里多多少少还有些不忍心,你才有资格被赐死。
可见,被赐死,那是一种特殊待遇,皇帝给你留了很大的面子。故此,你只要不是傻子,你肯定会谢恩。
一个普通人犯了重罪,不可能由皇帝赐死,而是以一种非常粗暴野蛮的方式砍头。皇帝认得你是谁?他既没必要给你留面子,也不需要对你客气。
(提个不成熟的建议,点个赞再走呗?)
为什么古代被皇帝赐死还要谢恩?
在过去,一个人如果被皇帝赐死,据说还要向皇帝谢恩,真的是这样吗?被杀了还要要感谢?为什么呢?
我想这个事应该是真的,但主要是对犯罪的官员而言,就是说在朝上当官的人才会被皇帝赐死,那肯定是要说谢恩的,而普通百姓就不行了,级别够不上呀,是不会被皇帝用赐死的方法处死。下面我就来讲讲为什么官员被赐死时要谢恩。
一、忠君思想使然
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君臣关系一直为当政者重视,这是所有关系中第一位的,这就是政治。
古代的三纲五常中的“纲”就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就是说作为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所以,“君为臣纲”就是国君与臣子关系的准则。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没有民主可言,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而臣子只能服从,对皇帝效忠,“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就是愚忠。
“赐死”做为古代皇帝对犯罪大臣的一种“恩泽”一直被延用着。犯了罪,就要受到惩罚,犯了死罪,要由皇帝来下令,皇帝下令处死就是“赐死”,处死也是承受了皇帝大恩大德,更是显得皇家对司法的一种独断专行。
所以,这些犯了罪的官员,被处死尽管心里不愿意,也不想去死,但能被皇帝赐死就是一种“荣耀”,面对这种荣耀那就一定要谢恩。
二、为了保住家人的命
过去,对犯罪的惩罚是很重的,有的株连九族,有的一人犯罪,家人都要被流放或为奴。
被皇帝“赐死”的人自知死罪难逃,自己只有感恩皇上,如果自己不感恩,激怒了皇帝,说不定就会拿家里的人开刀,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这些犯罪的人为了家人不受过多的牵扯,被抓后,大多全部招供,祈求原谅,祈求放过家人,让说什么说什么,很是配合。对赐自己一死也是磕头,谢皇上隆恩。
三、真的有罪,真的谢罪
在古代,能够被皇帝“赐死”的人,大部分都是身居高位的人,也是被确定是真的犯了罪的,而且罪行不小。
这些高官厚禄的人犯罪后,痛定思痛,想起皇恩浩荡,自己辜负了圣上的栽培,心里后悔死了,但一切都晚了。
可以说这部分人不多,能够认识到自己罪恶的,真正认罪的人更少。但面对皇帝对自己的赐死,是真心接受,自求一死来抵自己犯的罪过。所以,他们是真心谢恩的。
四、希望能留个全尸
被皇帝赐死还说“谢恩”的人,虽然内心里不情愿,但在当时各种残酷的刑罚侍侯下,如杖毙,凌迟处死等酷刑,内心也是非常恐惧的。
而且过去的人迷信,就是死也想要个全尸,这样,将来在阴间也好能投胎人间,如果被大卸八块,就会成为孤魂野鬼。
所以,在听到皇帝的赐死时,不管愿意不愿意,嘴上还是要感谢皇上,目的是希望给自己留个全尸。
自己被赐死,心里不服,还反抗,也不谢恩,不给皇帝面子,把皇帝的权威不当回事。那么,他可能就要面对更加残忍的处死方式,说不定还会牵连家人。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古代被皇帝赐死还要谢恩?
在古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有读者会奇怪,既然皇帝要取你性命,为何还要反而对皇帝谢恩呢?
因为总体来说,对于犯了死罪的人,被皇帝赐死,属于皇帝干预司法,法外开恩的行为。尽管有时候被赐死之人并不想死。相比之下,被皇帝下诏投入监狱,然后严刑拷打,最后判死刑,在公共地点示众行刑。被斩首,腰斩,甚至陵迟。以这样的方式,犯人所受的凌辱与痛苦,要远大于被皇帝赐死。
首先,就赐死对象来说,普通百姓,一般是没有资格被皇帝赐死的。因为皇帝不会过问,或者干预普通司法审判。举个例子,汉武帝的舅舅田蚡当丞相时,想收拾和他有恩怨的灌夫。灌夫当时已经没有官职,闲居在长安。田蚡向皇上说灌夫老家在颍川,十分横行,百姓都受其苦。请求皇上查办。皇上说:“这是丞相的职责,何必请示! 能被皇帝亲自过问案情的,一般都是王公贵族高官亲信之属。就像需要皇帝下诏,才能逮捕收压两千石高官的诏狱,即是一例。
其次,被皇帝赐死的方式,一般有赐剑,如白起;赐毒酒,如贾南风;赐白绫,如和坤;汉代也有皇帝赐大臣美酒与黄牛,暗示大臣自杀的事例。被赐死的地点,多是在狱中,或者家中。中国古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些赐死的方法,有罪之人可以保留全尸,而且不必在公众场合示众,王公贵族的最后一丝也颜面得以保留。 而普通犯人被判死刑,行刑方式及地点,多是在闹市区斩首,腰斩,甚至陵迟千刀万剐。罪大恶极之人,甚至尸体弃市,首级高悬。两者对比,被皇帝在私下赐死,留个 全尸,对于有罪之人,已经是很大的恩惠了。
再次,就波及范围来说。如果王公贵族高官亲信,被皇帝赐死。一般惩罚对象,只是被赐死的其人自己而已。而其妻儿亲友,多可以得到保全,最起码性命不会受到太大牵连。除非皇帝对其有深仇大恨,或者涉及到政体变更,必须要对其斩尽杀绝。而古代普通获罪之人,轻者自己送命,重者牵连眷属,被夷三族,夷九族。甚至如方孝儒一样被夷十族。而其妻儿子女,牵连重的,一起被夷族弃市。轻者收编在狱,发配远方。或者被当作奴婢卖掉,甚至直接被送到青 楼窑子,世代不得脱离户籍。《绣春刀》中,刘诗诗演的周妙彤,即是受父亲牵连,从小被送入官方妓 院教坊司。最后沈炼托人拿到刑部尚书的钤印,才帮她赎身,从教坊司除籍。
皇帝下诏赐死某人,基本上属于法外开恩的行为。不则大可下诏投狱,严刑拷打,然后斩首弃市。被皇帝赐死,留个全尸和颜面,家人不受性命牵连。相比之下,死刑之人自然会叩谢皇恩。
当然,也有不情愿被赐死,嘴硬不服软的人。基本上是权利斗争的失败者,这样的人只是少数。很多王公贵族即使争权夺利失败,被迫赐死。出于自身的素养,以及担心家人的牵连,也不会嘴硬不服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