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贾府,最终是如何败落下去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贾府的衰败,通过几件同太监的小事就能看得出。
书里面中后期,提到太监来贾府敲诈的事情。
先是周太监来借1000两银子。
要知道,1000两银子并不少,贾家女眷每月零花钱不过2两银子,大丫鬟才1两。
而宁国府的田产管家乌进孝,一年上交的白银不过5000两,而他管理的土地上的佃户,至少上万人。
夸张的是,贾琏明明同意借了,其实就是白送,只是略微犹豫了一下,周太监竟然不高兴。
而另一个夏太监,不但之前就从贾府敲诈了1200两银子,甚至买房缺点钱,就派个小太监来敲诈200两银子。
这个行为,比周太监敲诈巨款更夸张,摆明了将贾府当作提款机了。
换句话说,我们知道这两个太监敲诈的银子,就有2400两,对贾府来说也不少了。
要知道,老色鬼贾赦,买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小妾,也不过花费800两。
而周太监、夏太监其实都不是什么位极人臣的太监。比如夏太监,只是传传皇上、娘娘的口谕,真正大太监是不会这么跑腿的。他们应该只是普通大太监而已,有一些权势。
他们都敢公开这么敲诈,就可以看出来贾府已经今不如昔,没有什么势力。
但这还没完,我们通过贾珍向大太监戴权为儿子买官,就更好的看出来了这一点。
贾珍为了葬礼好看,就向戴权为贾蓉买官。
要知道,戴权才是货真价实的大太监,是掌握实权的人,估计也是皇上宠爱的亲信。
他年龄很大,同贾家是多年的交情,应该至少同贾代善、贾代化是平辈的交情。
而戴权嘴上说的很痛快,好像是看在以往交情上,不卖给永兴节度使的儿子,反而以1200两卖给贾珍。
戴权还说,这个五品龙禁尉,也就是名义上的御前侍卫,卖给襄阳侯兄弟老三是1500两,说明是优待贾府了。
而戴权还让贾珍直接将银子送到自己家里,也就是防止户部的官员才索要贿赂。
看看,似乎事事都是为贾珍考虑,非常够交情。
但葬礼上,贾蓉的头衔只是一个“后补龙禁尉”。
大家稍微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后补官员和现任官员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九品芝麻官》里面,周星驰就是后补知县,只有9品。而那个陈县令,才是正派县令,七品官。在县里面,为什么老百姓都敢狂骂周星驰,却不骂更黑的陈县令?
因为周星驰是后补的,地位低下,只是县令不在的时候临时代理,并没有什么实权。而陈县令才是朝廷命官,手握本县大权,老百姓不敢公开得罪。
道理也是一样,这个“后补龙禁尉”其实是打打打了折扣的。
也就是说,龙禁尉本来有300人,只有某一个人因为犯罪、死亡之类挂了,空出一个名额,贾蓉这个后补龙禁尉才能转正。
而戴权本来说的是:事倒凑巧,正有个美缺:如今三百员龙禁尉缺了两员。
这厮压根没说是后补,只说是现任。
那么,试问后补、现任的捐官能够是一个价格吗?
所以,戴权几乎是摆明了坑了贾珍一下,贪了不少银子。
而贾珍连屁都不敢放一个。
为啥?
当时贾府其实已经大不如前,权势大大减弱,万万不敢得罪戴权这种人。
戴权可是很嚣张的,永兴节度使类似于今天军区司令员,可是掌握一方兵权的大将军。
虽然清代驻军不能干涉地方行政,不是唐代那种土皇帝,节度使也相当了得了,放在今天至少是上将军衔。
然而,在戴权嘴里,这就是一个冯胖子,还懒得搭理他。
而戴权嘴里的户部堂官老赵,肯定就是侍郎之类,是朝廷一二品的大员,货真价实的中央高官。然而,戴权根本不将他放在眼里。
通过这三个太监,我们发现贾府的失败之处。
其实,真正需要巴结的,应该是戴权,至于周太监和夏太监则没什么了不起的。
因为戴权的权势太大,对于宫内大小事情应该都是知道的。至少戴权愿意帮忙,最低程度贾府可以掌握宫内和皇帝本人的政治动向。
至于周太监和夏太监则没什么了不起,没必要认真对待。
然而,贾府做事颠三倒四,戴权亲自出马,才骗到贾珍1200两银子。自然,这1200两银子,戴权也不可能独吞,要留几百两上缴国库,还要分一些给户部的贪官。
而夏太监、周太监,随便就从贾府敲诈上千两银子,这就属于本末倒置。
再说通俗点,宁可得罪夏太监、周太监这种中级太监,也不能得罪戴权。
由于贾府没有远见的人,贾琏、王熙凤又是只认钱不认人的主,最终将所有人都得罪了。
大家注意,对于宫内的动向,贾府是根本不知道的。
最夸张的是,皇上对贾府不满,当然不是一两天了,然而直到抄家的人上了门,贾府才恍然大悟。
当初要是能够抓住戴权等几个有实权的太监,不说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至少也有点风声吧。
通过贾府和太监们的接触,也就看到这一代当家人的无能、短视甚至荒唐,家族败亡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红楼梦里的贾府,最终是如何败落下去的?
红楼梦里的贾府,一开篇就已经走了下坡路,原文说它“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即贾府只剩下一个旧日的空架子罢了,那么都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它的覆亡呢?
第一,子孙败家。这一点在冷子兴演说荣国荣时讲得很清楚,他评论如今的贾府时是这么说的: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由此可知,贾府的败落,首先跟这些子孙的败家败业密不可分,只知道享受,却不知道为将来谋划,只知道坐吃山空,铺张浪费,却不知道勤俭持家。
人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就像焦大醉骂时说的: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家业……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可见贾府的这些子孙,都是纨绔子弟,是败家子,整日只知道一味享乐,没有一个人知道为将来谋划,子孙的败家是贾府败落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撒手不管。细读红楼我们发现,贾府的男人们没有一个干正事的,只有贾政给我们的印象稍好,还算是个比较正经的人,但也是散漫于家事。古人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贾政除了自己做官,却荒疏了家事,没有教育好子孙,这是他的失职。
不仅贾政,更明显的是贾敬、贾赦和贾珍这几个人,贾敬本来是宁国府的长辈,但却一味地好道炼丹,不问俗事,所以红楼梦曲词里说: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也就是说,宁国府作为长房,是贾府败落的开端。
贾敬一不管事,贾珍就开始无法无天起来了。冷子兴说:这珍爷那里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人敢来管他。于是宁国府就乱的不成样子,柳湘莲也对宝玉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门口的两个石狮子,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贾赦也是个不好好做官,什么事都不管,只知道养小妾,收古玩的主儿。看上了鸳鸯就要弄到手,弄不到手就不惜花大价钱从外面买一个小妾;看上石呆子的扇子就要想办法弄来,没钱了就到处借,是个老不正经的贾府子孙。
贾府有这些不管事,且处处惹是生非,弄得贾府鸡飞狗跳,肮脏不堪的子孙,不败才是怪事。
第三,元春之死。贾府毕竟是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的豪门贵族,败落不可能那么快,它有一个缓慢的走下坡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元春封妃是贾府最后的一个巅峰。
元春封妃相当于是贾府的回光返照,看上去它延缓了贾府衰落的进程,但一旦元春薨逝,贾府的败落就是一夜之间的事,因为元春封妃是贾府支撑着前行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她的死亡预示着贾府的彻底败落。
元春封妃后,贾府还能勉强维持往日的繁荣,至少宫里有贵妃撑腰,贾府的架子还不至于倒下,即便子孙们犯了什么错,因为有元妃在,且有祖荫在,皇帝都不会对贾府痛下杀手,但元春一死,贾府再也没有靠山,等待它的就是清算一切了。
第四,犯下罪孽。如果贾府只是子孙不作为,不在外面犯事,也许它的败落还不会来的那么快,败落的不会那么彻底,既然是贵妃娘家,又是公侯之家,像贾赦、贾政、贾琏、贾珍等人,都是朝廷命官,如果用这个身份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犯下罪孽,被抓住把柄,结果可想而知。
比如贾赦因为夺石呆子的扇子犯下的罪孽,王熙凤因为三千两银子假借贾琏之名犯下的罪孽,薛蟠打死冯渊犯下的罪孽等,都可能在八十回后因为某件小事,被牵连出来,然后被下狱。甚至皇帝深恨贾府,借此机会捏造更多罪名,将贾府一并抄家。
第五,落井下石。贾府的败落,除了本身的原因,最终的覆亡,可能还跟几个人有关,比如忠顺亲王、贾雨村、孙绍祖等人。忠顺王府跟贾府本来不对付,极有可能在关键是=时刻落井下石,成为贾府败落的推手。
而贾雨村和孙绍祖等人,则是典型的见风使舵、忘恩负义的小人,贾府曾帮助过他们,但他们为了自己的前途,不仅见死不救,且反咬一口,把贾府推向了永远无法翻身的深渊。
甚至贾府的那些清客,也极有可能在最后时刻反水,把贾府过去的所有隐秘之事,悉数汇报给当权者,这些小人也是贾府走向败落的推动因素。
说到底,贾府的败落,都是这些不肖子孙造成的,他们只知道享乐,却不知道为家族基业谋划,一个个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作恶多端,最终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和家族覆亡的结局。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红楼梦里的贾府,最终是如何败落下去的?
败落??!我想了一阵,翻翻红楼梦回目看,最后结尾宝玉只不过是云游出走罢了!他又没仙游死去,书中好明显暗示他以后会回归,贾兰又中考了,贾赦贾莲贾珍,贾政邢王两夫人等当家之人也没死啊!贾府房产田产也在啊,只不过死了贾母黛玉迎春凤姐赵姨娘等几个人,惜春出家,探春远嫁,逃跑的贾环也会回归的,妙玉失踪,芳官几个女戏子出家,等等一切人事变动其实看起来很正常啊!总要变动一切生死的,但其实过程很缓慢的,大树有枯枝,贾赦贾政上代的贾姓至亲己败落变普通人穷光蛋家境的,贾瑞贾蔷等几个人的描写最明白清楚了。
红楼梦的结局描写是光明的,家族会生生不息廷续下去,时间長了,各种子孙当然际遇人生差别很大,在人类社会谁个不是这样呢!?贾府人又没绝种,社会上大把姓贾的人,跟作者同姓曹的人也大把走在现今的马路街上。
不知那年或.何年,非有那几个傻瓜笨蛋,或一班不正常的番薯非耍说红楼梦是大悲剧,有咁惨讲到咁惨,正变态佬,作者也没讲这是大悲剧,人家只是喜欢讽刺慨叹人生,小康生活七八十岁寿终正寝的,非要考究人家短命不得好死,中国人心态真不好,憎人富贵恨人贫,咒人早死!呵呵!
红楼梦里的贾府,最终是如何败落下去的?
没有一个豪门贵族可以兴旺三代以上的,这是封建社会制度下土豪仕绅家庭生存的必然规律,很少有跳出这个规则的,所以贾府的败落是必然历史法则。
红楼梦里的贾府,最终是如何败落下去的?
《红楼梦》一书的重要脉络就是贾家的衰落过程,从元春省亲这件盛极之事始,贾家开始一步步走向败落,贾家之亡并非是突发事件,而是早有征兆,这其中不乏两方面的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贾府子孙日渐腐化堕落,这是根本的原因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贾府是一个有着深厚基业的富贵人家,祖上有荫功,皇恩隆重,子孙们得以辈辈享受为官为宦的待遇,那这些躺在祖宗功劳簿上的子孙们在干些什么呢?
贾敬和贾赦分别做为宁荣二府的继承人,本应是家族的支柱,担负起兴家的责任。
贾敬虽然是袭了爵,但是一味好道,年纪轻轻就撇下家,去道观里练起了仙丹,做起了长生不老的美梦。把整个宁国府交给了儿子贾珍,又因为贾珍位居长房,自然也担起了贾家一族族长的重任。
出了家的贾敬再不过问宁国府的一切事务,缺少父亲管束的贾珍便恣意妄为,把宁国府弄得乌烟瘴气,自已不求上进,好色纨绔,对于儿子贾蓉也疏于管教,父子两人沆瀣一气,无人敢管。
对于财物的挥霍已经是常事,更加不顾人伦纲常,父子两人与秦可卿、尤二姐之间的不堪丑事,凸显出宁国府的管理者早已堕落的没有底线。
而相对平静的荣国府这边,虽然有贾母这个老祖宗震着,其实作用甚微。大儿子贾赦袭了一等将军的爵位,对外,他相等于荣国府的代言人。这个代言人却并不顾贾府的形象,贪婪,好色,为了几把古扇便可致死人命。
二儿子贾政也做了官,还算读书上进,却十分迂腐,对于家族管理,儿孙教育也是心有余力不足。
贾敬、贾赦、贾政这都算得上是贾府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言行直接影响着后辈子孙以及贾府的前途命运。
积沙成塔,同样,贾家子孙们做的每一件小事积聚起来就变成了推倒这个大厦的有力推手。桩桩件件拿不到台面上来的破事,都可能成为一个导火索。
外部的政治环境日益恶劣,贾府无力回天贾府的荣耀已过百年,这中间历经几世的皇帝无从知晓,或者二世或者三世,总之当年所立之功已是陈年旧事。皇帝念旧,你便是功臣,皇帝无视,你也无力辩解。这是其一。
其二,在朝为官,避免不了派系争斗,没有哪个派系是一直占上风的,不过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罢了。
贾府除了依赖祖宗那点子荫功,再没有过硬的背景,为了能够稳固地位,贾家做了两件事,一是将元春送入宫中,通过她来攀附皇恩;二是结交朝中皇亲国戚,比如北静王,南郡王等,以求庇护。
看似双重保险,其实也容易一损俱损,首先元春的力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她只是众嫔妃中的一个,凭一己之力保贾府周全不太可能。
各家王爷也正是派系争斗的主要角色,无论跟随哪一位,都必然会得罪另外一方,一旦发生矛盾,没有皇家背景的贾家就会成为权利争斗的牺牲品。
贾家子孙选择了堕落也就为贾府选择了灭亡,自身不够强大团结,外面只需轻轻一推,就会灰飞烟灭。向外寻求依靠就相当于将命运交给了别人,贾家享受了无上的风光,显然也要承受由此带来的反面作用。红楼梦里的贾府,最终是如何败落下去的?
贾府人口稀少、质量不佳导致贾府后继无人而败落。说白了,不管多大的产业家业都要有子嗣继承才有发扬光大的可能。人都没有,还谈什么兴旺家族,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没柴烧,否则只能看着她破败下去而已。而曹公一早在书里就埋下了贾府子嗣凋零的伏笔,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细细梳理:
女子强于男子贾府的女儿家都是个顶个的出彩,无论是相貌还是才华都胜于贾府的男子,从这个角度来看,贾府女儿们的基因是极其优质的。比如:孝贤才德的贾元春,蕙质兰心的贾迎春,弄笔丹青的贾惜春,这些女子都是封建社会中优秀女性的代表。当然贾府里不仅只有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女子,还有连男儿都比不上的"女强人",如王熙凤,秦可卿语"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贾探春,自语"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我乱说的。"和贾府那些求差事只为捞油水的男儿相比,这两个雷厉风行的女子却是发自内心的为贾府着想。
关于王熙凤的手段与能力自不用说,全书的笔墨着眼在凤姐这里几乎都离不开她的精明能干,就连秦可卿托梦都选择了凤姐,不仅仅是因为视她为知己,更重要的是,秦可卿知道凤姐的能力,也知道她才是最可靠的、最为贾府着想的。她的一席话,好比是把贾府荣辱兴衰的指挥权交到了凤姐的手中。而探春虽是庶出,却不甘人后,她自知身份不比嫡出的姐妹高贵,便时时处处地想着能够在贾府出一份力证明自己。事实证明她做到了,她的富于主见、居安思危、风雷手段,不仅使贾府一时齐整了不少,而且还得到了凤姐的赞许"她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她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她不错。只可惜她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凤姐虽是个八面玲珑的人精,却不常发自内心地夸人,而探春的才干却是凤姐暗暗赞许的。能得到凤姐的赏识,也侧面说明了探春在治理家业方面的能力是不输凤姐的。
只可惜,女儿们再有才华、再能干最终也要出嫁,随着姐妹们一个个的以各种方式离开贾府,优秀的基因也一同离开了贾府,那些整日家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又有谁有能力把贾府管理的同从前一样好呢?真是"三春过后诸芳尽, 各自须寻各自门。"没有了主心的贾府,也渐渐如砂砾一般,风吹吹就散了。
没有男子出生实际上,贾府别说没有男子出生了,就连男子还死了好几位,如早逝的贾珠,贾瑞;胎死腹中的凤姐儿子,尤二姐儿子。唯一出生的不过是凤姐儿的巧姐,却是个女孩。古代封建传统礼教观念中,男子才是继承家业的,女孩子不论多优秀都没有继承的份,况且封建观念里女子是要出嫁的,嫁出去就成了夫家的人,说的残忍点,就好像没有这个孩子一样。
再回看贾府中,主脉一支里男子中,单身的单身、无子的无子。玉字辈中,贾珍算是最早有儿子的,可惜儿子贾蓉的原配秦可卿早逝,也没留下一男半女,填房许氏书中也没有交代子孙情况,这一支就算是凋零了。再看贾珠,这个贾府最有希望的男子却英年早逝,使李纨年轻守寡,幸好留有一子贾兰。可是贾兰年岁尚轻,未谈婚嫁,他的婚姻状况也不得而知了。贾琏只有一女;贾琮书中寥寥带过,具体情况不详;贾宝玉,续写中貌似有了遗腹子贾桂,但似乎与曹公伏笔说不通,暂且从疑吧;贾环,年岁尚轻,未谈婚配。至于草字辈的子孙,除上文提到过的贾蓉、贾兰之外,嫡系主脉的子孙里,就只有一个贾蔷了,不过贾蔷也没有婚配,就不用说子孙之福了。其他的,贾菌虽是近派,但着墨不多,详情未知;贾芸、贾芹都不属主脉了,不提。
关于贾府没有男子出生这一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女子的相继离开导致子嗣凋零。贾府中已婚的男子里,贾琏妾室亡故,贾蓉夫人亡故。而府中一些二八年华的女孩子也各有缘由的故去了,这些女孩里不乏美貌能干之辈,哪怕不能做府中少爷的正室,做妾室也是可以为贾府添丁进口的。她们的离去使贾府男子可配之人更少了,这些都从侧面暗示了贾府将来后继无人的结局。
男子没有入仕才能在经商不被瞧得起的历史时期,读书赶考,应试做官才是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命运的唯一渠道。而贾府里的男子在读书这件事上似乎没有慧根,就连天资聪慧的宝玉上学的时候也是玩闹鬼混,更不要说其他本来就污浊的男子了,比如:宝玉入塾读书时,来的大都是贾府的子孙,可是一个个的都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有的想着勾搭俊俏少年行苟且之事,有的想着抱权贵大腿好乘凉,有的想贪蝇头小利富腰包。总的来说一句话,除了学习啥都干。以致于闹学闹出大动静,搞得私塾一片混乱,没有一点圣贤之地的尊严。
贾府男子的不学无术在上学这一点上表现的最突出,而从他们平日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也可见一斑。平日家这些公子哥们,也没见有读书作诗的(贾宝玉可勉强除外),多的是在一起商量怎么鬼混,怎么捧戏子,怎么勾搭丫头。一天天聚在一起吃喝嫖赌,偶尔行酒令做的也是淫词艳曲打油诗。而贾府的姐姐妹妹们却是结了诗社,平日里都是出口成章,诗词典故信手拈来,这样的才华又岂是那些男子比得了的。
而贾府男子没有入仕才能早在开篇人物介绍的时候曹公就交代过了,还记得早早就出家修仙的贾敬吗?他是上一辈中唯一的一个进士出身,贾政虽然很爱读圣贤书,但皇帝赐官不用考了,失去了金榜题名的喜悦。而贾赦和贾珍世袭了官位,又给贾琏和贾蓉买了官职,一家子红红火火的做官,却没有一个是科举入仕的。在续写中贾宝玉和贾兰一起赶考,都中了举人,贾宝玉还是第七名,贾兰第一百三十名。也有人说其实是甄宝玉中了举人,并非贾宝玉,那时 的贾宝玉已经魂回来处去了。不管怎么说,贾兰的中举就是给贾府留了一丝希望,宝玉中了也是无望,因为宝玉本就是来人世间游历一遭,与贾府毫无瓜葛的。这样的人中了也没有用,如果把希望寄托在一个虚无的人身上,那才真是讽刺至极。
所以,那些说贾府开销太大,导致入不敷出最后败落的,那都不是主要原因,就像刘姥姥说的"你老人家拔根汗毛都比我们的腰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贾府再能花钱,那也有挣钱的人在,管钱的人在,当这两类人不在了,那只剩下花钱的,才真是要落败了。
还有人说元春的香消玉殒导致贾府失了靠山,才最终落败,那真的是很可笑了,当元春还是凤藻宫尚书没有当上皇妃的时候,贾府就很潦倒吗?元春皇妃才当了几年?那几年里贾府就一下子飞黄腾达的不可一世了吗?只能说这些都是次要因素,如果是主因,那贾府为什么不多送几个姑娘进宫,贾府有才有貌的小姐多得是,要真做了皇帝的女人才是靠山,那有这么多现成的资源为什么不利用呢?如果真是这样,元春也不必在省亲时考察宝玉的文墨了,直接物色几个绝佳的妹妹进宫,一起壮大贾府的靠山岂不快哉。元春考宝玉还不是为了看看贾府的后人里有没有能够科举入仕继承家业的,自始至终她也没表现出自己的承宠与否与贾府兴衰的关联,曹公也没有。
回想一下林黛玉为什么要寄养在贾府,林如海是穷得养不起女儿了吗?不!林如海并不穷,他家是世袭的列侯,业经五世;他本人又是科举出身,前科探花,官至正七品巡盐御史兼兰台寺大夫。他还给年幼的林黛玉选了贾雨村做启蒙老师,这可和贾府那种"只识得几个字,不是睁眼瞎罢了"的谦虚、传统教法不一样。贾雨村人品虽然堪忧,才能却是真的有,林如海选这样的人给女儿做老师,可不是只让她做一个无才是德的大家闺秀,他是倾注了自己的心血,拿男儿读书取功名的要求来教导林黛玉的。
他为什么做这些呢?原因和送林黛玉去贾府一样。林家没儿子,人口衰丧,到林如海这一辈,只剩一身一口,没有旁的亲支嫡派了。倘若林如海那个儿子三岁那年没有早殇,哪怕后来妻子贾敏亡故,林家也不至于根基无存。林如海可以教儿子考取功名,继承家业,林黛玉可以有哥哥怜惜相助,免寄人篱下。可惜现实残酷,林家支庶不盛,根基已尽,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说的,又何尝不是贾府呢?(作者:盛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